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那個大西紅柿
-
2 # JAY阝東
崇禎皇帝被逼自縊之後,大明江山名存實亡,清軍入關成為了中原新一代的實際掌權者。在這個大背景之下,並且清朝在政治上推行也是“滿漢平等”的政策,也就是一個崗位上既有滿族人當代表,也有漢人當代表。而且清朝的治理下出現了康乾盛世,百姓生活也能夠吃飽喝足,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亂黨”想著反清復明呢?其中不僅僅是因為民族矛盾的原因,更因為世道不公和生活艱難而引起的反抗和鬥爭。
不少看過周星馳電影和金庸武俠小說的都知道,裡面都涉及有“反清復明”的事件。更有一些幫派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正大光明和清廷抗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地會、三合會和海外洪門了。他們真的就以為這樣就能號召漢人復明嗎?
既然說到他們為什麼要復明,就得從清朝的兩個政策來看了,清政府所謂的“滿漢平等”,實際上形同虛設,儘管朝廷上確實有不少為漢人留下的職位,但也僅僅佔總職位的2成而已,而且一旦出現空缺就會被滿人頂替掉,而滿足任何職位,漢人都沒有權利和資格頂替。儘管為了得到漢人支援,繼位的皇太極大力治理那些仇視漢人的滿清貴族,完全不顧兄弟情義,這才使得漢人的地位漸漸提高,但這還完全不到平等的地步,而皇太極和康熙這麼做無非就是加強自己的皇權。
同樣在日常的生活,方方面面滿族都比漢族享有更多的特權。清朝禁止旗人從事工商業、農業等,讓他們專職騎馬射獵練功夫,以備將來上戰場殺敵,話說不是盛世了嗎?殺哪門子敵,原來是為了以防漢族!而且在法律上旗人根本不受管制,只受到各旗的統領管轄,也就是自己人那不就明擺著知法犯法,無所顧忌嘛!而漢人犯了任何事,都會受到清朝律法的嚴懲,所以說“滿漢平等”是名不副實的!再從“康乾盛世”來講,當時的盛世其實就是一個幌子,所謂的盛世僅僅只是不餓肚子,一年四季下來吃飽就夠了!而反清復明那些人常年流亡國外,早就知道何為盛世,何為進步,所以說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清復明!
從這上面看來,清朝的種種對漢人的所謂的平等政策,還有自我標榜的“康乾盛世”遠遠是達不到事實之上的,而且民族歧視和貧窮落後是一直伴隨著清朝滅亡的,所以說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的“反清復明”了。
-
3 # 十年飲冰x
明末清初為什麼有那麼多反清思想,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士大夫在傳統文化千百年為視外族為蠻夷,雖有滿漢平等之說但實際執行另當別論。
其次在滿清在統治之初,殺戳與征戰血債累累,鮮有懷柔之術,家仇國恨讓反清思想延綿不絕。
傳統思想被無情禁錮,大興文字獄等等讓仇恨積怨日益積累,因此明末清初產生那麼多反清思想有著其必然性。
-
4 # 江南品古
反清復明的思想,有幾個方面。
一,民族等級差距。
明朝是由漢人統治的政權,漢人是既得利益民族,別的少數民族以漢族為尊,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平等思想,讓明朝始終處於一個民族平等的大環境裡。
但是清朝則不一樣,滿清政權的統治給漢人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滿族統治實施“大滿族主義”、“滿族至上”的優先政策,整體滿族八旗子弟,“不農不商不工,坐食漢人膏血”,這種天生高貴優越的民族等級差距,讓習慣了民族平等的漢人無法接受,慢慢地就滋生出了反清復明的思想。
二,從政體和政治優先權上來說。滿族優先於漢族。
滿族入 入關以後為了適應廣闊的統治地域和複雜的統治局面, 主動仿效明制, 在原有滿族入關以前已經建立了以議政王大臣會議為核心, 八旗制度為骨幹政治制度的基礎上, 進一步“參金酌漢”, 不斷進行改革, 制定了一系列相適應的典章制度, 建立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整的統治機構, 形成了以滿族貴族為主體聯合其他民族統治階級的統治體制。
