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青林知青

    百越其實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指歷史上生活在中國南部,如廣西一帶的眾多少數民族的統稱,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兵南征,這些民族被征服後便同漢人長期的雜居和交流中,彼此地融合了,至東漢後漸次消失,大概只剩下一支,發展為今天的侗族。

    除了發展成型的侗族外,其它散居在深山各地的,一般都稱為俚人,也稱為俚子,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中有“九真徼外蠻裡張遊”句,唐人李賢注曰:“裡,蠻之別號,今呼為俚人”,據《隋書》載:“俚人率直,尚信,勇敢自立,重賄輕死,巢居崖處,盡力農事”。俚洞時常遭受官兵討伐。當年,俚人與僑民,也就是南遷中原人的矛盾非常突出,官府為了鎮壓土著的俚人,大小征討,連年不斷。

    北越最後的開化,要拜一個人,這就是冼夫人,她教化民眾,傳播先進文化與技術,在政治上竭力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史載,“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冼夫人在婚前,已“在父母家,撫循部眾”,“勸親族為善”,主張各部族和睦相處,這對嶺南的影響是很大的。“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

  • 2 # 一笑讀史

    提起百越,要先從越人講起。

    越人的第一個開拓者叫無餘,他是夏朝第五代帝王少康的幼子。為了守護祖先大禹的陵墓,被封於會稽,成為一名外放的諸侯。

    在群雄爭霸、弱肉強食的春秋時代,越人允常在大肆拓展國土以後,在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建立了春秋時期著名的國家-越國。

    這個時候,闔閭在伍子胥的幫助下,當上了吳國的國君。闔閭率兵攻打楚國,為伍子胥報殺父兄之仇,他的弟弟,夫概就跑到國內自立為王,並得到了越國的暗中相助。闔閭慌忙帶軍隊離開楚國平亂,並趕走了夫概。

    雖然夫概跑了,但是,闔閭從心底恨透了那位鄰居-越國。

    越王勾踐除掉了對手夫差,殺掉了功臣文種,勾踐野心越來越大,北渡淮河,與齊、晉等國結盟,向周王室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逼迫周元王封勾踐為伯。

    越王勾踐遂成為春秋一霸。

    越王勾踐還不滿足,不甘心久居江南,將首都從諸暨遷到了琅玡,這個地方,離齊國的首都臨淄(今天山東的淄博)不到二百公里,使得齊國和魯國這兩個王牌大國也不得不恭敬地對待這個新興的帝國。

    到了勾踐的兒子當政的時候,越國的國土地已經東到大海,西鄰楚國,南達福建,北到山東南部。

    再以後,越王后裔再也沒有能力維護這麼龐大的帝國,領域被他國一點一點的蠶食,公元前379年,越王只能放棄琅玡,再次遷到了會稽。進隔6年,越國被楚國擊敗,末代越王被亂兵所殺,立國165年的越國宣告滅亡。

    兵敗亡國的越人,在戰國後期湧現出眾多分支,被統稱為“百越”,百越又分為駱越、滇越、閩越三支。

    駱越一部分演化現在的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仡佬族,一部分走到今天的越南建國-安南,就是現在越南的越族、今京族。

    滇越一部分演化現在的傣族,一部分演化泰國境內的泰人,寮國境內的寮人,緬甸境內的撣族。

    閩越最後遠遷臺灣,是今天高山族的主體。

  • 3 # 雪山DADA

    百越,是指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古越族人分佈的地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從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佈地區;區域性零散分佈還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之稱謂源於先秦古籍對南方沿海一帶古越部族的泛稱,因這些古越部族眾多紛雜且中原人對其不甚瞭解,故謂之為“百越”;越地上的族群又稱古越族或越族等。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句吳、于越等等眾多越族支系[1]。《呂氏春秋》統稱這些越族諸部為"百越",其它文獻上也有"百粵"、“諸越”等稱謂。“越”或寫作“粵”,因古代“越”與“粵”相通,到近代才較為區別。漢朝之後其地改為郡縣,此後"百越"這名稱不見於史載,"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見。[1]

    《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採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在先秦古籍中,對南方沿海地區的土著民族,常統稱之為“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或稱“閩越”、或稱“揚越”、或稱“南越”、或稱“西甌”、或稱“駱越”,等等。這些部族在先秦時期曾存在過璀璨的高度文明。近年來的考古研究實證表明,百越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斷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