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70437513801

    信樂燒的特徵

    (1)胎土

    份量重,質地堅緻而不勻。胎土的成分很不純,是由多種土質混雜、融合,形成不等質的陶胎,因此胎的肌理給人以岩石般的感覺。胎土內還混有大小不一的長石顆粒。由於各種土質在燒窯時的膨脹收縮率往往有很大差別,成品多歪扭變形甚至崩裂,而與預想的形狀有很大差異。胎體上極易出現窯疵。毋庸置疑,這些情況的產生是當時日本製陶技術落後的產物。

    燒成後的陶胎一般呈紅褐色,胎內含鐵的成分越高,褐色調越深。胎表面的長石熔解後形成乳白色斑(稱作“蛙目”,がいろめ)。

    (2)陶土的篩洗、塑造

    陶土質粗而雜,混有砂粒的原因是古信樂不採用通常的水漉淘洗來提純陶土(這樣處理後的陶土質細而純,稱作“漉土”),而僅僅是將粉碎後的原土用大篩進行篩細(如此處理後得到的土稱作“篩土”)。而成形時依靠手工的捏製、盤築法,不使用轆轤,故成器歪斜不整。後來使用漉土,以轆轤成形的信樂器物,遠較篩土製器來得工整。

    (3)釉

    最初的信樂燒並不施釉,但是在窯內高溫下,附著於器表的薪灰熔解後自然生成一層潤澤的釉膜(日語中叫“ビードロ”,也作自然釉)。其呈色不固定,有淡黃、淡綠、褐黃、暗褐、暗綠等色。

    後世才開始使用玻璃質的偏綠色灰釉,與其說是用來裝飾,毋寧說是在掩飾胎體上存在的缺陷。這種灰釉的成分依照不同的器物種類而採取不同的調配,在良工的製作下也有令人歎賞的佳作,但在一些粗劣作品上則一眼就能看出其掩蓋的用意。較晚些時候,除灰釉外,還施掛一種光澤感強的乳白釉。與胎體的紅色,窯火造成的黑斑(日語中稱作“焦げ”,燒窯時因薪灰與強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塊,是茶人們鑑賞的要點之一)相交映成景。

    在燒製過程中,還有故意覆燒(將器物倒置燒製)而使釉逆流產生所謂“逆釉”的產物。

    (4)作風

    最古的信樂多是農家用的貯藏器,大腹廣口,口做成漏斗形等以利於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唇狀(日語中稱作“捻り返し”)的是室町時代以後的產物。欠於燒窯的溫度或時間,古信樂一般沒有完全燒透。壺的形狀各種各樣,其中最著名的是“蹲”。安土桃山時代後大量製作茶道專用的茶壺,其中較知名的是“錢瓶壺”(也作“煎餅壺”),用轆轤成形,口唇外翻,燒成程度高,施釉,較傳統工藝上大為進步,有的還記有年號銘文。

    信樂燒與伊賀燒——

    與伊賀燒區別信樂燒所在的甲賀郡緊鄰伊賀國(三重縣),與伊賀燒(いがやき)的地理、歷史關係異常緊密,而兩者的制器也確實很難區分,可以說是同一系統的產物。故而相關書籍往往並稱為“伊賀信樂”或“信樂伊賀”,在同一題目下一起予以解說。

    從地理的關係來看,兩者分別位於國境山脈的南北,伊賀燒的中心丸柱窯與信樂燒的中心長野窯,其間距離僅十二公里。三鄉山橫跨邊境,一端位於伊賀的槇山,一端在信樂的笹嶽。伊賀的槇山窯與信樂的神山窯都取用三鄉山的陶土,其中槇山窯距信樂邊界僅百米。後來連純丸柱和純信樂中都混有三鄉山的土,逐漸混同起來。

    從歷史的關係來看,兩者創始的時代相同,而又因為位置相近,受到諸如源平、戰國等歷史變遷的影響也一致。天正年間(1573~1592)織田信雄征伐伊賀時,當地的陶工幾乎全部轉移到了信樂。天正十二年(1854)以後筒井定次統治伊賀期間,慶長十三年(1608)藤堂高虎入封伊賀後,都經常發生因伊賀、信樂的邊界不明而導致對陶土產地所有權的糾紛。

