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悠然279236581

    循吏是圓周運動,能吏是上下襬動

  • 2 # 晚上不困早上不醒

    循吏遵規守紀,不折騰,按部就班的幹部;而能吏,則嫻於吏道,有幹勁、韌勁和衝勁,善於改革創新,在危機面前能爆發驚人的實力。

    “循吏”,是對社會性、突發性的變化,招架不住,進退失據,掌控全域性能力較弱。

    時代在前進,形勢在變化,完成中國夢的宏大偉業,迫切需要殺伐決斷、果敢堅毅、敢於挑戰的“能吏”,想方設法在困難中解決問題,堅決摒棄“小進則滿”,只“看熱鬧、說閒話”、束手無策的“循吏”。

  • 3 # AA空谷

    所謂循吏,是指一批這樣的官員,他們尊重法治,講究理性;所謀在於長遠,不追求當下的效果,不作淺薄的政治秀,看起來恪盡職守、安分守己;而能吏,則嫻於吏道,善於規避法令,善於解決棘手疑難問題,善於改革前進。

    1、循吏講究理性,恪盡職守;能吏善於解決棘手疑難問題。

    “能吏”與“循吏”本身包含著官員品質和崗位型別的不同分類,包含著社會對他們的不同評價和價值取向。

    2、循吏與能吏都屬於管理隊伍中值得肯定的,是國家公務員隊伍中的主幹和主流。但對於這兩者的使用,同樣存在著一個使用得當的問題。如果使用不當,同樣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是由公共管理任務多樣性和崗位多元性所決定的。

  • 4 # 歷史版主

    刺馬案是清朝四大冤案之一

    既然懸案肯定是當初沒有查出結果的,過了一百多年就更難知道當時實際情況了。至於為什麼曾國藩的湘軍懷疑最大也是有歷史依據的。

    電影《投名狀》對刺馬案有一定演義,但只是改編演義,並不是歷史。

    案件經過

    馬新貽,山東人,回族,進士出身,咸豐元年被朝廷分到安徽做知縣,一路平步青雲到同治九年做到兩江總督。馬新貽用了不到二十年從知縣做到兩江總督,是晚清的一個政治新星,被慈禧很看重。馬新貽做兩江總督同一年遇刺身亡。

    馬新貽做官這些年在百姓中口碑還不錯。他鎮壓太平軍起家,之後抓過海盜,還讓朝廷減免受災地方老百姓的稅糧。是當時朝廷裡為數不多懂治理,會治理的官員。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在金陵訓練場檢查完清兵訓練回總督衙門,身後還帶著警衛副將喻吉三和幾個親兵。到衙門口有個人衝出來喊冤,還沒等馬新貽和隨從反應過來,一把刀就插進了馬新貽右肋。馬新貽第二天就死了。刺客叫張汶祥,民間傳說他是太平軍。

    訊息傳到紫禁城,兩宮太后震驚,朝野震動。朝廷大員被殺,還是慈禧非常欣賞的一個官員,這下可不得了了。

    慈禧馬上安排了一個旗人魁梧(富察氏)來查這個案子,赴任兩江總督嚴審張汶祥。

    可張汶祥審訊出的供詞前後不一,反覆無常,朝廷有官員覺得這背後有人指使,這讓案子一下棘手了。慈禧不滿意魁梧的表現,又安排張之洞的兄長張之萬來會審。

    張之萬審了以後說張汶祥殺馬新貽是因為馬新貽從前剿海盜殺了張汶祥很多兄弟,張汶祥是來海盜兄弟報仇才殺了馬,背後無人指使。

    慈禧逼不得已啟用了已經解散湘軍,告老還鄉的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會同刑部尚書鄭敦謹再審。

    曾國藩先到金陵,到了以後也不著急審,每天看看小說,喝喝茶,等鄭敦謹到金陵才開始查案卷,問案情。兩人連審了14天也是一無所獲。只好上奏朝廷張之萬審的結果是事實,確實是海盜復仇。慈禧下旨張汶祥凌遲處死。鄭敦謹結案後卻辭官回家了,之後不久曾國藩也病死在兩江總督府衙,刺馬案就這樣成了清朝懸案。

    刺馬案原因

    官方說法是海盜復仇,民間卻有幾個版本。

    一,太平軍所殺。張汶祥從前是太平軍,馬新貽鎮壓太平軍時被張汶祥圍住,投降,和張汶祥結為兄弟。馬新貽說要為太平軍在朝廷做臥底,可回到軍營以後就背信棄義,反而把太平軍的底細報給了朝廷,幫朝廷把張汶祥部隊給滅了。張汶祥所以刺殺馬新貽。

    二,當時的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慧衡和馬新貽同時喜歡上秦淮河畔的一個妓女,兩人斗的不可開交。最後,馬新貽來硬的,下令把丁慧衡給抓了。把兒子抓了,丁日昌就不幹了。丁日昌湘軍重要人物,面子和手段都要有。就派殺手把馬新貽殺了。很多人說馬新貽也是湘軍出身,其實是誤會。慈禧看中他就是因為他哪一派也不是。

    三,有傳聞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在攻打南京時搶了三天三夜,把金銀財寶全部運回老家湖南了。朝廷沒撈到什麼好,這讓慈禧很不高興。就想派人查查這曾氏兩兄弟究竟有沒有把太平天國的家底運回老家。

    所以馬新貽上任兩江總督前被慈禧太后私下召見過,兩人密聊了什麼,沒人知道。

    朝廷派人來查自己,曾氏兄弟就坐不住了。所以派殺手把這個來查的人也就是馬新貽給幹掉了。

    後世傳聞第三個原因比較多。從曾國藩對案件的態度,和曾國荃攻打南京沒有上繳多少財物,還有曾國藩可能對朝廷有異心這些原因得出的結果。

    猜測終歸是猜測,懸案還是懸案。

    圖一曾國藩

    圖二馬新貽

    圖三慈禧

  • 5 # 棍哥觀史

    清末四大案之一的“刺馬案”曾轟動一時,因為被刺殺的物件是兩江總督馬新貽,這是清朝歷史上被刺殺的最高級別官員。而且在案件偵查當中,疑點重重,慈禧派出的欽差皆以含糊的結案報告呈上,因此讓人聯想到背後指使者的勢力絕不一般。再由利益關係為索引,各種猜測指向了中興四大臣之首的曾國藩,另外涉及到清末政壇的大佬張之萬、李鴻章等。近些年來,此案被作為電影素材拍成了“投名狀”,再次引起人們的猜測,那麼刺馬案的來龍去脈是如何的呢?又是怎麼將矛頭指向曾國藩的呢?

    馬新貽的逆襲之路

    馬新貽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進士,初踏仕途時並無亮點,只是於安徽做過知縣,在任上中規中矩,口碑倒是不錯。所謂亂世出英雄,隨著咸豐三年(1853年)的太平軍攻打安徽,馬新貽開始了文人的軍旅生涯,並在戰場上找到了展現自我的方向。

    當時淮河南北的民眾趁著太平軍攻打安徽,紛紛起義造反,流寇盜賊也躁動不安,時任合肥知縣的馬新貽,於地方組織武裝力量,編練剿匪官軍,成為維穩地方的有效力量。也正是這個亮點,被朝廷看中,至咸豐五年(1855年)時,馬心貽受命跟隨欽差大臣袁甲三進攻廬州巢湖的太平軍,這是他人生走向巔峰的第一次機會。

    當時馬新貽的任務主要是截擊支援巢湖的太平軍,在出色的完成任務後,又立刻投入到圍剿戰中,順勢打下盛家橋、三河鎮、柘皋,成為平定廬州全境的大功臣。當時的袁甲三正受江南提督和春的彈劾,他一面佈局剿匪,一面向督察院做著申訴,在這種焦頭難額的狀態下得此大勝,當然如沐春風,喜出望外。但因身陷囹圄,又不好邀功,所以就從側面給馬新貽請了功,馬新貽倒是鹹魚翻身,一下官升三級成了廬州知府。

    馬新貽也確實治軍有方,在任知府期間不忘編練鄉勇,加強軍備建設。所以咸豐七年(1857年),馬新貽能夠帶著軍隊,於舒城擊敗捻軍和太平軍的聯合襲擾。這一次軍功,馬新貽再獲提拔,成了吏部的記名道員,再往上爬就是巡撫了,說明馬新貽此時就已經成為封疆大吏的觀察物件,或者是儲備幹部。

    果不其然,他於咸豐八年晉為安徽按察使,但隨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馬新貽在陳玉成攻陷廬州的戰役中潰敗,還丟了官印(清朝丟失官印為大罪),因此被革職留任。直到咸豐十年(1860年),由袁甲三保舉才官復原職。由此開始,馬新貽就一路高升,次年在翁同書的舉薦下再次列為候補道員。後經袁甲三請求,馬新貽開始協管定遠大營軍務,同治元年(1862年)再克廬州,並隨安徽巡撫唐訓方平定了苗沛霖叛亂,次年便升為安徽布政使。同治三年(1864年)升任浙江巡撫,因政績頗佳,於四年後升任閩浙總督、兼通商大臣。

    刺馬案經過及偵查情況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和往常一樣,前往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校閱結束後,馬新貽步行回官署,在途中遇到張汶祥攔路,說是有冤情要報告總督,馬新貽散去左右,上前攙扶之時,被張汶祥抽刀刺殺,正中要害,第二天不治身亡。

    光天化日之下,大清兩江總督當街被殺,此事可謂是前所未有。清廷得知後大為震動,先是追贈太子太保、雲騎尉加以安撫,再令護督將軍魁玉嚴立即提審兇手,但張汶祥拒不交代幕後兇手和殺人動機。慈禧太后又以漕運總督張之萬為欽差大臣,專辦該案,最後呈上的供詞疑點重重,未被慈禧認可。繼而又令刑部尚書鄭敦謹親赴江寧,專職查案,但最終結果變化不大,然後還是以張之萬的說法草草結案,鄭敦謹處理完案件後,留下“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的辭職報告,從此告老還鄉,不再出仕,故而在本就疑點重重的“刺馬案”上,增添了更多可疑的色彩。關於“刺馬案”的猜測,也留下以下幾個流行的版本:

    張汶祥為報私仇“該犯供詞,尚屬可信”——張之萬上刺馬案折《清史稿》

    清政府派出查案的欽差皆是以“私仇”定案,按照張之萬與魁玉嚴的會審報告來看,張汶祥曾是太平天國餘孽,兵敗後淪為海盜。恰巧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為了維護地方治安,肅清近海航線,大力捕殺海盜,張汶祥一夥就是在這次肅清活動中被打散的,因而丟了謀生之路;而且張汶祥的妻子不久後被人擄掠,他到巡撫衙門申冤,馬新貽並沒有理會;隨後張汶祥辦了個黑當鋪,想以此謀生時,馬新貽又開始整頓“金融市場”,關停了所有黑當鋪。可以說馬新貽的這些舉動,使張汶祥成了無處謀生的孤家寡人,這就造成了張汶祥對馬新貽的私恨。

    但張之萬在奏摺中以“尚屬可信”結尾,顯然有難言之隱。而且照常理想,海盜、黑當鋪皆屬於違法活動,官府打壓是為本職工作,至於不受理申冤事宜,因為張汶祥去錯了衙門,哪有巡撫辦理民事案件的先例!身為太平餘孽、又參與海盜活動,還敢向巡撫衙門申冤,這個也不符合邏輯。奪妻的人是吳炳燮,如果張汶祥就為爭一口氣,何不殺了奪妻之人,反而冒著如此大的風險刺殺封疆大吏。張汶祥刺殺成功後還當街大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朝”,養兵用兵者到底何人,顯然背後主謀才是慈禧太后想知道的,所以刑部尚書再赴江寧重審了此案。

