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076606298267757
-
2 # 佈雷桑秀策醬
滿清的禁衛軍/禁衛軍被稱作護軍,其分為守衛紫禁城大內的護軍和圓明園護軍。護軍兵源來自上三旗中精良之士。按這支部隊卻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樣是紀律森嚴、戰鬥力爆表的虎狼之師。嘉慶年間,一個失業的廚子陳德拎著一根棍子,由於對社會不滿準備刺殺皇帝,居然摸到皇帝御前也沒被護軍攔下,最後還是皇親國戚救下皇帝。天理教之亂,百餘個造反的農民,勾結幾個太監,居然打進了隆宗門,至今隆宗門上還留有反賊射出的箭頭,警示後人。
自打咸豐年間太平天國之亂。滿清朝廷就就想恢復八旗雄風,雖然一度出了僧格林沁但是曇花一現。後來滿清開始編練新軍,宮裡的護衛也被整編為北洋第一鎮。宣統元年真正當家主事的攝政王載灃派出弟弟載濤掌管北洋第一鎮,實際負責這支部隊的是另一個滿族宗室鐵良。
武昌起義爆發,滿清啟用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和革命黨打打談談,禁衛軍也不敢主動出師剿匪,宣統皇帝的親叔叔這位禁衛軍編練大臣載濤,在滿清最後的御前會議上,哪怕被隆裕太后點名出戰,都百般推辭。
禁衛軍最後被改編為北洋軍第十六師之,收歸馮國璋統帥,一直跟著馮國璋,最後在直皖大戰中被打殘解散。
-
3 # 密探零零發
在溥儀被袁世凱逼迫退位的時候,真有一支完全滿人組成的禁衛軍,按理說他們應該誓死捍衛自己的皇帝才對,沒想到他們連屁都沒有放一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古代的皇帝為了皇室的安全,都會建立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御林軍或者叫禁軍。當然,在清朝的時候,也不例外,起初這支禁軍都是有滿人組成,但到了清末八旗兵不堪一擊,無奈只能由北洋一鎮和六鎮輪流擔任。到了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一直都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不放心,就著手建立了一支滿人組成的禁軍,人數兩個旅,由自己的弟弟載濤擔任都統。
清皇帝最後的這支禁軍,準備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鳥鬥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戰鬥力不敢恭維,更完蛋的是這支禁軍的老大是載濤,一個乳臭未乾的生瓜蛋子,不僅缺少實戰經驗,而且無法收拾這群八旗子弟,自己又貪生怕死,遇事就完蛋了。
袁世凱老謀深算,成為袁世凱的嫁衣。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無法指揮北洋新軍,只能被迫啟用袁世凱,袁世凱趁機坐地起價,取得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這支禁軍也不例外。袁世凱要派禁軍去前線,而禁軍老大載濤,不敢帶兵出征,袁世凱趁機換下載濤,由自己的手下馮國璋擔任禁軍都統,經過袁世凱的安排,這支禁軍基本被袁世凱控制。
溥儀被迫退位,禁軍無動於衷。後來,南北議和,袁世凱以末代皇帝溥儀溥儀作為條件,取得大總統的職位。袁世凱聲淚俱下,在威逼利誘下,溥儀和隆裕這對孤兒寡母被逼得哭著宣佈退位,而自己的禁軍遠在千里之外,與革命黨對峙,當禁軍得知溥儀退位以及清王室優待條例後,並沒有去勤王,而是直接關心自己的命運,最後在馮國璋保證待遇不變的情況下,這支禁軍也就安生了,被馮國政編為第十六師,從此成了馮國璋的護衛軍。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清皇室最後的禁衛軍也給袁世凱做了嫁衣,溥儀和隆裕這對孤兒寡母也是有心無力,只能哭著,在無奈中宣佈退位,從而結束了滿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從而開啟了新的篇章。
-
4 # Mer86
清朝的禁衛軍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禁衛軍由四部分組成。即守衛皇宮的侍衛親軍、駐守北京皇城的滿州八旗兵、負責京師治安的步軍統領衙門,以及按新軍標準編練的禁衛軍。
侍衛親軍和八旗兵不保護溥儀很好理解,因為他們本身就沒有戰鬥力,讓他們去跟北洋軍玩命?這是笑話。(侍衛親軍就是電視劇裡面穿黃馬褂的那些大內侍衛)
步軍統領衙門則因為跟北洋軍沆瀣一氣,最後一任九門提督烏珍被架空。巡捕營的官兵首鼠兩端,不聽清帝指揮了。
滿人失去軍權這個問題,在溥儀繼位後就已經很明顯了。載灃沒有慈禧的手腕,底下的軍頭都不聽他的指揮。皇宮的防務,甚至要交給北洋新軍第一鎮和第六鎮負責。
監國攝政王載灃認為,沒有一支滿族人自己的新軍是不行的。因而在解除袁世凱兵權後,立即組建了一支由滿洲人組成,按新軍模式操練的禁軍。也就是所謂的清末新式禁衛軍。
新式的禁衛軍。以滿族人為主,按北洋六軍的標準,滿編為步兵兩協四標,馬隊、炮隊各一標,也就是六個團;工程、輜重、機關炮、軍樂和警察各一隊,全軍共計一萬兩千餘人。並且還裝備了當時亞洲國家僅有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和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
(禁衛軍閱兵式,監國攝政王載灃向禁衛軍長官授旗。)
(載灃檢閱禁衛軍。右一為攝政王載灃,右三為禁衛軍大臣載濤。)
兩張照片拍攝於1911年7月24日,禁衛軍宣佈成軍當日,拍攝地為北京德勝門外校場。攝政王載灃在其弟載濤的陪同下,檢閱剛剛宣佈成軍的禁衛軍,並向禁衛軍授旗。
按理來說,這支禁衛軍的武器裝備還在北洋軍之上。兵力雖不如北洋軍,但也足以震懾袁世凱了。然而結果卻讓人啼笑皆非,在袁世凱逼宮期間,禁衛軍選擇默不作聲,任由袁世凱欺負孤兒寡母。
究其原因在於,滿人自己放棄了禁衛軍的指揮權。拱手將禁衛軍的指揮權交給了袁世凱。
事情的起因是,武昌起義爆發後,原本派到南方鎮壓革命黨的北洋新軍不聽調令,朝廷便想調禁衛軍上前線。結果硬是沒有人敢挑這個擔子。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去送死。禁衛軍成軍太晚,一直沒有實戰經驗。成軍之後,主要職責又是皇宮的警衛工作。這些人洋槍洋炮裝備精良,但乾的其實還是以前大內侍衛的工作。皇帝的親軍而已,真的上戰場玩命那是笑話。
清政府被迫無奈,只得重新啟用袁世凱。袁胖子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把載灃逼下臺,將北洋軍的指揮攬到自己身上。在隆裕太后的認可下,禁衛軍的指揮權也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讓載濤率禁衛軍南下,找革命黨開戰。載濤哪打過仗?便主動把指揮權交給袁世凱。袁世凱讓好朋友徐世昌接管禁衛軍,就這樣,禁衛軍被袁世凱控制了。
照片中的人,名為田獻章,是禁衛軍軍諮使(參謀長)。請注意照片拍攝的時間和田獻章的頭髮。說明禁衛軍並非都是滿人,而且禁衛軍的高階軍官也有剪辮子的現象。
袁世凱回朝後,馮國璋猶如打了雞血一般猛攻漢口和漢陽的革命黨陣地。不久後,武漢江北二鎮被馮國璋拿下。有此大功,馮國璋也被清廷封為二等男爵。
馮國璋此時本想一舉攻下武昌,但袁世凱密令馮國璋按兵不動。馮國璋立功心切,對袁世凱產生懷疑,兩人產生了隔閡。袁世凱所幸讓段祺瑞接替馮國璋指揮北洋軍,而馮國璋則被調回北京,擔任禁衛軍都統。
隆裕太后把禁衛軍交給袁世凱,滿族大臣其實是反對的。一直想把禁衛軍的兵權收回來。袁世凱讓馮國璋接替徐世昌,可謂是一石二鳥的計策。
由於馮國璋曾發表過『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的通電,又加上他忠於清帝,力戰革命黨。還被封了二等男爵。使得王公貴族都認為其是效忠清室,禁衛軍交給他,可以信賴。
