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TLq甜甜

    .素質教育的趨勢

      面向21世紀的國際教育研討會確定了素質教育的標準:①積極進取,開拓精神;②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③在急劇變化和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④有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⑤學會學習、適應科學技術領域的綜合化;⑥有多種個性和特長;⑦具有與他人協作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歐洲高校認為不能只培養“經濟動物”或“機器人”,造就單純的社會生產力。日本倡導文化藝術立國,科學技術創新立國。英國十分重視人格訓練,一方面開設西方傳統文化課程,另一方面注重研究東方文明。

      中國傳統教育嚴格按學科專業分設,課程體系相對封閉,學科之間很難實現交叉與跨越,致使學生的思維狹隘。而現代課程要求把先進科學、技術、文化成果完整及時地充實到學科中,促進各學科高度融合,走課程綜合化和多元化發展之路。2002年,教育部頒佈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規定: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講求實踐的方針,遵循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科學求真,藝術求美。人文是科學的導向,科學是人文的基礎。陶瓷藝術涉及自然、社會領域,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是一門綜合交叉的學科。陶藝作為一門藝術,屬於人文範疇,但它卻打破了文理專業壁壘,融合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改變了學生知識的單一結構。

      2.陶藝教育的模式

      陶藝不像音樂、繪畫僅有欣賞價值,而且具有實用價值,是文理藝工融合的典範。陶藝教育有利於資源配置、觀念更新,教育模式可概括為:一條主線: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科學實踐能力;一個動力:最佳化陶藝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兩個方式:實施層次化、開放式教學,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三個支撐平臺:一是教學管理機制平臺;二是人文資源應用平臺;三是創作實踐保障平臺;學生要增強創新精神,強化探索意識,提高實踐能力,促進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學院要透過實驗研究,錘鍊師資隊伍,使陶藝特色教育水平步入新臺階。在社會層面要形成陶藝教育的新模式,為實踐型教育改革提供範例。

      陶藝教育兼顧造型、製作與原料、燒成,從“由技入道”到“由理入道”,重技法,有思想,強調體驗性,做到科學和文化結合、實踐和理論結合、中西和古今結合。陶藝創作指導分三個步驟:①創作選題,依據陶藝創作原理,首先選擇設計性題目,學生可用手工或計算機完成;②不僅要考慮到科技的先進性、完整性,還要估計藝術創作的可行性;③考慮學生的差異和實踐的難度,安排難易不同的選題,讓自學能力強、興趣濃的學生進行綜合設計,反之進行基礎設計。

      

      二、釉彩的文化價值

      

      釉是陶藝的外衣,豐富了裝飾內涵,提高了作品附加值,是藝術表現的重要形式,民族文化的象徵。透過釉彩辨析,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受能力、理智的認識能力、技能的適應能力。

      1.綜合裝飾的文化價值

      陶藝綜合裝飾的文化價值:發揮多種裝飾材料和工藝技術的特性,使釉上釉下相輝映,高溫低溫相輔助,雕刻繪畫相襯托,人工天然相結合,達到藝術創作的最佳效果。陶瓷釉上彩的綜合裝飾,多為高溫顏色釉、現代陶藝、刻花瓷胎。高溫顏色釉瓷畫,是現代陶藝釉上彩的新工藝。而色釉瓷胎即使不裝飾,也有繪畫美感,但白胎瓷如果不裝飾,就顯得單調沉悶。白胎瓷任何部位都可以裝飾,而色釉瓷胎只能選擇空白或淺淡的釉面稍作點綴,增加觀賞效果。色釉瓷胎繪畫,要以精美的紋飾襯托,不能出現與色釉不協調的畫面。釉中彩在1200℃高溫中,把釉上顏料溶進釉中,燒成後既有釉下彩的柔和秀雅,又有釉中彩的鮮豔亮麗。

