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衝擊牛丶
-
2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也不能完全這樣說,最多也只能說司馬懿用兵太過謹慎,而諸葛亮更是看中司馬懿這種謹慎的心理大膽賻一次,料中他沒這麼魯莽!
不過戰爭上的鬥智鬥勇其實也含有些賭博的性質,而且總是等到結果出來才大喊“後悔,本就該衝上去活抓諸葛輕而易舉!”所謂兵不厭詐,但《空城計》乃險招,不得已而為之,縱然成功逃過一劫,但諸葛亮何曾不是心驚膽跳地捏了一把汗,把琴絲都弄斷了,司馬懿也許不甚懂得音律,誤把斷琴的惶恐當作暗號,趕緊撤兵,諸葛亮自然跑得更快!
其實這也難怪,諸葛亮一生用兵跟司馬懿相似,都顯得格外小心,但當雙方都心照不宣摸得雙方套路,其中一方又反常規出牌才能出奇制勝,讓對方意料不到!
雖然司馬懿的謹慎近乎膽小,但他打以小心駛得萬年船的心態贏得三國的統一,其實也不怕空城被騙,反正只有實力所存,逃了初一,躲不了十五那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做人也一樣,要腳踏實地,不能圖僥倖心理,好好做人,心存善念別使壞害人、坑人!
-
3 # 四川達州人
歷史上並無此橋段。
三國演義中加入這個故事,無非是想表現諸葛亮的智慧,側面將司馬懿描繪為愚蠢,過後方知,與曹操類似的人物。
對於司馬懿來說,這樣的局面只要派遣士兵逼近三門,估計諸葛亮就只能迅速逃跑,畢竟當時的戰場局勢很清楚,蜀漢沒有多少士兵。之所以如此也就是想養寇自重。
-
4 # 白這個顏色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國諸葛亮的空城計名垂青史,這是三國諸葛亮的代表作。
司馬懿如何對待空城計的呢?成為了被嘲笑的歷史人。兵多將廣的司馬懿,真的害怕空城計而不敢攻城?【司馬懿日記】載:諸葛亮兵敗,司馬懿窮追不捨,對於精明的軍事家司馬懿,看出蜀軍從軍心戰力,已經失去絕地反擊的能力,諸葛亮故佈疑陣,司馬懿心知肚明。為什麼沒有破城擒諸葛?這要從混亂的三國局勢說起,諸葛亮攻於心計,雖然足智多謀,還是一個按套路的人,如果拿下諸葛亮,蜀必大亂,軍事割據,使戰爭難度加大,作為代表最強集團的司馬懿,更希望戰爭簡明扼要,不想節外生枝。在諸葛亮領導下的蜀國,無論怎樣運作,都鐵定是司馬懿的囊中之物,留下諸葛亮,可以暫時安定蜀國,減少以後統一三國的麻煩。再說諸葛亮一直在影響引導著東吳。沒有諸葛亮,天下也許會出現五國,八國,絕非三國。所以留下諸葛亮,對大局有利。
諸葛亮在空城之上,與司馬懿對視,諸葛亮並不是自戀空城計的高明,而是知道司馬懿老謀深算,欲成大事,司馬懿並非只為一場戰爭的輸贏,諸葛亮看出司馬懿心懷天下。放走諸葛亮,是讓諸葛亮暫時管理蜀國,安靜一方。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司馬懿透過戰略考量,才決定退兵,此戰可勝,可和,因為主動權在司馬懿手裡,司馬懿看出放諸葛亮比殺諸葛亮利益大,因為這畢竟不是一戰定天下的關鍵。空城計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心照不宣的默契,這是智者間的比拼,如果諸葛亮遇到魏國其他人帶兵,他敢使用空城計嘛?司馬懿能得天下,正因為是司馬懿。司馬懿能看出空城計而故意配合,司馬懿不愧是司馬懿。這點諸葛亮是瞭解司馬懿的。諸葛亮明明知道司馬懿能看破空城計,大膽面對司馬懿,就是知道司馬懿所要的不是諸葛亮的命,要的是天下。所以兩個奇才相視一笑,司馬懿默默退兵,且令軍兵放下軍糧。凡做大事者,必有大胸懷,心胸狹窄之人,也不能成就大業。司馬懿不但沒破空城計,且留下軍糧而退,空城計與司馬懿的退兵,應該同時得到點贊。智者較量,雖不能為友,常懷惺惺相惜心。
-
5 # 菜根漫譚
《三國演義》在空城計中描寫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法,真是扣人心絃,精彩至極。這完全是一場高人的對決,是一次智者的交量。最後,應該說兩個人打了個平手,相視一笑,心知肚明。很多傻子還瞪著大眼看不明白呢!其實諸葛看透了司馬懿的心思,才敢擺空城計,司馬懿也瞧穿了諸葛亮的底牌才故意退兵一一他要真想打,老諸葛你滿城是兵我也能打下來呀!還用得著派什麼察兵哇?
呵呵,小的們撤吧!你們怎懂俺司馬老夫的大主意呀!
留著諸葛,還有大用場。
拜拜了,你哪!
-
6 # 12345ABCDhhh
品絲和琴絃不一樣的,它是出廠前做好後,一般都是終生不換的,普通的琴友也不具備更換品絲的能力,所以電吉他品絲一輩子換一次。
-
7 # 使用者8120740559908
他們不一樣
吉他品絲就是音品。琴絲是琴的弦
品絲(fret)”是指按精準間距嵌在整個指板上的薄金屬條,大部分的品絲材質通常鎳銀(Nickelsilver,通常出現為NS)合金(實際不含任何銀)製成,它的實際成份為鎳和銅的合金。
吉他指板上的與琴絃垂直的白銅絲。在不同品按弦可以獲得不同的音。
回覆列表
按照三國演義看,其實可以發現羅貫中有一些出錯的地方,就比如襄陽和江陵問題,這個你可以具體去了解一下,簡略說就是江陵和襄陽關係常常混亂,因為在這兩個地方的故事,大多是羅貫中自己新增的情節。空城計的事件,可能並不是司馬懿膽小,因為按我們現在角度看,怎麼也得派幾個人試探不是?所以說,我更偏向於認為,是羅貫中並沒有寫清楚這個情節,有所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