豈料馮國璋也是人精,經過盤算後,最終還是倒向了袁世凱。在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馮國璋親自到禁衛軍總部召集全體官兵,對官兵們的疑問一一解答,同時向全體官兵保證了兩點條件:
(1)大清皇帝只是讓權,並不讓位,尊號等全部儲存不廢除。並大聲向官兵們宣佈了皇室成員的優待條件。
(2)對於禁衛軍的俸餉仍維持不變,兩宮及禁衛軍的待遇都是由國家擔保到底,絕對不會虧待大家。
安撫完禁衛軍後,馮國璋對天起誓,願意以全家性命擔保,願與大家共存亡。至此,一萬多禁衛軍表示願誓死追隨馮國璋。原本是皇帝親兵性質的部隊,居然成為了馮國璋的私人武裝。
-
5 # 歷來現實
清朝大多數時間內,沒有一支強大的禁衛軍,只有大內侍衛組成的親軍,表現那是相當搶眼。嘉慶年間的天理教作亂,一支72人組成的農民大軍殺奔紫禁城,又兵分兩路進宮,與大內侍衛們惡戰到第二天凌晨,且在隆慶宮匾額上留下了箭頭。同樣是嘉慶年間,一箇中年廚子居然在神武門附近埋伏,揮舞一把小刀衝向嘉慶帝的轎子,關鍵時刻,幾百名大內高手非常鎮定,決定考驗一下嘉慶的身手,就看嘉慶一人躲來躲去,幸虧同行的嘉慶侄子和姐夫上前死命抱住刺客。庚子國難那年,慈禧帶光緒西狩,八國聯軍來到紫禁城下,一位日本翻譯衝著城頭高聲喊話,親軍們微笑著開啟城門,歡迎聯軍和平進城,保全了紫禁城的完整,功不可沒。
別看優秀的親軍們立下這麼多“汗馬功勞”,晚清時節,清廷仍然覺得應該跟隨世界潮流,組建一支正規的禁衛軍部隊。
於是從北洋新軍陸軍第一鎮中調來了軍官等骨幹(北洋第一鎮兵源本身都是從旗人中選拔出來的),又從京師旗人中挑選精壯男子,打造了一支12000餘人規模的皇家禁衛軍。其中步兵分為兩協四標,三標為滿人,一標為漢人,馬隊標有一營蒙古人,另設一炮隊標,裝備有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設有一機槍營,配備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就火力配備而言,全亞洲它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禁衛軍建立的後臺是來自於攝政王載灃,訓練禁衛軍大臣是載濤,歷時近三年準備,1911年7月終於成軍,沒兩個月,辛亥革命爆發,載灃失勢,袁世凱上臺,啟用馮國璋擔任禁衛軍總統官。馮國璋本身就早在1906年出任過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陸軍貴胄學堂總辦,是北洋系裡唯一讓滿蒙軍人心服口服的統帥,再加上滿人覺得他“統兵平叛”革命黨有功,值得信任。馮國璋儘管主張保清,但畢竟也尊重袁世凱,在袁世凱逼宮操作下,隆裕太后答應遜位,馮國璋也不能阻擋這個潮流。
清帝遜位尚未宣佈,馮國璋就召集禁衛軍開會,宣佈了溥儀即將遜位的訊息,向他們保證繼續由他們來守衛皇城,保證滿清皇室安全,保證他們繼續享有原有待遇,由於馮國璋表態得力,再加上很多軍官頭目都是北洋出身,基層官兵也就沒鬧出什麼亂子,安靜的度過交接時期。
民國後,禁衛軍被改編為陸軍十六師,馮國璋死後,移駐察哈爾,直皖戰爭後進入奉系序列,後來的直奉大戰中倒戈,沒過多久就被裁撤。其實即便是不裁撤,這支軍隊中的滿族基因隨著歲月流轉,也幾乎消失殆盡了。 -
6 # 歷史雜貨鋪
看到有人說溥儀退位的時候沒有禁衛軍,實際上當時是有禁衛軍的,溥儀退位的時候京城禁衛軍的數量大約是一萬多人,並且禁衛軍無論是素質還是裝備都是當時頂尖的,並不像其他人所說的禁衛軍裡的人全部是老弱病殘,在當時禁軍的勢力是非常強的。
試想一下逼溥儀退位的時候,這一萬多人要是誓死不從,這在當時絕對是個大麻煩。袁世凱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禁衛軍是一直是誓死捍衛溥儀的,因為禁衛軍全部是旗人組成,他們對皇帝是非常忠誠的,假如說溥儀真的要拼一下,這些人隨時可以為溥儀去付出自己的生命。
袁世凱清楚的知道禁衛軍的麻煩,於是乎他派了一個人去解決這件事,這個人便是馮國璋。袁世凱先是運作馮國璋當上了禁衛軍的統帥,不得不說袁世凱的能力,因為運作馮國璋去統領禁軍可不是逼溥儀退位之前才做的,而是兩年前。
最後在逼迫溥儀退位的前夕,馮國璋告訴了禁衛軍這件事,並且對他們做出了許多的承諾,比如兩宮的安全依然是禁衛軍負責,宮禁依然是禁衛軍來負責,並且自己走到哪裡,都一定會帶著禁衛軍,兩天後溥儀退位。這件事看似簡單,其實馮國璋在這期間可是費了不少精力的,最起碼他得到了禁衛軍們的認可。
這件事之後,禁衛軍可以說是成了馮國璋的私軍,馮國璋走到哪裡,這批禁衛軍就跟去哪裡,後來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有趣的是,這支軍隊從頭到尾只聽馮國璋的。所以說溥儀退位的時候禁衛軍一直在,只不過已經被成功勸說,所以沒有反抗。
-
7 # 宋安之
因為禁衛軍的實際領袖良粥被炸死了,袁世凱趁機掌控了這支清庭最後可以直接控制依仗的軍隊,最後清庭無兵可用,只能接受和平退位的條件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久蔓延了南方數省,清庭無力鎮壓。只能請擁有兵權被罷官的袁世凱出山,但是不料袁世凱一邊跟革命黨討價還價,一邊連哄帶騙的迫使清庭接受和平退位的條件,自己趁機成為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當時已經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鎮及毅軍薑桂題等部的節制調遣權力,可謂是掌控了清庭的兵權。
但還有一支軍隊並不受袁世凱控制,那就是名義上由攝政王載灃統率而實際上由載灃的弟弟載濤統率的禁衛軍。說起來這部軍隊也是清末建立新軍的成果之一,利用西式方法訓練,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是清庭最後自保的力量了。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奇怪,清朝的八旗軍隊和綠營呢,其實到了清末八旗軍隊和綠營早已經爛在根子裡了,指望他們享受當兵大爺可以,一有戰事比兔子跑的還快。不然也不至於讓擁有北洋六鎮兵權的袁世凱就可以逼迫清庭和平退位成功,所以皇族中掌握的禁衛軍就成為了清庭的最後底牌。
這支禁衛軍成為袁世凱當時的心腹之患,袁世凱於是就想了一個損招。向清政府建議,皇族大臣應當出征南方作為各軍的表率,這樣南方的叛亂就可以很快鎮壓下去了。這樣一來就使膽小如鼠的載濤自請解除了軍職,袁世凱立刻推薦徐世昌來繼任軍諮府府大臣,並從漢口調回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軍統。
但禁衛軍的實權卻還在清庭之手,因為平常負責禁衛軍具體事宜的是良弼。雖然載濤自請解除軍職,可良弼還在,依舊可以實際控制禁衛軍。
更要命的是良弼屬於堅定的主戰派,他始終認定袁世凱是插在清庭心臟裡的一支毒箭。所以當袁世凱以內閣辭職手段要挾清庭接受退位條件時,良弼主張批准內閣辭職,另組為皇族戰時內閣,並且打算派鐵良統率“討伐軍”南下鎮壓南方起義。
袁世凱雖然力量大於良弼,但不想殺死良弼這個皇族子弟,害怕擔當輿論壓力。
這時候果然是瞌睡了就有人來送枕頭,正在袁世凱還在想對策之際。良弼被同盟會的彭家珍刺殺,1911年同盟會北方支部成立時,彭家珍入盟被推為軍事部長,知道了良弼阻止清室退位以後,十分生氣,所以決定清除掉這個攔路虎。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守在光明殿衚衕良弼住宅的附近,等到良弼下朝回家之時,他扔了一顆烈性炸彈,炸斷了良弼的一條腿,使其延至次日不治而死,而彭家珍自己也被彈片炸傷,當場就犧牲了。
良弼一死,袁世凱徹底掌控禁衛軍。清庭失去了最後的底牌,徹底無兵無用。最後只能無奈的接受了和平退位條件,清朝便亡國了。
-
8 # 記者李滿
“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記憶最深的大概就是父親載灃的這句話了。
