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寒冬臘月晴天

    一是這部紀錄片對秦皇漢武的評價。對秦和秦始皇,指出“百代皆行秦政,兩千年之政治皆是秦政也”;對於漢和漢武帝,認為這是“一段最為昂揚奮進的青蔥歲月”,而且踐行“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對於秦漢,片中專家指出,“秦漢時期的人,一些光輝的亮點,是有一些值得我們懷念”。

  • 2 # 秦右史

    天下間沒有迫於無奈的勝利,只有處心積慮的成功。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之爭,乃是誰上位的問題,怎麼可能是所謂迫於無奈?

    實際上,李建成本來不必爭,因為他就是嫡長子,戰功赫赫,處事也妥切,頗有威望,唐朝開國初就被立為太子,集榮寵於一身。只不過弟弟李世民的能力太強,野心太大,對權力的警覺性超過了親情之誼。到了玄武門之變前後,兩個人的關係確實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兄弟鬩於牆,先是李建成聯合太史令傅奕密奏唐高祖李淵,以太白金星突然中午出現在天空,天象異變,說秦王李世民有謀反嫌疑。再是李世民極為惱怒,狀告李建成李元吉染指後宮妃嬪,淫亂內廷,雙方劍拔弩張。

    根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中的記載,內容對此多有描述,雖然是被改動過的歷史,也能部分說明情況:

    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世民獨不奉事諸妃嬪,諸妃嬪爭譽建成、元吉而短世民。即就是,支援李建成者多而世民者少。

    秦王府一批將領,身經百戰,乃李世民忠誠死黨,對軍功分配不滿,認為秦王功蓋宇宙,天下歸心,不能屈居人下,決心與太子李建成兵戎相見。

    李世民也下定了決心,策反了鎮守玄武門的執行禁衛總領常何,宮中衛隊已經倒向秦王,鹿死誰手其實跡象已經顯現出來了。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披堅執銳,預算好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接受問話,一定會路過玄武門。親自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同時,李淵因為李世民密告太子與後宮的關注,即將在臨湖殿議事,已經把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還有侯君集,處理兩人之爭。這個時候,李淵已經被半監視,矇在鼓裡,對外面的情形一無所知,以至於事變期間還在海池上泛舟遊玩。等到李淵知道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的時候,大吃一驚且大勢已去,沒有挽回的餘地了。而李世民決定採取兵變的時候,背水一戰,父親李淵下臺自己上位也是必然了。

    李世民也聽從了尉遲敬德的意見,只宣佈李建成和李元吉為首兇,對其餘的黨羽,一概不加追究,還量才取用,安撫了人心。

    同時,以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左僕射,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完全控制了整個朝局。年老的李淵此時基本不可能翻身,也沒有能力翻身了。因此,玄武門之變後三天後,也就是7月5日,李淵先是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626年9月3日,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世民已經迫不及待。李淵只能自稱: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實際上是不得不退位交出軍權,深居內宮太極殿。所謂攻守之勢,有時候轉變就是這麼快。

    李世民則在眾人簇擁下,高興的於東宮顯德殿登基,史稱唐太宗。大赦天下,表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文治昭昭,武功赫赫,開啟了貞觀之治。

  • 3 # 鄧海春

    玄武門之變並不是突發事件,而是一次有策劃的軍事政變,是太子李建成的秦王李世民兩股勢力的最後角逐。

    唐高祖李淵稱帝后,根據封建嫡長制,在武德元年(618)冊里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同時冊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為了在朝臣中書裡太子的威望,鞏固其地位,高祖經常對建成委以重任。為了讓太子熟悉國事,李淵每次臨朝,都讓太子隨侍左右,參與各種問題的討論,有時也讓他親自處理一些不太重要的問題。李淵竭力要將太子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皇位繼承人。

    武德四年(621),北方稽胡族首領劉企成兵敗投降。建成以“恐有變亂”為藉口,將幾千降兵全部坑殺。唐朝的北方邊境不得安寧,這使李淵對李建成更為失望。

    這時,李世民以其傑出的才幹,於武德三年(620)奉命平定了割據勢力,收復了幷州、汾陽廣大地區。武德四年(621)又奉詔消滅了竇建德、王世充勢力,進一步鞏固了李唐政權,從而得到李淵的器重。

    李建成、李元吉對李世民威望日益提高非常不安,於是他們外結朝臣,內連嬖倖,在高祖面前大進饞言,陷害李世民,離間高祖和李世民的關係。高祖最寵信的宰相裴寂公開支援太子集團,高祖寵妃張婕妤、尹德妃完全倒向太子一邊。

    上圖尉遲恭雕像

    武德九年(626),太子、齊王與李世民之間由暗鬥轉向明爭,皇位繼承權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這一年,突厥數萬騎兵入塞侵邊,太子趁機提議齊王代替秦王掛帥出征,以奪取李世民兵權。高祖同意了這個建議。齊王又進一步提出要秦王府將領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宏和秦叔寶等人一同出征,想借機把秦王府的精兵良將轉到自己手中,然後謀殺李世民。太子的這一謀劃,被秦王得知,秦王急召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等人商議對策。經過周密策劃,決定在玄武門伏兵截殺建成、元吉。

  • 4 # 美麗青春您真痘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主導的一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軍事政變,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兩股勢力的終極對決。

    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冊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為鞏固太子地位,高祖經常對建成委以重任。當年攻打洛陽時,讓李建成當元帥,李世民為副手,目的就是為李建成撈戰功、在軍中樹立威信;建立大將軍府,李淵讓建成、世民分領左、右大都督,當時是以左為尊,用意不言而喻。李淵每次臨朝,都讓太子隨侍左右,參與各種問題的討論,外出征戰,讓建成監國,嫡長子李建成是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如無意外,皇位非他莫屬。