在官制上實行的是滿漢復職制度, 而實際上漢員班列皆在滿員班列之下。清朝實行官缺制度, 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滿官缺多於漢官缺, 且都是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 漢缺都是次要職位, 嚴禁漢人補滿缺, 且滿人可以補漢缺。
整體政治機構和制度上的滿族優先,使得一部分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大為不滿。暗中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
三,圈地、投允和逃人法引起社會動盪。
1644年大量的滿族人、蒙古人和其他民族的成員進駐北京, 首先面臨的即如何解決這些人的生計問題。為了解決入關者的生計問題和旗兵給養, 滿族貴族入關後圈佔漢人的無主土地和荒地, 作為皇莊、王公勳戚等貴族莊田。
但在實際圈地的過程中, 圈的不僅是無主荒地, 有主荒地也被圈佔了,造成了被圈佔土地的人民流離失所。與此同時, 滿族統治者還實行了“投允” 政策, 強迫漢族農民投充成為滿族貴族的“包衣”, 以增加莊園裡的勞動力。為了防止奴僕逃跑, 清廷又制定了“逃人法”。通過圈地、投允和逃人法, 滿族貴族雖然攫取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 但卻深深的激化了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 使社會秩序動盪不安。反清復明的思想大有可為。
四、文字獄
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
清朝文字獄貫穿整個清朝250年左右。頂峰時期自順治開始,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140餘年。
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譏訕清朝的內容,即興大獄,常常廣事株連。清朝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餘起。除了極少數事出有因外,絕大多數是捕風捉影,純屬冤殺。
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是封建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清朝統治者通過文字獄,強化集權統治,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
五、剃頭令
清朝強迫全中國人民剃髮易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漢族人無法接受,漢民族的文化無法認同剃頭令。漢族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有所損害那是不孝。
而清朝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消弱反抗意識,鞏固清朝統治者的至高地位,因此引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導致清政府的血腥鎮壓。
六、“滿漢一家親”和賦稅的問題。
清朝統治者入關前為了得到漢族人民的支援,承諾的減輕賦稅,卻因為入關以後戰事不斷,反而還加重了不少。
等到清朝統治漢族後,賦稅問題又浮出水面,成了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主要矛盾。
同樣的,清朝剛入關時,因為民族不平等而提出的“滿漢一家親”也更多的流於形式。直到後來幾個皇帝不斷推行這個政策,才慢慢消除“反清復明”的思想。
七、明朝遺老的影響。
明朝被滅,明朝遺留下來的文人大家無法接受清朝的統治,紛紛隱居起來,不願在清朝出仕為官。他們對明朝的留戀,形成了一股“反清復明”的思潮。
-
5 # 樑溪居士
清朝初期的反清思想是由兩大因素造成的。
第一個因素出在清朝統治者身上。
(一)清兵入關後,對漢人採用強壓高壓政策,強迫漢人服從其統治。“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就這項莫名其妙的政策,就造成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慘劇。