    “投名狀”版本

    有傳聞馬新貽死前喊出一句“找著了”,這就是馬新貽漁色負友的證據。據說張汶祥本是馬新貽的結拜兄弟,咸豐年間,張汶祥與好友曹二虎加入捻軍。馬新貽在鎮壓捻軍兵敗後,被張汶祥與曹二虎活捉,但張曹二人也並不想一直落草,所以帶著馬新貽這塊敲門磚投了清軍。馬新貽號“谷山”,所以在袁甲三的召喚下,編成了“山之營”,張汶祥與曹二虎也都成了山子營的軍官,並且作戰勇猛,馬新貽能夠扶搖直上,也多虧這兩個得力的兄弟。

    兄弟三人中,曹二虎先討了個老婆,據說是個美女,一直隨軍照顧二虎生活起居。馬新貽常年在軍中,連個鳥都是公的,所以見了二虎的美女老婆,就不由自主的起了色心。張汶祥發覺之後便告知曹二虎,兩人畢竟是匪窩裡摸爬滾打的交情,且滿身江湖氣,兄弟妻不可欺的兩湖規矩暗藏於心,怎能忍受馬新貽的這種行為,於是商量對策,準備下手了結了他。但訊息敗露,馬新貽先下手為強,殺了曹二虎,張汶祥因害怕,隨即逃之夭夭,併發誓要為二虎報仇。

    所以刺馬案就是曹二虎為兄弟報奪妻之仇,這與其供詞有“奪妻”的重疊部分。而且馬新貽死後,其小妾鄭氏上吊自殺,當時民間傳言鄭氏就是曹二虎的老婆。與此同時,民間還有一個傳言,說馬新貽遇刺倒下後,捂著傷口對護衛交代,不要難為兇手,這說明馬新貽被刺的瞬間看清了刺客的面目,心中本就有愧,所以才不叫為難。

    而馬新貽的兒子馬毓楨當時出面為父親辯解,稱父親是山東人,那句廣為流傳的“找著了”,其實是山東口音的“扎著了”,父親和兇手很不不認識。馬毓楨還說父親只有兩房妻妾,且都年過四十,美女小妾一說純屬謠言。

    曾國藩及湘系買兇

    馬毓楨為父親闢謠的同時,也交代了一些馬新貽的臨終囑咐,其中有一條比較重要,即“不得進京告狀,忍氣吞聲方能自保”。

    一位兩江總督,當街被刺,臨終居然讓兒子隱忍,說明馬新貽心裡明白殺他的人是誰,至少猜的八九不離十,而且這個人是兩江總督都奈何不了的。由於在馬新貽升任兩江總督前,這個位置是曾國藩的。曾國藩之所以調任直隸總督,看似升為封疆大吏之首,但實際上是削弱曾國藩的地方實力,將其安排在朝廷的眼皮底下加以監督。換句話說,曾國藩的湘軍已經成為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馬新貽就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棋子,針對的就是曾國藩。

    曾國藩也並非不懂鳥盡弓藏的道理,所以當太平天國覆滅之後,他深刻的認識到龐大的湘軍會讓高層心存餘悸。所以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番號,乃有功成身退的念頭。而請神容易送神難,其幕僚門生遍佈各地,部眾雖被遣散,但江寧時稱“湘半城”,江南地區還有諸多湘軍軍官和士兵留守,這些人一時間難以全部裁撤,所以重新組織起來也不是什麼難題,慈禧的人事調動很可能也是留了一手,表面上給曾國藩戴上高帽,暗地裡安插親信於江南各地。

    馬新貽其實夾在中間很是難為,一邊是功成名就、門生故吏遍佈朝野的權臣,一邊是大清朝實際的掌門人。在其赴任後,曾國藩的心腹部隊長江水師公然在江面掠奪往來客商,馬新貽畢竟是新官上任,又明白慈禧的用意,所以就不可能熟視無睹。他向李鴻章的淮軍提供大量財政支援,並削減長江水師的軍餉,想著淮出於湘,扶持淮軍也算得上幫助曾國藩的門生,以此制衡了長江水師,也算給老佛爺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但實際結果是兩邊都得罪,湘軍體系痛罵馬新貽剋扣糧餉,老佛爺也認為他立場不堅定。

    “請飭會國藩速行查明曲直,秉公辦理,以釋民疑,請飭整頓,以長江水師要緊。”——《清史稿》

    而“天津教案”爆發時,英法等軍艦開到天津港外威脅清庭,馬新貽當時向慈禧提議,調派長江水師防禦蘇滬沿海,以免南北同時受制。慈禧也就借這個機會,同意將長江水師的控制權交給馬新貽,這樣等於拆掉了湘系的臂膀。但這個安排對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造成衝擊,畢竟長江水師關係到整個長江流域的商貿航運以及走私活動,牽扯很多利益鏈,且黃翼升本人也是曾國藩培養提拔的親信。

    而馬新貽遇刺就是在其整頓長江水師期間,所以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湘系集團為了維護利益鏈而買兇殺人!在馬新貽遇刺後,長江水師的整頓工作停滯,清廷則立刻下令,以安徽巡撫英翰整頓地方治安和長江防務,這個舉動很有可能是防範長江水師反叛。

    “偽宮,偽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賊庫者。除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別無所有。”——曾國藩奏摺《清史稿》

    另有馬毓楨交代的重要線索,說慈禧令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時,還帶著一個秘密任務,即查明“天國聖庫”。太平天國時期,為了創造所謂的理想世界,是將財富集中於國庫,傳言這個國庫存銀一千八百萬兩。但湘軍攻佔天京後,曾國藩向朝廷上了個摺子,說國庫只是傳聞,天京城裡根本沒有國庫,只有兩個玉璽和一個金印。慈禧很可能是不相信曾國藩所言,而且破城之後,湘軍將天京城付之一炬,為國庫之謎又增添了可疑的成分。所以馬新貽帶著這個任務赴任兩江,曾國藩會有顧及,選擇買兇刺殺不無可能。

    鄭敦謹雖然是徹查此案的欽差,但透過長江防務的調整,以及蒐集到的資訊,應該猜出其中的真相。但有些事情看透不說透,一是明哲保身,二是從大局著想,時局牽扯著軍隊,曾國藩還在天津教案中與洋人斡旋,所以之前張之萬的彙報也是一個聰明之舉。既然大家都是明白人,人死不能復生,朝廷的撫慰力度已經很大,刺殺的兇手也被控制,那就沒有繼續查案的意義了。所以鄭敦謹也按照張之萬的供詞寫了一個意思相同的摺子,以仇殺定罪結案,兇手最終被判凌遲,慈禧算是吃了個啞巴虧!

  • 6 # 閏土看歷史

    並不是諱莫如深,而且歷史的記載本身就顯得神秘和疑點重重。刺馬案的案情本身與清廷審理的過程都存在著許多漏洞和疑點,然而出於種種政治原因,留下的審理資料十分敷衍。導致了當時與後世的人多種猜測,而刺馬一案也最終成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一,案件本身之奇。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南京城內校場巡閱完自己親自招募建立的親軍後,離開校場回自己的署衙,此時觀看軍隊操練的百姓人山人海,忽然一個人跑到馬新貽前方跪下,所有人都以為是攔住總督告狀的冤民,馬新貽上前正要詢問,那人猛的拔出匕首捅進馬新貽的胸膛,馬新貽被刺倒地。圍觀的百姓驚呼不已。就在這混亂的時刻,刺客並沒有跑,而是笑著大聲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刺客正是我張汶祥。”官兵很快將張汶祥抓住關進大牢,受傷的馬新貽被抬回總督府,第二天搶救無效死亡。

    堂堂的朝廷一品大員,封疆大吏,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客殺死,簡直是清朝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事。這個訊息傳入北京後,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很是震驚,她意識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張汶祥敢刺殺朝廷大員,事情絕不簡單。於是下令要求徹查此案元兇主使。

    亟須嚴行訊究,即箸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趕緊嚴訊,務得確情,盡法嚴辦。

    由於此時馬新貽已死,便命令直隸總督曾國藩調任兩江總督之職,並命兩江官軍嚴守長江防線,防止已經被鎮壓的太平天國餘孽趁機死灰復燃。

    曾國藩在接到聖旨後遲遲不肯動身,拖延了很久又以年邁多病請求辭職,遭到慈禧反對後才慢悠悠的前往兩江,而他到了南京後一直置身事外,對刺馬案不聞不問。

    二,審理過程之奇。

    最開始審問刺馬案的是江寧將軍魁玉,他帶著兩江的官員提神張汶祥,而張汶祥則絲毫不懼怕,說自己是河北人氏,曾是太平軍計程車兵,如今殺了馬新貽但求一死。而問他誰是幕後主使時張汶祥卻“言辭支離”。於是魁玉命人抓到張汶祥妻子和女兒,當著他的面用刑拷打,但他卻不為所動,啥也不說。最離奇的是兇犯張汶祥根本沒有被用刑,而且好吃好喝的住在牢房裡,跟療養差不多。馬新貽的部下要求對張汶祥動刑,卻遭到了所有官員的反對,理由是案情重大,萬一把兇手打死怎麼辦?

    轉眼就過去一個多月,朝廷連發旨意催促魁玉,案件的審理卻毫無進展。慈禧怒罵魁玉和兩江官員不肯用心辦事,甚至懷疑他們是刺馬案的同黨。於是又派漕運總督張之萬前往南京會同魁玉一起審理。但張之萬接到命令後卻遲遲不肯前往南京,魁玉也藉口等待張之萬不再進行審問。慈禧又下令痛罵二人,催促張之萬立刻趕到南京,一定要審個水落石出。官員寧可冒著激怒慈禧的風險也不願審理,此乃一大奇怪現象。

    張之萬被聖旨催促,只好硬著頭皮前往南京。而他前往不遠的南京的方式更奇怪:他命令自己的數百名精銳部隊坐船跟隨自己前往南京,上岸拉屎都讓五百名士兵替自己站崗。彷彿去審理刺馬案是很危險的事,讓他整天內心慌亂不安。

    張之萬到達南京後,採取的審問方法是隔三差五的把張汶祥從大牢裡帶出來,有一搭沒一搭的問話,也不打,也不急。彷彿這件事他根本沒興趣管,只是應付慈禧太后罷了。審了四十多天,張之萬給慈禧上奏摺稱張汶祥兇狡異常,不肯交代幕後黑手,自己加派官員日夜審訊,一定給朝廷一個真像。

    此後,張之萬再也沒有奏摺上報案情進展,案子也一直拖延到了年底。慈禧震怒,下旨把所有審案官員臭罵一通,並說如果再審不出幕後黑手那就要嚴厲懲處這群官員。在朝廷的壓力下,張之萬和魁玉總算遞交了一個漏洞百出案情結果。

    張汶祥曾是捻軍士兵,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又跑到浙江當海盜。馬新貽當時正是浙江巡撫,大力清剿海盜,張汶祥只好死裡逃生,回到民間當良民。後來他老婆和一個姓吳的私奔了,並帶走了所有家產。張汶祥只抓到妻子,他向總督馬新貽告狀,希望官府能為他追回財產,但被哄走。張汶祥回家後老婆又跑了,他再次把老婆抓回來,逼她自盡。從此家庭徹底破碎,而這一切都是馬新貽造成的,於是張汶祥趁機刺殺馬新貽。

    這道奏摺被嚴厲駁回,慈禧和官員們都不相信這就是個純粹的仇殺案件,連民間百姓也不肯相信,一時間各種刺馬案的傳聞開始遍佈大街小巷。

    慈禧重新派出精通斷案的刑部尚書鄭敦謹前往南京與兩江總督曾國藩一起重新審理此案。鄭敦謹感到南京與曾國藩共同審理了張汶祥。最後給朝廷的奏摺居然是維持張之萬和魁玉的結論:此案確係仇殺,並無人指使。