這話本是載灃安慰登基當日哭鬧不止的溥儀時突口而出的一句話,沒想,它竟一語成讖。在載灃這句話落地僅僅幾年後,大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便被逼退位,大清朝從此走向了滅亡,真正地“完了”從心理學上而言,人在無意識狀態下的一些話往往暴露了潛意識的想法。載灃當時的這句“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表面看是載灃安慰哭鬧的兒子,實際卻像是內心絕望的體現。
與其說這句話是載灃的預言,不如說,這是載灃對當時時局的客觀評價: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大清國各地都在起事造反,外有革命黨暄騰不止,內有袁中堂虎視眈眈,哪一個都不是好惹的,以至於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都危機四伏。
光緒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駕崩之後,大清帝國群龍無首,沒有人能夠壓得住國內的紛亂勢力。面對這種情況,這些名義上掌握著帝國實權的滿清貴族,或是激進、或是沮喪,每個人對帝國的未來,都有著不同的憧憬。
武昌起義之後,南方各地紛紛響應。時局動盪,滿洲貴族卻根本救指揮不動北洋各鎮新軍。如此一來,攝政王載灃為了保全皇族,只好重新起用了袁世凱,並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
更讓皇室成員頭疼的是,袁世凱成為內閣總理大臣之後,“海軍盡叛,天險已無,何能悉以六鎮諸君,防衛京津?”倘若不及時採取措施,京津之皇室,必成砧板之肉。
在激進派看來,想要擺脫這種境地,只要能武力消滅袁世凱,帝國就能長治久安。為此,他們組建了自己的滿洲新軍—禁衛軍。這一支禁衛軍雖然人數不多,卻都是從八旗子弟裡挑選出來的精銳;作為拱衛京畿的最後力量,他們裝備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如此重要的軍隊,自然不能讓別人給拐跑了。禁衛軍成立的那一刻,他們的使命就是為了拱衛京畿,保護皇室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們的總司令,自然也就是攝政王了。
但當時,身為攝政王的載灃知道:僅憑禁衛軍是根本無法讓大清起死回生的。禁衛軍的存在,僅僅是讓大清多苟延殘喘數日罷了。
或許,正是因為對時局的精準判斷,載灃才會在兒子溥儀登基當日喊出“快完了”這樣晦氣的字句來。
果然,在溥儀繼位後不久,作為北洋軍閥老大的袁世凱,便想法搞定了載灃手裡這支讓大清苟延殘喘的所謂“最後王牌”。
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威懾清政府,就是憑藉手裡的軍隊,他怎能不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牢牢把控清政府,就必須剝奪他們手裡都被兵權。攝政王太年輕,皇太后太幼稚,新皇帝又太小,年邁老道的袁世凱玩弄他們,簡直跟抖兒子一樣隨意。
很快,攝政王載灃便被剝奪了軍權,繼而被逐出御前內閣會議;接替他成為禁衛軍總司令的,是宗社黨代表人物良弼。換帥,這是袁世凱搞掉大清最後王牌的第一步。
良弼算是鐵桿兒的保皇派了,不管皇族內閣如何動搖,他只堅持一條:敢有冒犯皇室尊嚴者,雖遠必誅。儘管禁衛軍的規模並不龐大,有他在,南方革命黨人和北洋軍閥,都會有一絲忌憚。畢竟,能不打仗的時候,誰會去給自己找麻煩呢?
為了解決袁世凱的威脅,1912年1月12日,良弼等人組建了“君主立憲維持會”,堅決反對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意圖如此之明顯,良弼自然也就成了眾矢之的。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遭到革命黨人彭家珍的暗殺,雖然未死卻被炸成重傷。
自知時日無多,良弼也算是龍之將死、其言也善。臨死之日,良弼對身邊的人說道:
“殺我者,英雄也;我死,則大清亡。”沒過多久,良弼重傷不治,在家中死去。
良弼之死,對於紫禁城內的小朝廷,造成了極大的震盪。原本對求和搖擺不定的皇族,在這一刻終於明確了自己的意見:一致同意清帝退位。外部的威脅,擊潰了他們最後一絲抵抗的信心;明明手裡還握著幾十萬大軍,在缺錢少糧的情況下,他們也只好全部放棄。
革命黨人造成了良弼之死,但得到好處的,卻是北洋軍閥。
良弼死後,袁世凱作為內閣總理大臣、又掌管全國朝政,趁機把張宗昌安插到禁衛軍做將領,不斷稀釋禁衛軍對皇室的忠誠度。
溥儀遜位之後,袁世凱為了安撫皇室情緒,特意擬定了清帝優待條件。換句話說,這個優待條件就是花錢養著這幫皇室成員,免得他們到處惹是生非。然而,皇室雖然有人養著,可是皇室的軍隊還都餓著肚子呢!禁衛軍就算再蠢,也知道有奶就是娘啊!
就在此時,袁世凱命令馮國璋接管禁衛軍,並許諾他們高額薪資,以使他們安寧穩定。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看到北洋政府給他們的工資更高,他們還有什麼反對意見?再者說了,就算拼命,也不過是落個魚死網破;即便僥倖獲勝,大清都亡了,他們的勝利又有多大意義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皇室最後的武裝抵抗力量,沒想到最終還是被人收買,成了別人手裡頭的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滿清在全國的幾十萬武裝力量,都不戰而降,更何況駐守京畿的這萬餘禁衛軍?
-
9 # 史不知味
一個即將被時代拋棄,一個即將被時代推上權力巔峰的。
當歷史的車輪軋過來的時候,有人瞬間被軋成碎片;有人試圖去阻撓,但是螳臂當車,也只有一死,或許死了還會發臭;有人乖乖地順從,然後要麼成為庸人,要麼成為高官顯貴;也有人會試圖去操縱它......
溥儀成為了歷史車輪的阻撓者,袁世凱則試圖成為這個車輪的操縱者。
不過,袁世凱也仍然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譽之者千千萬,毀之者也千千萬,雖然他總是被罵是竊取了革命果實的“獨夫民賊”,可是,誰也抹不去他對革命所立下的功勞。
載灃和隆裕為什麼老老實實點頭答應讓溥儀退位?為什麼退得這麼和氣?
這事不要說當時遠在美國的孫中山辦不到,即便是統帥革命軍的黃興也辦不到!
可是,袁世凱辦到了!
當時中國的局勢完全繫於袁世凱一人,袁如果繼續給清政府效命,所謂的革命軍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可是,如果袁投向革命陣營,則清政府便會分崩離析,然後倒塌。
孫中山在那個時候沒有一絲抗衡的能力,用唐德剛先生的話說便是“當時孫公一文不名”,沒有袁世凱,哪來什麼革命的果實?
袁世凱發跡於北韓,可是真正讓袁世凱站上權力巔峰的終究是兵權,是槍桿子。
沒有槍桿子的人,沒有話語權,更不會有統治權。
他從北韓回國後沒多久,被李鴻章舉薦去了天津小站練兵,李鴻章為什麼會舉薦他呢?因為當時的袁世凱被李視為“自己人”,他曾因科舉不中去投軍,投的是淮軍體系裡的吳長慶部,所以也被看成是李鴻章一系的人。
袁世凱小站練兵後,手裡開始有了兵權,有了槍桿子。
1908年時袁世凱手裡的北洋軍已經成為了清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軍隊,這一年光緒和慈禧又相繼嗚呼哀哉,25歲的攝政王載灃深知軍權的重要性,因為害怕袁世凱手裡的軍權會越來越大,以致無法掌控,所以便罷了袁世凱的官。
1911年,誰也沒想到遙遠的武昌城裡的一聲槍響會掀開清王朝倒塌的序幕,清軍中有沒有能夠指揮北洋軍的將領,所以載灃又不得不將袁世凱給請了出來。
讓載灃更想不到的是,袁世凱這一來,竟然會讓清王朝提前崩塌。
那麼,在袁世凱欺負隆裕和溥儀這對“孤兒寡母”的時候,清王朝花費重金打造的所謂禁衛軍去哪了呢?