(二)清政府還熱衷大搞文字獄,就在康熙、雍正、乾隆朝,文字獄就搞了無數次。牽涉面之廣,被害者之多,以往列朝列代都未曾出現過。
(三)清政府執政初期的重滿輕漢思想,造成了有真才實學的漢人得不到重用。而一些滿人官員執政不力,造成民怨。
(一)自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帝國後,兩百七十多年來,一直是由漢人統治。漢族文化,漢人習慣的衣食住行,已經在老百姓中根深蒂固。明朝被滿族推翻後,建立了清帝國。從此以後,必須接受滿人統治下的新政,包括文化的改變,衣食住行的改變。滿漢文化出現了激烈的碰撞。作為漢民族來講,內心難免會出現一種抵抗情緒。特別是一部分文化人,產生了前朝遺民感、華夷觀。
(二)明朝雖然滅亡了,但全國還有朱帝國時代留下的子孫,這些人現在流落民間,都成了反清的主力。
-
6 # 凱哥歷史
1、這個問題是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係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漢民族為首的儒家文化,他們讓我滿清是屬於外族入侵,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反清思想,在他們的眼中外族入侵和中原內部改朝換代是兩碼事,對於前者他們是不可容忍的,但是對於後者他們基本會心平氣和的接受,他們認為這是天命所歸,是不可抗拒的。還有就是民族歧視,在古代中原地區的漢族是看不起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的,稱滿金匈奴等族為狄胰對這些民族是非常之鄙視,認為這些民族沒有教化野蠻無比,所以在明朝被打敗後他們自然介紹不了一個自己鄙視的名族來統治自己。
2、這跟滿清的政策手段有關係,滿清入主中原後大肆屠戮中原百信,較為著名的就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肆的屠戮自然激起民眾的反抗精神,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要反抗,所以自然有許多文人墨客宣傳反清的思想。
3、清軍入主中原後要請變發易服,規定男子必須剃頭續辨,甚至還喊初要麼留髮要麼留頭,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頭髮是身體的一部分,對自己的頭髮是非常看重的所以是不剪頭髮,還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乃孝之始也”所以清軍要求剪髮也激起了百姓的憤怒。
4、還有就是明朝亡國後還有許多明朝軍隊還沒有被剿滅,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鄭成功為首的反清復明軍隊,還有許多明間自發的起義軍也加入其中來,還《鹿鼎記》的天地會等幫會。
5、還有一部分藉著反清復明的口號來達成自己政治願望的人,他們的真實目的並不是反清復明,只是借這個口號來拉攏人心來趁亂起義,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
7 # 宇宙流
從清朝的兩個政策來看了,清政府所謂的“滿漢平等”,實際上形同虛設,儘管朝廷上確實有不少為漢人留下的職位,但也僅僅佔總職位的2成而已,而且一旦出現空缺就會被滿人頂替掉,而滿足任何職位,漢人都沒有權利和資格頂替。儘管為了得到漢人支援,繼位的皇太極大力治理那些仇視漢人的滿清貴族,完全不顧兄弟情義,這才使得漢人的地位漸漸提高,但這還完全不到平等的地步,而皇太極和康熙這麼做無非就是加強自己的皇權。
同樣在日常的生活,方方面面滿族都比漢族享有更多的特權。清朝禁止旗人從事工商業、農業等,讓他們專職騎馬射獵練功夫,以備將來上戰場殺敵,話說不是盛世了嗎?殺哪門子敵,原來是為了以防漢族!而且在法律上旗人根本不受管制,只受到各旗的統領管轄,也就是自己人那不就明擺著知法犯法,無所顧忌嘛!而漢人犯了任何事,都會受到清朝律法的嚴懲,所以說“滿漢平等”是名不副實的!再從“康乾盛世”來講,當時的盛世其實就是一個幌子,所謂的盛世僅僅只是不餓肚子,一年四季下來吃飽就夠了!而反清復明那些人常年流亡國外,早就知道何為盛世,何為進步,所以說一直沒有停止過反清復明!