    關於這次審理的記錄沒有流傳下來,甚至當年除了審訊的官員外也無人知道審理詳情。但疑點就是鄭敦謹回京覆命的時候走到半路居然不走了,而且很是生氣。結果曾國藩又找到鄭敦謹催促他回京,結果是鄭敦謹委託隨行人員替他向太后辭職,然後回老家去了,從此遠離了官場。

    刺馬案最終以仇殺而結案,兇手張汶祥被凌遲處死,並剖心祭奠馬新貽。雖然結案了,但種種的跡象又表明沒有這麼簡單,民間則開始編演各類刺馬案的戲曲。然而案件的真實情況則永遠埋藏在歷史中。

    三,背後利益關係之奇。

    刺馬案之所以奇,還在於案件背後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有以下幾點是人們不相信刺馬案為單純仇殺的原因:

    1,馬新貽本來是名不見經傳的芝麻官,靠著招募民團鎮壓太平軍起家,一路得到升遷,還曾被太平軍奪了城池而打成光桿司令。最後他還是重新起家再次獲得朝廷的眷顧和升遷。而我們知道,鎮壓和平定太平軍的主力是曾國藩組建的湘軍,這是一支俯首聽命於曾國藩的私人武裝。在曾國藩的湘軍遍佈大江南北成為朝廷心腹之患的時候,馬新貽是一個無派系,單純的忠於清廷的官員。這讓朝廷多次對他破格提拔,最後成為兩江總督,接替了曾國藩。而曾國藩則被調任直隸總督,遠離了自己的大本營。所以說,馬新貽是慈禧瓦解曾國藩湘軍的一顆棋子。

    2,慈禧曾召見馬新貽密談,馬新貽回到兩江後多次鎮壓和裁撤湘軍,並組建了一支自己的軍隊。而湘軍在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南京後,上奏稱太平軍的國庫中沒有發現財寶,結果讓等著接收太平軍國庫的慈禧怒不可遏。馬新貽在兩江總督位置上多次調查湘軍的財政。

    3,馬新貽與江蘇巡撫丁日昌有矛盾,原因是丁日昌的兒子犯法,而馬新貽嚴厲的處罰了他。於是二人關係十分緊張,而丁日昌與曾國藩又是關係很密切的人。

    種種跡象表明馬新貽之死與曾國藩的湘軍有著嚴重的利害衝突,而勢力遍佈整個江南的湘軍體系很有可能刺殺馬新貽。湘軍的首領曾國藩自然成為最大的嫌疑人。

    四,民間傳說造就傳奇。

    而民間的百姓們則不管這麼複雜的政治關係,在馬新貽被刺後不久,南京城內就有各種刺馬案的傳說,甚至茶館裡還改編成戲曲上演。

    這件轟動朝野的奇案最後由著名清末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改編為三十六回武俠小說《張汶祥刺馬》,而故事則變成了大家熟悉的模樣:

    馬新貽原本和張汶祥,黃縱是拜把兄弟。三個人透過鎮壓太平軍而謀求功業。後來馬新貽官運亨通,黃縱和張汶祥來投奔他,但此時的馬新貽早已經不是那個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他和黃縱的妻室勾搭成奸,並設計誘殺了黃縱。張汶祥為給把兄弟報仇將“漁色負友,形同禽獸”的馬新貽刺死。

    這個故事影響很大,迅速傳遍全國。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影視劇中的刺馬案,都是以此為藍本創作改編。

    很多歷史沒有絕對的真像,但歷史卻可以由後人自由的猜想和假設。這就是歷史能吸引人的最大魅力。

  • 7 # 品讀春秋001

    刺馬案之所以成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不僅是刺客張文祥刺殺成功之後,愣是沒跑,哈哈大笑之後,甘願被捕;還因為案發之後,在江寧將軍魁玉、漕運總督張之萬、兩江總督曾國藩、刑部尚書鄭敦謹四位朝廷大員歷時八個月的審理之後,愣是沒有查出刺客背後的主使,最後只得以勾結海盜、報私人恩怨的結論草草收場。

    刺馬案案情及背後主使。

    據第一批審理此案的魁玉和張之萬得出的結論顯示:張汶祥本河南汝陽人,早年在寧波經營一家典當行,太平軍經過,因為裡面有熟人,他參加了太平軍。在1864年太平軍潰敗前夕,張汶祥回到家鄉,發現妻子已經被惡霸吳炳文霸佔,家裡財物也被劫掠一空。張汶祥到當地官府告狀,領回妻子,但是財物無法追回。在生活陷入困境之時,張汶祥認識了一個海盜,叫龍啟雲。龍啟雲出錢幫張汶祥重新開起了典當行,經常利用典當行銷贓。

    在馬新貽任浙江巡撫的時候,到寧波巡視,張汶祥攔轎喊冤,希望王炳文賠償自己的財務損失,馬新貽對此等小事不予理睬,反而發現張汶祥的典當行是違規經營,立刻給取締了。接著馬昕貽又派兵捕殺了龍啟雲的很多兄弟。

    在諸多打擊之下,張汶祥決定刺殺馬新貽。在同治九年(1870年)的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在校場檢閱部隊,當時圍欄外人員眾多,都想一睹兩江總督的風采,在檢閱完部隊,經過箭道回署衙的路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操著菏澤口音的人喊了一句:“大帥!”馬新貽一聽是老鄉,停止了腳步。

    就在這一剎那間,張汶祥衝了上來,一步跪在馬新貽面前,雙手託著訴狀,說到:“請大帥為草民申冤!”馬新貽接過訴狀的同時,張汶祥掏出一把匕首,深深的刺入了馬新貽的右肋,馬新貽口吐鮮血,倒在地上。

    這是官方公佈的刺馬案細節。在民間還有幾種說辭:

    一.復仇說。張汶祥曾經參加過捻軍,馬新貽在任浙江巡撫期間出兵攻打,張汶祥與其結拜兄弟邱樹青、龍啟雲結寨落草。後來,張汶祥加入太平軍,邱樹青與龍啟雲被馬昕貽剿殺。

    二、奪妻說。張汶祥曾經是捻軍的一個小頭目,馬昕貽在鎮壓捻軍失敗被俘。馬昕貽策反了曹二虎、時錦標和張汶祥,並結拜為兄弟,承諾富貴不相忘。馬昕貽被釋放,造假捻軍被滅,得到朝廷嘉獎,升任浙江巡撫。兄弟三人得知馬昕貽出人頭地,做了高官,前去投奔。誰知,馬昕貽垂涎曹二虎妻子美色,與其勾搭成奸,並設計殺害了曹二虎。張汶祥逃走,發誓給兄弟報仇。

    三、督撫不和說。時間要從馬新貽被害一年前說起,此時丁日昌任浙江巡撫,在蘇州辦公。馬昕貽任兩江總督,在南京辦公。

    1869年10月的某一天,丁日昌的兒子丁惠衡和侄子丁繼祖到蘇州逛妓院,與兩個太湖水師的兵勇發生口角,恰逢蘇州親兵營巡防,看到丁少爺被人欺負,抓捕了那兩個太湖兵,打了其中一個四十軍棍,沒想到把他給打死了。太湖水師氣不過,一表摺子捅到了朝廷那裡,朝廷讓馬昕貽出面審理。

    知道自己闖了大禍,丁日昌的兒子丁惠衡跑了,馬新貽來了個缺席審判,革去了丁惠衡的官職。丁日昌是曾國藩的嫡系,從此二人結下樑子。在馬昕貽檢閱部隊期間,丁日昌沒有陪同上司,而是於前一天離開,隨後出現了刺馬案,這很說明問題。

    以上是導致馬新貽死亡的幾個版本,其實,只要我們把這一迷案放進當時的政局來考慮,不難發現馬新貽的死因。

    一、當時的局勢。

    攻克天京之時,曾國藩手握兩江總督,統領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軍務及財政大權,是當時清廷的賦稅重地,在地方大員裡面,位置僅次於直隸總督,但是實權遠大於直隸總督。

    當時清廷一共有八個總督,其中兩江總督曾國藩、直隸總督劉長佑、閩浙總督左宗棠是湘系出身,此外四川總督駱秉章、兩廣總督毛鴻賓都與曾國藩交好;在兩江巡撫裡面,李續宜、沈葆楨、左宗棠、李鴻章也出自湘淮系,可以說整個江南半壁江山已經落入湘淮系軍閥之首。

    對此,清廷整日憂心忡忡,密切關注曾國藩的錢一舉一動。

    在曾國荃攻入南京之後,滿心希望清廷能夠兌現咸豐帝臨終承諾,破金陵者為王。但是,曾國藩沒有收到封王的詔書,等來的是的是朝廷嚴厲的斥責,因為幼天王洪天貴福跑了。

    曾國藩知道朝廷在猜忌自己,立刻上書朝廷裁撤湘軍,很快,30萬湘軍被裁撤的僅剩27000。

    這樣,朝廷還不放心,急令官文率軍20萬鎮守長江中游的武漢;富阿明鎮守下游鎮江、揚州;曾格林沁駐紮江北的安徽;直隸周圍佈置近百萬綠營軍。

    在分化、提防完成之後,慈禧太后在1868年8月調曾國藩為直隸總督,放到京城附近看管起來。

    到這一步還沒完,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的人選就是非湘系的馬新貽。馬新貽與李鴻章是同年進士,從合肥到廬州再到安徽省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假如沒有清廷的刻意培養,馬新貽不可能爬的這麼快。

    清廷扶馬新貽及地方團練的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抗衡、制約湘淮系集團的勢力。

    二、馬新貽去江南的任務。

    馬新貽上任之前,主動找到慈禧,接受“訓示”。出宮之後,馬昕貽憂慮異常,大汗淋漓。按照常理,地方大員進京,需要拜訪各處官員,然而,馬昕貽沒有任何走訪活動,直接回到家鄉菏澤祭祖。祭祖之後,他又吩咐家人,此去江南凶多吉少,如有不測,萬不可上京鬧事,維如此,方可自保。那馬昕貽接受了什麼秘密任務,是他感覺到自身難保?

