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一隻90後笨小孩

    肯定是不長久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割據政權大家都想吞併對方,或者是統一對方。也是人民的內心訴求,只有統一了,社會才更安定

  • 2 # 寂滅星塵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

  • 3 # 無聊無心無求


    大多數割據政權的"短命",其實並不是一種偶然現象。雖然稱其為必然現象也有些過於不切實際和誇大的成分,但是在這一現象背後,確實是有規律可循的、能夠找到深層次原因的。

    概括來說,割據政權沒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政治制度、以及軍閥之間的相互鬥爭,是導致這一時期割據政權頻繁更替的表面原因。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源自於唐末以來的君臣之道的敗壞。

    在表面原因和深層次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即是短命的割據政權。

  • 4 # 南宮外史

    一、歷史的慣性特點決定的

    晉朝的江山是宮廷政變篡奪曹魏政權得來的,曹魏的政權是宮廷政變,篡奪漢朝天下得來的。所以說,晉朝的天下別人也可以篡奪,若不是軍事強勢奪取,就是宮廷內部奪取。

    當一個正當的執政理念被異常理念所打破,則這個異常理念也會被別人來繼承利用,這就是歷史的慣性特點。

    這是西晉隨時覆沒的潛在因素。

    二、為了防止歷史的慣性重演,大封同姓王,反而導致八王之亂。

    晉武帝為了穩固篡奪來的江山,大封同姓王,共分封了二十多個,並且一改漢朝時期的同姓王沒有執政權的規定,經濟、軍事權全由同姓王掌控。這樣,外部的威脅解決了,但內部的宮廷政變威脅則出現了。最終導致八王之亂,實力大損,北方几個少數民族匈奴、氐、羌、羯、鮮卑等族趁機進攻中原,西晉被破渡江南遷,西晉滅亡。

    三、胡人內遷,導致內地混亂。

    魏晉時期,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以及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經常招引和強制匈奴、氐、羌、羯、鮮卑入居內地,關中總共戶口有一百萬,但其中少數民族就佔了一半左右。導致胡人實力不斷在內地壯大,他們不斷地發生叛亂,甚至挑起內亂。這也加速了西晉滅亡,並形成“五胡亂華”局面。

    四、統治階級腐敗墮落

    晉武帝后期及晉惠帝、賈后執政及以後的懷帝等時期,貴族、士大夫階層生活開始奢侈糜爛,競相誇耀豪富、奢侈,耗盡民脂民膏,社會處於極度腐敗狀態,也加速了西晉的滅亡,只維持了51年就滅亡了。

  • 5 # 海棠詩語

    西晉國祚50年,如果從滅吳算起,則只有3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大統一王朝之一,西晉為何會滅亡得如此之快呢?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就給大家逐一分析一下:

    一、得位不正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得位不正的大統一王朝的代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花了四十年時間,用盡一切陰謀詭計,一步步攫取了曹魏政權,最終由司馬炎坐享其成,篡位建立了西晉。因此,西晉與很多依靠自己努力打拼創下基業的王朝不同,缺少一批忠心耿耿、能力突出的臣僚。

    司馬懿

    司馬懿本是曹魏的肱股之臣,曹操讓司馬懿輔助曹丕,曹丕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而曹叡直接託孤司馬懿,可以說,雖然曹操因為司馬懿“鷹視狼顧”而曾有所猜忌,但最終曹魏政權還是選擇了相信司馬懿。然而司馬懿卻利用這份信任,發動高平陵之變,成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

    後來,司馬懿死,司馬師廢魏帝曹芳,司馬師死,司馬昭又讓賈充安排人手光天化日之下刺殺曹髦,立曹奐為帝,這時候,曹奐已經徹底成了司馬家的傀儡皇帝,等到司馬昭死後,司馬炎逼曹奐禪位,曹魏正式滅亡。

    這樣一個建國過程,不要說臣子了,連司馬家自己的人都覺得臉上無光,《世說新語》記載:

    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荅。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宣王創業,誅曹爽,任蔣濟之流者是也。高貴鄉公之事,已見上。明帝聞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晉明帝聽王導講了晉朝開國過程,自己都忍不住用手遮臉,覺得晉朝國祚不長。

    二、皇帝昏庸與後宮亂政皇帝昏庸

    晉武帝司馬炎是西晉的開國皇帝,但他本身只是一個富家少爺,沒有經歷過戰場的淬鍊,在史書上,晉武帝享有美譽,說他“帝宇量弘厚,明達好謀,容納直言,未嘗失色於人。”這麼一看,司馬炎是一個有禮貌、有氣度、有雅量的君主,這樣的君主如果是在基業穩固的朝代,當一個守成之主倒是綽綽有餘,但偏偏他是西晉的開國之主。

    司馬炎

    司馬氏三代人花了四十年時間,才篡奪了曹魏的政權,但此時交到司馬炎手裡的只是一個充滿了沉痾重疾的攤子,他需要破除因為幾十年的朝堂鬥爭而遺留下來的種種弊病,需要訂立一套穩固大晉江山的制度,這需要得罪許多人,但司馬炎是一個好好先生,所以他做不到。

    司馬炎即位時,境內豪強四起,關外異族抬頭,這些問題他解決不了,所以西晉王朝自誕生時就帶著先天的隱患,雖創造了所謂的“太康之治”,但實則外強中乾,危機四伏。

    更嚴重的是,司馬炎本人窮奢極欲、荒淫無度,引領了西晉整個統治階級的腐敗之風,他的繼位者晉惠帝是個弱智,導致後宮亂政,進而引發了八王之亂,給了西晉王朝沉重的一擊。

    後宮亂政

    西晉短命的責任,有一部分可以歸結到賈南風身上。

    司馬氏要篡位,需要掃除許多障礙,除了那些忠於曹魏的勢力,更關鍵的是曹魏宗親和魏帝。高貴鄉公曹髦年少有為,有整頓政務的心思,於是想除掉權臣司馬昭。結果被效忠司馬昭的賈充搶先一步,刺殺在大街上,也因為這樣的功勞,賈充被司馬家奉為開國八公之一。《晉書》載:

    賈充

    及純行酒,充不時飲。純曰:“長者為壽,何敢爾乎!”充曰:“父老不歸供養,將何言也!”純因發怒曰:“賈充!天下兇兇,由爾一人。”充曰:“充輔佐二世,蕩平巴、蜀,有何罪而天下為之兇兇?”純曰:“高貴鄉公何在?”眾坐因罷。充左右欲執純,中護軍羊琇、侍中王濟佑之,因得出。充慚怒,上表解職。

    這段記載就將的是賈充被人用他殺高貴鄉公的惡行來說事兒。西晉建立後,賈充也成了權臣,安排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太子司馬衷,司馬衷即位後,因為太過低能,於是朝政大權落到了賈南風手上。賈南風外貿醜陋、心性善妒,雖然其掌權期間朝政相對穩定,但卻給了司馬氏分封的諸王出兵討逆的藉口,成為了八王之亂的導火索。

    三、朝臣無能、奢靡成風

    因為得為不正的原因,西晉一開始就跟其他王朝不一樣,並不強調“忠誠”,而是一味推崇“孝道”。《晉書》記載:

    文帝之崩,國內服三日。武帝亦遵漢、魏之典,既葬除喪,然猶深衣素冠,降席撤膳。

    可以說,西晉王朝對“孝”的推崇,是歷朝歷代中首屈一指的,李密《陳情表》也曾提到“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原因也很簡單,西晉王朝是篡位上位的,本身就是不忠不義的代表,也就沒顏面再提忠這個字了。

    李密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既然皇帝提倡孝,那下面的臣子肯定爭相效仿,無論是真心假意,至少都要表現出孝來。然而這些所謂的孝,都是沽名釣譽用的,實際上西晉的統治階級,大多是一些窮奢極欲、巧取豪奪之輩。

    比如西晉開國功臣石苞,其子石崇是西晉初年首富,但他的財富大多是明目張膽當強盜搶來的,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不過是個見風使舵、投機倒把的偽君子,開國第一功臣賈充更是個賣主求榮的叛徒。

    更重要的是,司馬炎提倡奢侈腐化,喜歡攀比炫耀,於是上行下效,整個西晉官場都沾染了一股窮奢極欲的風氣,越是鋪張浪費就越有面子。可以說,西晉朝廷,從皇帝到文武百官,就是一個爛透了的班子。所有人當官的目的不是報效國家、為民請命,而是為身擇利,整個西晉的社會風氣都敗壞到了極點。

    四、罷州郡武備與分封諸王

    晉朝初年,雖然司馬家已經佔據了大半壁的江山,但東吳未滅,天下未平,境外異族勢力也有抬頭的跡象,於是就實施州郡領兵制度,所謂州郡領兵,就是各州郡可以擁有自己的常規軍隊,隨時備戰。

    隨著東吳的平定,天下趨於一統,晉武帝司馬炎認為天下已經太平無事了,於是就罷了州郡領兵的權力,當時,山濤曾經站出來反對,說罷州郡領兵之後,一旦發生什麼事情,就難以收拾了,但司馬炎沒有采納,依然堅持罷州郡領兵。《竹林七賢論》載:

    竹林七賢

    時京師尤講武,山濤因論孫吳用兵本意,濤為人常簡默,蓋以為國者不可以忘戰,故及之。

    而在罷州郡武備的同時,晉武帝實施了開歷史倒車的分封制,大肆分封司馬氏,在分封的同時,還給了這些諸侯王擁有軍隊的權力。每個封國內的封王,都掌握著一支自己的軍隊。

    州郡是由皇帝掌控的,司馬炎把州郡的武備給罷了,封國是諸侯王掌控的,卻保留了武備。後來八王之亂爆發,之所以一直亂到西晉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封國諸王可以憑藉軍隊橫行無忌,而州郡沒有武備,只能任人宰割。

    五、九品官人法,士族壟斷官場

    魏文帝曹丕即位時,採納了尚書令陳群的意見,決定實施九品中正制,將天下人才定為九品,根據品級授予官職。原本這是察舉制度的一種最佳化,但西晉繼承這種制度以後,官人的權力完全落入士族掌控之中,於是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

    曹丕

    九品中正制一開始是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到了西晉,因為擔任中正的人全是門閥世族,門閥世族之間互相勾結、交易,徹底壟斷了人才通向仕途的道路,九品中正制就徹底成了維護門閥統治的工具。

    這樣一來,世族子弟不需要才能、德行,天生就能出仕當官,使官吏隊伍中湧進了一大批德不配位、尸位素餐的無能之輩,而寒門子弟,就算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也沒有門路,只能被埋沒,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滅亡的一大重要因素。

    六、異族勢力崛起

    前文所論述的總總原因,皆是西晉迅速滅亡的內部因素,除這些內部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外部因素,那就是境外異族勢力的崛起。

    從來歷史根源上來講,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正統王朝揮之不去的威脅。西周就是在犬戎的攻擊下滅亡的,春秋時期也發生了多起少數民族勢力侵犯中原的戰事。後來秦漢一統,匈奴也一直威脅著中原的安全。

    東漢竇固竇憲北擊匈奴,勒石燕然,當時漢王朝武德充沛,境外異族勢力盡皆臣服。但隨著漢朝的衰落,境外勢力也開始逐漸抬頭。這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跡象,而三國中原大亂,有不少勢力甚至引入境外異族來為自己助力,到了西晉時期,異族勢力成分複雜,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引發大亂。正好此時西晉王朝內部發生戰亂,八王之亂連續不斷,境外異族勢力於是趁機南下,終於引發了永嘉之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五胡亂華

    七、結語

    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以上就是我個人思考總結的答案,簡單來說,西晉王朝得位不正,皇帝昏庸,朝臣無能,制度有缺陷內部先亂了起來,又給了外敵可趁之機,於是大一統不過37年,就一命嗚呼了。

  • 6 # 平陽狐狸奇談社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有這麼幾句話,單道後人對前朝的直觀感覺和總體印象。

    最受人尊敬的是周朝,最讓人糾結的是秦朝,最讓人神往的是漢朝,最讓人鄙視的是晉朝。

    三家歸晉,一統天下,晉朝本當浩浩蕩蕩,勇往直前,開創一個全新的屬於自己的時代。最終卻支離破碎,一地雞毛,草草收場。後人只能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了。

    三家歸晉,前明後暗(晉武帝 司馬炎)

    曹操劉備孫權忙活了一輩子,最終的勝利果實卻落到了司馬家。公元 265 年,司馬炎篡魏自立,建立晉朝。公元 280 年,攻滅吳國,一統天下。

    司馬炎前期勵精圖治,頒佈法令,鼓勵生產,重視軍事,雄心勃勃,一統天下,也算是一位有為之君。

    天下大定之後,司馬炎開始驕奢淫逸起來,生活浪費奢侈,後宮妃嬪成千上萬。朝臣紛紛效仿,百官鬥富,成為歷史笑談。

    外戚專權,後宮干政(醜後 賈南風)

    司馬炎立兒子司馬衷為皇太子,後繼承帝位。司馬衷被人稱為白痴皇帝,不能理事,朝政大權由後宮和外戚輪番把持。

    先是外戚楊駿專權,后皇後賈南風勾結宗室誅殺楊駿,餓死皇太后。賈南風又被司馬宗室毒殺,朝廷雞飛狗跳。八王之亂,動搖國本(晉惠帝 司馬衷)

    司馬炎總結曹魏滅亡的原因,認為是宗室太弱,不能輔助天子。於是大肆分封司馬宗室,前後 50 多人為王,堪稱歷史之最。

    司馬炎死後,司馬家內鬥不斷,互相攻殺,大量消耗晉朝的國力,動搖晉朝國本,將晉朝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五胡亂華,早埋禍胎(前趙皇帝 劉淵)

    漢魏時期,大量胡人內遷,與漢人雜居。國家強盛時,胡漢穩定,相安無事。國家脆弱時,各胡人部落紛紛舉兵,侵擾中原。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公元 304 年,匈奴人劉淵見八王之亂中原動盪,趁機挺進中原,建立前趙政權。於是開啟了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中國由此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時代。

    皇帝驕奢,百官貪腐,外戚專權,後宮干政,兵連禍結,生靈塗炭。西晉開國,亡國之象盡顯。而統治者渾然不覺,不亡國,更待何時?

  • 7 # 使用者春花有意

    西晉自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曹奐,自稱帝,即晉武帝,改國號晉,史稱西晉開始到建興四年(316年)劉曜攻入長安,俘愍帝,西晉滅亡止,歷時51年。

    西晉之所以是短命的,是因為統治集團後期奢侈腐朽的糜爛生活,斷送了江山。西晉統治集團的奢侈腐朽在歷史上是空前的。晉武帝公開賣官所得之錢都入私囊。他有姬妾近萬人,後宮之揮霍無法計算。太傅何曾每天所用飯錢為一萬錢,還說沒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兒子、司徒何劭每天用飯錢二萬錢。外戚王濟用人乳餵豬;每次宴會,用穿綾羅的婢子百餘人持琉璃(寶石)器進食。官僚石崇請客,命美人勸酒,客人飲酒不盡,他便以勸酒不善而殺死美人。有一次為一個客人不肯飲酒而連殺美人三個。外戚王愷在晉武帝的支援下,與石崇鬥富,王愷用飴糖刷鍋,石崇用蠟燭當柴;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石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石崇用椒塗屋,王愷用赤石脂塗屋;王愷用晉武帝所賜珊瑚樹,“高二尺許,枝柯扶疏,世所罕比。”向石崇誇耀。石崇用鐵如意擊碎之,取出自己的珊瑚樹,高三、四尺的有六、七珠,“條幹絕俗,光彩曜日。”和王愷的那珠差不多的還有很多。要王愷挑選作賠。這種“以奢靡相尚”的風氣在少數官僚中引起憂懼。車騎司馬傅鹹上書晉武帝說“竊謂奢侈之費,甚於天災”。這些貴族官僚競相搜刮,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加深了階級矛盾,促使了統治階級的滅亡,這就是西晉統治不長久的直接原因。

  • 8 # 清水空流

    漢唐讓人為之神往,兩宋讓人回味,大明也有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之說,但西晉大一統,從滅東吳統一全國開始算,實際經兩帝37年。用八個字來說就是:生於不易,死於必然。西晉雖然是司馬炎開國皇帝,但實際上已經的三代帝王了,從公元249年司馬懿高平陵之變開始,再到司馬昭弒君曹髦,最後司馬炎篡位,歷時三代十七年,終於在266年瓜熟蒂落,司馬家不過是撿便宜。魏武帝曹操雖然也是篡位登基,但江山是人家打下了來 的。所以曹家篡位理所應當,但司馬家確實是篡位。

    本來是司馬昭想篡位登基,但沒有想到碰見一個真漢子,不願為漢獻帝第二的高貴鄉公曹髦,親自帶兵要踏平司馬昭,但曹髦死於司馬昭之手,司馬昭雖然權傾朝野,但公然弒君,也就別想篡位了,從251年-265年,司馬家族在短短14年間便更換了4位3輩皇帝,司馬昭只能留給兒子司馬炎了。那司馬家為何能篡位,又為何國祚如此之斷。

    任何一個王朝都是積極向上的,因為開國朝代,無論是皇帝,還是功勳集團都是精英出身,是打拼出來的。但西晉開國卻不一樣,都是士族後代,都是官三代了,再加上滅吳,一統天下用了十五年。,中國曆代王朝皇帝權力最小的司馬家的兩晉了,司馬家的皇權威望不足。為天下所鄙視,西晉權力始終把持在士族門閥的手裡,換句話說,司馬家與士族門閥達成協議,以“放棄權力”的代價,換取士族門閥擁護司馬家當皇帝。司馬炎30歲稱帝,54歲去世,主政長達27年。因此從西晉統一中國開始,這個政權已經看不出任何新生王朝的朝氣,已經是暮氣沉沉了。隨後就是大傻司馬衷登基,皇后大傻娘們賈南風敗家,真是一對模範夫妻,不把西晉弄亡國誓不罷休,司馬家族的血液也許受到汙染,地方宗室紛紛造反,終於形成八王之亂。西晉之亡完全的即由自取。

    西晉鑑於曹魏亡於宗室無權無勢。地方宗室幾乎沒有的問題,所以司馬炎登基以後,給予宗室極大權力。這樣的話,如果中央權力巨大而且不亂還好,而一旦中央權力失控或被“陰謀家”控制。地方宗室必然必然以“清君則”造反,如此以來必然天下大亂。再就是氏族門閥徹底控制西晉的經濟,為了高層安定,以及換取自己篡位的要求,給予前朝豪族氏族力量和舊貴族最大的財富和權力,石崇鬥富,上層社會奢侈糜爛,高官一頓飯一萬錢居然不能下筷子,都已經不是個事情了。而後石勒造反殺入洛陽,對西晉皇族的報復可見他恨到了什麼程度。

    西晉亡國之慘前朝沒有,後世難有,南遷以後,東晉徹底成為氏族門閥的傀儡。即便如此還是被劉裕篡位登基,司馬家沒有漢獻帝和曹奐的好運氣,兩晉皇族都被屠戮的一乾二淨。真是天道迴圈,報應不爽。

  • 9 # 山野老人

    西晉的統一為什麼不長久?