      綜合裝飾構思要精緻,注意畫面與色釉和諧統一。色釉瓷適當裝飾,有“錦上添花”獨到的藝術效果。色釉瓷繪畫,常選用花釉、紅釉、結晶釉、烏金釉等,以區域性繪畫襯托色釉,注重點綴、襯托、協調,忌諱繁雜、閉塞、充填。現代陶藝突破了傳統規範,出現了扭曲、變形、鑲接、切割等器型,但主要是異型花瓶、瓷雕,既有具象紋飾,也有抽象裝飾,多在色釉刻花瓷胎上裝飾,或在口足部位、主體部位、口足之間,採用砂地開光的形式作畫,產生深淺、厚薄、粗細、濃淡、素豔的線條和色彩對比,繪畫與雕刻的對比,體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特點。

      2.單色裝飾的文化價值

      陶藝單色裝飾的文化價值:吸收工藝技法,挖掘裝飾內涵,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單色釉非常豐富,必須掌握釉性,尤其是裝飾技巧。流霞彩用樟腦油稀釋顏料,借鑑“潑墨法”,把料色點捺在瓷胎上,任其自然流淌,形成絲線般的肌理料痕,表現山峰、岩石的紋理,樹幹、荷葉的經絡,山坡、草地的層次,產生天然的質感,而手工繪畫不能企及。可用流霞彩創作,掌握料色和油劑的配製比例,結合傳統的勾線、填色、洗染、罩色工藝,或在畫好的瓷器上,用含煤油的料筆點染畫面,產生紋理變化。恰到好處地體現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藝,使點、線、面和諧地融為一體。

      胭脂彩用胭脂紅顏料作畫,以山水畫為主,也可用於花鳥、人物畫。胭脂紅與粉彩玻璃白結合繪製雪景,素雅中呈現暖色調,園林樓臺中的雪景,以胭脂紅顏料繪畫,有獨特的藝術效果。珍珠彩用噴、灑、塗、抹、刷等技法,使陶瓷顏料與珍珠釉結合,產生獨特肌理。具有油畫、水彩的豐富層次。或借鑑國畫技法,使料色在珍珠釉中自然滲化,以墨色為主,以彩色襯托,用筆迅速準確,料隨筆走,畫從意生。

      顏色釉、乳濁釉料一般裝飾建築衛生陶瓷,具有較高的附加值。歐洲建築衛生陶瓷,顏色釉均用金屬氧化物顏料,如釩、鉻、錳、鐵、鈷、鎳、銅。由於環保要求,建築衛生陶瓷多采用低質原料,瓷面粗糙不雅,用乳濁釉掩蓋裝飾,效果最佳。

      顏色釉是金屬氧化物著色的產物,色彩特性是其裝飾的前提,紅色釉料有祥和溫暖的特性,黑色色釉有渾厚質樸踏實的特性,顏色釉綜合裝飾要充分利用其質地和色彩。顏色釉晶瑩純潔、色彩厚朴、鮮美純正、質感豐富,給人沉著舒適的美感,利用不同色彩質地和色彩差異,利用不同溫度和不同氣氛,綜合運用描金、噴繪、貼花、刻繪等方法,創作巧奪天工的藝術產品。顏色釉可以創作壁畫壁掛,也可以創作瓶罐壺,體現人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綜合裝飾,首先考慮材質及效能,其次器型及功能,做到因材施釉,因器施釉,由用之美到見之美,展示其無窮的藝術魅力。



      三、肌理裝飾的文化價值

      

      陶藝肌理豐富了材料結構和紋理組織,保留了創作的技巧和痕跡,提高了鑑賞水平,開創了裝飾的技法,強調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構成美的造型,體現了氣韻生動的精神境界。

      1.肌理形成的文化因素

      肌理是視覺要素,材料的物理表現,物質材料的組織結構和表面紋理,也稱質地。隨著歷史的演進,肌理審美意識日益成熟,從其表面就可感到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特色、工藝特徵、材料特點,從陶藝的肌理形態,反映著人們的審美需求。故陶藝肌理可理解為:人們有意識地使用陶土或瓷土,經過製作、煅燒形成的表面紋理,如拉坯成型的旋紋,雕塑品的刮刀刀稜、窯火的向背面燒痕,綜合反映材料結構、製作工藝,強調錶面紋理組織給人的視覺、觸覺的感受。肌理能傳達設計者的情感,是設計觀念的形象表現。在陶藝創作中,肌理能培養學生形體與空間的文化意象、提高材料運用的能力,使作品產生視覺衝擊力。

