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80s聊體育
-
2 # 勇者葉子0Z
說起十三將士歸玉門,也許是一個遙遠甚至被遺忘的故事。
但是,讀了他們的故事後,華人肯定為東漢將士保家衛國的壯志熱血沸騰,當年的東漢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英雄輩出,心繫國家,千里戎邊,寧死不降。
“十三將士歸玉門”其實是一曲艱難守城和誓死救援的壯歌,有頑強,有團結,袍澤情深一直堪稱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典範。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當年中華民族的自信吶喊。
說起東漢,大家肯定會想到霍去病北逐匈奴、蘇武塞上牧羊、陳湯三千里奔襲。
但是,有一個小人物一生傳奇卻默默無聞,曾近帶領百餘將士在孤懸故土的西域小城抵禦數萬匈奴大軍,泣血堅守達一年之久,最後,僅存十三人踏上故土。
這個人就是東漢耿恭,他是東漢帝國西域都護府的校尉。

東漢設定西域都護府後,在天山北金蒲城派駐兵馬數百人。
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數萬大軍合圍金蒲城,當時的金蒲城只有將士100餘人,當時耿恭面對大兵壓境的北匈奴軍隊,毫無懼色。
他命令守城將士將箭頭淬上劇毒,對匈奴大軍傳話:“漢家神箭,其中瘡者必有異!”
匈奴軍隊以為是耿恭的心理戰,結果中箭者紛紛全身潰爛,匈奴士兵以為神助漢軍,慌忙撤退。

耿恭趁著暴風雨夜襲數萬餘人的匈奴大營,殺傷匈奴1000餘人,匈奴潰敗而去,金蒲城之圍遂解。
目送潰敗而去的匈奴大軍,耿恭絲毫沒有喜悅之色,因為他知道,匈奴肯定會捲土重來。
果然,兩個月後,匈奴再次興兵來犯,西域本就多旱少雨,匈奴竟然堵住了金蒲城外的水源,妄圖渴死漢軍。
由於地勢高峻,耿恭命令挖井取水,可“穿井十五丈(約35米)不得水”。

這時候,城中守衛士兵開始用布榨出馬糞的汁來喝,或許是冥冥之中神明為大漢將士的精神所感動,先前挖掘的井裡竟然湧出甘泉。
為了表示城中水源充足,耿恭命令軍士從城上向下潑水。
匈奴人大吃一驚,以為“神助漢軍”,再次退兵而去。
但是形勢對漢軍愈加不利,由於漢明帝9月去世,朝廷正經歷新老交替過程,耿恭發出的求援文書遲遲沒有任何迴應,援兵遙遙無期。

同時,諸多西域小國見漢軍援兵遲遲未到,迫於匈奴威逼,紛紛加入北匈奴陣營。
當匈奴第三次圍攻金蒲城數月之後,漢軍已經糧草消耗殆盡,士兵只好煮盔甲弓弩的皮革充飢,但依舊決心堅持抗戰,勢不投降。
儘管許多人因為戰鬥、飢餓、疾病和負傷因素永遠長眠在西域這片熱土,但是將士們“皆無二心”,同生共死。
到最後,竟剩下數十人,但是金蒲城依舊在漢軍手裡,大漢王朝的軍旗依舊高高飄揚。

朝廷新老接替終於結束,當繼承皇位的漢章帝得知西域小城的情況後,動容不已,立刻高奏千里救援的壯歌,一支7000餘人的部隊在風雪中西出玉門關。
要救援金蒲城,必須要翻越天山,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救援,在當時的條件下,正值冬季要翻越天山,簡直是讓7000大軍命懸一線。

但是救援部隊義無反顧,終於翻越天山來到金蒲城下。
當耿恭命令開啟城門後,全城只有面容枯槁的十三人。
又是一年的三月,耿恭等十三人隨救援大軍回到玉門關。
當漢章帝接見耿恭等十三人時,耿恭說話了:

“恭以單兵守孤城,無一生之望,不為大漢恥!”
這是何等的漢家風骨!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永遠傳承不息的血脈之魂
-
3 # 寬和山居
故事發生於東漢時期,當時值守玉門關的守將鄭眾,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講的就是東漢漢章帝時期的一個壯舉:十三將士歸玉門,也被稱為疏勒城保衛戰。公元74年,東漢成立了西域都護府,被派去值守的將領是耿恭和關寵,他們的職位是戊已校尉。誰曾想,在他們任職的第二年,匈奴就發動了戰爭,不僅殺害了西域一個叫做車師國的君主,而且,還直逼當時的大漢駐地。
但是,當時耿恭所駐守的地方,雖然是大漢的疆土,但是,因為車師是大漢的屬國,一直對大漢臣服,所以,臨近車師國的耿恭駐地,駐守的軍馬,只有幾百人,匈奴單于的兵馬,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耿恭給困在了城裡。更倒黴的是,當時的東漢,政治政權交替時期,漢明帝去世,國家大喪,舉國悲痛下,根本派不了援兵。
更恐怖的是,原本的大漢屬國車師國,在被匈奴人攻打後,很快投誠,甚至加入了對耿恭用兵的隊伍中去。這也讓原本就因為圍城,而無糧食的耿恭部隊更加雪上加霜。但是,耿恭之所以能夠和蘇武齊名,是因為他也有蘇武的意志。耿恭在圍城的情況下,帶著士兵們,煮鎧弩食其筋革,拒絕了匈奴的勸降,還一直堅守著城池。
一直到了漢章帝繼位,一切朝政恢復秩序,才有援兵來救援。公元76年,七千人的援兵到了柳中城,打敗了匈奴後,還到了叛變的車師國中,同樣獲得了勝利。史書中這樣記載這次勝利:"斬首三千八百級,獲牲口三千餘人,駝、驢、馬、牛、羊三萬七千頭。北虜驚走,車師復降。"
原本,打敗了柳中城的匈奴人就已經算獲得了救援的勝利。因為,耿恭的部隊所在地是天山以北,隔著茫茫的雪山,雖然仍是國土,但是路途實在是艱險,所以,很多將領打了退堂鼓。因為,除了大雪封山外,耿恭的部隊已經被圍多時,凶多吉少的機率更大。但範羌站出來,堅決說:不!
其他人見他如此堅決,就給了他兩千人,史書中,並未記載對於他是如何率領著自己的軍隊,翻過茫茫的雪山,最後到達疏勒城的。但是,對於他們到達疏勒城的那一刻,用了七個字泣血般的字眼描繪:"開門,共相持涕泣。"不知道,哭的是救援的艱難,還是感動於守城的不宜。
然而,當時的耿恭部隊,因為被困時日太久,已經從數百人剩到26人。而這剩餘的26人,在隨援軍回城的途中,最後只剩下了13人,而且一個個的非常的瘦弱,當時玉門關的守將鄭眾見到他們的模樣,感動的一塌糊塗,還親自給他們們沐浴更衣。
而鄭眾,不僅僅是親自給他們沐浴更衣,他在見到這13個人後,內心無比的感動,還直接上書給他們請功:"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這就是史書中,鄭眾的奏疏,我們從這短短的幾行字可以看到,耿恭部隊的不宜,他們的軍隊人數只有幾百人,而敵軍的部隊是幾萬人,他們被圍困了超過一年的時間。茫茫雪山,無處求食,他們開山為井,飲雪水解渴,他們煮弩為糧,吃的是自己的弓弩。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救兵回來,在這樣的絕境中,他們仍然殺敵上千人,是自己軍隊的幾倍之多。
"不為大漢恥",生為大漢人,死為大漢鬼,耿恭部隊如此忠勇,就是大漢的軍魂啊。背後是自己的國土,即便是飲血水、食弓弩,他們也從未投降,實在是讓人動容。可是,在耿恭辛苦守城時,他的老母親不幸去世。另外,在耿恭守城之時,還得到了一位女性的幫助,她是車師國的王后,而她出身於大漢,當車師後國軍隊也加入圍城時,王后暗中在幫助漢軍,提供情報和糧餉。對故國的情思,讓王后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
我們可以透過這件事,得出漢代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朝代。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很強烈的國家意識,對於家國已經有了充實的責任感。為了自己的國家,那麼多人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而《後漢書》作者范曄,就非常的認同這種價值觀,他將耿恭與蘇武並列,說:西漢有蘇武、東漢有耿恭:"餘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後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這場東漢軍隊,跨越千里、翻雪山,過天山,救孤軍的行動,雖然在史書中並沒有佔據多大的篇幅。甚至後世知曉他們壯舉的人也不多,但是此事的驚心動魄和熱血沸騰下,所展示的大漢軍魂、愛國之誼,卻千年不朽,萬古長青。
-
4 # 勇敢的迴歸
班勇(?―127年),字宣僚,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名臣班超少子,東漢將領。
漢安帝時匈奴攻擾西域,任西域長史,將兵五百人前往西域,與龜茲合兵擊走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126年)大破匈奴呼衍王,進一步鞏固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著有《西域記》,為《後漢書·西域傳》所依據。
永建二年(127年)去世。
回覆列表
公元74年,東漢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單于派兩萬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后王,轉而攻打駐紮了數百人的耿恭駐地,將其圍入城中。此時正值漢明帝駕崩而無暇發兵,救兵不至,車師國又背叛漢朝,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漢兵糧盡,陷入困境。
他們煮鎧弩食其筋革,拒絕匈奴的招降,堅守城池。直至章帝繼位,才出兵戰敗匈奴。當援兵來到耿恭守城時,城中僅餘26人。待隨漢軍回至玉門關時,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襤褸,形容憔悴枯槁。玉門關守將感動得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