    李世民驍勇善戰,每戰必勝,為大唐王朝建國立下汗馬功勞,政治上李世民是尚書令,擁有相當於宰相職權,統管六部尚書;軍事上為天策上將,擁有天下兵權,可隨意調動軍隊,他的天策府,可自行設定官職,其官職權力大於各王府;經濟上被授予了三個“鑄錢爐”, 即天策府有發行貨幣的權利,即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牢牢掌握了行政、軍理、財政及人事大權,當時他的天策府就是一個小朝廷。

    秦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的運籌帷幄、能征善戰文臣武將,最為可怕的是這些大臣,不僅只聽命於秦王李世民一人,竟然還積極慫恿李世民起兵造反,只要秦王李世民下定決心振臂一呼之時,大半個朝廷已經納入囊中。

    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和李世民明爭暗鬥,矛盾日益尖銳,各自積蓄力量,都想除掉對方,但沒有公開。李建成一方:

    1、李建成先是聯合太史令傅奕密奏唐高祖李淵,以太白金星突然中午出現在天空,天象異變,說秦王李世民有謀反嫌疑;高祖最寵信的宰相裴寂公開支援太子集團,高祖寵妃張婕妤、尹德妃完全倒向太子一邊。

    2、公元626年6月29日,突厥進犯中原,太子李建成建議李淵派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並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猛將以及秦王府精兵都歸李元吉指揮,相機除掉秦王府的有生力量,並趁機將李世民擊殺。

    李世民一方:

    1、626年7月1日夜,李世民因昆明池擺宴被下毒而跑到李淵告李建成、李元吉令人慾毒殺自己,並說太子李建成與李淵的尹德妃有染,淫亂內廷,激怒了李淵,同時李淵對太子產生了懷疑。

    2、李世民以高官厚祿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常何,常何本來為秦王府部將,後來因為軍功被李淵任命為玄武門守將,太子李建成在魏徵的建議下,極力拉攏成為心腹。政變當天正是所謂的心腹常何關閉了玄武門,把前來救援太子的兩千多兵士擋在了玄武門之外,給李世民絞殺太子和齊王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3、李世民等誅殺李建成後,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兩顆血淋淋的腦袋按照事先謀劃好的李淵說道:“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請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

    4、李世民事前謀劃,以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為中書令,蕭瑀為左僕射,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完全控制了整個朝局。因此,玄武門之變後三天後,李淵先是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626年9月3日,李世民則在眾人簇擁下,高興的於東宮顯德殿登基,史稱唐太宗。大赦天下,表封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文治昭昭,武功赫赫,開啟了貞觀之治。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高祖李淵拉起反隋大旗的時候,李氏兄弟一起出生入死,配合默契,唐王朝建立後, 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並協助處理政務,是當文官集團的“首領”;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繼續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成功;建成自比業績、軍內威信不及世民,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手,在中央排擠、打擊、陷害秦王;而李世民及屬下的軍事集團眾將也不服太子,雙方開始了爾虞我詐、明爭暗鬥。

    在長期的反覆的明爭暗鬥中,李淵偏袒、包庇太子,李建成逐步佔上風,控制了時局。為了挽回局面,李世民破釜沉舟、搏命一擊,在玄武門附近殺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進而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太子,並繼承了皇位,登基後是為唐太宗,年號改為“貞觀”。

    玄武門政變時,玄武門守將常何蹶功至偉:早先:太子李建成出於個人目的、響應魏徵建議極力籠絡常何,欲為心腹。 公元626年,李建成向高祖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掌控秦王的兵馬,再除掉秦王。 危急時刻,在房玄齡、長生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人的勸諫下,李世民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李世民不動聲色地看望常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緊急關頭常何醍醐灌頂,堅定地站在秦王一邊,表示盡力幫助秦王成事。 公元626年7月2日,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透過玄武門一同入朝後,常何立即將玄武門緊緊關閉,使“東宮、齊府精兵二千不得入”,即二人的警衛部隊被阻擋到門外,無法及時救援,從而為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創造了條件。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史書上說是李世民被逼無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動。對這樣的說法,我是很懷疑的。我認為,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

    (玄武門之變)

    一、李建成被立太子後,李世民不服。

    其實,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參與反隋的不光有李世民還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攻陷長安後,李淵建立大唐政權並登基稱帝,按傳統,將嫡長子李建成封為太子。

    在古代,立嫡長子為太子,一直是正朔。但李世民不服,他自認功高,再加上起兵之初,李淵口頭答應過得天下後,封他為太子。所以他很不滿,不滿到讓李淵訓斥他:“皇帝是上天註定的,不是人力可及的,你何必慌著要呢!”

    由此可見,李世民覬覦太子之位,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二、擴大影響,培植勢力。

    唐朝建立時,疆土只有關中和河東一帶,地域並不大,天下依然是軍閥割據的的分裂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李建成留在宮中,幫助李淵處理繁瑣的軍政事務。而李世民則軍權在握,參與平定天下。

    李世民能征善戰,他先後平定薛仁杲、擊敗劉武周和宋金剛,殲滅王世充和竇建德集團,劉黑闥和徐圓朗也被他打得大敗而逃。

    李世民還設立文學館招徠文人志士。對於有才學的人,他從不問出身,並且做到了知人善用,很快他的身邊便雲集了房玄齡、杜如晦等一大群忠直能臣。

    同時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降將,比如尉遲恭、秦叔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信任和重用。

    當時,都知道秦王府有“十八學士”和“八百勇士”,如果李世民不覬覦太子之位,而是安心做個富貴王爺,他還需要這樣大張旗鼓地招徠人才嗎?

