“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哀和幸運 杜甫的《蜀相》中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句子,古往今來讓多少英俊豪傑扼腕嘆息:諸葛亮胸懷經天緯地之志,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一心輔佐劉氏,成就漢家天下,可惜智勇之士,天不肯與壽,壯志未籌,中道隕滅。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哀和幸運 杜甫的《蜀相》中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句子,古往今來讓多少英俊豪傑扼腕嘆息:諸葛亮胸懷經天緯地之志,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一心輔佐劉氏,成就漢家天下,可惜智勇之士,天不肯與壽,壯志未籌,中道隕滅。
這也正是眾多豪傑之士共同的人生喟嘆。 但自古以來,世人多著眼於諸葛的壯志未籌,卻少有觸及到諸葛的內心隱秘世界的: 其一:縱觀歷史,像諸葛處境的智勇之士為數不少,從商紂的比干到吳越爭霸時的伍子胥,再到楚漢相爭時的范增,何其相似,他們那一個又有好下場; 其二:白帝城劉備託孤,一番言語,驚的諸葛汗流浹背,誠惶誠恐,他只有殫精竭慮,效犬馬之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正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其三再說扶不起劉阿斗,昏庸無能,寵幸奸佞,耳朵根軟,毫無一絲主見,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尤其是這樣的昏君。 智謀冠絕一時的諸葛不可能不認識到以上三點的利害,如此看來,成都決非他諸葛久呆之地。的確如此,從劉備中道崩殂到諸葛星落五丈原,其間一十二年,諸葛親自率軍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從七擒孟獲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到還說得過去,為了境內的安定團結,六出祁山則有些不可理解:人人都知道“蜀中無大將”,無論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兩川都無法與中原抗衡,無疑諸葛是清楚這一點的。他在《出師表》對此有這樣的論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事實上,諸葛能輔佐阿斗籍兩川基業,力保鼎足之勢,已是不世的功業。諸葛知道輔佐阿斗,憑兩川基業,中興漢室,這只是個無法企及的夢,諸葛為什麼知其不可而為之呢?這正是諸葛的悲劇。 成都決非久呆之地,久則生變,這是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反映,他只有遠離成都,遠離阿斗,但他的聲望和地位又不允許他明哲保身,方法只有一個: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光明正大,不使人猜忌的原因遠離是非之地。然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諸葛打一兩個勝仗可以,要想逐鹿中原,這是諸葛力所未逮的,這也是諸葛心知肚明的。真是進退維谷,首鼠兩端。 然而權衡利弊,六出祁山,於公可以呼應江東,先發制人,穩定大局;於私可以遠離是非之地,成就功名,即使是戰死沙場,也可不墜一世英明,名垂青史。可以說諸葛對於他自己“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是有預見的,這也是他自己選擇的。 但現在看來,諸葛能馬革裹屍而還,成就一世功名,較之比干、伍子、范增的結局還算是幸運的。 這樣的說法雖未免唐突武侯,但不失為一家之言,用以就教於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