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時蘇軍的戰鬥能力,德軍最多再補充20個師的機動部隊,就可以從羅斯托夫迂迴到蘇聯南方的野戰叢集側翼,也是有可能再次圍殲蘇軍,而且是包圍上百萬的大圍殲戰。總感覺第三帝國的命運就在希特勒否決這一偉大戰略時就註定了,而選擇了縮小版的哈爾科夫反擊戰。
-
1 # 歷史扒糞機
-
2 # 都市南鄉子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網路上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當初這樣,那就如何~”,譬如“如果我當初把所有的都投資學區房,那本人一定~”,或如果當年我敢於不顧家庭的反對,與戀人私奔那幸福就到手了!等等。其實這些舉例與提問一般,一則偽命題。因為那是基於我們開天眼知結果,當然可以評頭論足指點江山。問題是,當局者迷啊!無論希特勒,還是提問者都無法當事後諸葛亮。二是心理學上的自我安慰。“如果是我來指揮德軍,那亞速海算什麼?斯大林都會乖乖投降!”。問題你不是。你永遠不會代替他或她。我們讀史研究軍事的目的,不是為此。
-
3 # 漁夫142250724
德軍企圖以戰役上的勝利克服戰略上的不利,在1941年未能如願,此後再無可能。
這種賭博式的戰爭理念,是德國在兩次大戰中失敗的根源。在東方,日本海軍的豪賭同樣慘敗。
兵凶戰危,並無必勝之法。因此,孫武主張,立於不敗以爭勝。
-
4 # 顫動的丹田
我比較認同你的觀點,德國軍事科技的開掛之作——虎式重型坦克也是在哈爾科夫第一次現身戰場,但是從後來的結果來看,這麼重要的決戰型大殺器只取得這麼點兒戰果,太不值得了。
實際上希特勒那時候在法國北部,在挪威還有著生力軍,完全可以攢出15-25個師來,如果不是機動部隊,那麼他可以用這些守備師替換下來那些相持狀態下中的機動師。
希特勒在傑米揚斯科戰役後,豪氣干雲,結果丟了德軍最好的一個集團軍;斯大林格勒慘敗後,他又縮手縮腳起來。
-
5 # 紅色手電筒
曼施坦因的亞速海計劃說到底還是一個防守反擊的打法,除了自己這邊做好準備以外,還需要蘇軍的配合才行。當初提出亞速海計劃,或者叫反向計劃,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蘇軍必須象德軍預料那樣,從南北兩個方向向頓涅茨盆地發動鉗型攻擊,等蘇軍進攻後,德軍後撤,然後反攻,再來一次哈爾科夫反擊戰。
他亞速海計劃其實是想複製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但是蘇聯人同樣的虧不會吃兩次。
但是,蘇軍是不是配合德軍的行動呢?蘇軍從南北兩個方向進攻頓涅茨這個計劃,蘇聯方面的確是有過這種設計,但是這個由瓦杜丁和赫魯曉夫提出的意見被斯大林否定了,而斯大林打算採取的是華西列夫斯基提出來的第聶伯河計劃,就是攻克哈爾科夫以後,一路向西直奔第聶伯河和基輔,至於頓涅茨那是一個次要方向,況且隨著蘇軍的向西推進,德中國人集結在頓涅茨的重兵集團反而是被蘇軍抄了後路。
曼施坦因是比較擅長使用德軍的新銳兵團作戰,他當時手裡是德軍最精銳的集團,德軍在東線最強大的裝甲部隊就在他的手裡。本身德軍就是缺乏戰略預備隊,一旦戰線出現問題,德軍的做法就是拆東牆 補西壁,曼施坦因手裡攥著德軍最強大的集團,一旦蘇軍沒有按照他的設想發動進攻,而是從其他地方進攻,那麼德軍就有得忙了,到時候肯定是急急忙忙的把曼施坦因集團搬上火車的拉過去,而一旦曼施坦因一旦移動,那麼蘇軍很有可能是在原來的曼施坦因駐防的戰線上發動進攻,到時候曼施坦因就是來回拉練,再精銳的部隊也經不起這麼折騰。
甩鍋帝曼施坦因什麼時候提出過亞速海迂迴計劃?怕是舔粉們無中生有的妙筆渲染而已!
基於對德軍將撤退到第聶伯河以西的錯誤判斷,沃羅涅日方面軍執行佔領哈爾科夫、庫爾斯克的星計劃,西南方面軍執行南下馬裡烏波爾、西攻伏羅希洛夫格勒,進而奪取第聶伯河渡口,徹底斷絕南線德軍後路的跳躍計劃。因對哈爾科夫失守和頓涅茨德軍防線崩潰的現實,甩鍋帝強迫小鬍子把頓河集團軍群的東部防線從頓河撤至米烏斯河,由此騰出第1、4裝甲集團軍用於所謂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甩鍋帝此時忙於顧腚,是沒有心情再去攻擊自己43年2月14日棄守的羅斯托夫的,否則偉大的戰略家甩鍋帝先生豈不落入小鬍子的套路,與退守塔曼半島的第17集團軍聯合再攻高加索不成?或者說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3月10日哈爾科夫反擊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在甩鍋帝的司令部,他向小鬍子呈報了後發制人的被稱“反手一擊”的戰略計劃。德南方集團軍群放棄整個頓巴斯地區,集中優勢兵力於哈爾科夫以北地域,讓進攻蘇軍進至第聶伯河一線,德軍順勢而下,壓迫蘇軍於亞速海邊聚而殲之。
正是因為有了反擊蘇軍星、跳躍計劃的成功,甩鍋帝才重拾41年10月讓其記憶深刻的亞速海會戰。問題在於德南方集團軍群放棄整個頓巴斯,就真能保證置北部的沃羅涅日方面軍不顧,一門心思的進攻蘇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草原軍區、西南、南方面軍百萬之眾嗎?難不成讓“藍色方案”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