    西晉的開國皇帝是司馬炎。

    司馬炎登基做皇帝與曹丕手法如出一轍。

    曹丕是強迫漢獻帝禪讓。

    司馬炎是逼著曹奐禪讓。

    司馬炎登基後,除弊革新,有不少政績。這個時期,被歷史稱為太康盛世。

    可惜好景不長,太康盛世僅僅十年,就結束了!

    之後是幾十年的動亂,總共五十年,西晉就進入歷史。

    開局良好的西晉,為何僅僅五十年,就結束了呢?

    司馬炎犯了三大錯誤:

    一, 司馬炎執政後期,沉迷酒色。

    司馬炎執政初期,雄心勃勃,想幹一番事業,也開創了太康盛世,可是仍然逃不脫所有封建皇帝宿命。

    經過一番努力、稍有成績後,司馬炎就有了厭惡朝政、沉迷酒色的毛病。

    司馬炎後宮宮妃有一萬多人,平日司馬炎最麻煩的事情,就是不知道晚上到哪個宮妃那裡過夜。

    後來聰明的司馬炎想出絕招:他乘坐的羊車停在哪個宮妃門前,就在哪個宮妃那裡過夜。

    這樣有個宮妃的侍女也想出了絕招:在門前插上新鮮竹葉,並灑上鹽水。羊聞到鹽水的味道,又看到新鮮的竹葉,就直接往那裡去。

    這就是有名的典故羊車望幸。

    如此的司馬炎還有什麼心思上朝?

    二, 司馬炎以史為鑑,選錯了物件。

    華人信奉以史為鑑,司馬炎也是信奉以史為鑑。

    司馬炎的前朝曹魏很快滅亡了,司馬炎以為曹魏很快滅亡的教訓是實行中央集權制,沒有冊封同姓宗族為王,以致滅亡的時候沒有其他力量支援。

    為此司馬炎做了皇帝之後,先後冊封了57個同姓諸侯王,300多個侯爺,最後釀成“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亂了十六年,最後葬送了西晉。

    其實分封制是西周的歷史產物,秦朝就廢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西漢初年,看不出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兩種制度都存在,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制,也就是史書上說郡國並行制。後來證明分封制行不通,最後剪滅諸侯國,實行郡縣制。

    西漢的歷史經驗證明郡縣制優越分封制,可是司馬炎開倒車,他的王朝也必然是短命的。

    三, 司馬炎選太子,看錯了人。

    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司馬衷的智力有問題。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大家自然很熟悉!

    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

    有人把情況報告給司馬衷,司馬衷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

    由此可見司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塗。

    司馬衷是這樣的一個人,司馬炎是了不起的人物,為什麼選擇這樣低智商的皇子做太子呢?

    其原因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很不錯!

    舉一個例子:

    宮中曾經晚上失火,司馬炎登樓遠望。

    司馬遹拽著司馬炎的衣襟到暗處。

    司馬炎問他原因,司馬遹說:"夜晚倉卒之間,應該防備非常變故,不應讓火光照見陛下。"

    司馬炎因此認為司馬遹是奇才,認為司馬遹可以讓西晉興旺,由此才讓司馬衷做了太子,繼承了皇位。

    可是,讓司馬炎沒有想到的是,司馬衷做皇帝的時候,被皇后賈南風操控,之後,賈南風又毒害了司馬遹。

    綜上所述,西晉為什麼不長久的根本原因癥結在司馬炎。

  • 10 # 航空世界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歷史學家對此也眾說紛紜。

    先說一點。西晉不是被少數民族政權滅亡的。今天很多人談及西晉的滅亡,總會想起所謂“五胡亂華”,似乎西晉是被劉淵等北方民族政權滅亡的,實際上並非如此。在西晉末年起兵的少數民族,大都是內遷上百年的民族,與漢民族融合的歷史比較悠久。而且少數民族起兵的原因也不是對侵略晉朝,而是為了幫助司馬家的王爺打仗。劉淵起兵是為了幫成都王司馬穎,石勒殺王衍時、奪司馬越屍骸時也說要為天下人報仇。鮮卑人中的鮮卑段部,鮮卑拓跋部,鮮卑慕容部,都是東海王司馬越請來助戰的。代王拓跋猗盧(其後代建立了北魏帝國)曾經救援過東晉的大將劉琨,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就是司馬越一黨。鮮卑段部的段實甚至和晉室過江,當過東晉的大將軍,鮮卑慕容部的慕容皝受封過東晉的大單于。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甚至在晉室渡江之後,依然以司馬越、司馬穎兩方劃分陣營,互相征戰不休。後趙來源於劉漢,所以石勒、石虎都常年對鮮卑段部、慕容部用兵不休;前秦的符堅之所以要滅亡代國,也由於前秦來源於後趙,同是司馬穎陣營。說到底,五胡都是司馬家的王爺自己請來的。滅亡西晉的,是司馬家的王爺自己,不是少數民族。

    然後我們再說說為什麼司馬家的王爺會滅亡自家的政權。這要從西晉的建國說起。西晉立國,始於司馬懿的高平陵事變,曹魏政歸司馬氏。高平陵事件爆發之際,司馬懿年紀已經很大,而且此前被曹爽排擠,離開政治中心長達10年,所以高平陵事件本質上只是司馬氏父子的一場軍事冒險。按照晉書的記載,策劃密謀時,司馬懿只和長子司馬師商議,後來被追贈為晉文帝的司馬昭都不能參與其中,可見司馬氏父子對此是沒多大信心的。所以在僥倖得手後,司馬氏父子雖然大殺曹爽家族及其黨羽,但因為自身長期遠離權力核心,政治基礎薄弱,所以只能對曹魏舊臣採取籠絡政策。之後的司馬師、司馬昭雖然鞏固了司馬家族的政權,但兩個人執政時間都不算很長,之後司馬炎匆匆篡位建立西晉,大量西晉的開國重臣,實際上就是曹魏的大臣。比如後來日食萬錢的西晉宰相何曾,在魏明帝時代就是曹魏重臣。這是西晉政治的一個最重要的特色:司馬家族不像之前的曹操、之後的劉裕那樣,在篡位前有長期執政的經歷,建立了穩固的政治基礎。司馬氏的篡位是匆忙的,其成功有一定偶然性。司馬家族的皇帝雖然至高無上,但其政治基礎並不牢靠,大量的朝臣都不是可靠之人——至少在司馬家族的皇帝自己看來是如此。

    因此,對這些直接由曹魏重臣轉化為晉朝重臣的人,西晉皇帝一方面是對其用大把利益籠絡——所以西晉權貴鬥富之風很盛,最著名的有石崇王愷鬥富——另一方面,則是派宗王出鎮,讓司馬家族的王爺鎮守各方,而且手握重兵,這樣萬一朝中有變出兵平亂。

    與此對應的,這些從曹魏重臣直接轉化為西晉開國之臣的人,對司馬家族也並不那麼忠心,對政治通常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用閒談飲酒打法時間。所以西晉世族清談飲酒之風很盛。“好飲酒,熟讀離騷”便可以成為名士。整天說些不著邊際的廢話雖然無聊,但也不會引起皇帝猜疑。

    這樣的大格局下,決定王朝穩定的,就在於西晉皇帝對宗王的控制力。作為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本身還是對宗王有比較強的控制權的,如果選擇一個合適的繼承者,或許西晉享國會更長久。但司馬炎選擇的又是一個白痴皇帝司馬衷,控制這個皇帝的賈南風,又是一個毫無政治遠見、兇狠而愚蠢的女人。司馬炎因為自己的政治基礎薄弱,所以才很重用賈充一家(賈充指揮成濟殺了高貴鄉公,為司馬家族立了大功),讓太子娶賈充的女兒做皇后。但賈南風掌權之後,先是大殺自己的婆婆娘家太傅楊峻一家(原本這家也是外戚,可以成為賈家的政治同盟)同時又聯合楚王司馬瑋,開了司馬家族王爺可以領兵入朝的先例,之後又想害死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給了其他宗王興兵作亂的藉口,最終引發了八王之亂。誘發了西晉的滅亡。

  • 11 # Mer86

    一個上樑不正下樑歪,得位不正的王朝,當然不會長久了。

    西晉王朝的三個奠基人。

    司馬懿靠兵變翻身,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靠廢皇帝、殺皇帝鞏固自身權力。

    他們父子三人這麼幹,固然奠定了司馬家族的基業,但同時也給家族後人留下了三個很糟糕的啟示。即:發動兵變是可以的,廢黜皇帝是可以的,殺死皇帝也是可以的。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要對自己有利,只要自己拳頭夠硬,幹什麼都是可以的!