    (李世民劇照)

    三、追回杜如晦。

    在《舊唐書·杜如晦傳》中記載,說李淵為了避免爭奪儲位的悲劇發生,不僅將李世民的兵權移交給李元吉還把李世民身邊的家臣調任外地,杜如晦便是其中一個。

    房玄齡知道後,便對李世民說:“那些人被調走並不可惜。但杜如晦是個王佐之才,你要是安於做個富貴王爺,便不用管他。若是想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聽後,馬上想盡辦法把杜如晦追了回來。

    由此可見,李世民絕不甘於做個富貴王爺。

    四、收買常何。

    常何本是李世民手下的將士,後來因功被封為玄武門守將。

    在李世民勢力強大後,李建成在魏徵的指點下,曾先後重金結交過尉遲恭等人,雖說尉遲恭拒絕了金錢腐蝕,但常何卻很快成了李建成的心腹。

    不過,隨著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明爭暗鬥不斷升級,常何又在李世民的勸誘下,站回了李世民的陣營。由於他是李建成的心腹,不僅能向李世民提供有價值的情報,還在玄武門之變中,關了玄武門,阻斷了門外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將士來救,給李世民發動政變,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當然,成功絕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鬥能辦到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一直為他出謀劃策,並不斷促使他下定決心發動政變。可以說他和房玄齡等人已經是綁在一條繩上的螞蚱。發動政變,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事,畢竟隨著他的勢力和他的軍權被削弱,他的機會也會跟著一去不復返。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成了刀下鬼,李淵為了不引發社會動盪,再加上他明白李世民勢力已不可控,所以他不得不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又主動將帝位禪讓給了李世民。

    (李淵劇照)

    五、修改史書。

    《舊唐書·褚遂良傳》記載,褚遂良是李世民時期的起居郎,他的職責就是記載李世民的起居言行。類似於太史官之類的職務,並且他的工作是不受官府管理的。

    歷史上,記載皇帝的起居言行向來是不給皇帝看的,這是規矩。但李世民做皇帝后,幾次找褚遂良要求看他記載的史書,都遭到了拒絕。

    李世民頗不甘心,於是讓房玄齡想辦法拿到了褚遂良記載的史書。

    李世民看後很不滿意,他說:“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鴆叔牙而魯國寧。”並對房玄齡強調應該“直書玄武門”。

    此後,史書經過7次修改,“性頗仁厚”的李建成終於被黑成了貪酒好色,為人奸險的窩囊廢。而玄武門之變則演變成李世民大義滅親的正義之舉。

    由此可見,李世民若是迫於無奈,他還需要修改史書,為自己漂白嗎?

    (參考史料《大唐創業起居注》《資治通鑑》)

  • 7 # 唐風宋月

    玄武門之變絕對是偶發事件,但是這個偶發事件又有必然因素。

    李唐江山是由李世民,李孝恭和李建成打下來的,李世民帶著山東豪傑經營洛陽,李建成帶著河北群雄經營長安,李孝恭被抓起來軟禁了。李世民一直和李建成在明爭暗鬥,而且矛盾逐漸不可調和,只要不是傻逼都能看出來,這兄弟二人肯定得死一個,這是大背景。

    此時李淵是解決兄弟關係的關鍵人物。要麼取捨其中一個,要麼和稀泥。李淵最開始和稀泥,但是眼看越和越稀,和不了了,就提出一個方案,就是讓李世民歸藩,回到洛陽,兄弟倆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就是把收拾李世民的遺留問題交給了李建成。因為只要李淵活著,李世民是不可能造反的,但是李淵一死,兩人總得幹一仗,但是李淵就管不著了。

    李建成但凡是個爺們,就能接受這個方案,而且這個方案是各方勢力都能接受的方案,李世民也接受了,收拾行李準備走人,但是李建成不接受這個方案。因為他覺著自己日後幹不過李世民,如果老爹掛了,把皇位傳給他,他的皇帝當不了幾天。因此他想借李淵之手把李世民滅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經天,初三,太白再次經天。李建成於是派自己的嫡系跟李淵說,太白見秦分,秦王當得天下。李淵信了,把李世民叫來,跟李世民攤牌,要弄死李世民,李世民急中生智,你老婆都被李建成搞了,你不弄他們,竟然弄我。

    李淵愕然。於是讓二人當年對質,李世民當晚圖窮匕見,鋌而走險,第二天把李建成一箭穿心。

    陳寅恪說,這是李世民平生最艱難的一戰。

  • 8 # 丁強888

    用腳趾頭想也能知道,一場成功的政變,怎麼可能是不得已的臨時行動,肯定是蓄謀已久。

    玄武門之變成功的兩大關鍵

    我們後人看玄武門之變,只是簡簡單單的以為就是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擊殺了名正言順的太子李建成和他的死忠追隨者,齊王李元吉。然後李淵就不得不立僅剩的嫡子世民為繼承人,簡單搞定。

    但帶回到現場,搞定最大競爭對手確實是政變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如果你是大權在握身體健康的開國皇帝李淵,你會不會因為你的一個兒子把另一個兒子弄死了你就讓他繼承皇位自己甘心當傀儡去了?

    顯然不可能,不要說堂堂開國皇帝了,就是公認懦弱的李顯,在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而且目標並非指向他,而是武氏諸子和韋后安樂公主等政敵的情況下。李顯也要出面制止。而且李顯一出面,太子的政變部隊馬上倒戈。同樣的道理,漢武帝太子劉據政變佔據了長安又如何,只要老皇帝還能說話,說你謀反,全國士兵馬上撕了你李世民(劉據)。千萬不要說,再殺了李世民李淵沒有繼承人。李淵還有很多兒子,而且李淵身體非常健康,在軟禁中又活了九年。漢武帝晚年太子死後,人家立幼子為繼承人又不是不可以。

    所以,要搞這次政變,李建成和李元吉固然重要,但搞定李淵其實才是政變關鍵。

    偏偏從歷史的蛛絲馬跡可以看出,李世民其實是先搞定了他爹的。玄武門殺聲震天,兩個兒子死於非命。偏偏李淵和朝廷重臣在後宮湖面划船。而且秦王親信尉遲恭偏偏可以帶著兵器。滿身血汙的直入李淵所在,極為無理的對待李淵。

    你要說這時候的李淵還是自由身你信嗎?

