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44555199136

    《行經華陰》一詩以反問結尾,別具神韻。其以反問的手法向旁人勸喻,“何如此處學長生”,其實就是“不如此處學長生”,曲折含蓄的同時卻使苦於追名逐利想要修習長生之道的願望表達得更為強烈。反問是古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高適《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則用反問來突出戰士們視死如歸的精神,更激發人們對戰士們的敬意。


    反問常分為肯定反問和否定反問。


    肯定反問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如王安石的《疊字烏江亭》:“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這一反問語氣冷峻辛辣,指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拼死賣命嗎?”很明顯,“捲土重來”是絕對不可能的了。同樣,王翰的《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幾人回”實際上是“少人回”甚至“無人回”,突出戰爭的殘酷性。


    否定反問則表示肯定的意思。白居易《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用否定的反問來強調“必定憶江南”。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元宵佳節,融合天氣,次第豈無風雨?”則以否定式反問,在淡淡的春意中摻進了濃濃的隱憂。


    古詩歌中的反問,有時與其他手法一起使用,表達方式不再直白,但情感卻表達得更為強烈,並且更具有藝術韻味。如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意為人才,“何時可掇”借反問語氣傳達出如同明月不可掇拾,賢才遙不可及,無法延攬的憂思。比興與反問同用,這樣的表達,既寓情於理,又以情感人。

  • 2 # 使用者5789591604851

    用無需回答的反問口氣,造成一種自反自省、感觸良多的餘韻,如:

    《重送道標上人》劉長卿

    衡陽千里去人稀,遙逐孤雲入翠微。

    春草青青新覆地,深山無路若為歸?

  • 3 # 搖曳盛開

    反問有兩種型別:

    ①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如蔣光慈的《寫給母親》“而今的世界貴的是強奪,卑汙,下賤,拍馬與鑽營……/哪裡能容留我這樣一個倔強不化的,傲骨的詩人?”

    ②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蒲風的《撲燈娥》 “哦!你渺小的撲燈娥喲!/難道你不知道這樣火會把你燒?/難道你不曾看見/許許多多的同伴已在火中燒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品還便宜概括為一句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