    信樂燒與伊賀燒的主要區別在於:

    (1)伊賀的陶土肌理相對較細,而信樂較粗。

    (2)伊賀的陶土中混有的砂石顆粒教大,信樂較小但數量較多(有例外)。

    (3)伊賀燒的胎色如紅色櫻花一般的淡紅,而信樂燒的胎色如桃花一般,偏深。

    (4)伊賀燒的胎骨較重,信樂燒的較輕。

    (5)伊賀燒的灰釉青中透黃呈鮮綠色,而信樂燒的灰釉多偏褐色,顯暗綠色。

    信樂狸

    信樂狸的八福象徵:

    ①:斗笠 - 為了避免意外之災,隨時用以保身的斗笠。

    ②:眼睛 - 隨時觀察四周,掌握正確資訊

    ③:臉部 - 在社會上必須秉持同理心,互助互信。

    ④:酒壺 - 不愁吃穿,努力積德。

    ⑤:賬簿 - 信用是處世第一原則,遵循誠信原則即可四通八達、行遍天下。

    ⑥:腹部 - 面對各種挑戰,冷靜以對,併發揮果敢的決斷力。

    ⑦:錢袋 - 自由自在活用金錢。

    ⑧:尾巴 - 凡事有始有終,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信樂燒名器

    遠州信樂--

    小堀遠州訂製的信樂燒。與其他信樂燒顯著不同處在於使用了漉土,所以胎薄而輕,非常精巧。其中有風格類似萩燒與唐津燒的器物.

    空中信樂--

    本阿彌空中是本阿彌光悅之孫。尾張德川家藏的銘“白雲山”的茶碗據說就屬於空中信樂。

    仁清信樂--

    江戶時代京燒傑出的大師野野村仁清製作的信樂燒。與空中信樂都是用黑谷的陶土與信樂之土相混,以粟田口(京燒的一個窯)的技法在京都製作的。器底左側有仁清的銘。另有所謂“仁清無印”,其實並不是仁清的作品。

    信玄壺--

    元和八年(1622)起奉命燒製,專為進獻皇室與將軍家的貢品。釉色上部為茶色,腰以下為白色,肩部有耳。據說是武田信玄喜歡的式樣而得名。

    信樂水指--

    千利休所持。稱作“利休信樂”的一系列水指的代表。

    玉林院傳來 高16.8cm 桃山時代 畠山美術館藏

    信樂茶碗“水の子”--

    信樂的陶土不適合作茶碗,因此信樂茶碗比較少見。無釉而使胎體的質樸感在窯火的試煉下表現得淋漓盡致。信樂土的乳白色斑在茶碗盛水後看上去的感覺是此器得名的原因。

    傳來:津田宗及~江月和尚~冬木喜平次~松平不昧~根津青山

    高9.4cm 口徑9.8cm 足徑5.0~6.0cm 足高0.9cm 重415g

    根津美術館藏

    信樂三角花入--

    近三稜狀的身體,花瓣形的口,出色的釉景,製作時留下的劃痕,都是這件花瓶的意境所在。口下原開有口(可能是用來吊掛),今已填沒。

    傳來:雲州松平家

    桃山時代

    三夕--

    信樂水指。中興名物。帶蓋。胎體鮮紅,因取寂蓮、西行、定家詠秋之夕暮的和歌,命名為“三夕”。

    傳來:冬木家~松平不昧

    高19.2cm 口徑17.5~18.5cm 底徑17.0~17.8cm 蓋11.0~12.5cm 重2960g

    信樂結柴形水指--

    雖然掛名“信樂”,其實是京窯(風格上像是修學院燒)的作品,只是用的信樂的陶土。精工細作的上品水指。丹波燒也有同類型的水指,但在意境上遠不及此件。

    高18.5cm 口徑15.2cm

    滴翠美術館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單元格中輸入數字,excel怎樣自動顯示為指定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