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hc項羽

    蛇也是一種不能調節體溫的動物,它依賴太陽來調節體溫。飯後,它們需要提高體溫來消化胃裡的食物,會透過日光浴來消化胃裡的食物。

    它們可能完全隱藏在溫暖的岩石下,特別是在冬眠過後,蛇會經常曬太陽,以增加尋找食物所需的能量。

  • 2 # 使用者5074478127603

    海豹喜歡太陽沒有腿。海豹是對鰭足亞目種海豹科動物的統稱。海豹體粗圓呈紡錘形。全身披短毛,背部藍灰色,腹部乳黃色,帶有藍黑色斑點。

    頭近圓形,眼大而圓,無外耳廓,吻短而寬,上唇觸鬚長而粗硬,呈念珠狀。四肢均具5趾,趾間有蹼,形成鰭狀肢,具鋒利爪。後鰭肢大,向後延伸,尾短小而扁平。毛色隨年齡變化:幼獸色深,成獸色淺。

  • 3 # 拉拉酋長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這樣子的一個道理:雖然水星叫做水星,但是實質上仍然是一顆巖質的行星,哪怕是科學家們疑惑不解著水星的兩極怎麼會有冰的存在,但是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水”星。

    人類對於水星的瞭解,基本上是來自美國的水手10號,這是目前第一個也是唯一接近水星的航天器,1974年和1975年三次飛臨水星。

    水星的表面溫度高達427度,晝夜溫差極大,晚上降至零下100度,雖然表面溫度約427度,但仍然遠低於一般岩石的1000度左右向熔點,因此才沒有被太陽的光與熱氣化掉。

    但是,水星被太陽所吞噬掉也是遲早的事,在太陽生命的末期,太陽核心會不斷地收縮,表面體積則不斷膨脹,演變為一顆紅巨星,然後水星就會被太陽吞噬掉,到了那個時候,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無法繼續生存,新一輪的生物大滅絕將發生在地球上,而且,將再也無法重現生命。

  • 4 # 地質知識科普中心

    我想題主之所以提出這樣子的問題,應該是認為水星就是由水或者是其他什麼類似於水的液體所組成的天體吧,畢竟蒸發這個詞是針對液體而言的。

    不過事實就是水星並不是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由水所組成的,因此又怎麼會有被蒸發掉這一說呢?那麼,接下來就讓我來大致對水星進行一番介紹,也澄清一下水星與水之間的關係吧! 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裡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其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0.387天文單位,同時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行星,18個水星加起來才相當於一個地球的大小。

    當然水星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相似的4顆類地行星之一,所以說它與地球一樣呈現出岩石個體的特徵,雖然水星的體積很小,但質量卻挺大的,因此水星就成了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僅次於地球的密度第二大的行星,科學家們也估計出水星內部肯定是有一個超大的鐵質核心的,同時研究發現水星鐵的含量也是超高的,還有很多的相關理論指明水星是具有高金屬性質的,至於水星的表面,是如同月球一般的被環形山所覆蓋。

    所以說,對於水星來說其組成主要是岩石和金屬等,真的跟水沒有什麼關係,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名字而望文生義呀,既然水星不是由水之類的物質所構成的,當然也就不存在距離太陽最近就被蒸發掉的這一說法了。這些就是我的回答了,希望對你理解這一問題有所幫助,你也可以放心了,水星是不會被蒸發掉的呢!

  • 5 # 科壇春秋精選

    水星雖然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它主要成分是鐵,密度也很大,僅次於地球。它的內部情況和地球非常類似,也有地殼、地核和地幔的區分。水星距離太陽的距離還是很遙遠的,它離開太陽的距離有5790萬公里,而地球離開太陽的距離大約是15000萬公里左右,所以水星對著太陽的一面要比地球炎熱很多。水星跑的速度也比地球快,它公轉太陽一圈只需要地球上的88天。

    水星是沒有大氣層的,表面的大氣也是非常稀薄,主要成分有氫氣、氦氣、氧氣等。因為沒有大氣層進行調和,所以水星表面的溫差是非常大的,它的向陽面白天的溫度高達430度,非常炎熱,它的表面日照幅度也比地球強8.9倍。而水星背對太陽的一面,晚上溫度可以降到零下170度。水星是太陽系溫差最大的行星。如果住在水星上,白天熱死,晚上冷死的恐怖狀態。

    雖然水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高達430度,但是水星主要成分是鐵,鐵的沸點還是很高的,需要2750度以上,這樣的高溫動植物是無法承受的,但是還不至於讓鐵汽化而消失,所以水星還是很頑強地生活在離太陽比較近的區域內。