載灃是一個很重視軍權和軍隊的人,但是在他主政清政府的3年時間裡,他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只有一支禁衛軍。
一直以來,清朝是沒有所謂的禁衛軍的,一直到1901年載灃因為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奉命去德國給德國道歉時,看到了德國的皇家近衛軍後,便已經產生了要給清王朝打造一支完全聽命於皇室的“近衛軍”的念頭。
1908年慈禧歇菜後,載灃攝政,然後他在攝政僅僅43天后便迫不及待地讓載濤、毓朗和鐵良三人籌建禁衛軍。
載灃為了達到清朝皇室直接、絕對地掌控禁衛軍的目的,更是讓他的胞弟載濤作為禁衛軍的訓練大臣和統領,只可惜載濤沒什麼本事。
此外,為了保證禁衛軍對皇室的忠誠度,禁衛軍幾乎全是滿人或者旗人,只有步兵第四協用了漢人和一個馬營用了蒙古人。
載灃為了得到一支既有忠誠度,又有戰鬥力的禁衛軍,可謂是煞費了苦心。
從1908年開始籌建禁衛軍,到1911年9月,一支裝備精良、編制1.2萬餘人的禁衛軍終於建成了,載灃掩不住喜悅和得意,意氣風發地跑去閱兵。
可是,誰曾想他辛辛苦苦打造的禁衛軍到最後竟然沒有發揮一點用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載灃意氣風發地閱完兵還沒到一個月,武昌起義便爆發了,他急忙讓蔭昌率領北洋軍去鎮壓起義軍,可是蔭昌一是因為水平不夠,二是因為指揮不動北洋軍,所以連連失利。載灃不得已之下,只好去請袁世凱出山。
袁世凱出山後,打著要麼消耗禁衛軍,要麼控制禁衛軍的主意,讓載灃派出一個皇室成員統領禁衛軍南下平定叛亂,給軍隊做個表率。
禁衛軍統領是誰?載灃的弟弟載濤!載濤心裡罵娘了,你袁世凱這不是坑我嗎?讓他帶兵打戰,這不是找死嗎?
所以,載濤立刻心慌慌地此去了禁衛軍統領的職務。
載濤的辭職,正是袁世凱所樂見的,這不,載濤一辭職,他立刻內閣的名義接管了禁衛軍,然後任命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
載灃的心可以說是在滴血,自己花了3年時間和無數金錢打造的禁衛軍就這麼便宜了袁世凱!
馮國璋這條“北洋老狗”為什麼能夠當上幾乎全是滿人、旗人的禁衛軍總統呢?
清政府為了給自己培養一批能夠帶兵打戰的將領,曾經開辦過一所陸軍貴胄學堂,一聽這名,便知道這學堂是專為滿族貴胄所設。很不巧的是,馮國璋正好當過這所貴胄學堂的總辦,攝政王載灃、恭親王溥偉和禁衛軍中的不少將領都是他的學生。
因為這一淵源,袁世凱才任命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禁衛軍也才同意讓馮國璋當自己的總統。
馮國璋是禁衛軍總統,這是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禁衛軍沒有暴動的一個原因。
當時,馮國璋只用了三招便平息了禁衛軍裡的反對聲音。
第一招是“利誘”,馮國璋說原有禁衛軍會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意思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你們好好當你們的兵,錢少不了你們的!
第二招是“威逼”,你們只有接手“優待條件”才能保全皇室,你們也才能繼續領俸餉,否則什麼也撈不到。
第三招是“保證”,馮國璋說,我用命擔保,皇帝讓權不讓位,皇室的和你們的待遇、好處也會兌現,以後不管我調到哪裡,你們都跟著我。然後,為了讓他們徹底放心,馮國璋更是讓他們選出兩個人時刻監視他,如有違背,可以隨時槍斃他。
馮國璋這三招一使出來,禁衛軍裡你看我,我看你,最後紛紛點頭答應。
當然,馮國璋能夠搞定禁衛軍也少不了袁世凱的配合。袁世凱當時為了讓隆裕同意退位,去給隆裕上眼藥水,騙她說革命黨的起義軍已經無孔不入,這時候退位既可以保全顏面,又可以繼續領著中華民國發的薪水過著帝王家的好日子,否則的話,起義軍一打過來,恐怕什麼也保不住。
一個久居深宮的婦人,也沒多少見識,哪經得起袁世凱的嚇唬,所以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後,便答應了。
禁衛軍一看,皇太后和皇帝都答應了,自己還爭個什麼勁?
所以,讓載灃意氣風發的禁衛軍最終什麼作用也沒發揮。
袁世凱的成功更不是偶然的,他從出山後便開始在籌劃,因為他不想像3年前一樣,只消載灃一紙命令,他便要回老家釣魚。
所以,他走的第一步便是奪走聽命於載灃的禁衛軍!沒有了禁衛軍,載灃能翻得起什麼風浪?
謀成功者,走一步,看三步,莫不如此。
袁世凱能夠從一介布衣成為一代豪傑梟雄,又怎麼可能是浪得虛名。
-
10 # 鄧海春
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得到了革命軍大總統的承諾,決定逼迫清朝皇帝溥儀退位。這時候的袁世凱雖然掌握了北洋軍的主力,但是清朝的傳統禁衛軍八旗軍和新組建的宮廷禁衛軍卻還在溥儀手中,而且的人數並不在北洋軍之下。但是在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的時候,這兩支軍隊都沒有站出來保護溥儀。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清朝的禁衛軍不出來保護溥儀呢?聽筆者娓娓道來!
滿清王朝最初是依靠著擅長騎射的八旗軍打入關內的,但因八旗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了八旗子弟兵的戰鬥力越來越差,這些老爺兵到了康熙時期就不能打仗了,康熙南征北戰都依靠著綠營兵出戰。到了乾隆皇帝時期,八旗兵的戰鬥力幾乎等於零,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八旗兵和綠營兵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結果“射箭靶上空,騎馬人墜地”。這個尷尬局面並沒有讓乾隆皇帝意識到問題,一直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朝都沒有改革自己的核心軍隊。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漢族軍閥的私兵逐漸崛起,其中李鴻章的淮軍和曾國藩的湘軍成為了主力。到了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淮軍和湘軍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為了應對危機清朝又組建了北洋新軍,可怎知北洋新軍竟變成了袁世凱的私人部隊。而朝廷內部禁衛軍主要依靠著八旗軍,這時候的八旗軍都是一幫“拿著鳥籠子,抽著大煙”的老爺兵,根本不能打仗。清朝在這一時期為了增強自身護衛力量,組建了一支新的禁衛軍,這支禁衛軍的裝備比較先進,並且控制在清朝皇室的手中。
在袁世凱想要逼迫溥儀退位的時候,八旗軍顯然不能對袁世凱造成任何威脅,在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面前,這幾十萬煙槍兵絲毫沒有戰鬥力。而袁世凱真正的威脅是新組建的禁衛軍,這支軍隊掌握在溥儀的叔叔載濤手中。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給朝廷談了很多籌碼才肯出山,同時他也悄悄掌握了清朝的主力軍隊,並且在政治上成為了真正的掌權者。
沒多久袁世凱就偷偷的派遣自己的親信馮國璋接管了禁衛軍,馮國璋接管軍隊之後就加快了控制這支軍隊的步伐。清朝的統治者雖然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可是奈何自己大勢已去,根本無力阻止袁世凱的行為了。
袁世凱的條件也足夠讓清朝統治者動心:袁世凱保留了清朝的皇位,清朝皇室依然可以在紫禁城裡面繼續稱帝,並且能獲得一定的補貼。清朝的統治者載灃(溥儀父親,實際的統治者)也明白,自己真正能打仗的禁衛軍被袁世凱控制了,自己的八旗軍又不能打。如果不接受條件,拼個魚死網破也沒有勝算。正是因為袁世凱和清朝皇室達成了默契,雙方才在沒有流血衝突的情況下完成了權力交接。
綜上所訴,清朝統治者缺乏長遠眼光和危機意識,再加上袁世凱的精心謀劃,就成就了袁世凱這個八面玲瓏的大總統。
-
11 # 史論縱橫
清朝末期的時候,滿清皇室能夠調遣的、有戰鬥能力的軍隊幾乎為零。外憂內患困擾下的滿清皇室,猶如風中浮萍。
此時建立起一支忠於滿清皇室,守衛宮廷的武裝力量極為迫切。專門負責訓練禁衛軍的皇室子弟載濤就曾在一份奏摺中提到:“近 年京外改練陸軍 , 力求精進 , 而禁廷拱衛猶付闊如 , 雖 有一、六 兩鎮輪流入值 ,究系分班抽調 , 尚非經久之規”闡述了建立一支專門守衛京畿的皇族武裝的必要性。
攝政王的載灃其實很早就有這種想法,只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合適的時機。早在載灃訪問德國時,參觀德國軍隊,就有意效仿德國,讓皇室掌握軍權的想法,但當時太后與皇帝政見不同,慈禧把持朝政,光緒皇帝被囚禁,載灃作為光緒的親弟弟身份敏感,提出建立皇族武裝的建議,恐被慈禧猜忌是針對她而建立的,惹火燒身。
直到光緒三十四年,慈禧與光緒相繼離世,溥儀繼位,載灃以攝政王的身份走上滿清權利中心,才得以一展抱負,藉口足疾解除袁世凱的兵權後,載灃下令籌備一支按照新軍模式操練的、忠於滿清皇室的禁衛軍,也就是清末新式禁衛軍。
載濤、毓朗、鐵良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新軍編制、配備補給、獎罰制度都借鑑了外國先進經驗,歷時兩年半,新式禁衛軍被拉練得有模有樣。
那麼,在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禁衛軍哪去了?為什麼沒出來保護呢?