      2.肌理創作的文化價值

      陶藝肌理的文化價值由材料性、製作性決定,它是製作痕跡和手工痕跡肌理的文化符號。①材料性肌理:由陶與瓷的自然屬性所顯示的紋理組織。主要受控於原料、工藝,特別是燒造的技術因素,如坯釉料的礦物、化學、顆粒組成,著色劑及坯體釉層物理成分,窯爐氣氛、溫度曲線和冷卻速度等。陶瓷坯釉經高溫煅燒,不但內部結構變得質地緻密、不透水、抗酸鹼,表面也產生透明、乳濁、析晶、裂紋、窯變等視覺效果。②製作性肌理:由人為作用產生的紋理組織。主要受控於人,作者有意在陶藝表面製作紋理組織:刻劃、揉捏、拍擊,擠壓、模印、打磨、雕鏤、釉下、釉上裝飾等,黏土的可塑性、觸變性、結合性及釉的表現性,直接記錄著作者的形式技巧與生活感受。

      肌理取決於陶瓷材料的礦物組成和工藝過程,具有科學性和自然性;製作性肌理取決於作者的主觀意念和審美水平,具有人文性。但兩類肌理都是實踐的產物,陶瓷肌理的表現及審美不但承載著科學技術,而且展示了時代風貌和價值觀念,表現了“用”與“美”的關係,具有文化符號特徵。傳統陶藝強調實用和審美。現代陶藝強調審美和實用,注重情感表達,突破了傳統陶藝的審美理念,把粗礪、殘缺、怪異引入陶藝,把特殊的燒成方式以及材料的演化引入陶藝,肌理不但沒有因為實用功能的消失而減弱,反而由個性化技術變得豐富多彩。

      3.國外陶藝肌理運用的文化特徵

      美國陶藝家彼得·沃克思,受抽象派和行為派影響,嘗試拋棄傳統形式的製陶方式,以放任、偶發、自由的形式充分體現黏土的率性,展現藝術家情感,他的作品留有開裂、斑孔等瑕疵,彰顯創作過程,記載人與水、火與土的交流。美國陶藝家瑪麗蓮菜文,善於用陶藝細膩地模仿布料、皮衣、皮包,稱為“舊皮貨”系列。採取泥板成型,填入各種軟硬適度的化纖織品,使泥土的柔軟性更接近皮革效果。皮革上的拉鍊、金屬、釦環則採用注漿、壓模等方式,具有逼真的感覺。西班牙陶藝家薩諾維斯·科拉迪的作品《窯燒之夜》,把燒製溫度和還原氣氛掌握得恰到好處,“火”的藝術演繹得惟妙惟肖,呈現出天然的情趣,煙燻、針孔、桔釉、氣泡、縮釉等傳統陶藝的瑕疵,卻成為現代陶藝的嶄新語言。

      泥、釉、火是陶藝教學的核心,陶藝較一般藝術更顯複雜。一般藝術的媒介只有工具和手段,媒介的物質形態不會發生改變,如國畫的宣紙、墨、顏料等,完全受控於作者的意志,構思和運作具有必然性。而陶藝創作從構思到成品,不僅具備一般藝術的屬性,而且還要接受火的再創造,透過溫度和氣氛來表現創意,適合新工藝技法,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 2 # 使用者2910342019456

    是欹器,而不是歆器。


    《欹器》獨特的文化內涵


    北京故宮博物院裡就陳列著1895年“光緒御製”,一高45.5cm、長18.7cm、寬14cm的銅製器物。此器物底座上有一個框架。框架的中央吊掛著一個直徑12cm、高14.7cm的杯狀容器,杯狀容器兩邊的乳釘形軸與框架內側的針狀軸銜接,這樣,這個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轉動。

    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倒入一半時,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掛;將水倒滿後;容器卻自動翻轉,而把水全部倒出來了,之後,容器就又自動偏向一方靜止下來。這種器物叫做“欹”(音:qī.)欹的字面意思是傾斜,是中國古代打水用的器皿,欹器是不能一次性裝滿水的容器,但是它的獨特外形,反而會使打水變得“事倍功半”。