    慈禧給了他兩個任務:繼續打壓裁撤湘軍、查出太平軍國庫庫存銀的下落。

    馬新貽到任之後,把2.7萬人的湘軍一下子裁撤了1.4萬,同時秘密調查太平軍財寶的下落。

    在即將水落石出之時,刺馬案出現。這不能不讓人細思極恐。

    結束語:

    刺馬案發生之後,為了避免江南官場震動,慈禧認可了鄭敦謹和曾國藩的二審結果,以勾結海盜謀逆罪,處張汶祥凌遲,並挖心祭奠馬新貽,加封馬新貽太子太保銜,入賢良祠。

    從此以後,兩江總督的位置從沒有旁落湘系將領,直到湘系高階官僚逐步去世,朝廷才改派他人。

    至於被裁撤的湘軍士兵,因沒有妥善安置,多數被當時的秘密組織哥老會吸收,在後來的起義暴動、辛亥革命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 8 # 老威觀史

    刺馬案是清末時期的一件轟動全國的大案,也是清末四大案之一。之所以轟動,因為被刺殺的人是兩江總督馬新貽,這也是清朝歷史上被刺殺的官職最高的官員。

    馬新貽是在1868年8月就任的兩江總督,在任上當了沒兩年,在1870年的7月26日,當他如往常一樣來到官署西側箭道校場校閱士兵後,在回官署的途中遭到了張汶祥的攔路,張汶祥聲稱有冤情要報告總督,馬新貽散去左右,上前攙扶之時,被張汶祥抽刀刺殺,正中要害。張汶祥在殺了馬新貽後大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殺人者張汶祥,一人做事一人當。”第二天馬新貽便不治身亡,案件的經過大概如此。

    案件發生後,清廷大為震動,畢竟是封疆大吏死於光天化日之下,在整個清朝來說也是聞所未聞的事情。那麼這個案件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整個案件,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版本,便是我們熟知的電影《投名狀》的情節。

    《投名狀》版本情節

    其實由陳可辛導演,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等眾多影星參演的《投名狀》的劇情,就是取自刺馬案流傳最廣的民間傳說。

    太平天國時期,清廷無力剿滅太平軍,便允許地方辦團練,馬新貽就是那個時期辦團練起家的一個地方軍閥。馬新貽一開始在安徽合肥辦團練,一開始也沒有去打太平天國,而是與當地的土匪作戰。當然馬新貽的軍事能力也不咋的,作戰不力,遭遇了慘敗,全軍覆沒不說,自己還被俘虜了。而馬新貽遭遇的,便是曹二虎、張汶祥所帶領的土匪軍。

    不過曹二虎和張汶祥並不是真的要反清廷,只是迫於生計佔山為王打家劫舍而已,遇到了馬新貽這樣的人,以為他是大官,也不敢殺他,便放了馬新貽。而馬新貽這個時候實際上是不能回去的,他吃了敗仗自然會埃清廷的問責,回去是死路一條,便留在了曹二虎和張汶祥的土匪窩裡。

    馬新貽特別能說會道,在曹二虎和張汶祥的土匪窩裡待久了,竟然說服了曹二虎和張汶祥投靠朝廷。於是事情就跟《投名狀》裡面的情況差不多,三個人結拜成了兄弟,馬新貽為老大,曹二虎為老二,張汶祥為老三。有了曹二虎和張汶祥的土匪大軍,馬新貽在軍事作戰上也是如魚得水,屢戰屢勝,官也越升越大。馬新貽官當大了以後就逐漸不把曹二虎和張汶祥放在眼裡,疏遠了他們。

    與《投名狀》裡的內容相似,馬新貽還勾搭上了曹二虎的老婆,產生了姦情。偷腥了曹二虎的老婆以後,馬新貽也知道這事情要是曹二虎知道了一定會殺了他(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在那個時代是一樣的仇恨,偷了老婆的其實與殺了曹二虎的爹是一樣的),便先下手為強,找了個理由引出了曹二虎,隨後將其暗殺。

    曹二虎死後,張汶祥便一直追查曹二虎之死的真正原因,最終查到了原來是馬新貽所為,便刺殺了馬新貽,也就有了開始時候所描述的那一幕。

    當然,《投名狀》版本是最為不靠譜的版本,因為如果這個情況是真的話,那麼當張汶祥喊冤並走向馬新貽的時候,馬新貽肯定知道來人是張汶祥,多少會有所防備,不可能上前去迎接張汶祥。其次張汶祥死的時候也沒有說馬新貽奪嫂的事情,如果屬實,那麼張汶祥說出這個事情,也能讓全天下知道馬新貽是什麼人,他殺了馬新貽確實是對的,但張汶祥沒有說。所以《投名狀》的版本其實是經不住推敲,是假的。

    之所以能流行開來,主要是這個事情具備了流行故事的三要素:一是有愛恨情仇,馬新貽、曹二虎、張汶祥之間的愛恨情仇交織,是能夠成為故事的上佳要素;二是有女人參與其中,還是三角戀,這就多少給了人們許多的遐想;三是最終正義得到了伸張,壞人馬新貽得到了應有的下場,讓人看了覺得痛快。

    最可能的情況

    其實馬新貽案子發生後,清廷也只是凌遲處死了張汶祥,之後很多情況也沒有公佈出來,案子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

    案件的背後其實牽扯了很大的政治勢力。據馬新貽的後人在刺馬案三十多年後的敘述,馬新貽在上任兩江總督之前秘密覲見了西太后,出來的時候汗流浹背,這說明西太后慈禧實際上是交代了馬新貽一些任務的。

    交代了什麼任務呢?應該就是關於太平天國寶藏的事情。在曾國藩打下南京後,清廷本以為能從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那裡得到其留下來的諸多財寶,畢竟太平天國經營江南數十年,總能留下一些家底。同時也怕這些財寶最終落在了湘軍手裡,湘軍會拿著這些錢財造反。

    在曾國藩打下南京後,他又做了4年的兩江總督(實際是1860年到1868年在任兩江總督),可以說兩江地區(今天的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地區)遍佈了曾國藩的勢力。而馬新貽到任的時候,曾國藩被調到了直隸當總督,為的就是調開曾國藩,讓馬新貽去追查財寶的下落。但馬新貽到了兩江總督的任上後,其實也是如履薄冰,畢竟周邊全是曾國藩的部下,而且個個都是戰火裡出來的,個個都非常能打,馬新貽其實也奈何不了他們。

    就在馬新貽追查財寶下落的這個節骨眼,竟然就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刺殺了,這也只能說是曾國藩的部下所為。曾國藩自然是不會參與這樣的事情,即便他真的要拍刺客刺殺馬新貽,也不會親自下令,下令的人最有可能的應該是他的弟弟曾國荃,因為曾國荃在打下太平天國後實際上得利最多。根據相關記載,曾國荃曾經派了40條大船將在南京獲得的財寶運回了家。

    當然即便馬新貽被刺殺了,清廷也不會真的繼續追查,畢竟追下去必然是會查到湘軍。當時清廷的部隊基本都不能打仗,無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都頂不了用,一旦把湘軍逼急了,湘軍造反就麻煩了。

    ▲幕後最大的主使,非常有可能是曾國藩的弟弟九帥曾國荃

    所以事件發生後,清廷又把曾國藩派去了江南任兩江總督,為的也是安撫湘軍舊部。

    其實按照這個說法來說,張汶祥在刺殺馬新貽時候的表現也就能夠說得通了,他說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意思就是他蒙受了僱主的大恩。“殺人者張汶祥,一人做事一人當”,意思就是說今天我把事情辦到了,請僱主好好善待我的家人,遵守我們之間的承諾,等於是與僱主來了個隔空喊話。

    後續

    雖然事情發生後清廷沒有馬上進行清算,相反還進行了安撫,實際上清廷一直將此事記恨在心。後來在曾國藩死後沒多久,清廷便裁撤了幾乎所有的湘軍勢力,就此清末時期最能作戰的一支大軍便逐漸消散了。這也多少影響了中國的近代史,因為失去了湘軍這樣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清廷在後來的對外作戰中便經常遭遇失敗了。

  • 9 # 新知傳習閣

    1870年7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參加閱兵式後回府的路上被張汶祥刺殺。張汶祥刺殺成功後,並沒有選擇逃跑,反而束手就擒。在審案的過程中,他卻一言不發,只求一死。

    最先奉命查案的是江寧將軍魁玉,隨後漕運總督張之萬也奉命加入了進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張汶祥和馬新貽之間有私仇,為兄弟們報仇,才出面刺殺了馬新貽。

    當案卷被送到慈禧太后面前時,慈禧太后勃然大怒,派出了戶部主事鄭敦謹前往查案。同時命令直隸總督曾國藩火速前往南京接替兩江總督一職,並協同查案。

    在鄭敦謹審案的時候,曾國藩基本上一言不發。張汶祥保持高度沉默,根本就沒有辦法查下去。最後兩個人商量後,維持原判,重新把卷宗送給了慈禧太后。

    更讓人詭異的是,就在馬新貽被刺殺後不久,江南地區迅速出現了刺馬的戲曲。大致上的劇本就是,大哥馬新貽搶了張汶祥二哥曹二虎的心上人,還殺死了曹二虎,三弟張汶祥才決定替二哥報仇。

    這就是這個案子的疑團之一。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劇本寫出來,編排成戲曲馬上演出,這背後肯定有高人指。要不然不會這麼快,也不會有人敢這麼大膽演這樣的戲,涉及到朝廷重臣的名節問題。

    這個案子的第二個疑團,張汶祥是怎麼得知馬新貽迴路線和時間的?兩江總督是清朝非常重要的職務,這裡是朝廷的賦稅重地,自然比其他的總督要高一點。兩江總督的行蹤是一般人根本沒有辦法掌握的,更不要說這麼順利的刺殺成功。

    很明顯在兩江總督府和軍隊中有主謀者的眼線,刺殺馬新貽是蓄謀已久的事,才會順利的一擊成功。兩江總督以前是曾國藩在擔任,這裡的很多官員和士兵都是曾國藩提拔起來的,也就是說這件事和湘軍脫不開關係。

    這個案子的第三個疑團,馬新貽到底動了誰的蛋糕?馬新貽基本上是坐著電梯向上升的官員,雖然在安徽也曾經鎮壓太平天國,但其軍事歷練的時間很短,並沒有太多的經驗。

    但他擔任兩江總督期間,實際上就是軍政首腦。他把袁世凱的義父袁寶慶調到南京,幫他整飭南京軍務,重點就是打擊遊兵散勇。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湘軍的大小將士都發了大財,開始變得花天酒地。隨後湘軍被裁撤,有很多當慣了兵的湘軍不願意回老家,再加上錢也被揮霍完了,就變成了當地的黑社會,甚至加入了哥老會。

    袁寶慶的工作重點就是打擊這些散兵遊勇,維持當地的社會治安。但這些湘軍的舊部跟江浙地區的很多地方官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些官員原本也是馬新貽整頓的物件。

    江浙地區的很多官員都是湘軍的將領,他們原本就比較提防馬新貽。馬新貽在兩江總督任上大刀闊斧的改革,實際上觸犯了他們的利益,並且還有可能在秘密調查湘軍官員以前喜結太平天國天國聖庫的事。

    並且這個時候已經在兩江總督位子上坐了兩年了,對湘軍官員的威脅越來越大。實際上也引起了這些人的同仇敵愾,他們在明裡暗裡都對馬新貽有意見。

    因此可以非常肯定的說,湘軍的這些將領聯合策劃了這起刺殺馬新貽的陰謀。至於說曾國藩有沒有參與進來不好說,因為沒有直接的相關證據。

    這個時候湘軍的力量已經非常弱了,但湘軍的小弟弟淮軍的力量依然非常強大。淮軍的領袖李鴻章原本是曾國藩的弟子,如果這個案子繼續深挖下去,搞不好就會引起這些軍隊的兵變。

    最終慈禧太后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把張汶祥凌遲處死,讓這個案子草草收場。真相被層層的掩蓋了起來,民間傳說中的情殺案就變成了劇本一直傳唱到了現在。

  • 10 # 無敵紫荊

    清朝四大奇案其之一在曾國藩傳中也有一定篇幅,既然是奇案就是對結局沒有共識的結論。書中也講到了幾種情景,但是究竟哪個是真相,還得讀書自己來判斷。

    電影《投名狀》講的也是這段故事,當然沒了美化熒幕效果影片把若干故事揉到了一起。光復金陵城的是曾國藩,三兄弟的故事是張文祥,被刺兩江總督是馬新貽。

    其實三兄弟那個故事從情理上講是最合乎情理的,但是又解釋不通為什麼張文祥極力想讓曾殺掉申名標。在申死後,張坦然案情的詳情,張曾是湘軍,也是哥老會成員,申是張在哥老會的上級,而且這人貪了張一個絕世寶物,並且在後期殺死了於張有救命之恩的圓燈法師,顧想殺死申。想殺馬新貽是因為圓燈的海盜弟弟被捕殺,為了報恩所以張也類似充當殺手的角色。

    但是有很多疑問,張文祥的妻子沒有再提及了,這也是知情人。中間出現的神秘人喬三,喬答應了張去殺申名標也沒有兌現。

    曾在各種選擇之間撓破了頭,1.不能強調張是湘軍出身,給自己抹黑;

    2.不能強調張是哥老會出身,變相也能引出湘軍出現暮氣的問題;

    3.不能提及是馬新貽處理丁日昌兒子殺人的案情,也是給湘軍抹黑;

    4.朝廷中央的模糊態度、欽差的避讓態度,又不能向朝廷深究,免得牽扯出更多人和事;所以最終以長毛、江洋大盜的故事收尾。

    曾國藩處理完天津教案後在兩江又發生刺馬案,曾又回來處理完刺馬後自感時日無多,向李鴻章交班。

    交代完了後李鴻章突然問曾國藩,“恩師,你看門生最大的不足在哪裡”?

