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26752405926

    禮什麼往什麼的成語是禮尚往來,禮尚往來的近義詞是投桃報李

    投桃報李釋義:

    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出處:

    《詩經 大雅 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例句: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唐仲笙對於徐義德的恭維不再謙辭,用投桃報李的方法把它接了下來。”

    近義:

    禮尚往來

  • 2 # 聊情說愛

    可能這個男生只想和你做普通朋友,不想超越這種朋友關係,跨越到情侶或者其他那種關係。所以他才這樣說。

    而且如果他對你有感情的話,對於男生來說都想更進一步,因為男生一般都是比較急的,所以更不會這樣說了。你覺得呢?

  • 3 # 袁連法的國學答問

    前面好理解,第三句有點難。

    義,道義,正義,一種高尚的品格;而信,信諾,信服,此說言可復,復為履字,即信守踐履,說到做到,小事容易大事難,也許只是小義。

    禮,自覺地持敬畏敬重之心而行之,是內心虔敬的外現;而恭,態度行為恭讓,謙恭,則可能只是遠恥辱的權宜選擇。

    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信和恭已是難能可貴的品行了!

    那第三句呢?是對前面的總結還是平行的第三個層次?

    比如仁義禮智信這樣?

    我以為是平行的,義禮之後講仁,親親為仁。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不失與近於意思差不多。

    因,因襲,傳承之意;宗,傳而宗之,效法。

    完整來說,因襲祖制而不會失去親緣關係,也算得上"近於仁",值得效法。

    這個也是當時的世風日下之感喟吧?

    對否?討教。

  • 4 # 淡漠千里1

    一個人所信奉的合乎“義”,他所預判的就能兌現,他的理論就會被驗證。

    一個人所尊奉的合於“禮”,他的行為就會被別人認可,就不會遭到厭棄和招來恥辱。

    一個人所憑藉、所依據的始終不背離其真心本性,就能受到眾人的尊敬甚至成為受眾人擁戴的君王!

  • 5 # 花開富貴102238376

    古人云,仁義禮智信,是衡量一個人做人的標準,這句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要講信用,說的話要做到,言行一致,這就是相當於儀了,一個人如果對別人恭敬,就相當於對別人行禮了,你對別人恭敬,就不會遭受到別人的羞辱,做到這樣子親朋好友就會多了,他就會成為一個榜樣, 其實信和義還是有區別的,同樣恭和禮也是有區別的,

  • 6 # 520凡客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的翻譯是“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就是要誠實守信,恭敬守禮,交往可靠之人和誠實守信之人為友,這樣就值得尊敬

    這句話的出處:《論語》首篇《學而第》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於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於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 7 # 三姐150165142

    這句話的意思。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這句話出自《論語》首篇《學而第》

    主要講的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 8 # 草原上的草原上的駿馬

    孔子的理論有些是對的。但有些也是愚弄人的,他的一整套理論都是為統治者服務的。他的思想裡就是以理服人,或者是以德報怨,這都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但是,對於西方的國家來說,適合於他們,或者它們能聽得懂的語言,就只能是用於森林法則,他們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用孔子這種道理,對於西方人來說,或者對強盜來說,那隻能是跪著說話的人,一點尊嚴也不可能得到。

  • 9 # 歲月如歌i54k

    【翻譯】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賞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分看重的。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於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於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 10 # 溫柔大海2J5

    老祖宗留下的仁 義 禮 智 信 是做人做事的原則 凡事都有底線即使不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也不至於落個孤家寡人

  • 11 # 三尺兒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是有子說的一段關於做學問態度問題的一段話。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傳統文化提倡“仁、義、禮、智、信”,做人為什麼要建立“信”呢?因為它近乎“義”。“義”字有兩個解釋,一個是儒家的“義者宜也”,適宜,恰到好處;再就是墨家的精神“俠義”,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所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和《三國演義》的“忠義”意思相近。

  • 12 # 醉人壺痴

    簡單,讀過論語並閱看釋文就清楚!若要祥細周全,用時光機玩一回穿越把孔仲尼的學生有子叫來問一問就完事!

    恰到好處。

  • 13 # 望和平老人

    孔子對弟子說,信就是義,說到做到,即完了信也盡了義。恭敬就是有禮,只有你不尊重別人,別人才會不尊重你,敬重別二人不會受辱,宗親近和諧。

  • 14 # 向日葵語錄7W5C

    這篇文章出自《論語》學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首先要走正道,要做正事,正人,正義的事,不合道的事情不要做,做人要講誠信,講信用,但是,講信用也要看事情看人是不是正義的事或人而守信用。這一點很重要。就像“尾生抱柱”的故事,一個叫尾生的人,約了人在橋下見面,可他等了很久,人也沒來, 當時沒有聯絡方式,後來河水漲潮了,他還在橋下等,最後抱著柱子被淹死了,他有信用,很有信用。

    做人要恭敬,不論在任何場合,對別人恭敬有禮貌,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同時也是修身,遠離不必要的麻煩和羞辱。尊敬別人就是尊敬自己。有一個員工,工作能力業績各方面都不錯,就是喜歡大呼小叫,不懂禮,經常對他的客戶大呼小叫,有一天,公司開慶祝大會,他對客戶不尊重,當場被客戶辱罵了一頓,在那麼重要而且人又多的地方,搞的自己難堪,無地自容。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在古代,講的是認祖歸宗,特別重視宗祖,有的宗祖很大,有的宗祖小,其實也是孝道文化,為了讓宗祖流傳下去,不要忘記祖宗,每年祭祀都要相聚,南方很大方就特別重視祭祀,祭祖,也是流傳下來的。言外之意就要處理好人際關係,就要做到“近約遠來”人與人之間要經常走動,感情才會越來越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個月泰迪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