這就要說到新軍成軍後不久,武昌起義就爆發了,清廷無奈重新啟用了袁世凱。東山再起的袁世凱組建了責任內閣,任用親信排除異己,將清軍中將領大換血,可以說除了這隻駐紮京城的禁衛軍,滿清皇室的武裝力量都已經被全被架空了。
為了解決禁衛軍的隱患,袁世凱向清廷奏請:“當此干戈擾攘之際,皇族必須親自出徵,以為各軍表率。”新編的禁衛軍雖然操練的不錯,借鑑外國先進經驗,擁有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可是乾的還是大內侍衛的工作,根本沒上過戰場,沒有實戰經驗,面對戰場勁敵變都成了活靶子。
果然聽了這個建議,禁衛軍首領載濤馬上就害怕的辭職了,兵權落到了袁世凱手裡。掌握大權的袁世凱開始了又一輪的大換血,派徐世昌出任專司訓練大臣,從漢陽調回了馮國璋出任禁衛軍總統官,步隊第 一 協統領官由步隊第二協統領官王廷禎調充 , 第二協統領官由姚Bora派充。
原步隊第一協統領官良弼,禁衛軍具體事宜的負責人、堅定地主戰派被授予無實權的軍諮府軍諮使一職。
在袁世凱以內閣辭職要挾清帝退位時,良弼是很硬氣的奏請皇帝批准辭職,自己組建內閣,鎮壓起義收復失地的,袁世凱對於這個主戰的皇室子弟很頭疼,後來良弼被同盟會激進份子彭家珍炸死了,來自皇室內部的阻力就消失了。
曾經被滿清朝廷信任的馮國璋呢,被袁世凱任命禁衛軍總指揮官後,權衡利弊,將效忠清朝的誓言拋諸腦後,倒戈了袁世凱。
在袁世凱逼宮的時候,馮國璋還親自去做禁衛軍的思想工作,保證皇室成員的優待條件及禁衛軍的俸祿不變後,又表達了與禁衛軍同生共死的決心,贏得了禁衛軍全體官兵的誓死效忠。
就這樣,禁衛軍的反對力量被袁世凱等人裡應外合的瓦解了。話說回來,這支禁衛軍是比清廷其他部隊有戰鬥力,但是和軍閥力量相比還是很懸殊的,即使禁衛軍沒有瓦解,也沒法保住溥儀的皇位。大廈將傾,怎是一根獨木能挽救的?
-
12 # 剛日讀史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這支禁軍基本被袁世凱控制了。
歷代禁衛軍都是皇帝身邊親信的保衛部隊,是精銳中的精銳,要求政治可靠,軍事技能過硬。
清代的禁衛軍包括守衛皇宮的侍衛親軍,駐守北京的滿族八旗禁旅,還包括主管京師治安的步軍統領所屬綠營部隊。
但是清朝嚴格意義上的禁衛軍是指清政府仿照普魯士軍事制度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宮廷衛隊。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清朝對列強的瞭解有點深入,清廷也仿照列強的軍隊組成方式,成立了自己的禁衛軍。
大清禁衛軍從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開始建設,禁衛軍多數來自以滿人為主的新軍第一鎮,另有蒙古騎兵和來自直隸、山東的農家壯丁。
禁衛軍最多時編有步兵2協共4標,馬隊、炮隊各1標,工程、輜重、機關炮、軍樂、警察各1隊,共12000餘人,裝備當時中國以至亞洲國家僅有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和24~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
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清廷頒佈詔書,禁衛軍由監國攝政王載灃統率調遣,貝勒載濤、貝勒毓朗和陸軍部尚書鐵良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
第一協協統良弼,第二協協統王廷楨,馬標標統王廷楨兼,炮隊統帶宋玉珍。
八旗兵:
禁衛軍建立後,新軍第一、六兩鎮輪番守衛宮廷的任務移交禁衛軍承擔。
清皇帝最後的這支禁軍,準備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鳥鬥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戰鬥力不敢恭維,載濤、毓朗和鐵良都是沒有實戰經驗的王公貴族,別說打仗了,就是練兵也不會。
而且這些八旗子弟在家養尊處優慣了,吃不了訓練的苦,打伏又貪生怕死,一點戰鬥力都沒有。
辛亥革命期間,禁衛軍幾乎沒有發揮任何特殊重要的作用。武昌起義後,居然沒有敢帶領這支禁軍去和革命黨作戰,清政府只能啟用袁世凱統帶禁軍。
袁世凱趁機取得了禁軍的指揮權,他換下貪生怕死的載濤,由自己的手下馮國璋擔任禁軍都統,這支禁軍基本被袁世凱控制。
接著袁世凱又派徐世昌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禁衛軍訓練處改組為司令處,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官。
民國成立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例》,禁衛軍保留原編原餉,歸陸軍部編制,馮國璋繼續兼統禁衛軍。
1914年,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任師長,禁衛軍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所以溥儀被袁世凱逼著退位時,這支禁軍沒有出來保護末代皇帝。
歪眼小史工作室
主答:馮生
-
1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朝代滅亡的時候,都會經歷非常慘烈的戰爭。朝廷忠臣、民間義士,為了保護王朝避免滅亡,都會費勁心力,拋灑熱血。南宋滅亡的時候,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等文臣武將,保護著兩個小皇帝,四處飄蕩,轉戰南北,目的無非就是要留下趙宋血脈,恢復趙宋江山。明朝滅亡的時候,南邊建立了非常多南明小朝廷,也是為了讓已經死掉的王朝再復活起來。
就算是那些本身很腐朽的朝代,比如元朝,還有王保保等人拼命在保護它。
(溥儀劇照)
可是,清朝滅亡,溥儀退位的時候,卻顯得異乎尋常的平靜。沒有任何“忠臣義士”站出來,為清朝嘆息。清朝的那些最忠誠的禁衛軍,也沒有站出來,保護清朝,保衛年僅6歲的小皇帝溥儀。這是怎麼回事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一、清朝的軍隊實際上被袁世凱控制著。清朝到了即將滅亡的時候,其實已經沒有屬於朝廷的軍隊了。
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東南各省已經簽訂互保協議,不聽朝廷調遣。後來慈禧從西安重新回到北京的時候,也沒有懲治那些不聽朝廷調遣的各地督撫。
其實,也不是慈禧不想懲治這些不聽話的督撫,實際上是她已經把這些督撫沒有辦法,只能聽之任之。而朝廷的這種舉動,很快就讓各省走向了各自為政,擁兵自重的局面。
以至於後來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迅速地宣佈獨立,朝廷完全無法控制。這時候,攝政王載灃不得不把袁世凱請回朝廷,讓他主持政局。
其實,載灃之前是想殺死袁世凱的,原因就在於袁世凱手中有他一手帶起來的新軍。這個軍隊本來是朝廷的軍隊,後來就成了袁世凱的軍隊。袁世凱手中有新軍,因此載灃很忌憚他。但是當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省紛紛獨立的時候,載灃手中沒有軍隊,無法控制局勢,因此不得不把袁世凱重新請回來。
因為清朝實際上已經沒有自己嫡系的部隊,而所謂的禁衛軍,人數其實也非常少,因此,實在沒辦法保護皇帝。
(袁世凱劇照)
二、清朝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仁人志士的擁戴。清朝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就和列強開始打仗。清朝和列強打了很多仗,這些仗,幾乎沒有打贏的。每次打輸了,都會割地賠款,丟盡面子。就算比如中法戰爭這種,偶爾打贏了,依然是割地賠款。可以說,清王朝在列強那裡已經沒有了尊嚴,同時在民間老百姓那裡,也沒有了尊嚴。
沒有尊嚴也就罷了,如果清政府能夠勵精圖治、自強不息,這樣做的話,倒也可以獲得老百姓的尊重和擁戴。但是,清政府卻並沒有這樣做。好不容易光緒皇帝站出來,開展維新變法運動,可最後竟然被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給打壓下去了。不少仁人志士,為了變法流血犧牲。就算義和團這種,雖然做法激進,但他們也有幫助朝廷打敗洋人的想法。可是,最後也是被清政府出賣。
可以說,仁人志士已經對清政府失望透頂,願意維護清王朝統治的,已經少之又少。而就算到了最後關頭,清王朝的做法也讓全華人民失望。當時清王朝為了應付全國的分裂,想要搞一個“預備立憲”。可是最後進入立憲內閣的,竟然全部都是清皇室那些腐朽的皇室成員們。這樣的做法,怎能得到大家的擁戴呢?