    水星的地質環境非常像地球的衛星——月球,有大量的隕石撞擊坑,也有上千個很大的環形山。1973年,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水星10號”無人探測器第一次近距離地看到了水星的樣子,還拍攝了5000多張水星的照片。

    科學家們猜測其實水星的原始體積要比今天的體積大一倍,表面溫度也高達1000-2000多度,當時很多岩石被汽化溶解,這些岩石氣體甚至被星際風暴所吹走。

  • 6 # 火星一號

    相比起其他行星,水星確實較小,並且還是靠近太陽的行星,但這與水星會不會被太陽吞噬沒有直接聯絡。不是天體小,與太陽的距離近,就會被太陽吞噬掉。

    要知道,NASA在今年發射的帕克太陽探測器與太陽的最近距離將只有690萬公里,這要比水星和太陽的距離(平均5800萬公里)近多了。而且帕克太陽探測器的質量只有幾百公斤,這也比水星輕多了。儘管如此,帕克太陽探測器也不會掉進太陽中。

    太陽的質量很大,它那強大的引力會把太陽系內的所有天體都吸引過去。但與此同時,天體以相應的速度繞著太陽快速運動,這樣就能避免掉進太陽中。水星以每秒47.4公里的平均速度繞著太陽運動,太陽的引力就不會把水拉過去。天體距離太陽越近,所需的軌道速度也會越快,這樣才能避免掉進太陽裡。

    帕克太陽探測器那麼靠近太陽而不會被吞噬,正是因為它也以相應的速度繞行太陽,它在近日點的速度將高達69萬公里/小時,即192公里/秒。同樣的道理,人造衛星不會掉到地球上,也是因為它們以合適的速度繞著地球旋轉。

    另外,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規律可知,如果把水星換成其他行星,只要它們的軌道速度還是47.4公里/秒,它們就能在原先水星軌道上繞著太陽運動,這與行星本身的質量大小無關(只要質量遠小於太陽)。

  • 7 # 宇宙探索

    理論上分析,只要速度足夠快,就不會被太陽吞噬。水星距離太陽約為5800萬千米,相對於地球的1.5億千米確實很近,但水星公轉速度足夠快,約為48公里/秒,而地球公轉速度為30公里/秒!正是擁有非常快的公轉速度,讓水星不會掉進太陽裡,被太陽吞噬!

    同時,也正因為水星相對很小,就更不容易被太陽吞噬,如果水星質量更大,意味著太陽對水星的引力會更大,這時候就需要更大的公轉速度產生更大的離心力對抗太陽的萬有引力!

    所以,在太陽系內,八大行星距離太陽越近,執行速度就相對越慢,距離太陽越近執行速度就越快!

    太陽的逃逸速度約為620公里/秒,意味著以這個速度飛行就可以逃離太陽的引力,成為圍繞太陽系執行的天體,類似圍繞地球執行的衛星!

    因此也可以看出,天體的大小並不是最主要的,在宇宙裡速度極為關鍵,透過天體的執行速度,科學家們也能夠發展一些宇宙中暗藏的規律和未知事物,比如暗物質的發現就是透過觀察星系邊緣天體的異常運動速度才知道的!

  • 8 # 時空通訊
    為什麼水星那麼小、那麼近就一定要被太陽吞噬呢?

    這個問題實在沒什麼道理。因為引力是相互的,是兩個物體相互吸引。引力大小與相互作用的物體質量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如果水星的質量更大一些,與太陽之間相互引力就會更大,就更容易被太陽吞噬。

    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引力的實質是有質量物體對周邊時空的彎曲,只要有質量,不管大小都會對周邊時空造成擾動。但小質量物體對時空的擾動很小,就不明顯,而大質量物體就非常明顯了。

    這個時空彎曲就表現為大質量物體周圍形成一個時空漩渦,或叫時空陷阱。經過大質量物體附近的小天體或者物體,就會在這個時空漩渦中墜落,最終落到大天體上面,就像被吸引到它身上一樣,這種現象就是萬有引力。

    但物體經過大質量天體周邊的時空漩渦時,如果有足夠的速度,就不會被拉扯掉進去。因此並不是水星質量小或者距離近就會被太陽吞噬,起關鍵作用的是速度。

    擺脫引力漩渦的唯一辦法就是速度。速度越快,就越容易擺脫引力,速度越慢就容易被引力所俘獲。

    這就形成了兩個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環繞速度,達到了這個速度就可以與大質量天體引力相抗衡,圍繞著雙方質心旋轉,既不會掉在一起,也逃脫不了;第二宇宙速度就是逃逸速度,達到這個速度,就會擺脫大質量物體的引力,逃向遠方。