    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繼晉王位。

    第二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

    建國後,司馬炎分封了二十七個王,這些王以郡為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並且最關鍵的是,各諸侯王麾下均有數目不等的軍隊。

    也就是說,西晉存在國中國。雖然這些國中國的實力比不上漢初的諸侯國。但仍然是國中之國,各個藩王具有較強的實力。

    對於司馬炎的此舉,歷史上的評價一般是說他愚蠢。不過實事求是的說,他並不蠢。他搞分封,實質是權衡利弊下的產物。

    因為前面說了,司馬懿三父子,均是靠玩弄詭計上臺,本身實力並不強。為了讓大家都支援自己,司馬昭想了很多辦法,這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加官進爵,大力拉攏各路權貴勳爵,把大家都綁在司馬家的戰車上。

    以司馬昭的以狗腿子賈充為例。司馬昭上臺之前,賈充只是個亭侯。司馬昭上臺後,他變成了鄉侯,食邑戶數翻了近五倍。從他一個人就可以看出,司馬昭為了拉攏人心,封賞已經到了當街撒錢的地步。

    到了司馬炎時代,除了原來已經有封賞的各路權貴勳爵要繼續加官進爵,司馬家族自己人也得封賞。不然司馬炎怎麼服眾?怎麼能讓族人擁護自己?

    而且,前有東漢,後有曹魏,漢魏的滅亡都證明了士族勢力對皇權有威脅。他如果不靠分封諸侯對地方進行控制,劉氏和曹氏的悲劇,遲早也會發生在司馬氏身上。

    所以在他來看,分封不僅不會出岔子,反而還可以鞏固統治。只要皇帝沒啥毛病,中央憑藉優勢資源,拍死個把造反的諸侯王,根本不是難事。

    但是,凡是就怕但是。

    司馬炎作為一個官三代,他太不瞭解人性的扭曲了。他明知道兒子司馬衷是傻子,卻因為士族的反對,狠不下心來將其廢黜。於是這就在司馬家族內部,造成了一個很壞的影響。

    他姓司馬,我也姓司馬。他身上有高祖宣皇帝的血脈,我們身上也有。他一個大傻子都能當皇帝,我們這些智商正常的人為什麼不行?當年宣皇帝都可以兵變,我們為什麼就不行?反了吧,各位!

    結果,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

    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八王之亂。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

    其後不久,因為不滿國舅楊駿專權。八王之二的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秘密聯絡皇后賈南風(賈充的女兒),內外勾結,一齊幹掉了楊駿。

    這一事件標誌著八王之亂的開始。

    楊駿被幹掉後,朝政大權由司馬亮、司馬瑋以及士族代表衛瓘三人共同執掌。皇后賈南風的親戚雖然也擔任了一些要職,在朝中有一些勢力。但並未控制中樞,這導致賈南風對造反結果很不滿。

    於是她就又以晉惠帝的名義,下密詔給楚王司馬瑋,讓他殺了汝南王司馬亮與衛瓘。然後再讓他一個人輔政。

    司馬瑋為人比較實在,聖旨讓他殺,他就真殺了司馬亮和衛瓘。他就一點也沒有懷疑聖旨的真實性。結果,等他殺了司馬亮和衛瓘後,賈南風立馬翻臉不認賬,派人造謠,說他司馬瑋偽造手詔,故意殺害朝廷重臣。司馬瑋有口難辯,最後眾叛親離,被賈南風派人活捉處死。

    至此,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結束。朝政大權被賈南風掌控,她的親戚黨羽,比如她的族兄賈模、內侄賈謐、母舅郭彰等人,很多都被委以重任。司馬氏的江山,就這麼被賈南風輕鬆給操控了。

    其實從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就可以看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作孽,對後人的影響真是不小。

    堂堂諸侯王,堂堂朝廷大臣,說殺就殺。這無論是在東漢,還是曹魏,都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而這在西晉,卻是常態。司馬家族從上到下,都有一種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心態。

    賈南風家族獨攬大權後,掌權了八年。在這期間,社會比較平靜,諸侯王均被震懾,都不怎麼敢造次。

    假如說,賈南風要是有個兒子,八王之亂到這裡可能就結束了,不會有後來的事。

    但是,又是但是。賈南風偏偏就沒兒子,並且她還跟當時的太子司馬遹有矛盾。她為了保證自己將來能當上太后,於是就設毒計害死了司馬遹。

    結果這一下,諸侯王們高興了。尤其是趙王司馬倫。

    因為司馬倫早就看賈南風不爽,並且他也想過過癮,當一把皇帝。所以司馬遹死後,他立即造反,也學賈南風一樣,偽造詔書,以殺太子的罪名,誅滅了賈氏一黨。

    事後,司馬倫偽造詔書,自封相國,掌握朝政大權。又過了幾個月,司馬倫下偽詔廢黜晉惠帝,將惠帝軟禁於金墉城。他自己則自立為皇帝。

    前面反覆強調了,司馬氏家族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貨色,所以司馬倫一稱帝,形勢立即就不可控了。

    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私底下暗通,三王聯合,集體討伐司馬倫。

    這一戰,司馬倫一挑三,與三王混戰,死者近十萬多人。最終,司馬論戰敗,被他的侄子侄孫幹掉。

    幹掉了司馬倫,三王開始“分蛋糕”。

    當中,勢力最大齊王司馬冏因為迎接惠帝司馬衷復位,獲得了最大一塊蛋糕。他不僅出任了大司馬(相當於軍隊總司令),而且還掌握了朝政大權。

    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見此,非常的不滿。然後兩人就合計,二度造反,並拉上了長沙王司馬乂入夥。

    司馬顒、司馬穎、司馬乂合軍後,集體殺向司馬冏。司馬冏軍不敵,最終戰敗。司馬冏其黨羽,全部被誅滅。

    誅滅了司馬冏黨羽後,司馬乂獨攬大權。而司馬顒、司馬穎因為又沒撈到實惠,便三度翻臉。這一次,他們沒拉攏新人入夥。而是直接集中了27萬大軍起兵,討伐司馬乂。

    司馬乂當然也不是吃素的,他立即調集兵馬反擊。三王在京城洛陽城下混戰,打得是三敗俱傷。

    就在三王混戰時,一直默默無聞的東海王司馬越見有機可乘,便勾結禁軍將領,在夜裡活捉了司馬乂,將其交給了河間王司馬顒的部將處理。

    最後,司馬乂被處死。其黨羽被誅滅。成都王司馬穎事不過三,終於修成正果,坐上了第一輔政大臣的寶座。

    他一入洛陽,就給自己增加封地,足足增加了二十郡的封地。加完封地後,他嫌洛陽不夠安全,害怕重蹈司馬冏、司馬乂覆轍,便立即返回了自己的封地鄴城。在鄴城遙控洛陽朝廷。

    司馬穎溜了,然後他居然還想遙控朝政。同為造反功臣的司馬越和司馬顒當然很不滿。

    於是,這倆人就一合計,決定打司馬穎。

    具體的策略就是司馬越先上,司馬顒隨後帶大軍跟進。

    不過司馬越出兵後,司馬顒卻玩花招,沒有跟進。這就導致司馬越孤軍深入,被司馬穎打得大敗虧輸。不僅十萬大軍沒了,就連晉惠帝也被司馬穎搶去。

    至於司馬顒,他趁司馬越與司馬穎交戰,狗咬狗的時候,偷偷佔領洛陽。

    司馬越眼見老家被端了,後面又有司馬穎的追兵,一著急就徹底沒了底線,命令自己的弟弟司馬騰勾結胡人,引烏丸、羯等胡人入關,對抗司馬穎。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胡人入關。請神容易送神難,為後來五胡之亂埋下了禍根。

    司馬騰引胡人入關後,與司馬穎派來大軍展開混戰。胡人善戰,一戰就把司馬穎的軍隊打的全軍覆沒。

    司馬穎被嚇尿了,他一面連夜逃跑,一面派麾下大將劉淵(匈奴人)去匈奴部搬救兵。

    在他看來,司馬騰那孫子能裡通賣國,自己當然也可以。

    然而,司馬穎看走了眼。劉淵雄才大略,早看穿了司馬氏一族的無能與腐敗。所以他回到匈奴老家後,直接就起兵造反了。

    司馬穎左等劉淵不來,想逃跑,又被守株待兔的司馬顒攔住去路。他見無路可逃,便把晉惠帝這個橡皮圖章送給司馬顒。然後他自己逃亡到了范陽王司馬虓處避難。

    司馬越見司馬顒搶到了晉惠帝,很不滿。自己在前面拼命,這小子撿便宜。便隔空嘲諷司馬顒無能,只是個縮頭烏龜。司馬顒本想召司馬越進京組建聯合政府的。但聽說司馬越居然敢罵自己,就起兵打他。

    當時司馬越有胡人助戰,當然不怵司馬顒。

    兩人一通廝殺,最後司馬顒慘敗。不僅丟了洛陽,就連自己的地盤長安也丟了。司馬顒被迫逃亡到了太白山上避難。

    打敗司馬顒後,司馬越獨攬朝政。

    但是,他這個人的能力不足,在朝中的威望也不太夠。而且最要命的是,當時益州、幷州都被胡人佔領了。北方的冀州和幽州雖然沒有被胡人佔據,可兩地的地方最高長官劉琨、王凌也都是擁兵自重,不遵朝廷指令。