    而且,玄武門之變畢竟發生在皇宮內院,皇帝的守衛力量呢?李世民能提前埋伏在玄武門內,甚至連太子齊王事先都一點不知情。太子的軍隊來救太子時玄武門守衛又很忠於職守的殊死抵抗了。

    這一切說明什麼?說明玄武門守衛被李世民收買了。

    而一場政變,皇宮大門的守衛被收買。皇帝先被劫持。主要競爭對手連事先一點風聲都不知道。你告訴我這是事發突然。你騙鬼呢?

  • 9 # 夏雨風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上了唐太宗。兄弟反目,骨肉相殘,全是為了一個皇位。

    唐太宗是逆襲,搶班奪權了。他殺害了大哥也是太子。歷史真相是預謀丶還是自衛?莫衷一是。有史料稱,三弟李元吉上了一杯毒酒,或另一個版本李世民已被軟禁,尉遲恭勇救主公。絕地反擊,李世民因禍得福,反而代兄當上了皇上。李世民治國又大獲成功,開創"貞觀之治",開創大唐帝國。成者為王,玄武門成就了唐太宗,歷史真相就被掩蓋了。

    要完整揭密成功者的歷史故事,歷史研究者還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來沉澱和挖掘。

  • 10 # Hai子君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其實是被逼無奈後的處心積慮。有計劃發動這一場政變,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也不可能輕易取勝。

      但是我們要從李世民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的話,那李世民就不得不發動這一場政變。事情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何必要成為他人案板上的肉呢?

    01李世民戰功卓著,成為了李建成的眼中釘。

      李建成早就想要弄死李世民,這件事魏徵可以作證。魏徵作為李建成的謀士,曾經主動要求刺殺李世民。要不是李建成沒有同意,那這件事可能就辦成了。

      由此可見,李建成集團對李世民的成見那是很深的。只不過李建成這個人可能比較仁義,他認為李世民再囂張,好歹也是自己的親弟弟。

      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資治通鑑》

      他們是一母同胞,這份兄弟感情,在沒有成為皇子之前,那是非常深厚的。所以李建成是顧念這份感情的。但是他手下人不會有所留情,因為皇太子若是落馬的話,那他們這些人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就衝著這麼一個原因,李建成集團也要想各種辦法去吧李世民給幹掉。所以說,李世民當時的處境非常困難。

      太子中允王圭、洗馬魏徵說太子曰:“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年長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內。今劉黑闥散亡之餘,眾不滿萬,資糧匱乏,以大軍臨之,勢如拉朽,殿下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因結納山東豪傑,庶可自安。”---《資治通鑑》

      這個時候他的風頭實在是太大,因為常年在外帶兵,他有天生的統帥能力,所以一批能征善戰的猛將都甘心跟著李世民打仗。

      久而久之,這幫人也就成了李世民的嫡系力量。這是李建成最看不慣的地方,李建成甚至曾經上書李淵,希望削弱秦王府的勢力。

    於是乎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位,也就被李淵強行從秦王府幕僚的位置上,挖到了朝廷裡面做官。並且李淵嚴令,朝臣不得跟皇子們私下有什麼交集。

      這偏袒的心思也太明顯了,顯然就是針對李世民的。因為李世民手下的幕僚和將領最多。一旦他們歸屬於朝廷的話,將來就再也無法幫助李世民了。

    02李世民手下的功臣們,希望李世民把這件事給做了。

      李世民想要殺兄弟嗎?我看未必。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李世民是絕對不會揹負上如此罵名的。我們可以發現,他這一舉動流傳了一千多年,依舊還是被我們津津樂道地流傳著。

      作為一位頭腦清楚的人,這種事情,一定是在逼急了的情況下,才會出此下策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在逼迫李世民呢?

      首先當然是哥哥李建成對他的咄咄相逼,把他的門客一個個從秦王府弄走,減弱他的實力。再則李世民隨時都受到李建成那幫人的威脅。

      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語齊王:‘今汝得秦王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吾與秦王餞汝於昆明池,使壯士拉殺之於幕下,奏雲暴卒,主上宜無不信。吾當使人進說,令授吾國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資治通鑑》

      其實我覺得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那些跟隨李世民的功臣們,一個個都非常希望李世民能夠成為皇帝。

      因為他們是李世民的幕僚,如果李世民成為皇帝了,那他們也都能水漲船高,跟著李世民一起高升。相反也是一樣,如果李世民沒有做皇帝,鐵定是要被李建成給剷除的,到時候跟著李世民的這幫人,可就不再是功臣了,而是反賊。

      這筆賬誰都會算,這幫人主動找到李世民,告訴李世民,如果他不想做皇帝的話,那麼他們就要離開秦王府了。

      畢竟跟著李世民也沒有任何前途可言。而這幫人的離開,就註定了李世民一定會失敗。所以我們會發現,李世民才是那個真正被逼無奈的人。

    03兄長和幕僚的雙重逼迫,使得李世民開始佈局。

      一方面是李建成集團對李世民的迫害,讓李世民不得不想辦法反擊,至少是自保。另一方面是幕僚們的真誠相待,讓李世民覺得如果辜負了他們,實在是不應該。

      所以在這雙重壓力之下,李世民必須要做出選擇,他最終的選擇我們都知道,那就是跟李建成爭奪皇位。

      李淵當然是要讓大兒子繼承皇位,嫡長子繼承有利於江山萬古流芳。而且嫡長子李建成是個非常優秀的皇太子,沒什麼過錯,絕對合格。

      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資治通鑑》

      所以說李世民想要透過李淵這條奪取皇位,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這個時候李世民必須要採取妃常手段。

      所以玄武門之變也就這麼爆發了。我認為這件事李世民此前絕對是有佈局,而且非常精密。當然了李建成也是佈局了,只不過人手和精密程度,比不上李世民。

      這一戰的結果很簡單,要麼李建成殺了李世民,要麼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不可能兩個人同時走出玄武門。

      也就是說李世民在佈局的同時,李建成也在佈局。這就沒有誰對不起誰的說法了,只能說李建成比李世民要笨,所以輸給了李世民。

      這一次的政變,的的確確是李世民處心積慮去佈局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他在佈局之前所處的無奈場景。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會走那一步!