    在地球上,要抗衡地球引力,第一宇宙速度為每秒7.9千米,第二宇宙速度為每秒11.2千米。在地球軌道要逃逸太陽引力的速度為第三宇宙速度,每秒為16.7千米。

    因此,被太陽引力牽扯住的各大行星只要達到了環繞速度,就不會被太陽所吞噬。這個環繞速度是在太陽系形成時,從旋轉著的吸積盤角速度中繼承過來的,距離越遠,旋轉速度就越慢。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因此旋轉速度最快,每秒鐘線速度為47.89千米,這個速度就是環繞速度,既不會被太陽吞噬,也逃脫不了。

    根據各個行星的質量及與太陽的距離,其環繞速度也就是公轉速度為(由近及遠):金星35.03千米/秒;地球29.78千米/秒;火星24.13千米/秒;木星13.06千米/秒;土星9.64千米/秒;天王星6.81千米/秒;海王星5.43千米/秒。

    這些速度是平均軌道線速度,行星的軌道嚴格上來說都不是正圓形的,而是橢圓形的,這樣每顆行星都有一個遠日點和近日點,執行到近日點時公轉的線速度就會更快一些,反之就會慢一些,這都是為了與引力平衡的需要。水星的近日點為4600萬千米,遠日點為6882萬千米。

    因此決定水星會不會被太陽吞噬,既不是它的大小,也不是距離的遠近,而是它公轉的速度。

    就是距離再近一些,水星只要公轉速度快一些,也不會被太陽吞噬。就是落到了太陽上,只要水星能夠達到每秒617.7千米,也可以逃出太陽引力,衝向太陽系以外,成為一個流浪星球。

    NASA發射的人類首艘恆星探測器“帕克”號太陽探測器,只有646公斤重量(與水星相比可以忽略不計了),已經飛到了比水星近很多的太陽軌道,在太陽日冕層中冒著一千多度的高溫觸控太陽,也沒有被太陽吞沒。

    這是因為它繞太陽軌道的速度很快,達到了環繞速度。2024年,它將達到距太陽640萬公里的最近距離探測,這時“帕克”的速度將達到每秒接近200千米,相當於1分多鐘從北京飛到紐約,成為人類發射最快速度的航天器。

    所以擔心水星過小距離太陽太近會被太陽吞噬的說法毫無道理。

  • 9 # 量子科學論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總覺得水星離太陽非常近,尤其是有些合成的影象看起來水星基本上就和太陽挨在一起!這是一種錯誤的誤導。下面我們就看下水星和太陽的實際距離,水星現在為什麼沒被太陽吞噬,那麼在未來呢?結局會是怎樣?

    水星軌道4600萬公里,是太陽直徑的30倍

    水星每88天繞一個完整的軌道執行一週,白天的溫度達到了令人窒息的400°C,或大約800°F。

    由於水星的體積很小,平均半徑只有2440 km,甚至比一些天然衛星(土衛六)還要小,這樣的質量也沒有足夠的引力來保住自己的大氣層,再加上炙熱的高溫、離太陽的距離,水星的整個大氣層已經完全被太陽風剝離了。

    與我們地區相比雖然水星的溫度很熱,環境惡劣,但是我們要記住水星離太陽仍然有4600萬公里的距離。與太陽本身的直徑相比,水星軌道的大小是太陽直徑的30多倍。因此水星真的離太陽很遠。

    水星為什麼沒被太陽吞噬

    相信你看了水星的實際距離,也能認識到不存在我們所擔心的為何水星這麼小,離太陽近為何沒有被太陽吞噬,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距離的變化、質量的變化只會影響到行星的軌道週期,而且行星軌道還十分穩定並不會直線撞向太陽。

    因此就算水星的軌道半徑縮了一半,無非就是公轉速度加快而已,不會造成什麼直接的後果。

    但是我們都知道牛頓引力是廣義相對論的近似值。在廣義相對論下,不僅是水星,包括地球在內也不會永遠在穩定不變的軌道上執行。

    首先水星的軌道會發生進動,每個週期的軌道會出現誤差,甚至在太陽系中每個行星的軌道都不是一個閉合的橢圓,都存在微小的誤差,這是由於廣義相對論下的軌道衰減,也就是引力輻射造成的。因此水星的軌道目前在緩慢的縮減,最終會螺旋撞向太陽。但這個過程還是非常非常緩慢。