    這個時候的西晉,實質已經是一棟搖搖欲墜的破房子了。

    為了解決當前的困局,司馬越便派人與司馬穎等人和解,赦免他們。

    可是,就是這麼巧。就在這時,收留司馬穎的范陽王司馬虓暴斃而亡,他死後不久,范陽國長史劉輿不知道奉誰的命令,居然直接弄死了司馬穎。至於司馬顒,他雖然接到了司馬越發來的赦免,並且他也出發了。但在路上,他被司馬越弟弟的部將弄死了,全家皆被殺。

    至此,八王之亂的主要參與者,死了七個。

    司馬越成了獨苗。這個時候,晉惠帝顯然就成了多餘的人。

    他在司馬穎、司馬顒死後不久,被人毒殺。

    是誰幹的,不知道。但獨攬朝政的司馬越有重大嫌疑。

    司馬衷死後,司馬越扶持司馬炎的小兒子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

    後來大臣們對司馬越獨攬朝政不滿,便紛紛罵他。司馬越大為震怒,便殺了一批人。結果此舉不僅沒能鞏固他的地位,反而大失人心,遭到了朝野內外的一致指責。

    為了平息輿論,司馬越只得自請出徵,率軍征討匈奴漢國。想靠驅逐胡人征服人心。

    然而,晉軍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晉軍的精銳早在八王之亂期間就因為內鬥死絕了。所以這一戰,晉軍死傷慘重。司馬越見自己不是匈奴人的對手,急血攻心,暴斃於決戰前夕。而他這一死,十幾萬晉軍瞬間就是群龍無首。匈奴軍隊見機,抓住時機,擺出一個環形陣,將十幾萬晉軍圍在陣中,用弓箭射殺,就像屠畜生一樣。十餘萬士兵,還有王公大臣,全部被殲滅。

    隨後,匈奴軍焚燒司馬越的靈柩,將天下大亂之罪歸罪於司馬越,同時,洛陽的晉懷帝也發詔貶司馬越為縣王。至此,八王之亂算是完全終結了。

    可是,八王之亂結束,不等於噩耗終結。匈奴人的目標是推翻晉朝統治,入主中原。所以不久後,匈奴大軍開始攻打洛陽。

    由於戰亂連連,當時不僅是洛陽,整個北方都是殘破不堪。再加上司馬越出徵,又帶走了晉軍主力。因而此時的洛陽,僅僅只是一座空城而已。

    面對匈奴軍的攻打,守軍無力抵抗。不久後,洛陽城破,晉懷帝被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俘虜的中原皇帝。

    懷帝被俘後,秦王司馬鄴於長安即位,延續國祚,是為晉慜帝。但當時天下大亂,各地的軍閥和藩王都不救援。因此,愍帝司馬鄴在關中堅持了四年後,也被匈奴擊敗,淪為俘虜,而西晉也正式滅亡。

    在匈奴兵全力攻打關中期間,琅邪王司馬睿渡過長江,在江南趁機發展勢力。司馬鄴被匈奴軍圍困時,曾一度求助於司馬睿。但司馬睿想自己當皇帝,就故意不救。一直等到司馬鄴被匈奴軍俘虜後,他這才貓哭耗子假慈悲,一面為司馬鄴哭喪,一面在江南士族擁戴下繼晉王位。後來又稱帝。(西晉滅亡至司馬鄴被殺期間,有一年左右空檔期。在這期間,司馬睿只是晉王,沒敢稱帝)

    其實,回看高平陵政變至西晉滅亡之間近七十年曆史可以發現。西晉的短命,源於它的得位不正導致的先天不足。

    這一先天不足的邏輯在於:司馬氏憑陰謀詭計上位,缺乏拿得出手的實力,也就是能服眾的軍功。注意。這裡所說的服眾,不僅是對外人不能服眾,對家裡人也不能服眾。為了拉攏人心,司馬師、司馬昭不得不大肆封賞,導致士族坐大;司馬炎繼位後,為了遏制士族,同時也為了拉攏同族兄弟,他不得不又大封同姓諸侯王。

    一面是大封士族,一面是大封諸侯王,直接導致整個西晉官場從中央到地方,到處充滿分裂基因。大家都有實力,都在等,等待一個出手機會。等到司馬炎去世,司馬衷不能服眾。天下大亂,註定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因此,別看西晉是一個統一王朝。可其實這個所謂的大一統王朝從開國開始,就看不出任何新生王朝的朝氣。它和曹魏,更像是一體。曹魏處於王朝前段。負責恢復社會生產秩序的部分,由弱轉強。而西晉處於王朝的後段,負責政治內鬥,由強轉衰的部分。

  • 12 # 穿越再現彼岸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從表面上看,西晉晉武帝司馬炎選擇了一個白痴皇帝司馬衷,白痴皇帝醜醜的賈南風皇后亂政,導致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西晉的國力和軍事力量。一度臣服中原王朝,居住於中原北部分少數名族在八王之亂中崛起,看清了西晉王朝虛弱不堪,群起而攻,攻而滅之。

    看著這一連串的此起彼伏的又緊密相連的政治大事件,最終導致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從深層次來講,建國之初就犯了一大串的政治錯誤,只是賈南風、司馬衷、西晉八王之亂的八王、五胡少數民族將這些曾經的政治弊端淋漓盡致的揮灑出來了。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圖,實際就是西晉王朝制度的升級版

    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

    談到西晉必然拉不下曹魏,這是相繼建立的王朝,制度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最遺禍後世王朝的就是建立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也即是王朝的選官制度。西晉王朝具體的選官是這樣操作的,在任職中央的官員之中,選拔德行、操守、政績都比較好的官員出任地方州郡的“大中正”,然後由大中正選拔“小中正”負責輔助自己。如此一來,大中正和小中正就是各州郡為王朝選拔品評官員的主要官員。

    中央政府發給各地的大中正一個“人才調查表”,按圖索驥。按照中央政府的“人才調查表”,人才分為九等,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才既然分出了等級,在任命官員的時候就有據可查,品級越高,擔任的官員也就高,同時升遷的機會很大。

    如何品評人才的等級吶?主要有三個階段的考察:

    第一、家世。主要依據是祖先曾經做過什麼樣的官員等級、爵位等級,簡單一句話就是拼爹、拼祖宗。

    第二、品德。相類似於現在的個人品德。

    第三、確定九品之中的品級。曹魏時期,主要依據是個人品德,家世作為參考;到了西晉時期卻掉了過來,主要看家世拼爹,個人品德作為參考了。

    以上這些操作主要由大中正個人瞭解,小中正輔助,最後確定人才的“品級”,然後上報“吏部”,選拔任命官員。

    如此一來,高官的後代基本都能做到高官,中級官員的後代做中級官員,下級官員的後代做下級官員,普通百姓根本沒有什麼機會。東漢末年的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就是類似這種制度的寫照。

    如此一來,官員任命和社會財富都被個別階層霸佔了,這些地主階級的人物為了保護自己的官位和財產,形成很多著名的家族,這些家族聚族而居,建立小城池,賓客、部曲組成軍事武裝,儼然一個小的獨立王國。

    在這些豪強大族地主的心目中,曹魏、西晉的創立者都是從小割據地方成長起來,他們自己也不比曹氏、司馬氏差到哪裡去,心目中都有這樣的觀念——“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

    造成各個州郡豪強林立,私人武裝盛行,並且有逐步擴大的勢頭。西晉整個豪強地主統治階層有了這樣的分裂觀念,欠缺的就是機遇了。

    “九品中正制”授予官員圖,真正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八王之亂中八王的軍隊從哪裡來的?

    如果西晉王朝的那些王爺們手中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他們是斷然不敢和中央政府叫板的,那麼“西晉八王”為何擁有這麼多的軍事勢力?稍微兩個王爺聯手就顛覆了西晉中央王朝的政治格局。

    這要從司馬炎的“六等之封”說起。何謂“六等之封”吶?

    265年,司馬炎提出了“使同姓必王”,一下子封了27位西晉王爺。277年,司馬炎再度確定了“王、公、侯、伯、子、男”六級爵位制度,並確認非皇子不能為王。

    奇葩的是西晉的王、公、侯手中都有軍隊,詳細如下:

    西晉的王分為郡王、縣王。郡王按照食戶分為大國、中國、小國,大國由2萬戶增加到4萬戶,中國由1萬戶增加到2萬戶,小國普遍增加到1萬戶。縣王由1000戶增加到3000戶。

    公侯之中也有郡公、郡侯,也有縣公、縣侯,滿1萬戶的公侯稱之為大國,5000戶-10000戶之間的稱中國,不足5000戶的為小國

    大國的西晉王有上中下三軍,合計5000人;中國的西晉王有上下兩軍,合計3000人;小國的西晉王有一軍,合計1500人。

    公的大國同5000戶小王的軍制一樣,設定一軍1500人;侯的軍制和不滿5000戶的小王一樣,設定1000-1100人的軍隊。

    西晉的那些郡王們之前經常在國都逗留,也有很多王到封地就職。賈南風亂政給這些有軍隊的郡王們以出兵的政治藉口。握住自己手中的5000兵馬,聯絡治理下的公侯軍隊,稍微一湊合就有幾萬軍隊,兩個郡王一聯合,就足以和中央政府的軍隊叫板,況且有些軍隊的軍官根本不和賈南風是一條心,輕易就能發動政變。

    司馬炎幾乎恢復了西漢初年劉邦同姓封王的模樣,而且有很多公侯都能掌握軍隊,導致國家分裂的軍事力量掌握在一些西晉王的手中了,同時有很多地方公侯也都想趁此機會讓家族崛起,這是八王之亂根本性的源頭之一。

    八王之亂中八王屬地,倘若手中沒有那麼多軍隊,也亂不起來的

    五胡亂華的真正原因。

    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內附中原王朝是在東漢初年的事情,即便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混戰時期,這些少數民族也沒有翻起浪花,為何到了統一的西晉王朝卻崛起了吶?

