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雲朵兒1416

    12月花名歌;十二月花名歌

    正月山茶滿盆開。二月迎春初開放。

    三月桃花紅十里。四月牡丹國色香。 五月石榴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塘,

    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滿枝香。 九月菊花姿百態,十月芙蓉正上妝。

    冬月水仙案上供, 臘月寒梅鬥冰霜。;正月山茶滿盆開;二月迎春初開放;三月桃花紅十里;四月牡丹國色香;五月石榴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塘;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滿枝香;九月菊花姿百態;十月芙蓉正上妝;冬月水仙案上供;臘月寒梅鬥冰霜;楊樹高,榕樹壯;梧桐樹葉像手掌;楓樹秋天葉兒紅;松柏四季披綠裝;木棉喜暖在南方;樺樹耐寒守北疆;銀杏水杉活化石;金桂開花滿院香

  • 2 # 五星美術苑

    有不少民歌確實非常的有特色,聽起來十分獨特,我覺得非常的好聽。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接觸過這種民歌,他們或許只接觸過一兩首,所以覺得這些傳唱度非常高的民歌很好聽。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年輕人都喜歡聽一些流行音樂,或者是純音樂,對於他們來說民歌是比較陌生的,我覺得閩南地區的民歌特別的好聽。很多民歌都特別的接地氣,因為這些民歌一般是用方言唱的,所以不大容易學。我覺得它們非常的好聽,但是學起來卻相當的難,這對於很多喜歡聽歌的人來說是一種挑戰。很多喜歡聽歌的人都喜歡哼兩句,如果不會唱的話他們會選擇聽其他的歌。我覺得民歌市場還是比較大的,很多中年人都特別喜歡聽民歌,但是不少年輕人覺得民歌挺俗氣的現在民歌又注入了許多新鮮的血液,很多年輕人加入到了民歌的創作當中。我覺得既然民歌很好聽,它肯定會有自己獨特的市場。不過現在民歌市場需要創作者進行大力的開拓,我覺得民歌要想發展的越來越好,一定要有更多的傳承者。他們學習了傳統的民歌,不斷的創造新的作品,人們才可能越來越多的接觸到民歌。

  • 3 # 楊帆的吉他課

    這個問題內涵很深,表面上看有點悲傷,好像民族音樂快不行了一樣,但事實上,可能情況正好相反。

    其實,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好得很,至少是一切正常,請大家不必擔心。

    我有以下幾個理由:

    1. 好東西,有它存放的地方,不會滿街都是。

    音樂欣賞,最好是表演者和欣賞者在統一的物理空間,也就是要現場表演,現場觀看,而且是付費的。

    比如京劇,如果有機會現場觀看的話,那麼,觀看的體驗,簡直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因為現場的畫面,服裝質感,演員的表情,琴師的技藝,武打時地面傳來的震動,甚至包括現場的氣味,觀眾的反應等等因素,都是立體的,全息的。這種現場觀看的體驗,比螢幕上的4K、3D要強N倍,是更高階的NK、ND的體驗。

    現場觀看,觀眾才容易沉浸在作品中,但是這需要付費,過去要富人家才請得起,是皇宮貴族的愛好。

    高品質的民歌和民族器樂表演,情況也差不多,不是街頭巷尾都能隨處可見,所以很多人接觸不到,但是不代表他不喜歡。

    2. 不要和快餐文化搶路。

    現在是電子媒體的時代,人們主要透過螢幕和喇叭接觸音樂作品。

    大部分螢幕和喇叭,連4k和3D都做不到,更不用說NK、ND了,清晰度有限,維度有限,這種條件下,人很難沉浸在作品中,常常一邊欣賞作品,一邊吃東西,和他人互動,看窗外的風景。

    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人們的注意力聚焦時間變短,音樂作品也被壓縮成短、平、快的消費品,只需幾塊錢,或者免費,就可以呈現在你的桌面上,手機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這種情況下,人們無暇欣賞更深更廣闊的內涵,就這樣,音樂在媒體裡變成了一種快餐文化。

    像吃快餐一樣,人們以自我為中心,按照自己的偏好,拿各種零碎的作品來滿足自己,實現一些即時的小功能和刺激,比如用來伴舞,造氣氛,用它來臨時放大一下自己的快樂和悲傷。

    就像一隻愛美的小鳥,叼回各種顏色鮮豔的小東西裝飾自己的窩,愛美之心,人和鳥皆有之,只是東西不能太大、太長、太重,要不然買不起,拿不動。

    其實年輕人是很喜歡民歌的,只不過,用電腦手機等媒體來聽,就適合短、平、快,要貼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但是高品質的傳統民歌和民族音樂表演,不具備這些快餐化的特點,所以不容易透過媒體傳播。

    很多擔心民族音樂快不行了的人,實際上可能是在擔心:傳統民族音樂搶佔電子媒體搶不過快餐文化,然後乾著急,怎麼很少在電視上看到高雅的民族音樂了?怎麼很少在手機上看到了?

