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pzyyo24296

    從眾心理的,病因實質上,是主體缺乏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與獨立性,通常這一類的人,對於事物缺乏獨立的思維與對比,對於外在事物都處於一種排斥與順從的中間狀態。要克服從眾心理,首先必須凡事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與思維趨勢,不能時常性的將其它的外在的想法強加之自我本身,放心一種順從的方式,去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要過度的焦慮未知的結果。。。。

  • 2 # 書心—兩性心理

    克服從眾心理最基本的途徑:1)要避免盲目從眾,就要努力學習知識、積累經驗、鍛鍊能力,特別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判斷、明辨是非的能力。(2)全面的發展自我,特別是增強自主作出合理的、負責任的選擇和行動的能力,是避免盲目從眾的重要途徑。(3)增強抵擋團體不合理壓力的能力,學會抵制外部不良的誘惑,是避免從眾的重要措施。

  • 3 # 小橋心理

    題主說同輩之間會給您帶來心理壓力,這隱含著題主在面對、進入競爭上的困難。

    競爭在心理意義上意味著進入三元關係,你在進入三元關係的困難,內在是還無法決定自己離開小孩子的位置,進入成人世界。

    這是一個過程,不用太過於強求自己。如果你感覺到壓力,首先承認壓力,接受壓力的存在。

    當你的目光盯著這些人的時候,你就看不到了自己。

    救贖自己的通道是,再把目光收回來,看到自己,看一看,應該如何做,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更加具備有競爭力?

    如果你覺得自己目前的能力還不夠,也許你需要找一個人,陪伴你走這一程。

  • 4 # 求知聯盟

    緩解同輩壓力

    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是這樣的:瞭解科學家的事蹟,我們是崇敬的心態是學習的心態。但是,我們去圍觀和我們歲數差不多大的同齡人,在某一領域做出比自己強得多的成就時,內心會有極大的壓力和痛苦。國內的TOP2院校可能是這方面感到壓力最大的了。這就是所謂的同輩壓力:

    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是指同輩人互相比較中產生的心理壓力,一個同輩人團體對個人施加影響,會促使個人改變其態度、價值觀或行為使其遵守團體準則。

    如果要排解這種情緒,無非以下幾種解釋,一種是客觀的解釋,一種是主觀能動性的解釋。

    客觀的解釋:

    前者較容易,但對自己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適合剛剛經歷過挫折以後,進行排解。後者適合在每天不斷努力中保持的心態。我先說下前者吧,這個理論其實就是:成功是相對的,失敗是永恆的:

    我把這個小故事叫做:

    張華的愛因斯坦成長記

    想到使用張華這個名字,是因為:

    原文出自《新華字典》1998修訂本“前途”一詞的例句: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PS:我在家裡啃老。

    張華出生了

    第一章:張華的基礎教育階段

    張華上了重點幼兒園,父母希望他考上重點小學

    張華考上了重點小學,父母希望他考上重點初中

    張華考上了重點初中,父母希望他考上重點高中

    張華考上了重點高中,父母希望他考上重點大學(北京大學)

    第二章:張華的物理學家之夢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他選擇了物理學院,希望未來可以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和愛因斯坦一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內心有時候覺得,能成為一個費曼就感到很滿意了!注:本吐槽摘自《寬客人生》)

    張華在北大上學時,如有神助,GPA4.0(包括思修、馬原等公選課),7篇PR系列文章,3篇第一作者,並協助導師完成了一個領域的綜述,參與了一項重大科研任務,留名Nature(我開始瞎編)

    張華申請美國物理研究生院時,橫掃六大物理學院(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伯克利、加州理工、普林斯頓),為了追隨愛神的步伐,他選擇了普林斯頓。在那一年申請季,全世界都充滿了小明的傳說(我已經跪在鍵盤上敲這些話了,我想題主現在的焦慮可能在這個層次,這只是剛剛開始,現在開始,請允許我稱呼張華為華神

    華神,開始在P大進行科研,他的老闆給他的建議是:“你想什麼時候畢業都可以,看你興趣,我沒有能力指導你了,如果我能和你合作,那就太好啦!”

    華神選擇了弦理論方向,經過3年的沉寂後,他終於將這個理論的物理影象給做出來了,並設計一系列精美的實驗,得以論證他的理論是正確的。博士畢業論文則是對這個領域的總結。媒體沸騰了,沸騰體沉寂多年後再次出現,這個時候國內自媒體鋪天蓋地的文章都是:“沸騰啦!中國天才少年讓愛因斯坦黯然失色!”之類的文章。業界內的人士,認為華神的畢業論文,可與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狄拉克的《量子力學原理》相提並論。而我們的華神,年僅25歲。華神做出巔峰成就的年紀,比愛因斯坦還要早一歲。

    一年後,華神橫掃了物理界的一切大獎,比如狄拉克獎;菲爾茲獎也跑過來湊熱鬧,給華神頒發了一枚金質獎章。

    又過了一年,華神實現了入學的夢想,獲得了諾貝爾獎。

    第三章:物理學家也有煩惱

    某一天,27歲的華神陷入的如下思考:

    雖然這個理論被解決了,但是可以應用到社會中去嗎?

    都10年了,為什麼手機的待機還是隻有一天?

    為什麼,越是研究,我越發現模型的侷限性和誤差性?

    這樣類似的問題一直困惱著華神,終於有一天,華神厭倦了,離開了物理界,去思考神學了。

    如果看懂,那麼這裡簡單說下故事的核心思想:

    1.即是你有開掛人生,你一樣會被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所困惱。

    2.要十全十美是幾乎不可能的,上面的故事哪怕就是基礎教育階段都是小機率成功的。

    3.成功機率是累乘的,不是累加的,比如沒有考上如果沒有考上重點高中,那麼考上重點大學的機率就會要小很多,比如考上北大和清華的人數就會少很多。但是樂觀地說,你多嘗試,多積累,那麼還是有機會提升成功的機率的。

    4.成功是相對的,失敗是永恆的,不論是牛頓、還是馮諾依曼都不是完美的。然而我們永遠也無法成為上帝,因此我們永遠都不是完美的,我們總會在某個領域不如別人。所以請平常心。

    主觀能動性的解釋:

    前面已經有大佬進行分析了,比如你想了解某個領域,先去學習相關知識,再去跟蹤相關領域的論文,和相關領域的人一起合作工作。這些在最高讚的回答中已經提及到了。但是我覺得這個並不容易實現,早就我們今天的結果,環境是很大一個因素,其次還有就是家庭教育以及社會資源。之前有一篇高贊分析很對,很多的成就建立在痛苦之上,建立在超長的專注力和意志力之上,透過不斷的磨練,讓我們的大腦可以保持長時間專注和長時間運轉。但是這些都是從小開始日積月累地訓練和養成。這對我們到了成年才恍然大悟的人來說,不免有一些遺憾!

    一個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改變自己的現狀,明明知道差距在哪裡,但是要自己真正去做,還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每一次的改變,都會讓我們的學習曲線上升一點,慢慢地,我們不說成為大佬,但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還是很有機會的。

    最後,我們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這樣或許可以讓你更加有希望做出一些成就(哪怕是微小的成就,也會有助於提高你的自信心!)胡博士擅長計算機圖形學,可能你發現你擅長畫畫,經過幾年的訓練,可能我在畫畫領域還是到不了胡博士在計算機圖形學上的成就,但是我可以成為一個B站UP主,教小朋友們畫畫,成為一個小網紅,不也是一種不錯的結果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手起家打一生肖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