    曾回答說“你的不足在欠容忍,我一生無他長處,就在這點上比你強”

    隨後曾國藩拿出這個例子來說“世間事誰勝誰負,有時就看能挺不能挺”

    李鴻章悟道說,“恩師講這個道理,是要告誡我們,天下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望”。

    躬身入局,挺膺負責,這八個字也高度概括了曾國藩波瀾的一生。

    真相重要的嗎?其實挺重要的,如果大家都務虛不務實,那歷史怎麼發展,國家肯定衰敗,但是有些事兒可能就是得務虛。

  • 11 # 江湖小曉生

    1911年以前的任何事情,其實現代都不會有什麼諱莫如深的說法,誰都可以談論。清末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在當時的確諱莫如深,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隨便聊聊。

    刺馬案的主角就是時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之所以說這個案子非常奇特,那是因為他是清朝被刺殺身亡官職最高的一位大員。而且案子最後還是不了了之,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刺殺馬新貽的是一個叫張汶祥的人,這個人的身份在查案的時候居然也沒有搞清楚,有人說他是馬新貽的結拜兄弟,有人說他做過太平軍也做過海盜,我真的是醉了,封疆大吏被刺殺,兇手的身份你們都查不清嗎?

    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成為慈禧最看重的一顆棋子。

    這件事牽扯就有點太廣了,和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案子一樣,光看表面是不行的。這期間所波及的人,幾乎可以操縱整個清廷的存亡。

    馬新貽被任命為兩江總督之前,曾國藩在這個位置上坐了很多年,他那叫一個愛不釋手。為什麼呢?因為長江以南,就是他老曾家的天下了。

    曾國藩打敗了太平天國以後,整個湘軍的將領們被安排在了長江兩岸各省做官,可以說這個地區的所有勢力,都是曾國藩所控制的。

    曾國藩、曾國荃這兩兄弟在兩江地區那可是一呼萬應,沒人不給面子。他們儼然成了兩江地區的土皇帝,換你你願意走嗎?

    慈禧太后這臉色是越來越難看了,每次曾國藩進京都有點難以自處的意思。他似乎明白了太后的意思,所以果斷辭去了兩江總督的職務。

    慈禧很開心啊,立刻將曾國藩升任直隸總督,而將馬新貽任命為新的兩江總督。曾國藩雖說是升官了,成了六大總督之首的直隸總督,但是他卻脫離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很難有什麼作為了。

    可馬新貽就更加尷尬了,他擔任兩江總督,那就相當於是在虎口奪食。本來老曾家和湘軍的地盤,什麼時候輪到你馬新貽插手了?

    為此馬新貽在當地不僅沒有足夠的權威,而且必須要謹言慎行,這個差事很不好乾。可慈禧卻對他抱有厚望。

    七年,調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奏言:“標兵虛弱,無以壯根本。請選各營兵二千五百人屯江寧,親加訓練。”編為五營,令總兵劉啟發督率緝捕,盜為衰止。宿遷設水、旱兩關,淮關於蔣壩設分關,併為商民擾累。---《清史稿》

    慈禧的意圖很明確,就是希望扶植淮軍集團來跟湘軍集團做鬥爭,雖然名義上的湘軍已經解散了,可是實際上這幫人依舊還有很大的勢力。

    扶植淮軍跟湘軍鬥,才能讓清廷再次恢復對江南地區的統治。馬新貽作為重要的籌碼,是慈禧安插在兩江最重要的棋子,可是馬新貽能夠不負眾望嗎?

    馬新貽兩邊不討好,處境十分尷尬。

    馬新貽到任以後,立刻意識到了處境的艱難。他不知道該如何跟兩江地區的湘軍、淮軍打交道,雖然自己也是戎馬出身,可是跟這兩派都沒什麼過命的交情。

    但是他明白慈禧太后的意思,那就是要扶植淮軍打擊湘軍。但是他又不想徹底得罪湘軍集團,畢竟還要在江南混飯吃,要徹底得罪了手下這幫人,可就真的吃不了兜著走了。

    於是馬新貽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他撥付大量軍餉給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另一方面開始剋扣長江水師的軍餉。長江水師那是曾國藩的心腹軍隊,可見馬新貽的確對曾國藩的人馬下手了。

    馬新貽滿心歡喜,認為扶植曾國藩的弟子李鴻章,這也算是給了曾國藩面子。用淮軍制衡長江水師,這也算是達到了慈禧太后的目的。

    結果這件事卻惹來了一身騷,馬新貽的這一頓操作,不光使得湘軍集團恨透了他,認為他故意剋扣軍餉,而且讓慈禧太后也覺得馬新貽是個搖擺不定的牆頭草。

    九年七月,新貽赴署西偏箭道閱射,事畢步還署。甫及門,有張汶祥者突出,偽若陳狀,抽刀擊新貽,傷脅,次日卒。將軍魁玉以聞,上震悼,賜卹,贈太子太保,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端愍。命魁玉署總督,嚴鞫汶祥,詞反覆屢變。給事中王書瑞奏請根究主使,命漕運總督張之萬會訊。---《清史稿》

    馬新貽心裡苦啊,可是這件事說到底也不可能擺上檯面來說。慈禧管著曾國藩,曾國藩管著湘軍,那等於慈禧管著湘軍,哪有老太后要對自己的軍隊下手的呢?所以事情一旦上了檯面,大家都成了演員,不會說出心裡話,只會面帶微笑地表演。

    針對湘軍集團而來,馬新貽被殺毫不奇怪。

    馬新貽的履歷其實也很輝煌,道光年間考上的進士,後來從知縣開始做起。本來安穩做官,可能到死也就只能做個知府。

    可是太平軍的崛起給了太多人機會,馬新貽就是其中之一。馬新貽憑藉戰功,不斷升遷,又得到了大領導袁甲三的支援,所以成為了封疆大吏。但是他不是湘軍體系中的一員,這是他混不開的硬傷所在。

    奪取長江水師兵權。

    慈禧將馬新貽派遣到兩江任上,理由很簡單,就是要用馬新貽來跟湘軍集團做鬥爭。最好是讓馬新貽奪取湘軍的部分實權,也就是安插一些馬新貽的人到江南地方上去。

    可惜的是整頓過程中,馬新貽被殺了,事情就是這麼巧,你說怎麼辦?就算沒有證據說湘軍幹了這件事,可也會讓人浮想聯翩。

    密查太平軍國庫。

    此外馬新貽到兩江任上,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徹查太平天國國庫的問題。當年曾國荃帶領湘軍殺入天京城以後,在城內燒殺搶掠了很多天,後來索性一把大火把天京城給燒了。

    慈禧太后早就風聞太平軍國庫裡至少有1800萬兩白銀,結果曾國藩上書表示,太平天國的國庫是空的,一毛錢都沒有。

    之萬等以獄辭上,略言:“汶祥嘗從粵匪,復通海盜。新貽撫浙江,捕殺南田海盜,其黨多被戮,妻為人所略。新貽閱兵至寧波,呈訴不準,以是挾仇,無他人指使。請以大逆定罪。”覆命刑部尚書鄭敦謹馳往,會總督曾國藩覆訊,仍如原讞,汶祥極刑,並戮其子,上從之。---《清史稿》

    這下子可算是把慈禧給氣炸了,但是沒辦法啊,老曾手握兵權,又新立戰功,不好對他下手,這件事只能交給馬新貽來偷偷辦理。可惜事情還沒查出來,馬新貽就被宰了。

    總結:馬新貽被殺,應該不是什麼仇殺。

    殺馬新貽的人叫張汶祥,當時審了這個案子,說張汶祥的媳婦兒被人搶走了,他找馬新貽告狀,結果人家壓根不受理。後來他做海盜時被馬新貽給打散了,開當鋪又被馬新貽整頓給關停了,在張汶祥眼裡,馬新貽就是他的剋星。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投名狀》裡的故事了。張汶祥和馬新貽是拜把子兄弟,他們還有一個結拜兄弟叫曹二虎,結果馬新貽看上了曹二虎的媳婦兒,就殺了曹二虎,霸佔了他媳婦兒。張汶祥逃走後,一直找機會報仇。

    要我說,這兩種說法,都把馬新貽給看輕了。清廷草草結案,並且諱莫如深,主要原因是,馬新貽觸怒了湘軍集團。而且當時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經不受清廷控制的這個事實,千萬不能放到檯面上來說。不撕破臉,大家還有迴旋的餘地,一旦撕破臉,慈禧可就沒有退路了。

    這不,3年以後,慈禧藉助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案子,裁撤了一百多名官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和湘軍集團有關的人,這不就報了仇了嘛!

    參考資料:《清史稿》

  • 12 # 呆小啾

    清朝末年,新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在總督官署的門口,見到一個口中咕噥著“冤枉”的人,而這個人突然拔出匕首刺入馬新貽的右肋,完成刺殺後沒有逃走,而是反常地待在原地,高喊自己的名字等待被抓,這便是清朝末年四大奇案之首——刺馬案。

    關於這件案件的記載,《清史稿》所描述的是張汶祥襲擊馬新貽是為了給兄弟和妻子報仇,而晚清朝廷說他是太平軍的餘孽來定罪。

    “汶祥嘗從粵匪,復通海盜。新貽撫浙江,捕殺南田海盜,其黨多被戮,妻為人所略”

    如果真像史料記載的那麼簡單,那這件案件就不會被稱為奇案了,後世很多人包括其他的答主都覺得這件案件背地裡其實是朝廷跟湘軍集團的博弈,無論從事件的起因、經過還是調查程式都非常蹊蹺,讓人細思極恐。

    刺馬案發生後的諸多蹊蹺之處

    第一點就是案件發生的時間非常蹊蹺,因為馬新貽是晚清時期的封疆大吏,而這個兩江總督被謀害的時間節點恰恰是在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曾國藩被調離兩江地區之後,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這件事的目的。

    刺客張汶祥也非常反常,他成功襲擊了馬新貽之後沒有立刻逃走,反而留下等待人捉他。等到他審問的時候,無論怎麼問,他要不就不說話,要不就閃爍其詞,不斷推翻自己的口供,哪怕連累自己的兒子了,都不願意說出偷襲馬新貽的真正緣由,這不得不讓人疑惑。

    根據很多史料和民間傳說,這馬新貽和張汶祥原本是結拜兄弟,可當馬新貽被慈禧任命為兩江總督之後,卻霸佔了兄弟的妻室,這才讓張汶祥想報仇。而這種說法跟流傳下來的朝廷判定相互矛盾,不禁讓人深思。

    馬新貽被刺的經過也非常蹊蹺,作為一個兩江總督,馬新貽是因為獲得軍功才會被重用的,他並不是一般的文臣,肯定有自保能力,一般的人都近不了他身。

    再說了,當時他可是參加完閱射儀式回來的,身邊肯定跟著很多警衛和隨從,張汶祥僅憑一把短兵利刃就偷襲成功,未免也太簡單了吧?

