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犯“凱旋而歸"式的錯誤?凱旋而歸的表述是錯誤的,這個命題成立是有前提條件的。既“凱旋而歸"的“凱旋"是“得勝而歸"之意,比如《幼學瓊林》中就是這樣解釋的。依此解,則“凱旋而歸"的意思就成了“得勝而歸而歸",形成語意上的重複和囉嗦。於是,“凱旋而歸”就成了病句。

    這個命題成立的另一個原因,是現代漢語書面語規範化的過程中出現的。

    漢語分為口語和書面語,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漢語的書面語是文言文,而口語就是所謂的官話,也就是古代普通話。古代除了外地任職的官員之外,使用官話的人很少,所以,口語地域差異很大,不同地域間語法習慣和發音規則差異很大。這就形成不同方言。因此,漢語有八大話系。八大語系的口語表述如果直接轉化為文字,那麼中國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就不能實現了。所以,古代不同地區間的交流,可以通過文言實現。

    進入現代社會,漢語中書面語和口語分離的狀態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交的需要,於是就出現了語言文字現代化改革的要求。通過改革,使現代漢語口語和書面語達到了統一。

    前邊說過,口語的地域差異很大。需要一個全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的把握權,在於國家語言文字改革機構,他們組織語言文學專家給出統一的本標準。我們在學校裡所學語法和用詞規範,都是根據這個統一的標準來的。語言的統一,對政治上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意義重大。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為什麼在這個詞語的用法上,許多人會違反標準。說起來原因也不復雜。任何規範化的系統,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都可能有漏洞,“凱旋"不能“而歸",正是龐大的現代漢語規範系統中的一個小小漏洞。

    古代漢語,多是單音節詞,後來多音節詞的出現,其意義大都是單音節詞的疊加,我們可以通過對漢字本義的追根溯源,來分析現代用詞是否矛盾。

    “凱旋"被解為“得勝而歸"大體沒錯,但只是這個詞的引申義,如果從詞根朔源上來看,凱,本是名詞,得勝時唱或演奏的慶勝利之歌,古漢語名動一體,名詞許多可以做功詞,凱為動詞是“唱凱歌"之意。旋,是動詞轉的意思。所以,凱旋的意思是“唱著凱歌往回走"。引申為“得勝而歸"。比如:“26日,我軍凱旋,軍民夾道迎於得勝門。"這裡的凱旋,是完成時。

    如果把文言,改成現代普通話書面語,凱旋固可解為“得勝而歸"。當“凱旋"和“而歸"結合時,意思就變成“唱著得勝歌回來了。"意思上並無重複之處。所以,錯誤是答案標準化後硬加上的。與“凱旋而歸"同理的還有“得勝凱旋。"

    如果是中學生,看了這個回答應該注意的是。知識的瞭解是一回事,答題時,卻要按標準答案來,否則,影響了成績考不上清華北大,別怪我沒提醒。

    如果讓凱旋迴歸本義,則“凱旋而歸"與“凱旋"表達的不同在於,“凱旋”是得勝後返回,是進行時。而加上“而歸”變成完成時。因為漢語法中沒有時態的差異,時態的差異,靠上下文辯別。舉個例子:“25日,敵敗退,軍凱旋。26曰至都,軍民夾道相迎。”這裡的“凱旋"是進行時。

  • 2 # 園莽抽條

    別太愚腐,習慣而爾,暗合四字成語的習慣,突出凱旋中得勝利含義和歸來的再強調。不冝象酸秀才樣的一概列為病句,而應視為群眾喜見樂聞的並列句。

  • 3 # 使用者5897326265067

    因為基礎不紮實,想當然的就拿來用了。不過高中語文老師應該會糾正吧,高三複習題有很多這種病句,練過了應該會有意識。

  • 4 # 梅溪三聯

    凱旋而歸,本是詞意重複,用詞不準確,但用詞頻率很高,甚至出現在官方媒體上,似乎約定俗成,習慣認可,不用四字片語,彷彿就言猶未盡,引不起重視。出現此類情況者比比皆是,其原因無外乎;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字缺乏崇尚敬畏之心。二、國家對中國漢語重視不夠,中國人學歷提高但語文程度普遍下降。三、網路衝擊,造詞造句,錯字同音字也成為時尚,加上中國人浮燥,不用心閱讀,不用手寫,電腦打出的聯詞造句,不求甚解、無法嚴謹。四、網路上有些自媒體,寫手、錯字聯篇詞不達意的文章,不求質量、只求標新立異吸晴,誤導傳染了受眾群體尤其是對年輕人的浮燥影響……凡此種種吧。

  • 5 # 風雨不一

    “凱旋而歸”已廣泛見於各種文章和交流之中,也講順口了,如果去掉“而歸”二字,似乎話沒講完就斷掉了,所以說也沒必要去追究“是不是病句”了。

  • 6 # 醉眠芳草

    凱旋而歸的用法非常廣泛,但是在語文中,會強調這是錯誤的用法。

    從釋義上來看,凱的意思是軍隊得勝回來奏的樂曲或勝利,旋的意思是返回,凱旋本身就包含勝利後返回的意義,再加上而歸就重複了。

    凱旋出自謝靈運《撰徵賦》:“願關鄴之遄清,遲華鑾之凱旋。”意思是戰爭勝利後,軍隊奏著勝利的樂章歸來。亦泛指獲勝歸來。

    現在在很多文章和小說中都可以看到凱旋而歸這個詞語,很多人也習以為常,以為詞語本身就是這樣用,但這只是很多人都犯了同一個錯誤,人們也懶得去尋找正確用法或去糾錯罷了。在語文語法中,這樣用屬於重複性的錯誤,如果考試中用了,這就是一個病句。

  • 7 # 真忘言

    我在度娘上搜索一下這個詞語,才明白題主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

    上面說,"凱旋而歸"一詞在用法上爭議頗多。雖然"凱旋而歸"及其類似的用法自古有之,但是現代學者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旋"本身已經具有"歸來"的含義,因此"凱旋而歸"的說法是詞義重複,應當視為一種錯誤用法。

    關於這個成語的各種觀點我就不贅述了,大家可自行搜尋。為什麼這個有爭議的詞一直在使用,個人覺得一是因為從唐朝的易靜開始,到宋朝的黃庭堅,明朝的馮夢龍,清朝的《四庫全書》,近代的徐志摩,朱自清,巴金等,都有在使用這個詞。使用範圍如此之廣,可以歸結為名人效應。

    二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習慣了這個用法,就像是約定俗成的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語法學家。從另一角度來講,凱旋而歸,聽起來就比較氣勢磅礴,鏗鏘有力。按照現在的網路用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也許是為了強調。

    既然題主發現了不妥,那在以後,我們能不用就儘量不用,尤其是比較重要的場合,比如中高考,就用凱旋二字好了。或許越來越多的人都覺得這是個錯誤用法,時間一長,大家也會慢慢棄之不用了呢!

  • 8 # 半支蓮6

    凱旋,初為動詞,意思是指戰勝而回,可表返回的過程或途中的某一 位置;後語法化為名詞,可表“勝利”義。出自明朝程允升的《幼學瓊林·武職》:戰勝而回,謂之凱旋;戰敗而走,謂之敗北。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凱旋而歸”的錯誤,一是因為不懂原義,以為凱旋是得勝義。二是可能受一些建築物的影響,如法國有凱旋門,北京有德勝門(得勝門)。望“門”生義。三是一種習慣吧,中中國人習慣四字句,總是以為兩個字意猶未盡。“畫蛇添足”不完全是多此一舉,也有意猶未盡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野外如果被一隻野狼盯上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