-
8 # 清風閲史
一些明朝的遺老遺少思念明朝時的社會制度,最重要的是作為漢人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使他們視滿清為韃虜、蠻夷,他們怎麼配統治天下漢人!於是反清復明活動屢禁不止,甚至到乾隆年間還有反清復明的聲音,清初反清復明還有一個原因是清軍對漢人的大肆屠殺激起了民憤,最有代表的屠殺是“揚州十日”和“嘉定屠城”,就因為清軍南下時攻佔揚州和嘉定時損失大了些,清軍在城破後盡然屠城,在十天之內揚州城四處橫屍、血流成河,同樣下場的嘉定城中百姓也幾乎被屠殺殆盡!這樣的暴行自然會激起反抗。
-
9 # 氣死地瓜
建議不要拿現在的民族團結觀去衡量當時,現在我們當然要擁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但就當時那個時代而言,明和清是兩個國家,兩個種族。在想這個問題時,不要把自己的視角代入到居高臨下的滿清皇帝,我們大多數人只是平民,而女真的屠刀是不會和平民百姓講民族友愛團結的,明亡清興,也是一種異族入侵。個人以為可換言之日軍侵華為什麼有那麼多抗日言論呢?也就不難理解在那個時代而言為什麼有那麼多反清思想了。
-
10 # 文化歷史田園
一、首先,清朝是滿族和蒙古族為主要族群為構成主體的外族、異族入侵近千年來一直由漢民族掌握的政權,清朝的文化習俗與漢族大不相同,為了加強大清統治,統治者會壓制漢文化,漢族的發展,勢必會造成民族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如揚州三日,嘉定三屠,都是文化習俗上的對立引發的。
二、清朝大興文字獄,殘酷鎮壓民間文人學士的言論,遏制民間言論,越是不讓言論自由,人們的反對就越激烈。反對清朝的思想也就越來越多。
三、明末的東林黨人,是大明王朝的一大勢力,他們以大膽的揭露政治弊端,控告魏忠賢閹黨混亂朝綱,以揚清激濁傳正聲為己任,大明朝被清朝取代後,這些散佈在民間的政治精英,不甘心做大清朝的附庸,也是釋出反清思想的主力。
-
11 # 時間的朋友軍哥
明末清初為什麼有那麼多反清思想?喜歡歷史的軍哥也試著回答下這個問題,希望可以幫到你。
首先是因為民族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清朝的祖先是女真人,歷來由於渙散分裂,在元朝、明朝,都受盡了當時統治者蒙古族和漢人朝廷的壓迫剝削。明朝皇帝及文武官將,賤視女真,稱其為"東夷",任意欺凌,百般盤剝。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創立滿文,建立八旗制度以凝聚部眾,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標誌著明清的對立正式開始。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殉國,明亡。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大順軍。李自成放棄北京,率軍退回陝西。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並將首都遷到北京。
清軍和明朝的戰爭中,經常發生屠城的事件,殘酷的屠殺平民,而且屠城事件之密集和規模,都是遠遠超過歷代戰爭的。入關之前,在佔領遼東地區後,曾經怕窮人無法生活造反和富人不堪壓迫反抗,對生活在遼東的漢人全部屠殺;後期戰爭中,攻破錦州,三日屠城;攻破濟南,屠城積屍13萬;入關後,更發生過更加慘烈的的屠城運動,“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屠城,使全城僅餘50人,大同屠城全城軍民被屠,死傷民眾不計其數。
第三是女真人的遊牧文明和明朝漢族統治的農耕文明之間的文化認同衝突遊牧社會是一個不能自給自足的社會,穀物、紡織品和鐵器等很多產品還需要從農耕社會獲取。遊牧社會終年在車輪和馬背上,駕車騎馬、彎弓射箭是他們的生存技能。遊牧區的自然條件往往較差,為了生存,他們只好不斷尋找新的去處。只要發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他們就用牛車載起所有行李,朝那裡遷移,整個部落一起行動,婦女、孩子全都參加。
與農耕社會安土重遷,追求財富積累,崇尚秩序、文化和禮儀不同,掠奪是遊牧社會的文化,而弱肉強食是草原的生存法則。為爭奪草場、地盤而經常發生的衝突,鍛煉出了他們強悍善戰的特性。在長期的貿易和交流中,他們既羨慕農耕社會的安定富足,又不願放棄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當農耕世界力量強大時,他們會老老實實地以和平方式互市貿易,取得自己需要的物品。當遇上重大災害,生活難以為繼,或僥倖遇上一個好機會,就會通過武力進行掠奪。