    而且,張汶祥在偷襲馬新貽的時候還口裡高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句話也讓我們有很多疑惑。無論按照官方認定的太平軍餘孽還是民間傳聞說為了妻子兄弟報仇這兩個說法來判斷,都不知道他到底是誰的兵?這也讓慈禧太后和調查的官員覺得其中大有文章。

    第四個蹊蹺之處在於這件案件的處理方式,這件事情是原兩江總督曾國藩和刑部尚書鄭敦謹負責的。

    一開始曾國藩接到慈禧懿旨並沒有直接出發,而是以自己“右眼久已無光,左眼亦目力昏濁”的理由拖延,哪怕去到江寧府之後也沒有立刻審查,而是每天看書喝茶。

    從曾國藩的態度上就能知道,這件事應該與他有關係,不然他為何不按正常流程去審查呢?難道一個封疆大吏出事對於他來說是一件好事情?

    而負責主要審查的鄭敦謹花了十幾天的時間都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最後只能採取了《清史稿》所敘述的理由給張汶祥定罪。

    更為蹊蹺的是,鄭敦謹審完此案之後回到京城上奏,然後就立刻稱病辭職、退居家鄉,要知道鄭敦謹可是以青天自居的好官,審完案之後連忙辭職,連在朝廷正式述職都不敢,他是身不由己還是另有玄機呢?

    其實,刺馬案蹊蹺之處背後的朝廷慈禧舊勢力與曾國藩湘軍集團的對決

    同治三年,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帶領的湘軍攻破了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洪秀全積攢的巨大財富直接進入到湘軍的腰包當中,並沒有上交朝廷。

    雖然湘軍很多將領想讓曾國藩學習趙匡胤黃袍加身,但是曾國藩深知何為高處不勝寒,所以他無意自立,也知道自己現在的勢力已經威脅到了朝廷,功高震主之下他開始謀劃如何自保。

    要在功高蓋主的情況下全身而退,這事在歷史上也只有王翦這些如此強的謀士曾經做到,而曾國藩要做到這一點,他得消除朝廷對自己的猜忌,還不能給朝廷秋後算賬的機會。

    所以,他就順勢聽了慈禧的懿旨裁撤了湘軍,將領們不是為了當官就是為了發財,既然曾國藩裁撤了他們的編制,為了補償他們,於是就拿出天京的財富跟大家分了,這件事朝廷其實也心知肚明,只不過不敢跟湘軍直接翻臉,所以就把這事記下來了。

    同治七年,朝廷意識到國庫空虛,所以開始對當初天京失蹤的金銀財寶下手,意味著慈禧要開始對曾國藩下手了。

    於是,曾國藩被調到京津冀地區擔任直隸總督,要知道這個職位一直都是皇室最親近的人才能擔任,看上去好像升職了,其實慈禧只是為了讓曾國藩遠離湘軍以便更好的監視。

    而空出來的兩江總督,大家本以為會啟用湘淮兩系的人,但是慈禧居然任命了馬新貽前去,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為了分化湘軍,尋找當初洪秀全聚集的巨大財富,說白了,也就是為了尋找曾家兩兄弟的把柄。

    我們細想一下,曾國藩被調離、湘軍被裁撤,兩江地區由一個外人掌控,如果再弄出一個私吞天京財物的鐵證,曾國藩兩兄弟或者說湘軍集團會怎麼樣?

    他們的影響力和地位會被朝廷一步一步蠶食掉!

    慈禧這招確實很厲害,直接把馬新貽這個釘子釘在了湘軍集團的心窩子處,曾國藩等人看上去榮耀無比,實則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得非常謹慎。

    但是慈禧這一招也引發了湘軍集團的眾怒,畢竟兩江地區經過這麼多年的謀劃,兩江總督這個位置哪怕不是曾國藩,也肯定要湘系人士來代替,我們看以後幾任的兩江總督都是左宗棠、曾國荃、張之洞這些跟湘軍緊密聯絡的人,而慈禧卻派了馬新貽攪局,就不能怪湘軍集團聯合出手了。

    所以在慈禧打算用天津教案來把曾國藩徹底打落神壇之時,盛極一時的刺馬案就發生了,這個攪局者馬新貽被莫名其妙地解決,要說跟湘軍無關,誰會信?

    然而,上面也說了,這件案件在審查處理的過程特別的奇怪,朝廷無論派上誰去調查,那個人都玩曖昧並沒有用心調查,就算深入調查也調查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很明顯,前去調查的官員都不敢真正挖掘這件案子的真相,畢竟第一個觸及湘軍利益的馬新貽,他的下場已經是一個警告,誰會主動去跳坑呀?哪怕是認真查案的鄭敦謹查完之後都立刻辭官回家了,這事水有多深自然也不用多說了。

    有人會問,為什麼湘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呢?答案很簡單,湘軍鎮壓太平軍這十幾年,多少將士犧牲自我、揮灑xue汗才換來的成功,打完仗沒升到官還想奪走他們如此艱難獲得財富?這換你,你會接受嗎?

    所以,湘軍用馬新貽的下場來警告朝廷,兩江地區是湘軍的,總督也是湘軍的,不要想著染指。慈禧原本想用馬新貽來試探一下湘軍的實力,沒想到受到如此大的反擊,畢竟朝廷還需要湘軍的支援,慈禧只能草草收場,將曾國藩放回兩江總督的位置。

    在這一場晚清博弈之中,雙方所下的棋子都是好棋,只不過曾國藩這一方面略勝一籌,清朝對收復的半壁江山的掌控已經有心無力了,再也不是曾經的“天朝上國”時代,這預示著清朝未來即將面臨的衰敗。

    話又說回來了,湘軍跟朝廷之間的關係真的要走到這一步嗎?其實並不用。開頭說了,曾國藩並沒有黃袍加身之意,他要的只不過是全身而退、讓朝廷不能“走狗亨”而已。

    所以他一平定太平天國之後就主動裁軍,讓朝廷和漢人精英階層能達成權利分配的默契,這一切進展的都很好。只是慈禧自己作,違反了大家的默契,想要拿回更多的權力和財富,這才引發了眾怒,被一巴掌呼臉上,只能乖乖按照默契走。

    有人會問,為什麼一定要把曾國藩調回去呢?派其他湘系人士去不行嗎?

    不行!

    因為刺馬案所引發的並不只是湘軍對朝廷的迴應,還激起了兩江地區對朝廷的反感,被遣散的湘軍更是躁動不安,這種情況下,誰能壓得住?只有湘軍集團的老大曾國藩了。

    曾國藩用一場刺馬案引發的朝堂博弈讓他人不敢再染指兩江地區,而他自己也成功全身而退,自保前程。

    總結

    刺馬案的引發就像南美熱帶雨林的一隻蝴蝶一樣,隨便扇動一下翅膀就引發了清末朝廷的“龍捲風”,讓漢族的地方大員知道朝廷的軟弱,清朝逐漸失去了對中下層漢族士大夫的控制,所以才會在庚子事變的時候出現李鴻章等人“東南互保”,而這就已經代表了清朝已經沒有掌控天下的實力,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而曾國藩在這一場博弈如果想要取代清廷的話,他絕對能夠拉攏李鴻章和左宗棠和他一起幹,這是朝廷所不能阻擋的。

    只不過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以德求官的他不會允許自己做出這種忤逆之事,所以才透過各種謀劃讓自己功成身退,也不會觸犯到朝廷。

    畢竟,一個“文正公”就足以詮釋曾國藩的忠君愛國!

  • 13 # 泰林說

    刺馬案,一個關於16000000兩白銀去向的大案,結案結的糊塗,據李鴻章的說法後果又十分嚴重。後世的文學改編又有多個版本。所以,越到後來,越顯得撲朔迷離。

    案情十分簡單,就是嫌犯張汶祥當街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竟然成功了。

    此案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的同治九年,

    一說同治這個年號,您就知道,這裡面有慈禧的事,對,慈禧這時候已經垂簾聽政了。

    刺馬案之所以位列清末所謂四大奇案之一,首先是兩江總督這個職位,太大了。

    清制,一省設一個巡撫,以民政為主。總督就厲害了,管著好幾個省,偏軍事。

    這兩江總督就管著三個省的面積,因為兩江指的就是江南省和江西省。而江南省又包括了江蘇和安徽兩省。

    大家都知道江南歷來是宋以來各代王朝的賦稅重地,所以有清一代的兩江總督更是朝廷的重臣才能擔任的職務。

    歷任的名臣,于成龍,史貽直,尹繼善,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都擔任過這個職位。可見清朝對此地的重視。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出個門都有相應的儀仗,簡單地說,看起來至少得是前呼後擁的才行吧。

    為什麼馬新貽當天是步行回兩江總督府呢?

    據當時的護衛張秉仁講,兩江總督府到校場之間有個箭道,十分的便捷,既可以當做騎馬射箭的訓練場所,又可以方便平時的通行。

    馬新貽平時在校場檢閱完軍士們射箭,都是從這裡回總督府,倒是沒什麼異常。

    問題二,馬新貽當天前後至少有四名貼身護衛隨行,刺客張汶祥是怎麼近身的呢?

    問題三,刺客張汶祥抽刀刺中馬新貽脅部(腋下),手段十分熟練,顯然是行家裡手,那麼刺中之後,為什麼束手就擒,還大喊,我就是刺客張汶祥,一人做事一人當!並且還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朝。

    誰養的他,誰派的他?

    問題四,馬新貽被刺中,為甚大喊“找著了!”,找著了什麼?

    第二到第四個問題,讓尊慈禧之命會同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藩三審此案的刑部尚書鄭敦謹十分的迷惑,感覺刺殺的背後,一定有重大的原因,不然張汶祥有多大的仇恨,能夠捨命刺馬呢?!這樣一起明顯是精心策劃的刺殺案,是否會另有主謀呢?

    刺馬案久審不下,刺客供詞翻來覆去,主審官員言辭含糊,這一切讓民間立刻傳聞四起,竟然出現了多種關於刺馬案的唱段。

    朝廷老是不結案,民間的說法可就多起來了。

    和慈禧的定調相反,慈禧賜馬新貽諡號“端愍”,贈太子太保,賜世職。一句話,馬新貽是個好官。

    但民間的說法,則是馬新貽忘恩負義,出賣朋友,還侵佔朋友的妻子!張汶祥則被刻畫為為友復仇的義士!

    這說法,差距可太大了!

    這傳聞,說的是咸豐年間的事了。

    在這個傳聞裡,張汶祥竟然是馬新貽的義弟!

    說張汶祥和曹二虎是捻軍,在一次戰鬥中,生擒了馬新貽,而這兩人呢,屬於“招安派”,本來就想投降清軍。所以就和馬新貽拜了把兄弟。

    這下馬新貽不僅無過,還因為招安捻軍有功,組建了以他的字“谷山”為號的山字營,並且是兩個營的編制。張汶祥和曹二虎也跟著當了官軍,東征西討。

    據說曹二虎的媳婦很漂亮,被馬新貽看中了,勾搭成奸,張汶祥知道了這事,偷偷告訴了曹二虎,兩個人商量著,要殺掉破壞“江湖規矩”的馬新貽。

    沒想到,馬新貽耳目眾多,知道了此事,先下手為強,殺掉了曹二虎,張汶祥逃跑,併發誓要替曹二虎報仇。

    怎麼樣,這情節,熟悉吧,對,電影《投名狀》就是根據刺馬案的這個傳說改編的。

    這傳的,有模有樣的,關鍵是,當時馬新貽被刺時又確實大喊了一聲“找著了”!這看起來,太像是馬新貽根本就認識張汶祥,這句話就是被仇人找到時的驚歎!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僅傳千里,而且會傳的走了樣,傳的把不合理的地方,透過口口相傳,自動“腦補”情節。

    就這種說法,竟然傳成了,馬新貽被刺後大喊不要為難刺客這樣的話來。

    巧合的是,馬新貽當天遇刺,第二天死亡,他的小妾不久後上吊自殺,這下更引起了紛紛的猜測,都說那小妾,就是曹二虎的老婆。

    袁世凱的嗣父,時任江寧鹽法道(二品)的袁寶慶,卻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派刺客暗殺了馬新貽。而長江水師是曾國藩的立身之本,事情,更復雜了!