  • 11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李世民做皇帝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對於是否是不得已還是事先有預謀這個問題,我認為不得已佔的成分大,若他沒有準備,有可能做不了皇帝。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勞最大,一些開國的功勳卓著的文武人才都在李世民的手中,跟著李世民南爭北戰,時常提示李世民每一步棋該怎樣走,自己打下的江山,讓了別人有點不甘心,不僅如此,還有可能今後沒有好日子過。在父親李淵的眼裡,四個兒子,唯獨二兒子李世民有作為,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不過也沒有辦法,長子李建成雖然沒有什麼能力,但是他是太子,只能讓他繼承皇位。對於李建成來說,他認為自己是太子,別人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利。當他看到秦王李世民的實力不斷壯大,自己的能力遠不如秦王李世民,擔心皇位被李世民搶去,就開始打自己的小算盤了:不處死李世民,就是自己是太子也沒用。於是就和三第李元吉謀劃怎樣殺死李世民。李世民也看到了,他的特點是善於傾聽屬下的意見,大家要求他先動手。這時李世民才拿定主意,先再玄武門設下埋伏,當李建成要動手的時候,伏兵四起,雙方激烈廝殺,處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之變”。李淵在這個時候也沒有辦法了,幾個兒子只剩下李世民了,天下是他打下來的,皇位只能給他了。

  • 12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

    前言: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明君,唐朝在李世民的領導下,不管是在疆土、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得到空前的強大,這段時間的唐朝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強國,後世將李世民統治的這段時間稱之為“貞觀之治”,但是明君也有黑點,玄武門兵變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迫不得已?

    從人才暴露稱帝野心

    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結怨已久,經常明爭暗鬥,於是李建成利用自己職權之便把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杜如晦給安排到了其他地方,這樣杜如晦就不能再給李世民出主意了,起初李世民並不在意,後來房玄齡前來勸說李世民:“如果殿下只想當個藩王,那麼杜如晦可有可無,如果殿下志不在此,那麼以杜如晦的王佐之才,必定可以輔佐到你”

    這樣說就已經很明白了,你想稱帝就把杜如晦給找回來,如果沒有這志向,那就不用這麼想了,李世民就聽從了房玄齡的意見強行讓杜如晦繼續留在自己的身邊,而杜如晦也沒有虧待房玄齡對他“王佐之才”的稱呼,著名的玄武門兵變的策劃者就是杜如晦。

    從這件事中我們就可以瞭解到李世民要稱帝的心思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房玄齡特意前來告誡李世民不能失去杜如晦這個人才,並且特意強調他可以幫助李世民管理天下,李世民這才留下杜如晦,由此可見,李世民要稱帝的心思已經由來已久。

    那麼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前做出了哪些策略?

    為求平等,建功立業

    為什麼在印象中隋末的那些群雄都是靠著李世民打下來的,而太子李建成則是建功不多,這是為何?因為早期的時候李建成就已經被李淵封為太子,所以在明面上李建成已經超過李世民太多了,兩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根本無法彌補,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何人?

    為了可以跟李建成平等地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並且李世民每次還都是爭取去的,所以隋末群雄大多都是李世民帶人平定的,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可以跟李建成的差距拉小。

    可見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不服,但是自身實力弱小隻能透過這種辦法拉近跟李建成的差距,這樣最後李淵在選擇太子的時候,自己肯定是第一選擇。

    培養人才,擴大實力

    在古代皇帝一旦確定了哪位皇子是太子之後,那麼朝中大臣都會為了自己的將來考慮而去依附在太子門下,所以李世民跟李建成還有一個巨大的差距就是背後的智囊團和武將團,李世民也知曉這一點,單打獨鬥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暗中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實力,跟李建成相比較就是一個在明一個在暗,這樣一來,一旦李世民出手那麼李建成則是防不勝防。

    李世民背後的智囊團分別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等人,同時在武將上李世民也不含糊,有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已經無限接近於太子李建成,名譽上自己有軍功在身,背後的謀士武將也同樣不差,接下來就是朝堂之上的佈局。

    安插人手,玄武門兵變

    常何原本只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個小官,後來被李世民給安排到了玄武門看守,為了防止常何變心,李世民還對常何進行了大肆的賄賂,這還僅僅只是玄武門一處的,其他地方甚至是負責太子事務的內屬官也是李世民安插的,並且因為此人的及時告密,讓李世民也逃過一次生死劫,還有李淵身邊的人也不能倖免於難,李世民早已經跟李淵身邊的大臣聯合,為後來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做出了影響。

    結語:由此可見玄武門的兵變遠不止表面這麼簡單,觀其李世民的步驟,發現真可謂是步步緊逼,步步切中要害,每一步都與後面的計劃有所牽涉,玄武門兵變也只是其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已,而最終的目標就是讓李淵改立他為太子,從表面看玄武門兵變好似李世民被迫無奈,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暗裡的驚心動魄,步步為局。

  • 13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唐太宗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奪得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進而逼迫李淵退位當上太上皇,他自己登基做帝,自此引領大唐王朝走向了最輝煌的時代。如題目所問,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親兄弟,到底是不得已為之,還是有預謀地政變奪權呢?實際上要說明這個問題,只要弄清楚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就可以了。

