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螢火蟲

    農村土葬時,棺材埋在地下,為什麼還要堆“小土堆”,有何說法?對於這樣的問題,其實我的看法比較簡單。就是過去實行土葬時都使用棺木,行葬之日,挖開墓穴,把棺木放到墓穴裡,棺木就已經佔據了原來大部分被挖土壤的地下空間,多餘的土又不能回填了,還能怎麼辦?還不是隻能堆起來成為“小土堆”嗎?

    不過關於這個問題,在歷史上倒是有傳說。一說是始於周朝,一有說是源於孔聖人為自己父母的合葬墓起土成堆,以求好記。

    堆土成墳始於周朝的傳說比較簡單,說是武王伐紂後,聽說被紂王剖心而死的比干是一位敢於直言勸諫的忠良之臣,感覺比干死的好可惜,便命人在比干的墓地起墳,以示紀念。這傳說可不可信在其次,但周朝時,人死下葬後會堆土起墳確實是真的。因為《周禮·春官》中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這也就是說,那時候人死後是需要按照官職和爵位的大小高低論資排輩決定所起墳頭大小的。

    而源於孔子為父母合葬墓起墳的傳說,則相對曲折複雜很多。傳說孔子的母親顏徵16歲時嫁給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而孔子3歲時他的父親便撒手了人寰。事後20歲的顏徵被趕出孔門,獨自帶著孔子及其哥哥姐姐到曲阜的闕里生活。多年後顏徵去世,孔子也長大成人了。一心想要把母親與父親合葬在一起的孔子,一時卻找不到當年父親的墳墓。經過許多老人回憶,輾轉數日方才如願。也是因此,當孔子把自己的母親顏徵與父親叔梁紇合葬後,便堆土起墳,作為標誌,以求好記。

    傳說總歸是傳說,到底與歷史事實是不是貼邊或相符其實並不重要。但起土成墳說不定真的如我所想一樣,根本就是源於簡單,要把多餘的不能再回填的土要堆起來。後來才有了掃墓填墳土等於是為逝去的親人修建陰宅“房子”的說法和做法。

  • 2 # 農技廣播站

    農村土葬時,棺材埋在地下,為什麼還要堆“小土堆”?

    所謂的“小土堆”,其實就是咱們常說的墳頭,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風俗,也是土葬的標誌,只要是土葬,就一定要有墳頭。而且不要小看這個墳頭,這裡面也是有很大的講究的。

    墳頭的來源:關於為什麼土葬要有墳頭,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相傳商紂時期,有一能臣比干,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但也因為諫而死,蒙受不白之冤。後商朝被周朝滅,周武王對比干此人極為欽佩,得知比干含冤而死,就將比干的墳地築土為墳,為其鳴不平。

    第二種說法:這種說法來源於孔子,孔子父親名叫叔梁紇,在孔子三歲時就去世。而孔子年幼時就被顏徵在帶到了魯國國都闕里獨自生活,直到17歲之後才得以回鄉祭奠。但因為人生地不熟,不知道父親葬在何處,多方打聽之下才找打父親墓地。之後為了能分辨清楚墳墓所在,就在原來的位置上築土為墳,方便以後祭拜。而這也被後世人繼承下來,於是就有了墳頭。

    不管這兩種說法正確與否,墳頭的確是土葬的一大標誌。而且墳頭還有自己的作用:

    1、墳頭的凸起會形成一個坡度,在下雨的時候方便排水,不會因為雨水積累侵蝕墳墓中的棺材。

    2、墳頭是在墳墓上多壘起來一層土臺,能夠保護墳墓在經歷風吹雨打之後也依然埋在土壤之下,保護逝者安眠。

  • 3 # 京津冀協同訊息

    這個土堆就是墳頭。鄉村墓的一種形勢,意味著陰宅所在,也是方便後人祭祀尋找,寄託哀思。託體同山阿,就是這個意境,丘也就是山的象徵。

    在農村,每個家族都有著自己的墓地,每個輩分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沒有墳頭,就會亂了規矩,破了風水,甚至挖成墓中墓。一切皆有章法和表達,看似簡易,背後確實鄉村倫理和家族賢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見女孩家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