    在水星螺旋靠近太陽的同時,還會發生另外一件事!這對水星來說也是致命的。而且我們可以在宇宙中觀察到這種驚人的現象。

    離母恆星比較近的行星,會被高溫蒸發掉

    在宇宙中存在一些擁有行星的恆星系統,它們的行星離母恆星非常近,甚至是幾倍的恆星直徑。像這樣離母恆星比較近的行星非常容易觀察到,因為行星離母恆星越近,對母恆星造成的軌道擺動越嚴重,並且這些行星也非常頻繁地從母星前面經過,會擋住一小部分光線。

    水星現在的情況是,雖然它相對來說離太陽近,大氣被太陽風剝離,但是,至少水星表面的岩石還是安全的。

    如果一顆行星的軌道離母星不斷地靠近,那麼它的表面地岩石都可能不保,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下面就是我們觀察到地真實情況!當一顆行星在一顆恆星前面經過時我們應該看到什麼?

    我們應該看到,當行星穿過母星時,一小部分恆星的光應該被阻擋,而且會不斷地增加,當行星穿過恆星中心時達到最大值,然後當行星再次遠離恆星時恆星光以對稱的方式變化。當這顆行星繼續繞恆星執行時,這種模式會不斷的重複。

    但是科學家觀測恆星KIC 12557548時,光線曲線是下圖這樣變化的:

    這條曲線有些不對稱。下降的速度和上升的速度比預期的都要慢得多。據我們所知,這隻能意味著經過恆星的行星發生了一件事:這個星球有尾巴!

    在我們的常識裡,尾巴是彗星的,怎麼可能是行星的,而且一顆連大氣都沒有的行星怎麼可能有尾巴呢?

    由於觀察到的這顆行星公轉週期只有15個小時,離母恆星非常近,表面的溫度很容易接近2000°C(3600°F),在真空的太空中,這樣的高溫足以讓一顆行星沸騰!換句話說,這顆行星的岩石正在以原子的形式被蒸發!

    根據蒸發的速度,整個行星很可能在1億年後消失。這似乎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這個時間相對於我們太陽系來說只相當於2%!

    因此許多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行星不是永恆的物體也會死亡,這可能是未來水星被完全蒸發的情況!

    那麼根據上文我們就能很容易得出水星在未來會發生什麼?

    公轉速度加快,但是會穩定的執行

    在引力輻射的作用下軌道會發生衰減螺旋靠近太陽在太陽的高溫下,水星會被蒸發

    就像我們觀察到恆星KIC 12557548的這顆行星一樣,一個原子一個原子慢慢的被母恆星蒸發掉。

    這就是水星為什麼現在不會被太陽吞噬,而在未來有可能被太陽蒸發掉。

  • 10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為什麼水星那麼小,離太陽那麼近卻沒被太陽吞噬?

    水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半徑只有2400公里左右,甚至還沒有一些氣態行星的衛星體積大,在太陽系的行星中屬於“小不點”。在我們的印象中,如果一個星體距離一個大質量的天體(比如恆星或者黑洞)時,就會由於巨大的引力作用而被吸引進去,那麼為何水星距離太陽最近,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沒有被太陽吞噬呢?

    如果我們從萬有引力的公式可以看出,兩個星體之間的引力大小,與二者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太陽對行星的引力大小,應該是這顆行星的質量越大,其相互之間的引力值也會越大,水星質量那麼小,相應的在同等距離條件下受到的太陽引力也會小很多,因此這不能成為能否被太陽吸引過去的理由。

    在一個恆星系統中,無論是恆星還是行星,它們的誕生都來源於上一任大質量恆星完成超新星爆發之後,所釋放的巨量星際氣體和塵埃等物質。在引力擾動的影響下,這些星際物質逐漸發生聚集和坍縮,在坍縮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轉化以及星際物質的碰撞和摩擦,推動著核心區域的溫度逐漸升高,當核心區的物質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核心區的溫度和壓強也逐步提升,那些聚集來的星際氣體就會發生電離,形成濃密的自由原子和電子組成的等離子體,當溫度達到1000多萬攝氏度以後,在量子隧穿效應的作用下,核心區便激發出了氫核聚變反應,恆星就此產生。