    其實西晉王朝在建立之初已經是暮年了,九品中正制使得官員及其後人世代為官,普通百姓始終處於底層,至於北方內附的各個少數民族也不列外。

    再者,司馬炎在統一之後就助長奢靡之風,西晉首富石崇和司馬炎的舅舅王愷——西晉第二富鬥富,極盡奢靡,而司馬炎則一笑置之。其目的就是打造一片所謂祥和的政治局面。

    貴族們極盡奢靡,他們的錢財主要是壓榨底層的普通老百姓,對於壓榨普通民眾,西晉的貴族們毫不手軟。至於內附的北方少數民族也是深受其害,很多少數民族的人被西晉的貴族搶掠,很多人成為奴隸。舉一個非常顯著的例證,西晉滅亡之後建立後趙的羯人石勒,就曾經被西晉貴族掠賣為奴隸。這也就為五胡亂華買下了民族仇恨的種子,少數各個民族都出現了空前的凝聚力。

    因此,在西晉滅亡前後,少數民族的上層對西晉的漢人極度仇視,民族矛盾極度爆發。一旦擺脫西晉王朝的歧視和壓榨,建立自己的政權,就經常性的屠殺北方的漢人作為報復。

    西晉少數民族內遷圖,已經到了西晉的核心區域

    簡單總結一下西晉快速滅亡的深層次原因關聯如下:

    九品中正制選官形成世家大族,並擁有一定量的部曲軍隊,割據地方。西晉王公分封也使得離開都城的他們手中掌握了不小數量的軍隊,世家大族和西晉王軍隊的聯合使得他們有與中央軍隊抗衡的底氣,恰賈南風亂政,一舉興起“八王之亂”。西晉八王中的每個王都有軍事力量,又互相不服氣,打殘了西晉。

    極度奢靡的西晉王朝,壓榨普通百姓和內附的少數民族,民族矛盾爆發,使得北方少數民族凝聚力空前提高。趁著西晉大衰落之際,一舉滅之,短短51年的西晉留下的是一地雞毛

  • 13 # 談兵論戰

    西晉王朝的短命,主要原因歸結起來就是“四鬥”,也可以說是“四比”,即鬥權、鬥富、鬥樂、鬥玄。

    一個政權、一個國家的政治風氣、社會風氣和核心價值觀,深遠地影響著其國運。價值觀通俗地說,就是看大多數人崇尚的是什麼、談論的是什麼,看大家在一起攀比的是做了多少事、讀了多少書,還是誰的票子多、誰的房子大、誰的車子酷。很不幸地是,西晉成了這方面的極端反面教材。

    01 鬥權

    西晉的權力基本上被世家大族壟斷了,“官二代”們不用努力,就可以輕輕鬆鬆官至公卿,而老百姓們再怎麼用功,也難有出頭之日。而且這種官僚體制並非暗箱操作,居然堂而皇之成為明文規定,美其名曰“九品中正制”,家族勢力越大品級越高。門第顯赫的家族基本上是“三十年河東,再三十年還是河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成為西晉官場的基本形態,幸虧西晉是個短命王朝。

    不僅如此,西晉賣官鬻爵成風,司馬炎作為皇帝,竟然也帶頭明碼標價出售官職,只為了多撈點“私房錢”。窮人家既沒有那個財力,也沒有那個門路,只好望“官”興嘆。司馬炎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不僅造成腐敗橫行、朝綱紊亂,也使士族門閥最終並操縱了一切,他自己這個皇帝也基本被架空了,他頒佈的法律變成了一堆廢紙。

    02 鬥富

    “一切為了錢,一切向錢看”是西晉時普遍的價值觀,西晉文學家魯褒做了《錢神論》,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一副拜金主義景象:

    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朱門,入紫闥,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辨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發,怨仇嫌恨非錢不解……

    從中可以看出,“有錢能使鬼推磨”在西晉朝成為現實,在西晉大地上行走,有錢橫行無忌,沒錢寸步難行。在拜金主義思潮的助推下,有權有勢的人瘋狂地斂財並且不要臉地炫富、鬥富,大家毫不隱晦地談錢、愛錢、貪錢、掠錢,也留下了石崇王凱比富的故事。

    03 鬥樂

    就是比誰更能享樂。司馬炎貪戀於美色,先是在民間大規模挑選美女入宮,後宮的宮女有好幾千,滅了吳國以後,又把吳國宮裡的美女盡數充實到自己宮裡,最多的時候竟然達到上萬人。司馬炎每天都要為晚上睡在哪裡而犯“選擇恐懼症”,後來想了個辦法,他坐的羊車停在誰的門口,就在誰那裡過夜,有的宮女為了早點被臨幸,就在門口灑上鹽水,羊聞到了就不走了。

    皇帝都做出表率了,臣子們哪敢落後?都紛紛地肆無忌憚起來。首席大臣何曾是個吃貨,每天要吃掉一萬多錢,夠很多老百姓吃一年。就這樣,他還嫌不夠,說那些八珍玉食讓他提不起筷子。他的兒子何劭比他還要奢侈,一天吃飯的花費達到了兩萬。

    前面比富的石崇和王愷,這兩個傢伙更變態,竟然把殺人當樂趣。又一次,王愷在請朋友吃飯時,安排了幾個美女奏樂助興,一位美女演奏跑調了,王愷就當著眾人的面殺了她。石崇在請王敦、王導吃飯時,為了勸王敦喝酒,連殺了三位美女。外戚王濟雖然也算是個人才,但此人品行不端,竟然用人奶餵養用來做菜的小豬。

    04 鬥玄

    琅琊的大族王衍是玄談圈的領袖。他因為能言善辯,特別是對老莊學說頗有研究,常有驚人之語,“信口雌黃”這個成語就來源於他。他很快被司馬炎所賞識,誤認為他有治國之才,因此封他為遼東太守。當時遼東那邊正打得不可開交,王衍被嚇得連忙推掉。

    後來,王衍又擔任了中領軍、尚書令、司空、司徒等要職,但是他很少做實事, “口不論世事,唯雅詠玄虛而已”。在他的影響下,這種玄談的風氣蔓延開來,官員們遇到事情要麼推諉扯皮,要麼隨便應付一下了事,每天最讓他們開心的就是清談。這種自命清高、恥於實幹成為西晉的政風、官風,導致西晉國勢每況愈下。

    “四鬥”的內因像癌細胞一樣侵蝕著西晉王朝,“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接踵而至,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血流成河。公元311年,西晉的十幾萬精銳被石勒所滅,那位崇尚清談的王衍和50多位西晉皇室成員,成了羯族的俘虜。

  • 14 # 建湖小華

    首先,任何封建社會體系結構,君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其次,西晉在這兩方面做的都不好,西晉政權的建立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戰亂時間長,民不聊生,經濟落後。政權統治後,又分散中央集權制,劃分權力,建立諸侯封地,給予一定軍事、政治權力,在封建社會體系制度中,這是極度危險的,更加快了西晉政權的早亡。

    注:僅為個人見解。

  • 15 # 薩沙

    原因主要兩方面:

    第一,西晉內部問題。

    士族門閥和王爺們。

    傳承秦漢遺風,西晉全國到處都是士族門閥。

    在西晉之前的三國時期,整個國家都是門閥實際控制。

    比如荊州劉表成為最高長官,竟然也要靠娶當地蔡家的女孩,才能獲得蔡家的認可,不然位子就坐不穩。

    即便如此,荊州兵權主要掌握才蔡家、張家等門閥手中,只有黃忠之流才是劉表的親兵。

    到了西晉時期,司馬家族由於是篡位上臺,只能拉攏門閥以對付曹魏的殘餘力量。

    由此,西晉的門閥實力極強,而且是世襲制度,享有政治和經濟的權力。

    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族為了防控被門閥篡位,被迫提高了司馬家王爺的權力。

    王爺們不但有封地,有行政權,還有兵權。王爺如果在大國,可以有5000兵馬。

    這最終造成了八王之亂以及一系列皇族內戰。

    八王之亂持續高達16年,導致西晉內部受到嚴重破壞,尤其是朝廷無法控制全國,導致出現很多割據力量。

    同時,常年戰爭導致民不聊生,經濟破壞嚴重,國家瀕於滅亡。

    這為外敵的入侵,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第二,異族實力的強大。

    早在東漢末年南匈奴諸部就因黃巾之亂內遷河內郡,隨後曹操又將很多北方遊牧民族收編,放入長城內部。如幷州,幾乎有一半是少數民族。

    這種制度在中國強盛時期,自然沒有問題,可以有效監視他們。

    一旦中國衰敗,保留自己軍政體系的遊牧部隊很容易反叛,而且是窩裡反,根本就無法控制,甚至他們都不需要攻打長城。

    更重要的是,八萬之亂時,各王爺都拉攏少數民族武裝,讓他們肆無忌憚的在中國內部作戰,摸清了中國的虛實。

    所以,在西晉漢人力量內訌到極為虛弱的時候,頓時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可怕時期。

    西晉迅速滅亡。

  • 16 # 老劉

    中國歷史上的晉朝,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時達一百五十五年。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 。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繼而滅孫吳,西晉結束了三國紛爭的亂世局面,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然而,西晉的統一為什麼不能長久?

