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渡1


    陶淵明的思想初探


    【導語】

    陶淵明是中國東晉時期自成一家的偉大詩人,其對後代的影響力巨大而深遠。本文介紹了陶淵明其人,並簡單探討了其思想性格特點。

    【一】陶淵明其人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其傳唱不絕的詩歌創作上,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筆十分巨大的文學遺產。更在於他在出世與隱逸的徘徊之間所形成的別具一格的思想境界,透過其以文學作品為載體的思想變化歷程,展現了一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生活圖畫。使得其文學作品具有更鮮活的生命力,為歷代所稱頌。陶淵明思想的形成及變化是複雜的,其總體趨勢是從積極入世到淡然出世變化的。政治、社會環境以及陶淵明的個人性格及其價值觀念是其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還有哲學思想的影響、文化制度的影響等原因。從而使他的思想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矛盾體。其代表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其作品以農村自然風景及田園生活為主要特色,多表達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顯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二】陶淵明的思想

    1、 積極的入世思想

    首先,陶淵明形成積極入世的思想是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

    《雜詩•其五》中“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寫出了陶淵明少年時期對建功立業的渴盼之情。陶淵明出身於破落的仕宦家庭,八歲喪父,十二歲母親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期間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陶淵明卻得以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如他在《飲酒》其十六中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在他的思想意識裡,逐漸滲入了儒家以建功立業作為自己讀書目的及最高人生追求的理論基礎,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行為準則在陶淵明的思想意識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其走上仕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陶淵明的曾祖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其祖父與父親都曾做過太守。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由於早年喪父,因此陶淵明的早年生活在物質上是貧苦的,但他的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在少年時代的陶淵明就有了“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濟世之志。中年時當陶淵明在仕途上仍找不到出路時雄心壯志依然未曾消減,他曾寫下“先師遺訓,餘豈雲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及至晚年他仍熱情地歌詠:“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於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可見,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想法一直都是陶淵明思想性格的組成部分。再者,陶淵明積極出仕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其個人價值觀的體現。陶淵明的《榮木》並序展現出他“先師遺訓,餘豈雲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的少壯雄心。又如《讀史述九章•屈賈》中他說:“進德修業,將以及時;如彼稷契,孰不願之?”以此看來,陶淵明希望自己能增進德行研修學業,以求能夠及時建功立業。其積極入世的心態是顯而易見的。

    綜上所述,積極的入世心態始終貫穿著陶淵明的青少年時代,併成為其走上仕途所進行的實踐和努力的動力。最終走上了為官之路。

    2、 勇於追求,敢於放棄

    平和中的叛逆主要在陶淵明的曲折仕途中體現出來。陶淵明初入仕途是在其37歲那年,在其外祖父孟嘉曾效力的桓溫之子桓玄帳下做荊州刺史。由於孟嘉曾是桓溫的長史,自然陶淵明對其子桓玄也是有所希望的。但陶淵明後來察覺到桓玄的野心與醜惡為人,便憤然辭官。三年後,陶淵明再度進入仕途,任討伐桓玄成功的劉裕的鎮軍參軍'岡0開始陶淵明以為找到了值得輔助的賢人,後來再一次覺察到劉裕的野心,看到他的所作所為時,性格剛直的陶淵明再也呆不下去了,在就職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斷然辭官了。從陶淵明幾番歸隱几番出仕的經歷可以分析出,陶淵明是一個大膽又敢於追求並用於嘗試的人,他的大膽體現在其兩番入仕都投靠了足以影響東晉的兩個軍閥式的人物,其叛逆則表現在當其發現這兩位軍閥人物的野心與自己“忠君”思想格格不入時又能果斷地抽身而出,歸隱田園。陶淵明是與眾不同的,他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勇於追求但又捨得放棄。

    3、 陶淵明的淡然出世

    在陶淵明出仕後不久,便對官場生活表露出明顯的牴觸情緒,在《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中,便有了“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的情懷。又如其在《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寫道:“詩書敦夙好,園林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表現出他對於仕途“人間”已經沒有了絲毫興趣。此時陶淵明對於自己出仕的行動頗表懷疑,而退隱之心與日俱增。○3如其在《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中的“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如此強烈的呼喊。終於陶淵明只能是秉承孟子的“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道德信條,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自己的根本的行為處事準則而淡然出世。

    陶淵明是個生性熱愛自然,不喜歡拘束的人。其在《歸田園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當他真正拋棄了所謂的“功名利祿”之後,便展現出《歸田園居》其三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令人心嚮往之的另一個精神世界。陶淵明生性熱愛自然的性格,正是他選擇淡然出世的一個因素。從此,陶淵明“終身不返”漸近自然。

    陶淵明雖有曠世之志,但其一生並不以追求華屋高廈、館池樓閣等物質享受為目的,相反竹籬茅舍,榆柳翠竹的田園幽居就足以讓他滿足。他不需要賓客前來湊趣,也用不著珍餚美酒,只要素琴一張,濁酒半壺,就能陶然而醉,自謂是“羞皇上人”。這一想法在其《時運》一詩中有所體現,“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葯分列,林付貉如。清琴措床,濁酒半壺。黃唐莫逮,慨獨在餘。”同時,陶淵明的高曠不只是表現為生活情趣的高雅,更表現為品行的高潔。他時常以傲霜的秋菊、不畏歲寒的青松、清香四溢的幽蘭來比喻自己的人格。在《和郭主簿》第一首中他寫道:“和澤週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遊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在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中,也隨處可見如是文字。由此可見,陶淵明有著秋菊般閒遠的風韻,有著青松般傲岸的品節,有著幽蘭般清雅的氣質。然而,陶淵明並不是離群索居的怪人,“胸次高曠”僅僅是他性情的一方面,他並沒有“吐棄人間一切”,更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恰恰相反,陶淵明高於其他隱居者之處正在於他沒有厭棄人世、沒有“吐棄人間一切”,而是以極其寬厚的胸懷擁抱他所生活的土地,以極其淳厚的感情去追求人世間的真善美。

    【總結】

    陶淵明一生的經歷是曲折而又充滿氣節的。從幼年喪父到不為五斗米折腰,清苦的生活從未消磨陶淵明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之志;然而,在一個動盪的年代,陶淵明又深諳“忠君”之道,在理想與現實的分離中懂得勇敢追求,也捨得放棄;當歸隱田園時又能表現出高曠的襟懷與淳厚的情味,人在世俗,心卻獨自曠遠。陶淵明深深瞭解精神的自由遠勝於物質環境的安適,因此,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他都會堅持下去,只求“願無違”。雖然陶淵明最後仍死在他所厭惡的時代中,以他小小的力量,是不足以扭轉時代的巨流,但至少,他對得起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死在山林的懷抱中,擁抱所愛的自由。陶淵明思想性格對後代的影響主

    要是積極的。他蔑視富貴,出淤泥而不染,不為物質利益而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給整個封建社會後世文人作出了精神指示,對不少胸懷大志而徒奈現實的人起到了解脫世俗束縛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陶淵明樂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現實鬥爭的態度,也給後代詩人以消極的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拍4K影片,這個解析度怎麼選,請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