    而恆星周圍那些尚未被吸收的星際物質,則繼續圍繞著若干核心開始聚集,並逐漸繼承了原先具有的角動量,使得後來形成的行星以一定的速度圍繞著恆星公轉。通常情況下,在距離恆星越近的區域,由於重力勢能轉化為內能的程度越高,坍縮劇烈程度也比外圍高,星際物質的分佈密度也越大,因此角動量的總和也會比外圍高,越靠近恆星,其角動量越大,最後所聚合形成的行星繼承的角動量也越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造成了圍繞恆星公轉的速度也越快。說得再徹底一點,行星在形成之前,那些轉動速度不夠、角動量不足的星際物質,都被恆星所吞噬吸收了,留下來的高角動量星際物質奠定了行星形成的物質基礎,也推動了行星公轉速度隨著距離恆星越近,其數值就越大這種局面的產生。

    太陽及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都遵循著上述這個“通用”的過程。水星之所以沒有被太陽吞噬,關鍵還在於其繼承的那些星際物質角動量,使其具有了非常高的公轉速度。從理論上來分析,我們可以這麼看待這個問題。按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凡是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彎曲,其它物體在經過這個彎曲的時空時,就會沿著測地線的方向向著引力源中心“墜落”,星體質量越大,時空的彎曲程度就越高,其它物體墜落的趨勢就越明顯,這也是用廣義相對論解釋引力產生的簡易理解。

    在此條件下,如果其它物體的運動速度很快,沿著大質量星體造成的測地線進行運動時,就有一定的機率逃脫這種因時空彎曲而產生的“引力漩渦”,這時的速度就稱為這個星體的逃逸速度,而速度值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沒有任何關係,僅與物體的切向線速度有關。在天體力學中,將能夠圍繞這個天體執行的最低速度稱為這個星體的第一宇宙速度,其計算公式為V1=(G*M/r)^(1/2),其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星體的質量,r為物體與星體質心的距離。而能夠逃離引力束縛的最低速度稱為這個星體的第二宇宙速度,其計算依據是物體在該速度之下的最低動能,應該能克服物體的重力勢能,也就是說E動=1/2m*V2^2=E重=G*M*m/r,進而可以求出第二宇宙速度值為(2GM/r)^(1/2)。從上述第一和第二宇宙速度可以看出,任何星體,其第二宇宙速度與第一宇宙速度的比值均為1.44(根號2)。

    透過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在水星的軌道處,只要公轉速度值大於太陽的第一宇宙速度而小於第二宇宙速度,就能保證其環繞著太陽執行。實際上,水星目前的平均公轉線速度為47.89公里/秒,正好處於這個區間之內。這種計算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對水星能夠圍繞太陽執行的一種驗證,是一種理論上的推導,在太陽系形成過程中,包括水星的各大行星,在其形成過程中所繼承的星際物質的角動量,實際上產生的公轉線速度,也都是在與太陽的不同距離之間博弈的結果,角動量大點,就遠離太陽一些,角動量小點,就靠近太陽一些,最終在漫長的歲月中漸漸達到平衡的狀態。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知道了為什麼水星沒有被太陽吞噬的原因,但是實際上,宇宙空間並非完全的真空,行星在圍繞恆星執行的過程中,勢必會受到非常非常微弱的阻力,從而使得行星的公轉速度逐漸變緩,從而在恆星引力作用下產生軌道衰減,慢慢地在螺旋狀態下靠近恆星,最終有很大的機率會撞向太陽,不過這個過程又非常緩慢,甚至有的行星螺旋“跌落”的時間可能會超過恆星的壽命,而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則有可能在十幾億年之後,在軌道衰減的作用下被太陽吞噬掉,當然這裡面還有太陽逐漸演化紅巨星體積膨脹的因素共同導致。

  • 11 # 星空星中心6866

    太陽系八大行星各有各的位置及軌道,離太陽近有近的道理,遠又有遠的說法,考慮到地球上面有人類和萬物,所以就給安排在第三條軌道上公轉自轉,這就是太陽系密碼,要想解密除非人類達到了《2》級文明。

    水星體積又小,而又離太陽最近,也就5000萬公里,比地球近一億公里,可是太陽發出的熱量及光輻射等都是一樣的,而誰能接收多少也是有規定的,也不是你想多要點光和熱就多給你一點,不想要就少給一點,肯定不是那麼回事,但有一點誰離太陽近誰就熱點唄,所以水星表面溫度都可達到400多度,晚上可以降到170多度,還好水星上沒有生物也沒有水,油,煤,氣等等,估計連大氣層都沒有了,一切都被太陽給烤光吸乾了,也就只剩下岩石和土壤了,可是一個看似沒用的行星,為什麼太陽系還要留下他呢,其中必有道理。