    在西晉統一後之初,司馬炎還頗有作為,勵精圖治,頒佈法令,鼓勵生產,提倡全國節儉。但後來政權一經穩定下來,司馬炎便由儉入奢,揮霍無度,沉迷於女色,追求奢侈的生活,他後宮的女眷就超過一萬人,還包括從吳國俘虜的後宮嬌娃。繼而貴族們也就跟著效法,更加有恃無恐了,西晉上流社會充斥著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而對老百姓的疾苦熟視無睹,全然不顧,你說象這樣的政權哪有不垮之理?

    因此,封建政權朝代之所以不斷重迭更新,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當利益分配出現矛盾尖銳突出,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有人出現打破現有體系,推倒重來的局面。這便形成了歷史的週期律。而這種週期律一般也就只能持續兩三百年時間,而王朝也隨著這種週期律而建立、興衰、滅亡,這就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

    當然,週而復始的迴圈並非單純的迴歸。它就像螺旋一樣地運轉,在不斷地迴圈之中不斷上升,不斷髮展。人類歷史就是如此不斷的向前推進的。如果一個國家拒不實行民主制度,任其獨裁統治,那麼這個國就會始終走不出歷史週期律的怪圈!

  • 17 # 歷史不苦旅

    東漢未年,魏蜀吳三國忙活幾世,最終天運不濟,氣數皆盡,三家歸晉,一統天下,司馬家族成了最後的大贏家!

    從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曹奐,建立西晉開始,到建興四年(316年)匈奴人劉曜攻入長安開始俘晉愍帝,西晉滅亡,歷時51年,從司馬懿高平陵之變開始,歷經4代。

    那麼,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司馬家族創立的西晉為什麼不能長久?其主要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政權,不具有傳統意義的正統性,合法性,是強權政治下的掠奪性。

    司馬懿輔佐曹操、曹丕、魏明帝曹叡、曹芳四代。幼帝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它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公元255年司馬昭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

    公元260年,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立曹奐為帝。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兵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王。諡父司馬懿為宣王,兄司馬師為景王。

    公元265,司馬昭病逝,時年五十五歲。

    數月後,其子司馬炎篡位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稱為晉武帝。

    自漢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漢禪,己經45年,曹操東蕩西除,南征北討,方始得此天下。

    如今"魏吞漢室晉吞曹,天運迴圈不可逃。”

    司馬炎國號大晉,改元為泰始元年,大赫天下。追諡司馬懿為宣帝,伯父司馬師為景帝,父司馬昭為文帝,立七廟以光祖宗。

    可見,司馬家族的帝位是軍事強權下的陰謀篡位而來,在朝廷內外引起非議,其合法性、正統性受到置疑,也為後來的滅亡留有隱患。

    司馬炎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前期為英明之君,承襲曹魏,改革創新,出現了“太康盛世”的盛況。

    司馬炎為曹魏權臣司馬昭長子,人物魁偉,立發垂地,兩手過膝,聰明英武,膽量過人。

    司馬昭次子司馬攸,性情溫和,恭儉孝悌,昭甚愛之,因其兄司馬師無子,過繼給以繼其後。

    司馬昭本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王位,但在眾臣的"廢長立幼,多至亂國”的勸諫下,立了司馬炎為晉國太子,終成一代開國帝王。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一開始就處於內外交困中,從內部看,他的祖父和父親為了給司馬家族奪取帝位鋪平道路,曾經對曹爽為首的三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血腥的屠殺,這件事所造成的陰影橫亙在人們心中。從外部看,蜀漢雖滅,孫吳還在,對政權的統一還存在威脅。

    司馬炎首先採取懷柔政策,增加凝聚力。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讓己成為陳留王的魏帝上書不稱臣,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又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附馬都尉。既解除了曹氏家族的恐懼,又安定了朝野內外、舊蜀、東吳的人心。

    其次,司馬炎在治國措施上,在承襲曹魏的基礎上,別有創新,革新政治。頒佈法律,依法治國;大封宗室,罷州郡兵;平定秦涼,安撫邊境;

    其三,司馬炎運籌帷幄,雄心勃勃,準備出兵滅吳,結束分裂局面,統一全國。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工作。

    由於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得吳國國力衰退。公元280年,東吳滅亡,三國鼎立局面完全結束。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分裂局面。

    在司馬炎統治時期,他制定了"戶調式"的經濟制度,並且有效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公元280年—289年,出現了歷史上出名的"太康盛世"時期,還出現了"太康文學"的盛況。

    可以說司馬炎的前期是西晉的高光時期,厲行節儉,虛心納諫,用人唯賢,進行☆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是值得稱道,大有作為的開國皇帝。

    在後期,承襲漢分封制出現惡果,加之昏庸好色,生活奢侈腐化,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

    司馬炎剛建立西晉時,由於政權的不穩定性,加之要吸取魏國曹家國難時無人相幫的教訓,大力實行三省制、分封制、都督制、士族門閥制度等。

    這些制度初期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中後期弊端出現,成為西晉政權不穩定的因素。

    為了司馬家族帝國統治的穩固,他將其祖父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為王,以郡為國,其司馬家族封王者達27人。又封親信大臣10人為公。

    但這些分封的諸王,慢慢形成了一個個與中央政權相背離的政治集團,並憑藉其王國軍隊爭取自己的利益。晉武帝死後,發生的"八王之亂",就是分封的各地王國憑其國兵力起事,參與帝國最高權力的角逐。

    司馬炎後期則熱衷於安逸享樂,君臣賽富,荒淫好色。

    他在前期皇后楊豔在世時還有所收斂,待皇后去世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他選下品文武官員和普通士族家裡的處女5000人入宮,連同魏元帝及吳末帝孫皓的宮女5000多人,後宮的美女達一萬以上。

    他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因為每天不知擇誰侍寢才好,就以羊拉御車,羊在哪個妃子住的房前停下,他就與那個妃子飲酒作樂,並就寢於該妃之室。

    於是有個妃子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於是羊車便停在她宮門口,這就是著名的"羊車望幸”的故事。

    在他當政後期間,他怠惰政事,朝政荒疏,奢侈成風,清談為尚,官僚黑暗,腐敗盛行,王朝已露敗亡端倪。

    公元290年5月16日,司馬炎終因縱慾過度被掏空了身子,一病不起,黯然死去。享年五十五歲。從公元(265—290)年,共當了25年皇帝,他死後,給繼承者留下諸多問題的朝政亂象。

    繼承者沒選好,外戚專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終將西晉拖至覆滅。

    司馬炎雖然貴為皇帝,可也有煩心事,這個煩心事就是他的傻太子。

    傳說太子司馬衷是個大白痴,嚴格上說是弱智,晉朝天下大旱,百姓多餓死的時候,這位太子說出了“何不食肉糜”的名言。

    要說司馬炎並不缺子嗣,兒子的數量還多達二十六個。可他為什麼偏偏要挑這個最傻的兒子做太子呢?

    這主要是那位楊豔皇后的功勞。

    楊豔皇后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司馬軌,次子就是司馬衷,三子為司馬柬。長子司馬軌早夭,司馬衷遂成了嫡長子。司馬炎知道自己的這個嫡長子是個弱智,所以一直不肯立太子,想在其他的兒子中再尋找一個適合的當太子。

    司馬炎選擇太子的時候,司馬柬已經出生。《晉書》中稱此人不善言辭,但反應敏捷、識量過人、性情仁厚。為什麼楊豔不勸司馬炎立自己的次子為太子呢?

