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86857626704875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首夏猶清河,芳草亦為歇。(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

    仲夏苦短夜,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農夫方夏耕,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殘雲收夏署,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清江一曲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譯文】 力氣用盡,並不在乎天有多熱,只是珍惜這夏季的天日很長。

    【出處】 白居易 《觀刈麥》

    《觀刈麥》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805年(唐憲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間,是白居易任陝西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縣尉在縣裡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裡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她要來拾麥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質發白渾濁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