因此,當農耕政權因腐敗、內鬥逐漸衰落時,強勢的遊牧民族就會乘虛而入,全盤接收農耕政權,成為農耕世界的主人。而漢民族與滿足之間,因為以上三點原因,相互不認同,初期必定存在很多組織、文化、風俗習慣上的衝突,統治者會屠殺不服從者,而造成了很多反抗,相互誤會加深,反抗增多,鎮壓也越來越嚴厲,清初的屠城事件慘烈遠超歷朝歷代,因此明末清初會有那麼多的反清思想。希望以上可以幫到你。
-
12 # 湘西超風行者
主要原因: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是“測火打劫”的強盜行為
客觀原因:南明士大夫的宣傳工作程度較高
主觀原因:清朝建立是所謂的“亡天下”的政治事件,是大漢主義的思想作怪
事件原因:清朝入主中原進行大大小小的“屠殺事件”頻發使得民心不穩
政策原因:清朝沿用了元朝的民族制度,使得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等利益相關方的不滿
用人原因:朝廷的士大夫的靈魂沒了,成了一群“奴才像”,使得民間反抗精神的加劇
-
13 # 老實人侃歷史
首先是當時都”國際”形勢決定的
從當時的形勢說,明朝可以說是不當亡而亡,清朝是不當興而興。明朝是正走路,突然掉坑裡去了,清朝則是還在打遊戲吃外賣,突然發現自己中了個五百萬,而且是反覆中了好幾次,最後終於明清易代了。
其次是明政權的正統性深得民心。明太祖朱元璋自草根而起,從異族手中搶回政權,讓漢族重新當家作主,這是民族英雄;後經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親自鎮守北疆,這是天子守國門;最後崇禎皇帝不屈自殺而死,這是君王死社稷。雖說明代浩蕩三百年,不斷髮生昏君極盡荒唐無能之事,但不得不承認,有明一朝,朱家皇帝們都不是怯侮懦弱之輩(至少比北宋趙家強九十九倍)。
最後一個原因是清初的故國遺老們還算爭氣,反清大旗引領了一時風氣之先,輿論之首。清軍入關後,以諸王、李定國和鄭成功等為代表的前朝遺留政權負隅頑抗幾十年,以顧、黃、王為代表的明末知識分子,雖面對殘酷的文字獄絞殺,但他們仍堅強地接起了抗清的大旗,正所謂:“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後世梁啟超是引用並壓縮了這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14 # 奇奇怪怪志怪者也
雖然不管末代皇帝怎麼樣,但是對於那些人來說,前朝就是自己的家,家被毀滅,怎麼能不去報仇,要是復興這個家族但也確實都是這樣,新朝代開始,皇帝要仁義勤政,安撫民心,雖然得到了天下,但自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個道理還是都知道的。
統治了一段時間,前朝遺民,以及想復國的那些思想都安定了。但是為什麼反清復明持續了很久呢?也有很多出名的組織,而且人數眾多。比如天地會,南明政權,以及臺灣鄭家。
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都是漢族人執政,中國最開始的發源地也就是長江黃河一代,後來拓展到以中原為主,這片土地上都是漢族人,少數民族都在偏遠的地區。
長久以來漢族人的統治,才感覺是自己的國家,但是到了元朝,蒙古人統治,和後來清朝人的統治,這兩個是歷史上的兩次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中國。
其實古人的觀念就是漢族人治理天下,認為少數民族統治就是亡國。
需要對比元與清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
清朝統治者強迫民眾改變生活習慣,而元朝統治者則沒有這麼做。
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疾馳至山海關,吳三桂開關迎入。不久,滿清入主京城,然後,開始了對南明朝廷的打壓。之後,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餘部、降而復叛的吳三桂、天地會成員等都曾反抗過清朝的統治。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喊出的口號都是“反清復明”。
吳三桂和天地會也就罷了,可是,李自成是逼死崇禎皇帝的罪魁禍首,他的部下怎麼也這樣做?其實,究其原因,還是清朝統治者太過壓迫民眾了。清朝統治者佔領北京之後以為大局已定,於是,肆無忌憚地推行剃髮易服政策。當時的漢人認為剃髮實在是無法接受,於是,向清廷表示了反對。