    一是司馬衷是嫡長子,自古立嫡立長不立賢。其次司馬柬當時只有兩歲,還不會說話。而司馬衷只有八歲,長大後不一定會是傻子。

    加上司馬炎曾經差點被弟弟司馬攸取代,再加之與皇后感情深厚,對其言聽計從,司馬炎終在公元267年立九歲的司馬衷為皇太子。

    但司馬衷年齡越大,個子越高,己成為大小夥子,智力一直停留在九歲水平。後在公元272年,13歲的司馬衷娶了15歲的賈南風為太子妃。

    公元290年,司馬衷即位,即晉惠帝,痴呆不能任事,由太傅楊駿輔政。由於司馬衷信任皇后賈南風,皇后專權,謀害楊駿家族,迫害皇太后,殺死太宰司馬亮,掌握實際大權,形成了西晉外戚專政的混亂時期。

    公元291年,賈后殺死皇太后,八王之亂開始,直至公元306年,司馬越手下的鮮卑軍隊攻入長安,司馬穎被俘殺,八王之亂終。

    魏晉時期,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控制,以及補充內地勞動人手的不足,經常招引和強制匈奴、氐、羌、羯、鮮卑入居內地,關中總共戶口有一百萬,但其中少數民族就佔了一半左右。導致胡人實力不斷在內地壯大,他們不斷地發生叛亂,甚至挑起內亂。

    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挺進中原建立前趙政權。這也加速了西晉滅亡,並形成“五胡亂華”局面。

    五胡亂華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正好此時西晉王朝內部發生戰亂,外戚專政,八王之亂連續不斷,境外異族勢力於是趁機南下,終於引發了永嘉之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公元307年,司馬衷在洛陽駕崩,終年48歲,相傳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他的弟弟司馬熾(284—313)即位,即晉懷帝。

    公元316年,劉漢政權的劉曜攻入長安,俘西晉最後一位晉愍帝司馬業,《晉書》作司馬鄴。西晉滅亡,歷時51年。

    西晉王朝司馬家族,以司馬懿謀略策劃起家,得位不正,加之後人德不配政,高開低走,皇帝后期昏庸,後繼無賢,朝臣無能,外戚專政,制度缺陷,內部八王先亂,外部五胡鬧華,內外交困,風雨飄搖。於是西晉王朝存在51年,大一統不過37年,就一命嗚乎,消失在朝代更迭的歷史風雲中。

    (圖片來自網路,參考文獻《晉書》、巜史記》等)

  • 18 # 遊弋歷史長河

    晉朝(266-420)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得國不正

    眾所周知,多數大一統王朝,都是建立者一刀一槍的打下來的,但是晉朝,用陰謀得到。司馬家,換句話說,就是亂臣賊子,一個司馬懿,忍了幾十年,熬死了仨皇帝,最後陰謀奪權,後來,司馬懿也就成了最大的陰謀家,一開始就被貼上了卑劣的標籤,嚴重不符合傳統儒家思想的價值觀

    宗室問題

    西晉基本採用了西漢初期分封同姓王的方法,分封了許多姓司馬的同姓王。結果,果然和西漢差不多,由於西晉第二個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傳說是個傻子,至少政治上相當無能,所以出現了八王之亂。和西漢吳楚七國之亂不同的是,八王先後造反。八王之亂,也直接導致西晉衰落,從而導致了永嘉之亂,即所謂的“五胡亂華”。

    帝王昏庸

    晉朝皇帝的才能可能都被司馬懿透支用完了。從晉武帝開始,就沒有出現雄才大略的帝王,甚至惠帝這種傻子都可以上臺做皇帝。

    對待漢吳地區人才

    西晉統一以後,基本上沒有重用漢吳的舊臣,和漢吳地區的人才。晉書上僅有一個四川人,還有就是陳壽。吳僅有陸機、陸雲兄弟比較出名,但結果都不甚理想。反觀比較成功的朝代,比如漢唐,包括宋元,都在處理曾經敵國的人才上,表現出了很好的寬容態度。

    用人問題

    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有兩句話寫的很有道理“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自司馬炎開始,就任用了一些小人,比如賈充。到了司馬衷一朝,朝廷內幾乎沒有正人君子。而司馬炎後期崇尚奢華,使得社會風氣極為下降。

    南匈奴問題

    曹操執政的時候,曾經派曹彰北擊匈奴,取得了大勝。之後,曹魏採取了守勢,對南匈奴則採取了挑撥分化加暗殺的方式,使得南匈奴暫時對曹魏形成不了威脅。八王之亂以後,南匈奴首領劉淵看到有機可乘,就迅速獨力,並南下滅掉了西晉,史稱“永嘉之亂”,西晉滅亡。

    總結

    要想實現王朝的長治久安,就必須處理好宗室問題,約束宗室權力,否則宗室一定會威脅中央的統治。而親賢臣遠小人,就是識人用人的基本法則,賢臣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抑制社會腐敗發生。處理好國際關係才能保持邊疆的安穩。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足,提升國際地位。

  • 19 # 老威觀史

    西晉統一的時間不長久,是因為西晉把導致帝國崩潰的事情幾乎全都做了。

    第一是皇位來路不正,透過篡位謀取。

    在中國歷史上,一般來說如果江山是開國皇帝從零開始一點一點地打下來的話,這樣的王朝通常都比較長久,比如漢朝、唐朝、明朝、清朝等。而靠篡位謀取皇位還能做得久的,也只有宋朝一個例外,當然宋朝要另說。總的來說篡位奪取皇位的王朝有很多,絕大多數都不長久是事實,除西晉外,如西晉之前的曹魏以及歷史上王莽的新朝、南朝的宋朝、隋朝等等這些篡位的王朝都很短命。

    就拿司馬家的晉朝來說,起到開國皇帝作用的司馬懿是曹魏的臣子,透過高平陵政變後奪取了曹魏的大權,之後歷經司馬懿和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長期經營,最終在司馬昭逝世後由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篡奪了曹魏的皇位,建立了西晉王朝。

    篡位奪取的皇位,從邏輯上來說既然你是透過篡位獲得的皇位,那就意味著別人也可以透過篡位來取代你,因此這樣的王朝在開國的時候往往就容易人心不穩。

    第二是大封群臣,導致皇權旁落。

    公元263年,魏國滅亡了蜀國,本來這個時候是攻打吳國是最佳時機,但司馬炎卻忙著稱帝了。司馬炎與其祖父司馬懿、父親司馬昭不同,他沒有任何軍功,能力上來說也不如司馬懿和司馬昭,對群臣的壓制力度不夠,因此要稱帝,而且是迅速稱帝就要給群臣很多的好處才行。

    ▲以賈充為代表計程車族階層在西晉擁有很大的權力

    於是司馬炎在稱帝的時候就給了士族非常多的好處,大封群臣。這些士族在得到了好處之後雖然全力支援司馬炎稱帝,但是也給這個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掣肘。就拿滅吳一事來說,從公元266年到公元280年,整整用去了15年的時間,其實在這15年間西晉的實力遠強於東吳,但是卻一直拖到279年才開始伐吳,中間整整耽擱了13年之久,最大的原因就是每次司馬炎要伐吳,朝中以賈充為代表計程車族出於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極力反對,搞得司馬炎遲遲沒有下伐吳的決心,直到最後以羊祜、杜預、王濬為代表的主戰派完全佔據上風以後才真正開始了伐吳。

    司馬炎作為開國的皇帝,對群臣都很難形成壓制,繼位的皇帝就跟不用說了。

    第三是大搞分封制。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高度集權的中央王朝後,每一次分封都會出現大規模叛亂,比如漢朝有七國之亂,明朝有靖難之役,西晉也同樣因為搞分封而出現了大規模的叛亂,是為“八王之亂”。

    在司馬炎剛稱帝的時候因為大封了士族,為了制約士族階層就分封了很多親戚為王。在司馬炎稱帝后不久,就一口氣封了28個王爺,除了自己的六個兒子全部封王外,還有自己叔叔輩的司馬亮、司馬伷、司馬駿、司馬彤、司馬倫等。除了這些外,與自己爺爺同輩的司馬孚家族和司馬馗家族也封了王,總之就是與自己沾親帶故的司馬親戚能封的都封了。這些王爺在地方上享有軍政大權,自然就分走了國家大量的權力和資源,造成了中央集權的弱小,為日後的“八王之亂”買下了隱患。

    第四是傻兒子繼位,導致朝政混亂。

    歷史上因為皇位繼承人能力不足導致國家衰落的例子非常多,西晉就是一個典型。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就是十足的弱智。對於他有多弱智,在史上也留下了不少故事。比如有一次他去遊玩,在池塘邊聽到了蛙叫,他就問這青蛙,是為官家的還是私家的?身旁的人聽了便回答道“在官家裡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裡叫的,就是私人的”。司馬衷聽了還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又有一次鬧饑荒,老百姓沒飯吃,餓死了不少。有人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司馬衷,司馬衷卻問報告的人“老百姓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這兩個故事在歷史上都很有名,不過也說明了司馬衷確實是個智力非常低下的人。智力低下也就罷了,偏偏他的老婆也就是皇后賈南風是個悍婦,謀害了太子不說,還在朝中大肆培育自己的勢力,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賈南風的強勢自然引起了諸王的不滿,直接引發了“八王之亂”。

    以上四種情況都是導致一個王朝滅亡的致命因素,而在西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也開始大量湧入中原,邊患在歷朝歷代中也屬於比較嚴重的。這些因素如果只是單個單個地出現或許西晉還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但這些因素同時爆發,西晉就是想不滅亡也難了。

  • 20 # 赫赫在下

    禍根在高平陵之後殺曹爽一家老小時就已經埋下了。沒別的,就是殺了曹爽一家,破壞了潛規則,造成了高門大姓之之間的不信任。司馬今天殺了曹爽,肯定要防著日後自己家也要被別的高門大姓殺。其他高門大姓,看到這樣子,肯定背涼颼颼的,這司馬家的刀會不會也落到咱們家頭上。難保司馬家不會不猜忌他們啊!高平陵之後,高門大姓之間,已經埋下不信任的種子,一直到後來八王之亂,表面上看是司馬家爭位。那些高門大姓們沒有參與?人心惶惶的朝廷怎麼可能長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絕妙好辭》辭好妙。怎麼對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