    孔子 《顴欹器圖》明代人所畫,一說郭翊所畫,畫面表現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上部有楷書十四行,文為《孔子家語·三恕》一則。

    此幅“欹器”為銅質,雲牙大口外敞,圓腹圜底筒形,邊飾雷紋,兩耳位腹中部,有銅鏈懸於橫木上。其三器:中間水半滿,懸掛穩妥,是為“中正”;左邊無水,偏右歪,是為“虛欹”;右邊則為“滿覆”。器架前右端站立一位守廟老人,手提木水桶侍立。器前左端站立四人,其中三人面右,身材高者似為孔子。一人面左,躬身施禮。從上面題跋分析,似為子路請問持滿之道,孔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謙,以所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孔子家語·三恕》及《荀子》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魯國都城曲阜,孔子的學生顏路,在魯桓公廟裡看到一個叫做“欹”的陶罐。外觀看上去也不美觀。可是魯桓公很器重這個器具,總是把它置放在座右。古人以右為尊,那麼“欹”會不會有什麼深刻的涵義呢?

    公元517年,孔子坐牛車並帶了子路顏路他們一班學生避亂魯國去了齊國。顏路找水,看到井臺上放著個陶罐,正與魯桓公廟裡見過的“ 欹”一模一樣。廟堂之器怎麼會放在井邊?顏路將這陶罐被放下井後,由於浮力作用,罐身立即傾斜,水便汩汩地灌入罐口,一會兒就滿了。提上來放到地上,只因肚子大底座小,陶罐立不穩,不經意間便向一旁傾倒了,水便流了一地。趕緊去扶它,已所剩無幾了。

    《自制欹器》

    顏路說是祭器不好當水桶使,與子路爭開了。孔子便過來,對這個陶罐看了又看,孔子想到古書的記載說:它可是中則正,滿則覆啊,天下事沒有滿而不傾斜的,這便是古哲告訴人的不可持滿的道理呢。所以說聰明的要守愚,功高的要退讓,武勇的要守怯,富貴的要謙虛。太自滿了是會傾覆的呢!

    《欹器》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

    在清朝,光緒皇帝命人在紫禁城裡擺了無數的欹,意在告訴自己和朝廷裡的大小官員,“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其指導理念正是來自於欹的“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皇帝如欹者,國土必將昌盛,國家必將興旺;官員如欹者,則君王有幸,萬民皆福。

    《銅雕欹器》

    從欹裝水到謙虛做人而後又聯想到學問,其實一個目的,就是無論做人也好,做學問也罷,時刻告知自己,宇宙之大,人之渺小,哪裡有什麼值得我們驕傲的呢。還是低下頭來,做好自己吧!寓意是借用欹器裝滿水就傾覆翻倒的現象來說明驕傲自滿,往往向它的對立面空虛轉化。


    “欹器”這一蘊含了“謙受益,滿招損”警世寓意的具體器物日後便經常被人們恭敬地放置在座位的右邊,時刻提醒自己為人的準則。我們現在所說的“座右銘”就是由此得來。

    若有朋友去北京故宮博物館的遊玩的話,可以去看看欹,並領略一下欹的獨特的文化內涵吧。

    《孔子杏壇講學》

    壎 演奏《知音》

    【注一】《淮南子道應》篇: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卮。孔子曰 :“善哉 ,餘得見此器 。” 顧曰:“弟子取水 。”水至灌之 ,其中則正,其盈則覆 。孔子造然革容曰 :“善哉 ,持盈者乎!”。

    紀評:“欹器不言有銘,此句未詳,或六朝所據之書,今不盡見耳 。”周注:“欹器不聞有銘,這是連類而說。”

    【注二】 《尚書·大禹謨》有“滿招損,謙受益”的告誡,《抱朴子·臣節》中有“畏盈居謙,用終有慶”的說法,意思是警惕自滿、常處謙虛謹慎的地位,才能最終得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滴水成河匯大海,如何對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