    其實,何必跟快餐文化去搶路呢?去爭搶電子媒體,爭也爭不過,完全沒必要。

    3. 好東西是需要付費的,不能期待它免費普及。

    全國的城市,有正規音樂廳的不多,一線城市比如北上廣深,都有音樂廳,每年的音樂會,都安排得滿滿的,民族類的音樂會也幾乎是每一場都坐滿,可見老百姓很熱愛民族音樂,只是需要付出一些成本,付出專門的時間,去沉浸在其中。

    高質量的演出免費對普通人開放,是極難遇到的,比如深圳的深圳灣音樂會就是免費對普通人開放,但是呢,其實後面也是由政府買了單的。

    所以,高品質的民族音樂,不像快餐文化,它的接近成本比較高,因此不常見於街頭巷尾,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民族音樂快不行了。

    由於藝術家人數有限,每年能安排的演出場次很有限,所以實際上民族音樂會,是很搶手的,尤其是高水平的音樂會,水平越高,越是爆滿。

    現在音樂學院裡面,民族音樂的教學,也比幾十年前要好得多,培養的都是中西合璧的年輕音樂家,不光會拉二胡,彈琵琶,還會彈鋼琴,彈吉他,組織交響樂隊,會錄音,編曲,創作,他們不光繼承了民族音樂古老的基因,而且同時也是很時尚的現代人。

    只是因為世界太大,人口眾多,他們可能不在我們的生活圈子裡面,沒被我們看到而已。

    5. 具體的某首歌可能會被淡忘,但是民族音樂的靈魂不會消失。

    某一首我們熟悉的民歌確實會慢慢被淡忘,特別是歌詞,帶有時代的烙印,比較具象,它能跨越的時間長度往往比較短,而旋律就不一樣,或者說民族音樂的靈魂,是伴隨這個民族一直存在的,它只是在不斷的演化,就像語言也會演化一樣,民族音樂會不斷的演化,而不是消失。

    可能年長一些的人會感覺,很多自己喜歡的老歌,比如《我的祖國》、《紅梅贊》、《敖包相會》等等,好像很少年輕人再喜歡聽了。

    但請不要因此擔憂。

    因為這些歌曲本來也不是純粹的“民歌”,他們是運用了民族音樂的元素,同時借鑑西方的創作形式,有的還透過影視賦予了故事性和畫面感,最終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在那個年代,讓我們終生難忘。

    但是,同樣,只要運用民族音樂的元素,以後也照樣可以寫出更多好聽的歌來。

    一首歌被人淡忘是正常的,就像個體的死亡,我們真的會感到悲傷,但是人類的群體還是會不斷的繁衍下去,同樣,一首歌慢慢被人淡忘了,但是隻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音樂。

    我們喜歡一首歌,主要是因為它代表了我們的一段情感,如果沒有人聽了,我們就知道自己的情感,可能再也沒有人理解和共鳴了,因此就會感到悲傷,其實這只是一種小我的悲傷,它只是一個情感問題。

    但是真的不必因此就擔心民族音樂的發展,因為那是另外一個大問題,如果真的要知道發展趨勢到底如何,那要做客觀理性的調查,很明顯,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文化本身就是不斷演化的,多用演化的思維來看待就可以了。

    比如說,我認識的那個好人不見了,但是,不代表世界上的好人都消失了。

    我們聽過的那些作品,沒有人聽了,也不代表民族音樂就此消亡,所以請放心,它會繼續傳承發展,並且有聲有色,生機勃勃!

  • 4 # 妙音散人劉金泉

    "蘭蘭的天上……"曲譜蒙族長調,詞曲交溶相匯的展現慓悍如山的漢子騎著駿馬放牧於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的草原上的畫面,

    又如江南名曲"茉莉花"旋律多以二度,三度變化而渲染,勾勒出又香又白茉莉滿園,以及江南女子小巧玲瓏之形象,還有那如泣如訴的"江河水"那披霞悠波的"漁舟唱晚"

    更有那蕩氣回腸的"小河淌水"和讓人一聽就熱血沸騰的"新疆好"這些來自民間各地各族膾灸人口的民歌百聽不厭!

    由於文革期間中國藝術受到一定禁錮,文革後,西方,港臺,一些藝術象潮水一樣,蜂湧而入,加之近年來部分年青人審美觀的多樣化,對中國民歌的欣賞和學習處於一定的低谷!

    我想隨著整個社會人們對文化的不斷提高,審美觀也會不斷提高,

    當然,在繼承弘場民族藝術的基礎上,也要汲取世界其他民族好的東西,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其糟粕,推陳出新!讓祖國民族文化之一的民歌進入一個更高層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個多月寶寶可以吃乳酪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