    玄武門之變

    【1】史書都是按照勝利者的要求進行編纂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對於前朝歷史的總結和記錄都添加了非常濃郁的情感色彩,或褒獎,或貶低,這一切皆出於維護自己的統治需要。這在李世民也一樣適用,尤其自己是透過發動軍事政變,殺害自己的親兄弟而得來的,李世民對這方面就更加的重視。從唐朝的一些官方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裡面對於李世民發動軍事政變的解釋是被逼無奈,太子李建成採取種種手段來陷害李世民,而且曾經還下毒藥在酒中,但是最終沒有成功,展示給我們的是李建成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要殺掉李世民,而李世民步步退讓,雖然屬下勸他先發制人,但是他依然抱著手足的觀念隱忍,最終已經威脅到自己的身家性命時才逼不得已發動軍事政變。這其中李世民傳達給我們的是他是被逼無奈才發動政變的。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2】李世民和李建成為大唐做出的貢獻是不分伯仲的。

    在開創大唐江山的過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可以說是李淵的左膀右臂,不管從起兵伊始,還是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李世民的功勞要比李建成大的,而當大唐建立後,按照以往傳統制度傳嫡長子的要求,李建成順利當上了太子,而李世民當上了秦王,這就意味著自己徹底與皇帝無緣,除非李建成意外死亡。而作為為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的李世民,在文韜武略各方面又非常突出,在他的內心始終是無法平靜接受現實的。

    【3】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態度。

    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兄弟倆也許有矛盾,但是都不是主要的,因為此時的敵人是大隋朝,還有就是其他與他們爭奪天下的各方勢力。在這個階段,兄弟倆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此時在兩人的觀念中應該沒有日後誰當太子的想法,畢竟還沒有滅掉大隋建立新的政權。但是隨著大唐政權的建立,國家逐步實現統一,李建成被立為太子,而此時兄弟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的加大,尤其是李淵一方面堅持傳統立嫡長子為太子,另外一方面在處理危機時,又不時向李世民許諾立他為太子,這就造成了兄弟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大,彼此之間明爭暗鬥,而在李建成一面,也看到李世民對自己的太子之位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也無時無刻想將李世民置於死地。

    影視劇中的李淵

    【4】李淵對於兩個兒子的態度。

    之所以會發生“玄武門之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李淵,李淵缺乏作為一個父親的賞罰分明,也缺少一位國君的威嚴和霸氣,尤其在處理兩個兒子的問題上,李淵總是搖擺不定,他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水火不相容,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和辦法來解決這件事情,任由二人關係不斷的惡化發展,而且自己一直躲避這個問題,當國家面對外敵入侵時,他又向李世民作下種種許諾,當天下太平時又將天平傾向於李建成,兩個兒子明爭暗鬥已經白熱化的時候,他依然我行我素,置之不理,最終導致發生了玄武門之變,當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他還在宮內的瑤池裡泛舟喝酒呢,糊里糊塗接受現實,糊里糊塗當上了太上皇,他也夠窩囊的。

    所以,綜合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說李世民是被逼無奈,還不如說他早已有此想法,早已做好準備,李淵和李建成為他發動叛亂提供了時機和平臺罷了。

  • 14 # 奔騰Li
    不甘心自己苦心經營多年,卻為他人作嫁

    縱觀大唐的發展史,從公元前617年開始,李世民勸說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到公元前618年,短短一年間大隋王朝便土崩瓦解,大唐王朝建立,隨後李世民東征西討,平定其餘各地軍閥勢力,完成唐朝的華夏一統,大唐王朝的皇帝雖然是父親李淵,但江山卻是李世民一手創辦出來的

    天下雖已安定,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無情的權利鬥爭,自古皇家的傳統“立嫡不立閒,立長不立幼”讓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具備了先天的優勢,榮升太子之位,但李建成自知李氏能有這份基業,全部仰仗於二弟李世民,自己雖然已貴為太子,但一直面臨著朝不保夕的局面,近在咫尺的君臨天下,萬人之上,又有誰想輕易的拋棄,於是李建成聯合了三弟李元吉建立黨派,爭權奪勢,勢必捍衛自己的太子之位

    轉觀李世民的心態,自己苦心經營多年,大業已成,卻因守舊的傳統,就要為他人作了嫁衣,唾手可得的皇位,就這樣讓人拿走,心裡實在不甘,而作為最大受益人的大哥李建成對自己非但沒有半點感激之情,卻處處排擠,事事刁難!欲將自己殺之而後快的心態,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在此時,一顆種子已經悄悄的埋在了李世民的心中

    開國元勳是否會遭到兔死狗烹,全在李世民一念之間

    自古在皇權的鬥爭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鬥,李世民也是如此,大唐盛世的江山有李世民的艱苦努力,也離不開那些出謀劃策,血戰沙場的文臣武將們辛勤的付出,經過多年的同甘共苦,經歷了無數的生死考驗,如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等的開國元勳,全部成為李世民的追隨者,組建為一個團隊,

    能夠在無數人中脫穎而出,幫助李氏開創新的王朝,開國元勳們的能力與智慧毋庸置疑,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皇位之爭,在開國元勳們的心裡又是何等的恐慌,狡兔盡良弓藏獵狗烹的道理,開國元勳們怎會不懂!但比兔死狗烹更可怕的是,如果一旦太子李建成登基成功,那麼必定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作為李世民的追隨者,如果登基失敗,那麼悲慘的不止是自己,也許會牽連到整個家族,此時開國元勳們的處境變得更糟糕!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開國元勳們卻別無選擇,擺在面前的只有一條出路,只有秦王李世民登基,大家才有希望保住自己,保住家人,保住得來不易的榮華富貴,各種方式勸說李世民,已經是必然的結果,而是否要拋開親情,手足相殘,全面展開皇位的爭奪戰,僅在李世民一念之間,此時李世民心中的那顆種子已經開始生根發芽,

    始作俑者的父親

    既是國父,也是家父的唐高祖李淵,堪稱“玄武門之變”的始作俑者,如此比喻,並非所指是李淵佈局希望兩兄弟手足相殘,而是李淵缺乏殺伐果斷的心態,李淵本應在李建成與李世民表面還能和諧相處的情況下,果斷敲定繼承人,但他選擇了優柔寡斷,雙方許諾,直接導致了兩兄弟針鋒相對,勢同水火,這樣的結果,讓李世民心中的那顆種子瞬間成為參天大樹,“玄武門之變”勢在必行,

    總結

    古人云:“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皇權是什麼?它是地位的象徵,受世人所敬仰膜拜,殺伐決斷僅在一人之手,它代表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窈窕淑女等等,世間的一切事物全歸一人所有,在如此巨大的誘惑面前,誰的心理上能招架的住?