    袁寶慶是馬新貽向朝廷保舉了兩次,才被朝廷准許,擔任了江寧鹽法道。

    馬新貽為什麼要多次保舉袁寶慶呢。

    因為袁寶慶的叔父袁甲三是負責剿滅蘇豫皖地區捻軍的欽差大臣。

    馬新貽和袁寶慶都曾經在袁甲三的麾下征戰過捻軍,所以關係非常的好。

    馬新貽保舉袁寶慶到江寧任職,說是鹽法,其實就是協助他爭奪長江水師控制權的。

    而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可是曾國藩的心腹大將。

    馬新貽曾經以調整長江佈防的名義,要調動長江水師,而黃翼升肯定不願意交出控制權,所以二人的矛盾很深。

    長江水師,是曾國藩的立身之本。

    因為太平天國運動被曾國藩剿滅之後,龐大的湘軍,就成了曾國藩的負擔。

    他知道朝廷會擔心他的湘軍尾大不掉,從而無法對他進行有效地控制。

    於是曾國藩就盡力削減湘軍的規模,雖然如此,仍然有半個江寧都是湘軍系官員的說法。

    而恰在此時,天津教案爆發。

    曾國藩處理的天津教案,是以處理老百姓和官員為主,這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普遍不滿,曾國藩的聲譽遭到了極大的損害。事實上,曾國藩也在天津教案的第二年,鬱鬱而終。

    那麼當年,長江水師,就成了曾國藩讓朝廷投鼠忌器的重要因素。

    曾國藩是六月十日到天津處理的案件。

    六月二十八日,慈禧再次下令馬新貽,迅速調動長江水師!

    黃翼升此時更是不可能把長江水師的控制權交出來,於是百般拖延。

    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被刺身亡!

    這要是說是個巧合,那也未必太巧了。

    如果真如袁寶慶所說,刺客就是黃翼升為了阻擋馬新貽控制長江水師而派出的,那麼曾國藩會不知情嗎?

    鄭敦謹這下就十分的為難了。

    懷疑黃翼升的絕對不止一人,但是,曾國藩與黃翼升關係深厚,曾國藩此時又擔任兩江總督,並且也是查辦此案的大臣,沒有人敢說出來這樣的懷疑而已。

    並且,如果這事真的是黃翼升做的,那麼,即使是曾國藩毫不知情,一旦揭露出來,曾國藩絕對會受到牽連。

    要繼續查嗎?如果繼續查下去,鄭敦謹面對的,絕不只是黃翼升等長江水師官員,他面對的將是一個龐大的勢力:湘軍。

    讓刑部尚書鄭敦謹震驚的第四道密旨!

    護督將軍,也是刺馬案發生後,署理過兩江總督的魁玉向鄭敦謹透露了一個驚人的訊息!

    在他向朝廷奏報馬新貽被刺之後。

    朝廷連發了四道諭旨。

    前三道是明旨,而第四道卻是發給安徽巡撫英翰的密旨!

    密旨的內容更是讓人目瞪口呆,朝廷密令英翰加強長江防務和當地治安!

    這,防的是誰?英翰,是滿人,不屬於曾國藩的湘軍一系!

    這,是不是意味著,朝廷在兩江唯一信重的英翰,是不是就是在防止兩江兵變的發生?!

    看來,慈禧太后不滿魁玉和漕運總督張之萬的張汶祥是太平軍餘孽,是為了報私仇的結論,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慈禧,從一開始,就把懷疑目標指向了湘軍!

    那麼,如果湘軍是最大的懷疑物件,為什麼又讓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並且擔任“刺馬案”的會辦大臣呢?

    慈禧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曾國藩穩定兩江的局面,鄭敦謹的查案目標,從此開始轉變!

    鄭敦謹想明白慈禧的用意之後,更是不寒而慄了。

    刺馬案尚未審結,江寧城中就有馬新貽魚色賣友,殺弟奪妻的唱段上演,

    成功的引導了江寧的輿論。

    這,這得是多麼大的勢力,又是多麼周密的計劃啊!

    馬新貽之子馬毓楨在聽到鄭敦謹的坦誠相告自己的推測後,終於吐露了一個埋藏心底很久的秘密。

    原來,在兩年前,馬毓楨跟隨父親進京覲見慈禧太后。

    出來的時候,候在殿外的馬毓楨見當紅太監安德海親自將父親送出殿外。

    而本該受寵若驚的父親卻毫無喜色,面色蒼白,步履蹣跚,像是受了很大的驚嚇。

    原來,馬新貽赴任兩江總督,除了削弱湘軍勢力,竟然還負有尋找太平天國寶藏的秘密使命!

    這話,得從曾國藩攻入太平天國的天京說起。

    當時曾國藩的奏摺說的是李秀成下命燒了天京的各個宮殿,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寶藏。

    而李秀成被俘之後的供狀卻清楚的說明,他根本就沒有下令燒各個王府,尤其是天王府!

    各種證據都顯示,湘軍,把太平天國的寶藏都一船一船的運走了!

    慈禧從此就對天國寶藏念念不忘,把這個“光榮”的“尋寶”任務交給了新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

    那麼,到底有沒有這樣一個寶藏呢?

    如果按照太平天國執行過的“聖庫”制度的話,那就應該有!

    所謂聖庫制度,就是要求所有參加太平軍的將士,必須把自己的財產上交聖庫統一使用。

    那麼這個聖庫所存的寶藏數量,就應該是驚人的!

    據說聖庫規模最大時,有一千八百萬兩白銀,而清廷的國庫,僅有二十萬兩白銀!這對慈禧的吸引力,是致命的。

    這個希望一落空,也必然讓慈禧對曾國藩恨之入骨!

    鄭敦謹,不敢再查了!他給朝廷的奏報,承認了魁玉和張之萬的審理結果,就是張汶祥是太平天國餘孽,只是為了報私仇,刺殺了馬新貽,絕對沒有其他主謀!

    而鄭敦謹本人,深感事情太重大,竟然不敢再回京,走到淮安地方的清江浦時,就上奏朝廷,稱病辭職,回家養老。而清廷,竟然也默認了這個結果,並准許鄭敦謹辭職。

    同治十年,張汶祥被殺,挖心祭奠馬新貽,此案,了結。

    李鴻章晚年把東南海防廢弛的原因,歸結到了刺馬案產生的影響。

    刺馬案發生於1871年,1874年,日本侵佔臺灣及澎湖列島。向清廷索要了鉅額的“贖臺費”!

    原因是,刺馬案發生後,慈禧太后對湘軍更是深惡痛絕。不斷地削弱湘軍的力量,導致整個東南海防廢弛。

    東南的軍事實力削弱,又導致了1881年法國在忙完了普法戰爭之後,轉頭挑起中法戰爭,讓法國攫取了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的宗主國地位。

    刺馬一案,影響深遠!

  • 14 # 藍風破曉

    大清刺馬案,清朝四大疑案之一。

    因為,被殺的人官位高,流傳的版本多,導致整個案件撲朔迷離,充滿著種種懸疑。真相到底是什麼?抽絲剝繭,羅列種種蛛絲馬跡,真相就會呈現在眼前。

    一、刺馬案基本情況。

    被殺者:兩江總督馬新貽,享年49歲。

    殺人者:張汶祥,在眾多保鏢護衛下,刺馬成功。

    背 景:曾國藩等人平息了太平天國運動,勢力非常大,雖然曾經解散了不少湘勇,但門生故吏、大量下屬在江南自成一派,左右著整體局勢,有點尾大不掉。

    於是,慈禧太后調曾國藩去擔任直隸總督,馬新貽接替了曾國藩的位置,兩年之後,馬新貽被刺,從此生死道消。

    版 本:馬總督被刺殺,當時的版本有很多個,最主流的傳說版本有兩個。

    版本一:這個版本堪比寫好的電影劇本,色彩斑斕,有兄弟情義,還有三角戀。

    據說,張汶祥曾經是太平天國餘孽,當過海盜,當過叛匪,在一次和官軍對戰中,把官軍負責人馬新貽活捉了,然後,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張汶祥等人想要上岸,馬新貽就此成為了最重要的跳板,於是,張汶祥、馬新貽、曹二虎、石錦標四人結為了兄弟。

    後來,馬新貽的官越做越大,而且此人極其好色,把曹二虎的漂亮老婆給睡了。

    睡就睡了吧,見曹二虎發現了,馬新貽一不做二不休,把老曹給暗算了,於是,張汶祥為了報仇,行兇殺人。

    這是流傳非常廣的一個版本,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沒錯,這就是電影《投名狀》的原型。

    神奇的是,這個版本是最先出現的,張汶祥這邊殺人,那邊傳說就開始了,很快還編成了戲文,開始在南方快速流行.....

    版本二:是說因為私仇尋恨,導致馬總督被殺。

    這個版本出現的時間稍微晚一些,是根據各種審判結果,以及當事人的口供,得出的版本。

    這版本說的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餘孽,後來兵敗成了海盜。

    很遺憾,這些海盜兄弟們,本想過一過新的生活,但是被鐵腕官員馬新貽嚴打,滅了不少,因此,逃過處理的張汶祥懷恨在心。

    後來,張汶祥的老婆被某官員強佔,向馬新貽告狀時,卻不曾理會,於是,恨意再增。

    而為了謀生,張汶祥又成立了一個黑當鋪,又被馬新貽查沒,因此,就有了殺人的心思。

    這個版本的可笑之處在於,張汶祥這樣的小人物,怎麼會被馬新貽屢屢惦記上?要知道,1858年時的馬新貽已經是道臺級別的人物了,下面有很多人辦事的。

    其實,另外有一個真正的版本,知情人不敢多說,只會悄悄地說,而很多年後,留意於這個案件的人們紛紛驚歎,這才是真相.......

    什麼是真相?先看看發生了什麼,再看看疑點

    1、馬新貽被刺前後發生了什麼?

    馬新貽是個文官,但為人精明,做事果敢,也是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1864年,馬新貽成了浙江巡撫,幹得風生水起。1865年,他升成了閩浙總督,這已經是絕對的封疆大吏了。

    可是,慈禧太后的調令來了,讓他擔任曾國藩的職務,做到兩江總督的位置上。而曾國藩調去做了直隸總督。

    慈禧太后的良苦用心,懂政治的人一眼就能看透。

    而馬新貽還沒上任,就被慈禧召見到京城,短短几天,被召見12次之多。最後一次出來時,馬新貽竟然滿臉緊張,似有惶恐之意。

    上任之前,馬新貽回了趟山東老家,叮囑家人:如果自己出什麼意外,千萬不要去京告狀,而是要低調隱忍,方能化險為夷。(家裡人後來說的)

    上任之後,馬新貽做了兩件事,第一進行裁員裁軍,就此,好幾萬人被裁,而曾國藩的門生故吏們感覺到了一絲寒意。被裁的湘軍,沒有回家去老老實實種地,很多加入了哥老會,或者其它幫派,開始了禍害百姓的生活。

    兩年之後,馬新貽被張汶祥刺殺。結案後,有湘軍成員給張汶祥立碑祭拜。

    馬新貽被殺,引起朝野上下的一片驚呼,開始查案。

    第一波來審判的官員是:江寧將軍魁玉、藩臺梅啟照等人,幾天後,又加入了漕運總督張之萬。幾個人藉口案情重大,拖拖拉拉,也不上刑罰。

    一頓折騰後的審訊結果是:案情重大,徒事刑求,倘未正典刑而庾死,誰任其咎?

