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神啊咧嚕呀

    香港娛樂業,盛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九十年代達到全盛。

    曾經的香港的娛樂業有多牛逼,00後的童鞋應該沒什麼印象,當年風靡全亞洲的四大天王,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等各路巨星,除了在華語圈盛極一時,就是在日韓也斬獲了巨量粉絲,不相信的童鞋可以看看當年青澀的全智賢採訪張國榮的影片,女神一臉的迷妹。而歌神張學友在全球斬獲的超過1億張的唱片銷售總量,毫無疑問印證了香港娛樂業的地位。

    在好萊塢,成龍的《尖峰時刻》,李連杰的《致命羅密歐》,贏得了全球票房和口碑的雙收,讓好萊塢對東方電影有了全新認識,打響了中國功夫電影的招牌,袁和平,吳宇森等知名導演也邁向了好萊塢的大門。

    成龍《尖峰時刻》

    李連杰《致命羅密歐》

    簡單說來,當年的香港娛樂業可謂是百花齊放,無論是音樂還是影視業,放眼全亞洲,都是牛的不行。而造就香港娛樂業如此輝煌的局面,是有幾方面原因的。

    香港的娛樂業是與其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步的。七八十年代,香港的貿易地位,促使香港迅速崛起,成為了亞洲四小龍,而香港人由於當時受到的是英國統治,接受的英國文化教育,相比於日本南韓和其他亞洲國家,他們更早接觸到貓王,更早接觸到披頭士樂隊(當時最著名的本土樂隊溫拿就啟發於披頭士)。經濟的迅速發展成為文化生殖的土壤,而香港的音樂創作人,別具匠心將西方音樂和粵語、市民本地生活融合,開創了香港流行音樂的風潮,同樣這股嶄新氣息的音樂風格,一下子席捲了亞洲還只是拘泥於傳統音樂的局面,衝擊了亞洲人民的聽覺神經,突如其來的新鮮感讓全亞洲為之痴迷。

    同時,人民生活的逐步提升,催生了香港市民對影視業的渴求。這裡不得不提邵氏,邵氏電影獨創的將當時極受歡迎的金庸和古龍的小說搬上熒幕(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IP)。武俠電影的盛行,不僅激發了青少年的武俠夢,吸引大批青年投身影視業(星爺的武俠夢例子我就不說了),同時也讓各種風格的電影,乘著武俠的東風,加入到電視機和大螢幕。影視業開始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經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醞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香港娛樂業開始了騰飛。

    為了滿足人們對優秀音樂影視作品的需求,同時把握這股難得一遇的商機,香港娛樂業加大對影視音樂人才培養。各種培訓進修機構和歌唱選秀比賽風湧而起,張國榮、梅豔芳由歌唱比賽出道,劉德華、梁朝偉出自TVB藝園培訓班…在這不得不說,TVB的藝員培訓班,簡直成為了香港巨星的搖籃,除了劉德華、梁朝偉,還有周星馳、周潤發、吳鎮宇…他們影響了香港一個時代。而同時香港的包容性,也讓他能接納外來的明日之星,由中國內地過來的李連杰、鞏俐在香港開始了巨星之路。

    人才的到位,讓作品內容有了更高追求。香港娛樂業在這一時期鼓勵多元化創作,這才有了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徐克的武俠世界,周星馳的無厘頭…而同時香港娛樂業也繼承這個城市的包容性,音樂影視作品裡面可以有針砭時弊的內容,可以談論時下熱點,一句話,暢所欲言,百無禁忌。香港

    娛樂事業要火的苗頭,吸引了資本逐鹿。除了老牌邵氏TVB,向氏兄弟的永盛娛樂,楊受成的英皇娛樂,還有環球唱片,時代華納…資本的熱捧,讓唱片發行方和影視製作方有了更多加大投入的底氣。整個九十年代,香港的影視和音樂作品達到了產量的巔峰。而香港在這一時期已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伴隨貿易和金融的影響力,將他的文化輻射到全亞洲,助推了娛樂業的宣傳。

    隨著香港經濟的下行,香港娛樂業逐步喪失往昔的地位,娛樂資本的北上,人才的青黃不接,作品的良莠不齊,都讓這個娛樂之都在褪色,但我們依然能從那些經典老作品中,來追溯曾經的香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高人指點,關公死於傲,張飛死於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