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嘛妹妹123

    這段話出自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的《詩經集傳序》。 原文作: “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為而作也?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旣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旣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旣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諮磋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 參考譯文: 有人問我:詩是為了什麼才創作的呢?我回答他說:人生來沉靜,這是天賦予人的稟性。感受於事物而動,這是人性的慾望。既然有了慾望,則不能不思考。則不能不言語。既然有了言語,則言語之所以不能盡其情,因而發於諮嗟詠歎之餘,必然有自然的音響節奏而不能自已。這就是詩之所以創作的原因。

  • 2 # 使用者3919385331792

    在圖書館看中了三個版本的,一本是餘冠英的《詩經選》 9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一是朱熹注的《詩經》,87年上古版,另一是程俊英《詩經譯註》04上古版。

  • 3 # 教育教學前沿

    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表現手法。“比”是“比喻”,“比較”的意思,“興”則是在“比”的基礎上將話題漸漸引入主題,使詩的開頭溫和而含蓄,不顯突兀。 “比”和“興”往往是分不開的,所以又合稱為“比興”。另外,“詩經六藝”中“風”指西周末年到春秋各諸侯國的民歌;“雅”指貴族中流行的音樂;“頌”是祭祀時用的音樂。“賦”指的是鋪排,鋪陳的寫法。

  • 4 # 大公無私正直蘭蘭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先秦時《詩經》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次整理選擇了宋代以後影響巨大、十分通行的朱熹《詩集傳》為底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浪費人才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