不料,他們很快便遭到了清廷的殘酷鎮壓。
並且,在清朝軍隊攻下南京、蘇州、杭州後,清政府認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髮令,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由於,這項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原因之一是為了消弱反抗意識,鞏固清朝統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導致清政府的血腥鎮壓。
漢人受儒家影響已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清廷的強行剃髮,使他們不由地思念起明朝。於是,他們果斷地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堅決地反對清政府的統治。而元朝統治者就不同了,蒙元時期,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眾多的漢族百姓仍然可以保持原來的生活習慣。
這樣一來,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生活和宋朝時候差別不大,也就不再思念宋朝了。
其次,元朝和清朝對於前朝皇帝的處理方式不同。
忽必烈問鼎中原後,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對主動投降的宋恭帝很是尊重。當時的漢人見元朝皇帝如此行事,心中對元朝的恨意也就減少了許多。
而清朝則不同,滿清對明朝朱氏皇族可謂是趕盡殺絕。福王被俘後被滿清統治者押往北京,已經沒有任何抵抗能力了。但是,滿清統治者還是殘忍地將他殺害。之後的桂王逃到了緬甸,但清廷還是窮追不捨,最終,將他活活絞死。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民眾的主心骨。在廣大的漢族人民心中,殘殺漢族皇帝就是侮辱整個漢族。他們在悲痛皇帝之死的同時,也更加憎恨滿清的統治者。
最後,元朝和清朝對待文人的態度不同。
元朝建立之後,蒙元統治者對於漢族文人沒有那麼多的限制。例如,著名的元朝雜劇家關漢卿曾在作品《竇娥冤》中塑造了一個名叫張驢兒的惡人。張驢兒這個名字,就是典型的蒙古人取名風格。
這種取名方式,放在清朝是難以想象的。如果,有人敢在清朝創作一個與八旗子弟有關的惡人形象,那麼,滿清統治者將會毫不猶豫地將他打入大牢。“文字獄”一起,漢族文人人人自危,生怕自己被抓住把柄。文人在擔驚受怕的同時,不由地更加思念當初在明朝的時光。
除此之外,滿清統治者還肆意篡改歷代史書。凡是對清廷不利的史料,他們紛紛刪去。例如,滿清政府對家喻戶曉的抗金名將岳飛不斷打壓,甚至,刻意抹黑岳飛的功績。他們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金國與滿清同出一脈。但是,滿清越是壓制,漢族文人的反抗就愈加激烈。
因為,文人們雖然不能上陣廝殺,但他們可以將民眾號召起來反清復明。
綜上所述,反清復明運動的興起與屢禁不絕,實在是清朝統治者一手造成的
回覆列表
不止明末清初有反清的思想,任何新朝代的建立初期,都會有舊朝代的反動勢力和反動思想。這是歷史趨勢,不可避免。
新朝是建立在舊朝之上的,國民普通會有歸屬感對於舊朝而言,畢竟是自己逝去的青春啊。舊貴族,舊皇室,都想恢復前朝的榮光,就會去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給人們造成一種反新朝的感覺。
明末清初出現反清思想很正常,第一,清初王朝剛建立,百姓不知道這個新王朝會將他們帶往何處,未知的恐懼感會使人出現反清的心理。第二,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而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在偌大的中國,漢族佔據大多數,漢族人普遍不相信其他民族人民會善待自己,就會出現反動的思想。第三,清初的早期統治過於暴力,製造了很多屠殺事件,使得百姓產生懼怕心理,再加上清初政局動盪不安,仍然有很多股反清復明的勢力,最大的莫屬於鄭成功。這就使得很多民眾左右搖擺,以便尋求利已的方向罷了,隨著清朝的鞏固統治,這種反清思想自然而然就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