    父親李淵的不作為,太子李建成的咄咄相逼,追隨者們的切身利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有不甘,這一切的因素都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

  • 15 # 歷史有知社

    李世民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聖君典範,然而李世民的身上卻有洗滌不去的政治汙點。這便是李世民本身並不是正式的皇位繼承人,而是透過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的。李世民雖即位不正,但由於政績斐然而擁有的“聖君”光環,以致很多人會認為李世民是至聖、至仁,乃至其發動玄武門之變也純粹是迫於無奈的自保之舉。

    那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真的是迫於無奈?換而言之,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會做成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同樣的手段而屠殺掉李世民及其子女嗎?而從客觀上來分析,這種機率極低。李建成為李淵的嫡長子,且在肇建唐王朝的過程中所立之功勳與李世民相比也不遑多讓,這也是李建成太子之位不可撼動的根本原因所在。而李建成與李世民的不能相容,乃源於李世民久於戰事、長期掌軍而形成的龐大勢力集團,並攛掇李世民謀取太子之位,從而促使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劍拔弩張之態勢。

    而如果李建成正常承繼了皇位,就確定了李建成與李世民的君臣名分。而此時李世民勢力集團再欲求帝位就屬於叛逆而絕非兵變奪嫡那麼簡單,謀嫡失敗也就罪及己身,而叛逆是滅族之罪。對李世民黨羽來說,一則歸順新皇乃名正言順,二則叛逆乃是以小博大,成功機率極低,又是滅族之罪,不可能不慎重思量,如此,李世民集團的心就容易潰散而盡。對已登基稱帝的李建成來說,再收拾李世民黨羽起來可以說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只要李世民對李建成構成不了威脅,李建成也沒有理由要揹負殺弟的惡名。

    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還要透過篡改實錄以為自己辯白。對於正當繼位的李建成來說,更沒必要留給臣民的口實,以成為一個德行有虧的皇帝,這在講究仁義孝道治國的儒家傳統裡,會成為極為惡劣的汙點,那麼其治理國家也將會是困難重重。在明朝的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已經打到長江北岸,建文帝還下旨給前線將領:“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也是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建成更有實力、更有機會以武力除掉李世民,而始終沒有動手的原因所在。

    相反,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不但要將建成、元吉殺死,還要將建成、元吉的兒子們也一併屠戮得徹徹底底。燕王朱棣篡位之後,也是將朱標一系搞得或失蹤或禁錮,最終而斷絕了太子朱標一系。因為其不正當繼位,必須將更有繼承皇位名分的都除盡才能心安、才能做穩皇位。

    中國在周王朝時期就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者雖然不是最完美、最公正的皇(王)位繼承製度。但其使得在皇(王)位繼承上有章可循,而最大限度上避免了同室操戈、兄弟相殘。雖然李建成當了皇帝之後,可能給不了李世民好臉色,而使李世民鬱郁悶悶,但很大可能會像三國時期的曹丕最終對待曹植那樣,雖不友善但也不至於真的做出殺弟之事。故而,將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行為,辯解為政治的殘酷而被迫無奈實在過於牽強。

  • 16 # 麻花的故事

    即是被逼無奈,也是蓄謀已久。這事還得從貞觀九年李淵去世前的那一段時間說起。當時的李世民顯然已經在帝位上坐了九年之久了,但有一件事一直讓他耿耿於懷,於是他找到了當時負責編撰《高祖、太宗實錄》的史官。

    當然,李世民想幹嘛這些史官很清楚,於是勸諫說您雖然當了皇帝,但這種先河是不能開的,不然後世一旦效仿,那麼史書還有人會相信嗎?

    唐太宗

    李世民雖然身為皇帝,但並不代表他什麼事都能隨心所欲,在這件事上就吃了癟,但他並沒有死心,於是直接找到了監修國史的房玄齡堅持要看。

    而房玄齡是什麼人,李世民一開口,他就知道了對方的目的,於是立刻召集人手臨時修改了《高祖、太宗實錄》部分內容交給了李世民。

    不過這次房玄齡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李世民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發動“玄武門之變”,還舉例當年周公殺管叔、蔡叔而使周室安定替自己辯解他這樣做也是為了造福百姓。

    房玄齡

    房玄齡聽後才徹底明白了李世民的目的,於是就有了我們所看到的《高祖、太宗實錄》中對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各種不堪的描述。

    這段李世民堅持要查閱史料的相關記錄,也成為了後世質疑他篡改史書的證據之一。而我們從這段歷史中又能看出什麼呢?

    萬邦來朝的天可汗時代

    被逼無奈

    時間回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這天,當尉遲敬德滿身鮮血地來到李淵面前時,李淵已經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他的太子和齊王已經不可能趕來救自己了,於是宣佈了李世民政變的合法性。

    李淵這樣做正是李世民最希望看到的結局,畢竟此前沒多久楊廣殺兄弒父的悲劇所有人都還歷歷在目,如果自己再來一次,大家會怎麼看自己?這或許才是李世民最關心的。

    楊廣影視劇形象

    於是就有了李世民在李淵面前的那一出父慈子孝的劇本,這事如果就這麼看並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但如果推敲一下細節就會發現很多問題。

    作為帝王,玄武門內外發生了這麼大一件事,李淵怎麼可能不知道,他自然是知道的,那為什麼他什麼反應都沒有?