既然沒人擁戴這樣一個腐朽又頑固的政府,自然就沒人站出來保護它了。
(隆裕太后劇照)
三、清王朝其實獲得了一個最好的結局。所有的王朝在滅亡的時候,由於後一個王朝害怕前一個王朝的皇室後人被遺老們擁戴起來,死灰復燃,因此,都會對前一個王朝的皇室後人進行斬盡殺絕。
不過,清王朝滅亡以後,中國實行的政治體制,已經不再是王朝政治。也就是說,不會再有新王朝的皇帝擔心舊王朝復辟,因此,清王朝的皇室,得到了極好的優待。
事實上,當時袁世凱在讓隆裕太后頒發退位詔書的時候,專門簽訂了一個《清室優待條件》。這個優待條件,給清皇室的待遇極為優厚,光是錢一年就給他們四百萬。而且還允許他們住在紫禁城了,自行一套。
可以說,清皇室已經得到了最好的優待,袁世凱用最好的制度把他們保護起來了,他們還需要什麼維護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室優待條件》)
-
14 # 西府趙王爺
溥儀退位前,清朝皇家確實是有著一支禁衛軍的,人數還不少,有,而且還是一隻新式軍隊,不可小覷。其也被愛新覺羅家族視作最後的底牌,有這支禁衛軍在,至少皇城還是他們說了算。
不過,在袁世凱逼宮之時,這支皇家護衛部隊卻作壁上觀,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而正是因為禁衛軍的不作為,讓清朝皇室徹底死心,畢竟手中沒有武器,說話自然沒有底氣,只能是選擇答應袁世凱的要求。
說起這支禁衛軍誕生,還得提到袁世凱。話說當年甲午戰爭戰敗後,以李鴻章淮軍,洋務運動練軍為主體的清朝陸軍體系宣告瓦解,清朝開始著手建立一支西式的近代化陸軍。
這支陸軍全稱是新建陸軍,簡稱新軍。其摒棄了傳統的清朝軍制,不僅全數裝備採購自國外的洋槍洋炮,從編制和訓練方式上,也全部效仿德國軍隊,甚至還請了國軍官充任教習。
在後續的發展中,新軍逐漸取代勇營,成為了清朝的常備軍事力量。而袁世凱算是清朝新軍的組建者之一,其以小站練兵為基礎組建的北洋六鎮乃是清朝新軍中最為精銳的部隊。
而在這樣一個新軍組建的大背景之下,清朝皇室也組建了一支直屬新軍,以取代之前的火器營、健銳營等禁衛部隊,也就是所謂的新式禁衛軍。
由於是皇家直屬部隊,所以其標準也是新軍中最高的,從編制武器,到訓練指揮,幾乎一切都是比著德意志帝國宮廷衛隊來弄的,甚至於連人員組成模式都差不多。德意志帝國宮廷衛隊那都是來自原普魯士容克貴族子弟,而清朝的新式禁衛軍,起初也全是八旗子弟,而且個個素質過硬,只不過後來編入了一小部分漢人。
禁衛軍的裝備在當時的清朝新軍中乃是最好的,用的都是最好的毛瑟步槍,此外重火力方面,除了有馬克沁這樣的大殺器以外,甚至還裝備有口徑達150毫米的野戰重炮,這東西放眼當時的亞洲各國,也是獨一份兒,日軍都沒有。
當時建立這支禁衛軍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打造一支完全被滿洲貴族掌握的皇室親軍,成為清廷的最後一道護身符。
不過,這些滿洲貴族並沒有想到,他們的種種打算,卻是有著一個致命漏洞,結果被袁世凱鑽了空子。
那就是雖然禁衛軍中兵丁都來自八旗,忠誠度完全沒問題。但軍官並不全是八旗貴族,大部分都是有各鎮選派。
“不分滿漢,由各軍隊衙署軍官軍佐內,則其兵學優長、操法嫻熟者,揀選調派。”
這些人要麼是出自北洋軍,要麼是貴胄學堂的畢業生,而貴胄學堂總辦是馮國璋,乃是袁世凱麾下,學堂的老師也大多是北洋的人所以禁衛軍的軍官們,大都和袁世凱關係莫逆。這還不算,最後連禁衛軍總統官都換成了“北洋三傑”之一的馮國璋。
而正是由於馮國璋的存在,使得禁衛軍在袁世凱逼宮過程中,完全沒能起到作用。
贊成共和與否,馮國璋與禁衛軍的態度,舉足輕重。
早在袁世凱逼宮之前,就考慮到禁衛軍的因素,畢竟那是皇家直屬,至少四分之三的成員,都是滿蒙貴族子弟,絕對的忠心於皇室。而且他們裝備先進,戰鬥力很強。如果他們不贊成溥儀退位,那麼袁世凱就麻煩了。這一萬多人,不是那麼好吃掉的。
於是乎,在他的操作下,馮國璋被推上了禁衛軍統領的位置,取代了皇室成員載濤。而由於馮國璋之前在漢口的戰功赫赫,以及之前在貴胄學堂當總辦的緣故,禁衛軍計程車兵軍官們對其頗為信服。是故,馮國璋雖然接手禁衛軍時間短,但掌控力並不小。
所以,袁世凱逼宮之前,安撫禁衛軍的重任也交到了他手上。當時,是馮國璋親自向禁衛軍宣讀了《清帝退位後優待之條件》,底下滿蒙旗兵聽後出現了不小的騷動,畢竟這是大清亡了啊。
馮國璋見此,以身家性命擔保,清帝退位後,安全無虞。而禁衛軍也會享受應有的待遇,不會被脫離。
在當時的大環境之下,再加上馮國璋的保證,禁衛軍最終選擇了服從。而禁衛軍被穩住之後,袁世凱才有恃無恐跑到宮裡逼清帝退位,並最終得逞。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馮國璋的之前的保證,清朝滅亡後,這支禁衛軍就認準了他,成為了馮國璋的私兵。雖然隸屬於北洋新軍,但是除了馮國璋,誰也調不動,袁世凱也不行。而且他們也沒有固定駐防,都是馮國璋走哪,他們跟哪兒。即使馮國璋下野,他們還是隻聽他統率。
然而馮國璋去世後,禁衛軍沒了依靠,只能隨波逐流,參加過直奉戰爭,最終被裁撤。
-
1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大清滅亡前,有一支由皇族親手創立、掌握的禁衛軍。
可是,辛亥年,這支禁衛軍卻一槍未發,目送大清滅亡。
史上唯一一支名叫禁衛軍的禁衛軍大清立國後,約有半數八旗留在京城,組成“禁旅八旗”,守衛京城,宿衛扈從。
不過,隨著八旗的腐化墮落,這支軍隊已不堪用。
太平天國運動後,大清一度想模仿湘軍、淮軍制度,重塑八旗禁軍,但效果有限。
辛丑年,大清慘敗。
光緒的弟弟,後來的攝政王載灃代表大清去德國“謝罪”。
載灃親眼看見德國皇族威勢及近衛軍之精良,非常羨慕,遂向德皇胞弟亨利親王請教。
亨利親王告訴載灃:德意志的皇族子弟,即便是皇弟、皇子,無不從陸軍學校畢業,並身入聯隊當兵,從低階軍官做到將領,因此,皇族軍事力量強大。
載灃自此,就萌生了效法德國皇室,組建皇族武裝。
不過,以當時慈禧與光緒的關係,作為光緒弟弟,載灃不敢妄議兵權。護衛宮廷之職,也就由北洋一、六兩鎮輪番擔任。
慈禧死後,載灃成為攝政王,遂開始組建皇族武裝。
歷朝歷代都有承擔禁衛之職的軍隊。
不過,一般的禁衛軍,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羽林、神策、殿前之類的。
唯有載灃的這支禁衛軍,名字就叫禁衛軍!