    水星是黑色的,估計是被太陽烤黑的,公轉自轉速度也快,一年只有80多天,也沒有四季一說,自轉3圈等於公轉1周,反正暫時還看不出水星到底有何用處,即使想發展什麼生物但現在也沒這個能力嘛。

  • 12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太陽是太陽系的一顆巨大質量和體積的恆星,是透過核聚變燃燒和磁場磁控的兩種自然手段,來掌控著太陽系物質的週期迴圈運動,一方面,能透過持續核聚變燃燒的自然手段,源源不斷地向太陽系的太空間,散發出光和熱以及龐大數量的塵粒流物質,孕育著太陽系太空間萬物的誕生與成長壯大。

    二方面,龐大質量的太陽,擁有一個不可視見的巨大的磁場存在,太陽磁場涉足的範圍,就是太陽系的太空間範圍,有磁場的存在,就必然會有區間性之磁力線圈的客觀存在,太陽的自轉運動過程,就能連帶性地牽引著其巨大的磁場和存在於太陽磁場之中區間性的磁力線圈進行圓周迴圈運動現象,而存在於太陽磁場之中穩定性的磁力線圈,就自然會形成太陽系大行星的天然執行軌道現象。而區間性的磁力線圈軌道,能對太陽系太空間存在的各類行星天體,起到了定距和定區的作用。

    三方面,太陽是一顆發光發熱的恆星,其持續核聚變燃燒的過程,會產生超高溫狀態,溫度高達200萬攝氏度或以上,這樣的超度環境,會令太陽持續發生抗磁性物理現象,會令太陽磁場之磁性吸引力功能方面徹底消失,遮蔽著太陽系太空間物體所有的一切。太陽在抗磁性物理現象的持續作用下,不會對任何物體產生磁性吸引力的吞噬現象。這才是太陽系八大行星天體有序執行,自然存在的原因所在,水星的存在也不例外。

    不知這樣的回答讀者看後是否清晰?!如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選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二千道的原創答題,定能閱覽到你感興趣的前沿科學知識。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或發表意見。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歡迎轉發。)

  • 13 # 於無聲處

    誰說水星離太陽近的?站出來!

    水星離太陽遠得很!遠得甚至讓科學家一度懷疑在太陽和水星之間還有一顆行星。事實上,在水星和太陽之間還真有一顆小行星:2019 LF6。

    這顆2019年才被發現的詭異小行星直徑只有1.3公里,離太陽最近的距離是4740萬公里,而水星離太陽大約5000萬到7000萬公里。這顆如此微小的行星靠太陽那麼近都沒有被吞噬,更何況比它大得多、遠得多的水星呢?

    水星這顆行星非常特別,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其它行星都是以太陽為中心”規規矩矩”的正圓軌道,唯獨水星是橢圓形軌道(離心率0.20563),因此它與太陽的距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大約在5000萬至7000萬公里之間來回波動。

    水星“真容”

    2019 LF6小行星軌道示意圖

    2019 LF6“真容”

    而在太陽之外的其它星系,行星離恆星的距離比水星離太陽更近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大名鼎鼎的飛馬座51b,它離它的恆星的距離只有1000萬公里,相比之下水星離太陽的距離是它的5-7倍!

    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50倍,由於離恆星太近且處於潮汐鎖定狀態,它的表面被炙烤得高達1000攝氏度,比水星的最高溫度427攝氏度高得多了去了,簡直就是一個地獄世界。

    熾熱的飛馬座51b

    但是,離恆星1000萬公里還不算最近!

    美國航空航天局去年發射的帕克太陽探測器,與太陽的最近距離只有690萬公里!而且帕克太陽探測器的質量只有幾百公斤,儘管如此,帕克太陽探測器也沒有掉進太陽中去。

    為什麼會這樣呢?

    學過物理的同學都知道,行星的公轉速度越快,其“離心力”就越大,而這個“離心力”正是保證行星不被太陽吞噬的原因。水星和剛才所舉的那些奇形怪狀的例子沒有被恆星吞噬,都是因為自己公轉產生的離心力和恆星引力相抵消的結果。

    因此,只要水星的公轉速度足夠快,它所受到的“離心力”也就越強,它就可以穩定地圍繞著太陽旋轉,不會被身邊太陽這個可怖的、引力巨大的龐然大物所吞噬。

    太陽和水星的真實體積比例,那個小點就是水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質降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