    我們再把視角放到《高祖、太宗實錄》中對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那不堪的描述上。相比《實錄》有被篡改的嫌疑,那麼成書於“玄武門之變”前《大唐創業起居注》是不是可信度就要高尚很多。

    此書是由李淵起兵時專掌文翰的溫大雅所著,所以可信度還是很高的。根據此書的描述,李世民當時勸李淵起兵,而李淵則說至少要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晉陽後才能起兵。

    李世民影視劇形象

    李淵之所以這麼說無疑就是要確保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安全,但又何嘗不是李淵考慮事情更為周全。

    事實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晉陽後的表現確實為後來李淵起事起到積極作用。從這點可以看出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算能力確實不怎麼樣,但也不至於像《實錄》中說得那麼不堪,而且退一步說,如果李建成真的那麼不堪,魏徵這種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的人怎麼可能一開始就跟著李建成幹。

    但不管怎麼說,李世民確實是李唐創業成功的頭號功臣,李淵給他的封號更是多到一行字都寫不下,可以說是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

    李建成影視劇形象

    可問題卻出在他是老二,上面還有個哥哥李建成,按照法理,李建成成為太子沒有任何問題,李淵也是這麼做的。

    不過李淵在立李建成為太子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這個當爹的能容那個功勞震天的老二,老二或許也能看在老爹的面子上不弄出什麼么蛾子。

    但李淵肯定會在自己還活著時幫李建成即位鋪平道路,這就像朱元璋為朱允炆鋪平道路,是一個道理。

    可惜這一切都是李淵站在李建成的立場上考慮的,他並沒有考慮李世民,他沒有考慮到如果自己把李世民的羽翼全部剪除後,李建成會不會對李世民不利。

    李淵不考慮,不代表李世民不會考慮,於是就有了“玄武門之變”。所以可以說李世民發動政變是為了保命,是被逼無奈。

    玄武門之變

    蓄謀已久

    李世民在李唐創業階段的輝煌歷史想必大家都瞭解,這裡就不贅述了,於是他就有了一個特權“自置官署權”,於是乎在洛陽就有了一個和長安差別不大甚至比長安還豪華的朝廷班底。

    房玄齡、杜如晦為首的“天策府十八學士”、尉遲敬德、程知節為首的“八百勇士”,試問有這樣一個豪華的陣容,誰又能沒點想法呢?

    而且就算李世民真的沒有什麼想法,這些人也不可能允許他沒有什麼想法。畢竟這些人跟著李世民的目的要麼一展心中治國安邦的抱負要麼馳騁沙場建功立業,如果李世民只是一個王爺,那麼這一切都將是泡影。

    杜如晦

    不過凡事都有個導火索,而點燃這群人的導火索就是唐初的劉文靜案。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淵開始對李世民的羽翼動手了。

    李世民有著大唐第一功臣的頭銜,就算李淵想動他也得有個合理的理由,但作為高祖的兒子不能錯,那麼錯的就只能是他手底下的那群人。

    “他日,高祖呼太宗小名謂裴寂等:‘此兒點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 。’” ——《舊唐書·卷六十四·列傳第十四》

    翻譯一下就是我兒子當年多麼英雄豪傑的一個人,在外面這段時間,都被這群人給帶壞了。於是房玄齡、杜如晦被驅逐回家,武德五年四月,劉黑闥第一次被擊敗後,李世民的兵權也被李淵剝奪,交給了李元吉。沒多久,更是藉著抗擊突厥的名義,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和各種軍務頭銜也被劃歸李建成賬下。

    李淵影視劇形象

    從這也能看出李世民是被逼無奈,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世民和手底下這群人意識到了危機,開始有了其他想法,畢竟沒有誰在意識到危機時會選擇束手就擒。

    時間回到“玄武門之變”的一個月之前,太史令傅奕就跑去跟李淵打小報告說他夜觀天象發現李世民要造反,這事在《舊唐書》中是有記載的。

    我們都知道夜觀天象這種事怎麼聽怎麼不靠譜,唯一的解釋就是李世民的謀劃走漏了風聲。所以這事也可以佐證李世民是有所謀劃的。

    而且“玄武門之變”當天負責守備玄武門的守將常何看似屬於太子黨,實則是李世民安插的暗子,也正是因為如此,李建成在當天才會如此放鬆警惕。這話不是我說的,而是經過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考證過的。

    陳寅恪先生

    既然常何是一枚暗子,那麼也就說明李世民是早有準備的,並非臨時起意。除此之外,李世民曾爭取過李績、李靖等實際掌握軍權的人物,雖然沒有得到他們的支援,但也得到了他們中立的答覆,還給自己安排好了回洛陽準備內戰的退路,種種跡象都能證明李世民是早有預謀的。

    最後就是“玄武門之變”當天關於李淵的種種不合理,他為什麼沒有反應?因為他沒辦法反應,“玄武門之變”看似是李世民針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一次兄弟相爭,實則李淵也在李世民的計劃當中。

    因為只有這樣想,才能解釋為何李淵沒有反應。因為李世民在發動政變的同時就已經控制住了李淵。這一切是臨時起意,隨意安排一下就能實現的嗎?

    這就像隔壁大明朝的靖難之役,朱棣看上去簡簡單單就攻進了南京城,實際上是多少年的謀劃,買通了多少重臣、宦官才得以實現的。

    父子之爭

    結語

    其實,不管李世民是不是被逼無奈,和他是否蓄謀已久並不衝突。因為就像上面說過的,他李老二的身份以及手底下那群人都不允許他沒有更進一步的想法,就算他真沒有,手底下的那群人都會推著他向前走,搜易即是被逼無奈,也必須蓄謀已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做一張中國風文字型的PPT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