載灃以這支皇族武裝拱衛大清的強烈意圖,可見一斑。
精心打造,但實力不足既然是禁衛軍,自然是得到了最優質的資源。
這支禁衛軍,從禁衛軍大臣到目兵匠夫,所有人的軍餉都比新軍及其他軍隊要高。
他們從各軍隊、各地講武堂、留學生中挑選兵學優秀、操作嫻熟者為官長。
他們擁有眾多山炮,更有18門150毫米重炮,數十挺馬克沁機槍,可謂裝備精良。
不過,這支軍隊的數量有限。
到辛亥革命前,這支禁衛軍有步兵4標、馬炮隊各1標,工程、自重、機關炮各一營,軍樂1隊,警察一隊,合計12487人。
當時,北洋六鎮,共有8、9萬人。
而且,這支軍隊自正式成軍,至武昌起義,不足一個月,經驗顯然不足以應付如此風浪。
這就註定了:禁衛軍尚不可能在鎮壓革命時起到決定性作用,在大風浪面前,他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
同時,儘管這支軍隊的各級軍官由皇族精心挑選,先後擔任訓練大臣的鐵良、載濤、毓朗等人,都是近支宗親,但是,這支軍隊成員的政治立場仍十分複雜。
禁衛軍成員的立場1911年10月21日,梁啟超一封萬言密信中,談到了一場宮廷政變的計劃。
信中,他提到:禁衛軍的載濤,是“吾黨共事者”。數月來,“吾黨”許多人加入了禁衛軍。
所以,梁啟超計劃:以禁衛軍,與吳祿貞等人聯合,發起政變。由禁衛軍駐宮門,驅逐慶王、載澤,以載濤為總理,殺盛宣懷以謝天下,開國會,下罪己詔,停止討伐軍···
攝政王、載濤,與慶王、載澤在此角力;梁啟超,以禁衛軍為加強康梁立憲派實力的契機···
從當時滿清貴族在各軍中提拔的青年將領來看,許多人,甚至早已加入了同盟會!自然也不能排除禁衛軍中混入了“革命黨”。
這支禁衛軍,從一開始,就夾雜了各種政治立場,早已“不純潔”。
被挑選的軍官,多受過新式教育,有自己的政治傾向。
而皇族內閣組建後,預備立憲已被看成騙局,許多原本立憲的人物,已經開始傾向,或者至少是同情“革命”。
缺乏強力人物如果滿清貴族中有強力人物,能牢牢掌握禁衛軍,那麼,這支禁衛軍也未必不能為大清所用。
當時的滿清貴族中,並非沒有可能成為強力人物的候選人。
可是,由於滿清貴族內部也是派系林立、關係複雜,滿清稍有能力的貴族也難以施展拳腳。
一開始,攝政王委託載濤、毓朗、鐵良組建禁衛軍。
其中,載濤、毓朗,此前並無建軍經驗,唯有鐵良,是強力人物。
鐵良,曾參與袁世凱建立新軍的過程。慈禧時期,他是可以與袁世凱較量的人物。
可是,由於鐵良曾勸說裕隆太后訓政,為攝政王所忌。
不久,鐵良被排擠出京,調任江寧將軍。
此後,良弼成為禁衛軍訓練大臣,也頗有才幹。
可是,儘管載濤以良弼為“謀主”,但良弼性格自負而傲上,惜才而厭庸碌,為人所忌,雖掌實權,但常不能得其志。
由於皇族宗親,沒有強力人物樹立絕對威信,因此,辛亥年,袁世凱僅僅只是更換了幾個主要將領後,禁衛軍就基本落入其手了。
易主武昌起義爆發後,禁衛軍與陸軍第一鎮組成第三軍,負責守衛京畿。
但是,由於各地紛紛起義,形勢混亂。重壓之下,為安撫革命派,清廷允資政院之請,宣佈十九信條。其中明確提出:皇族應解去兵權。
隨後,為了袁世凱出任總理內閣,全權負責軍政事務。
法理上,皇族已不可掌兵;實力上,袁世凱又已獲全權。
那袁世凱還客氣什麼?
良弼、載濤等人先後解去禁衛軍軍權,馮國璋擔任禁衛軍總統官,接過了軍權。
最後的掙扎起初,滿清貴族不過是希望袁世凱作大清的救命稻草。
可是,隨著形勢發展,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的可能越來越大,滿清宗室也就開始最後掙扎了。
溥偉、載濤、載澤、鐵良、良弼,這些平時意見不一的宗室人物集結起來,組成“宗社黨”,企圖除掉袁世凱,挽救大清。
這些人,雖各個位高,但其實真正軍中有廣泛影響力者,不過就是鐵良、良弼。
尤其是良弼。儘管此前在禁衛軍只是第一協協領,但因載濤不諳軍務,他掌禁衛軍實權。
此時,儘管良弼已退出禁衛軍,但他在軍中人脈廣,其影響力僅次於袁世凱!
所以,良弼,儘管論資排輩不太行,但卻被推舉為宗社黨首領。
袁世凱看出要害,辦法簡單直接:暗殺。
袁世凱找到了汪精衛,希望由革命黨除掉良弼。
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自己家門口,被革命黨人彭家珍刺殺。
良弼臨終之言,意味深長。
朝廷不知我,此人(刺客)知我,真知己也!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從此,大清宗室,徹底失去了自己一手搭建的禁衛軍。
結局大清滅亡時,在優待清室條約中,明確規定:大清禁衛軍,待遇不變!仍由馮國璋繼續統領。
清亡後,一段時間內,這支禁衛軍繼續守衛皇城、紫禁城,護衛大清皇太后、皇帝。
馮國璋調任江蘇都督後,禁衛軍改編為陸軍第十六師,除一部繼續守衛皇城外,其他部隊,成了馮國璋的衛隊。
大清精心打造禁衛軍,希望將其打造為皇族保障。
不過,攝政王、載濤等人才具、資歷不足,並非強力人物。
鐵良、良弼等人雖有才具,但在內部鬥爭中難以施展,亦不能成為強有力的領導者。
即使在專制穩固的年代,這樣的團隊,也難以打造出忠誠勇武的強軍。
何況,自大清預備立憲以來,結束皇族專制,已成為朝野共識。
強大的皇族實力,既不為革命派所許,也不為立憲派所容,註定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最終,連皇族精心打造的禁衛軍,也不願為滿清貴族的專制統治殉葬了!
大清,已被時代拋棄,該亡了!
-
16 # 讀書悟道
袁世凱逼宮時,清朝所有的軍事力量基本都已被他掌控,所以他才敢將皇太后與幼帝“孤兒寡母”玩弄於股掌之上。那麼袁世凱是如何竊取了負責保衛皇室的禁衛軍呢?我們先從禁衛軍的創始人說起。
載灃與禁衛軍1900年庚子之役中,德國公使被殺,按照《辛丑條約》的約定,清廷須派遣親王前往德國謝罪。於是身兼親王與“御弟”的載灃就成為出使的最佳人選,並於1901年前往德國。由此,也打破了“皇室成員不得出洋”的規定。
德國之行給載灃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也讓他身價倍增。在德期間,載灃一行人參觀了德國陸軍、海軍、各級軍校及禁衛軍,並從中認識到了軍事學校的重要性。
從德國回來後,他娶了慈禧太后寵臣榮祿之女,仕途一片光明。並向慈禧太后提出要設立貴胄學堂,其目的就是為皇族培養軍事人才。但鑑於胞兄光緒被囚禁,又懾於慈禧太后的威勢,當時載灃並不敢奢望設立皇族武裝。
圖為載灃
慈禧太后去世後,26歲的載灃以攝政王監國,登上了權力的最巔峰,隨即下令建立“禁衛軍”。這支新軍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從北洋第一鎮抽調,大部分為旗人;另一部分則從閒散旗人與宗室中的青壯年選拔。
禁衛軍直接由載灃掌管,是一個獨立的軍事組織,並不隸屬於陸軍部,其建立目的主要就是保衛皇帝與皇宮的安全。
按照載灃的計劃,禁衛軍原本該是一支純旗人的隊伍,但後來出於滿漢之爭的考慮,另設了一個蒙古騎兵營和由漢人組成的隊伍。
在編練過程中,名義上由載濤、毓朗和鐵良三人負責,實際上在整個編練過程中,主要負責人為載濤,其中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良弼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支軍隊最終在1911年編練完成。據美國軍事專家的評估,這支軍隊的步兵、炮兵裝備精良,唯一不足的是騎兵。
醇親王載灃及家人
在1909年7月,載灃就透過宣統的名義下詔,將自己推上了大清帝國陸海軍大元帥。此後載灃試圖重建海軍,由其弟載洵和薩鎮冰充任海軍大臣,整編了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
為提高後勤服務,設立軍諮府,由三弟載濤出任軍諮大臣。如此一來,從表面上看,清朝的海、陸軍都被載灃三兄弟控制了。
載灃如此不遺餘力地抓軍權,也是有原因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袁世凱。1901年清末新政以來,袁世凱在慈禧太后的庇護下,權力迅速膨脹,軍隊、官制改革、立憲,他都有涉獵。因此,朝中遍佈他的耳目,門生故吏遍天下,特別是北洋新軍裡的那些將領,基本都是唯袁馬首是瞻。
清朝本是馬上打天下的,但經過百年的養尊處優後,舊有的八旗軍、綠營也基本被時代淘汰出局,於是漢人,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才有了興起的機會,地方督撫也基本多為漢人掌握。
1906年前後,袁世凱身兼八大臣職位:參預政務大臣、督辦山海關內外鐵路大臣、督辦政務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督辦天津至鎮江鐵路大臣、督辦商務大臣、督辦郵政大臣、會辦練兵大臣,手裡還握著十萬人的新軍,其勢力足以令整個清廷為之膽戰心驚。
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對此也有所察覺,對袁世凱亦有所控制,比如收回了北洋四鎮的兵權及軍事學堂的管理權;1907年又調任袁世凱為軍機大臣,令其脫離地方等。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動搖袁世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漢人崛起,滿人自然是不服氣的。所以,載灃上臺後,第一個對付的就是袁世凱。雖然不能冒然殺害袁世凱,但在皇權體制下,將其驅逐還是可以的。於是,清廷下詣找藉口將其逐出了京城。隨後,袁氏一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壓。
載灃經過兩年的爭奪,表面上看在朝廷中的優勢很大,但是在地方和軍隊中,袁世凱的勢力遠沒有被拔除,其中關鍵因素在於,袁世凱與當時的慶親王亦劻是同盟,而亦劻卻是載灃的皇叔。這也造成了載灃與袁世凱之間的搶權,並不單純的是滿漢之爭,其中牽扯的利益太多,這也為袁世凱之後的東山再起提供了可能。
那麼載灃的執政失敗在哪裡呢?首先,他的朋友圈太狹窄,打虎全是親兄弟,比如載澤、載濤、載洵、善耆、毓朗等滿親貴族,是一批新發家的少壯親貴。這些人原本手中沒有實權,而要想獲得實權,就必須要排擠袁世凱的勢力,而這也是恰恰最難做的事情。
關鍵是這些親貴們能力有限,根本無法承擔載灃的重任。比如其二弟載洵,時年不過24歲,仗著兄長撐腰,宣佈一些不切實際的計劃,說什麼要在七年內添造頭等戰艦8艘、巡洋艦20艘、各種兵輪10艘,完全不會考慮費用從哪裡出?而且這些親貴從小養尊處優,肆意弄錢,賄賂成風。可謂,問題百出,
其次,載灃任用親貴的做法,也令很多漢族官僚不滿。因此,他也失去了許多有才幹的漢族官員的支援,這也使得他在1911年革命爆發時全面陷入被動。
第三,滿人當中人才缺乏,而對於內部能重用的良將,他卻極力排擠。比如鐵良,他在旗人中算是一位有頭腦的良將,在軍事方面不低於袁世凱,但是卻被載灃棄用,只因懷疑鐵良是慶親王奕劻的人。還有良弼,其家族世代忠良,又在日本留過學,是滿人當中少有的軍事人才,但也僅被載灃任命為禁衛軍的第一協統領,完全是大材小用。
載灃的任人唯親也為自己的被動局面埋下了重大隱患。
袁世凱收編禁衛軍載灃掌權後,本來不打算進行憲政改革,但是來自國內外的壓力非常大,他不能不有所作為。在宣統登基第二天,載灃就宣佈預備立憲按原計劃進行。各省督撫擔心載灃只是做個姿態,於是聯名上書,要求載灃立即召開國會討論憲政,但被載灃拒絕了。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反清活動也日益高漲,各地不斷出現暴亂和攻打衙門事件,而對此,載灃也沒有什麼良策,只能拼命鎮壓。
除了起義之外,革命黨人還積極組織暗殺行動,最著名的莫過於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清廷最擔心革命者是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當武昌起義爆發時,清廷感到既震驚又害怕,但只有一個人臉上浮出一絲微笑,此人便是袁世凱,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清廷面對國內壓力,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的姿態,撤銷了軍機處,成立現任內閣,由奕劻擔任責任內閣總理,結果全華人民不買賬,說內閣大臣全是滿洲貴胄,國內推翻清廷的情緒日益高漲。
眼看著革命風暴就要席捲全國,載灃急得焦頭爛額。這時,奕劻說服載灃,要求重新啟用袁世凱,不然大清就是亡國了,因為此時,在清軍中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是北洋軍,而北洋軍除了袁世凱誰也指揮不了。
朝野上下,不論滿漢,幾乎全部都在為袁世凱說話。載灃此時也才明白了,雖然自己攝政三年,但手中還是無半點實權,他不過是一個被朝臣架空的攝政王。但鑑於形勢緊迫,載灃即使知道袁世凱有異心,也只能“引狠入室”。
之後,載灃完全處於被袁世凱要挾的狀態,隨著革命在全國範圍內的發展,各省紛紛宣佈獨立,但袁世凱並不著急出力,他在等待著載灃授予他大權。很快,載灃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節制海陸軍,節制各省督撫。
但袁世凱要求還有很多,要求清廷成立國會,指定憲法,組織責任內閣,並提出皇族成員不能擔任內閣大臣和國務大臣等職,同時要求釋放所有政治犯。
載灃只好召開國會,袁世凱如願以償地當選為內閣總理大臣,此時,國家的軍政大權已基本落入袁世凱手裡。在他進入北京後,也就把載灃打發回了家。
袁世凱在組織責任內閣不久後,就以出征為由,將禁為軍的軍權奪取。他奪權的方式很巧妙,禁衛軍是清廷投資最多的軍隊,裝務也是最好,可惜沒有得力的指揮人才,當時的指揮者是載濤。
袁世凱故意讓載濤去平息叛亂,而載濤從來沒有打過仗,一聽說讓他去打仗,早就嚇得兩腿發軟,向袁世凱求情。袁世凱乘機說,既然你那麼怕打仗,那就把軍權交給我吧。
此後,袁世凱又把禁衛軍讓馮國璋掌管,擔任了禁衛軍總統。沒過多久,又用準備出征的名義把禁衛軍調出了城外,另派段芝貴另編拱衛軍,駐紮京城。就這樣,袁世凱輕而易舉地將清廷所有大權都攬入懷中,玩弄皇太后與幼帝溥儀於股掌之中。
禁衛軍由馮國璋接管後,在清帝退位時,被改編為陸軍第十六師,仍舊受馮領導,並且有一個營一直作為衛隊長年跟隨馮國璋。後來,在馮國璋做了大總統後,第十六師又被拆分成了第十五師和十六師,兩個師仍舊負責馮的安保工作。
馮國璋卸任回到河間老家後,第十六師仍舊派出一個連跟著馮國璋,以示與其特殊關係。可見,改編後的禁衛軍,最後的主人便是馮國璋了。
回覆列表
很明確告訴你,沒有,最後一個刷羊的機會就是中樞塔之前的地下通道,章魚狀的魔獸隨機帶6個羊,好像還有一個隨即帶一隻羊的,但是忘了。
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