    啥意思?這事太重大了,動不動用刑罰,案子沒審出頭緒,人死了,誰負責任?

    總之,這幾人,就這樣拖著,慢慢審著,最後,上了一個奏摺,其內容是:透過數次的審訊,張汶祥前後口供一致,就是為了報私仇!

    事情到了這裡,慈禧太后很鬱悶,如何應對,查還是不查?查。

    這次,派出去的人是兩個重量級人物,一個是曾國藩,恢復兩江總督之位;一個是號稱“鐵面無私”的刑部尚書鄭敦謹。於是,一副畫面出現了,鄭敦謹在審案,旁邊坐個曾國藩,這案子怎麼審?

    審來審去,疑點重重,鄭敦謹問曾國藩如何進一步審理,曾國藩淡淡地說:“看來只好照魁、張原奏之法奏結此案。”話到這裡,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不能再審了。

    於是乎,刺馬案終於結案了,歷時一年半左右,殺人者張汶祥被判凌遲。

    2、那些不能忽視的疑點。

    刺馬案,過去了一百多年,仍然被人們拿來說,說明此案絕不簡單,絕不是一般的私仇報復。

    我們看看一些疑點。

    疑點一:馬新貽上任前被慈禧叫去,見了12次面,說了什麼?

    慈禧如此重視此事,說明有著大心思,目的無非兩個:

    一是要查太平天國破了之後的巨量財寶的去處。要知道,太平天國敗了後,偌大的南京,竟然沒有任何的財寶,曾國藩說是一把火給燒完了,真是如此嗎?慈禧是不信的,當時的清朝很窮,她很關注此事。但是,這事要查,勢必困難重重。

    二是要逐漸調整兩江地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官員結構,逐漸稀釋曾國藩的勢力,讓朝廷的風險降到最低。

    除了這兩件事,再無大事,再也沒有能讓馬新貽惶恐之事了,因為這兩件事會得罪人,而且是很多人。

    2、張汶祥此人到底是何來頭?

    張汶祥是什麼來頭,並沒有詳細資料,但有傳言稱是湘軍中的一位。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張汶祥死後,湘軍一些骨幹,竟然為其立碑祭拜。這事就奇了怪了,如果是一般的罪犯,何必如此?

    而且,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時,竟然出奇的順利,護衛沒起什麼作用,人家單刀直入,穿過護衛群,順利刺殺張汶祥,如果這沒有內應,打死我都無法相信。

    有意思的是,這邊“刺馬”剛成功不久,那邊連“情殺”的戲文都編出來了,是誰編的戲文?

    一看,就是有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在推波助瀾,混淆視聽,目的就是為了掩飾真相。

    更讓人驚奇的是,張汶祥什麼來頭?進了監獄,竟然不被用刑,理由那麼奇葩:害怕打死了!清朝執法真的那麼文明嗎?騙鬼吧!

    張汶祥此人不簡單,絕不是為了私仇而來。

    3、審案的官員安排,有問題。

    第一波主審官員中,魁玉是個旗人,但和曾國藩的關係匪淺,也是平定太平軍的官員之一。梅啟照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張之萬都快退休了,會惹一身騷嗎?

    於是乎,案子拖了不說,審的效率也極差。

    很明顯,第一波官員的安排有點問題,忽略了一些事情。

    第二波官員,不就是曾國藩和鄭敦謹兩人嗎?

    曾國藩端坐在那裡,不發一言,鄭敦謹詢問時,曾國藩直接建議維持原判,不審了,鄭敦謹難道嗅不出什麼味道?

    剛把曾國藩調到直隸兩年,又把曾國藩調回來,已經說明了問題。

    真相

    重重疑點,指向了同一個結果:馬新貽就是曾國藩手下人安排刺殺的。馬新貽要查財寶去向,又要斷很多人的仕途,不死怎麼能行?

    不過,曾國藩遠在直隸,從地理位置和曾國藩一向的為人來看,他不會是直接策劃此事的人,而曾國荃卻有極大的可能。

    曾國藩雖然不是策劃人,但後來一定是知情者!

    不過,曾國藩被恢復原職位時,朝廷已經釋放了一個明顯的訊號:慈禧暫時打消了改變兩江地區官員結構的主意,也打消了繼續追查財寶的主意,害怕再生亂。

    總而言之,刺馬案,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報私仇”的案件,種種情況說明,其實是朝廷和地方大員的權力博弈。

    雖然,透過“刺馬案”沒有改變兩江的政治生態,但慈禧卻在心裡把這事記得很深。1872年,曾國藩去世,又過了幾年,因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牽連,很多湘軍出身的官員被“批處理”,也許,此時的慈禧才算出了一口氣。

  • 15 # 良人執戟2

    “刺馬案”列為清代四大疑案之首,案情的波譎雲詭,猶如迷津夜渡,在歷史的煙雲繚繞中,仍然疑問叢生。原因很簡單,兇手的供詞被“矯‬為‬異‬詞‬”後‬,‬而‬“急‬磔‬”(‬凌‬遲‬)‬張‬於‬市‬。‬實‬則‬“終‬無‬確‬供‬也‬。‬”你‬可‬以‬懷疑曾‬國‬藩‬,‬證‬據呢‬?‬

    ‬兇手供詞哪兒去了

    清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七日,早有不祥預感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在衙門外的官道上,被前呼後擁的兵勇護衛著,馬上就要進入衙門了,就在此時,突然閃出兇手張汶祥,電光火石的瞬間,一把解腕尖刀遞進馬總督的肋間,直沒入柄.....

    兇手當場拿下,發上元縣(今南京市轄)令張開祁收監。案情重大,形勢敏感。清廷連派兩員大臣過問此事,意味深長的調回曾國藩復任兩江總督。

    審問由上元縣令張開祁、藩司(地方行政長官)梅啟照、首府(省城)孫雲錦三人會審此案。

    張汶祥侃侃直供,問官頓時臉色劇變、相對愕眙(互相驚視)!不敢錄供通祥。

    藩司梅啟照這位地方行政長官,在官場宦海沉浮,知進退,守規矩,立即發話:“此案不宜直敘,宜令改供為“浙江海‬盜‬挾‬私‬報復‬。‬”張‬汶‬祥‬堅‬不‬改‬口‬,‬立即施‬以‬酷刑改‬供‬,‬非‬無‬供‬也‬。‬

    我的理解是,張汶祥的原始供詞應該是有的,雖然對張施以酷刑。

    ‬馬新貽死於湘軍的囂張氣焰

    (曾國荃)

    朝廷派張之萬(張之洞堂兄)查辦,之萬萬萬不敢過問此案,託故迴避。又改命鄭敦謹(刑部主事)主辦此案,聞知地方已經定案,鄭敦謹急忙託病遁去。中央大員避之不及,足見此案的水深!

    但是,由於馬新貽長於社會綜合治理,頗有民心,史稱循吏。社會輿論都認為是死於湘軍之囂張氣焰!

    矛頭指向了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這位另一個“曾剃頭”是湘軍大將,實際上的指揮者。攻陷天京時的兇悍氣焰,連奉命共同攻打天京的李鴻章淮軍也退避三舍。清廷明知湘、淮互相防備,為了達到牽制的目的,故作含糊,當然就助長了湘軍氣焰。

    當清廷調曾國藩到北京任直隸總督時,就發生了“剌馬案”。

    ‬曾國藩不敢造反

    (曾國藩)

    關於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觀念我就不多講了,他具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他只追求做一個國家危難時的“中興名臣”,最終能夠封侯拜相,榮宗耀祖就可以了,當太平天國被鎮壓了後,曾國藩主動解散了湘軍。

    但是,清廷調曾國藩督直,對湘軍將領暗中予以壓抑,故意抬高淮軍,使其自相殘殺。幸好李鴻章和曾國藩絕對不是勢力小人,輕輕滑過清廷劍鋒,仍然可以保全榮華富貴。

    雖然曾國藩的幕僚遊說曾國藩謀反,但是,熟悉天下大勢的曾國藩知道,清廷對南方的三十萬湘軍己有防範。

    北方的僧格林沁是親王級別的人物,擁有一支尚稱兇猛的騎兵部隊,佈置在河南腹地,一旦東南有事,可以立即南下武漢,決戰隨棗,拱衛中原。

    而且天京一陷落,清軍八旗兵立即佔領天京,目的就是防範湘軍。

    當曾國藩調到京城任直隸總督後,一種憤怒和恐懼心理,瀰漫湘軍,於是發生了“刺馬案”,刺殺中央命官,是滅族大罪,只有曾國荃是最大的嫌疑,而曾國藩是事後方知,屬於知情者。

    結語

    “刺馬案”是發生在清政府“狡兔死 良狗烹”的壓力下發生的“警告性”事件,當事幾方都是心知肚明,既不說破,也不點破,維持現狀,只是苦了馬新貽、張汶祥,不過,他們永遠無法吐露真相了。

  • 16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刺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電影《投名狀》演繹了這段故事。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

    震驚朝野。

    (曾國藩)

    連提拔馬新貽的慈禧太后都驚呼:馬新貽,豈不甚奇?

    太奇怪了!

    慈禧先令江寧將軍魁玉會同江寧布政使梅啟照等人審訊刺客張汶祥。梅啟照原是曾國藩的門生。此時的慈禧早就懷疑是否有湘軍作怪,派出漕運總督張之萬前去共同破案。

    慈禧還不放心,又派出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謹前去主持查案。

    鄭敦謹審來審去,發現這是一個政治案件,不是一個簡單的刑事案件,也不想捅個大簍子。

    很有可能是湘軍所為。

    如果捅破了,把湘軍逼造反了,那天下再也不可收拾。

    所以,鄭敦謹就同意魁玉和張之萬的會審,說張汶祥是洪秀全餘黨,刺殺馬新貽,沒有其他主謀。

    同治九年,曾國藩替代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

    這事就更奇怪了。

    鄭敦謹審完案件回京,半路到了淮安清江浦,就上疏以生病的理由申請退休,不再做官了。

    馬新貽是回族,山東菏澤人,27歲中進士。

    提拔馬新貽的是袁甲三,袁甲三是袁世凱的叔祖。

    咸豐五年,馬新貽在袁甲三手下收復太平軍手裡的廬州,當上了廬州知府。接著獲得舒城大捷。馬新貽當上了安徽按察使。

    咸豐八年,馬新貽被陳玉成打敗,丟了廬州,被革職。

    咸豐十年,袁甲三保舉馬新貽,再次復職。

    袁甲三和馬新貽在安徽,北拒捻軍,南擊太平軍,防止兩匪連通一體,可以說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間接上也幫助了曾國荃圍困安慶。

    但袁甲三在同治初年就病死了,馬新貽失去了一個大靠山。

    剿滅太平天國後,慈禧太后為了壓制曾國藩的湘軍,特意提拔馬新貽。

    馬新貽先後搞了漕糧改革和兩淮鹽政改革。

    馬新貽減少了漕糧經過各個關口的陋規和好處費,而兩淮鹽政原是富得流油的。動了太多人的乳酪。

    湘軍在不斷裁減,總要撈點金錢好處吧。

    可以說,馬新貽動了湘軍的乳酪。

  • 17 # 路之意

    1870年8月22日,當曾國藩在天津查辦教案時,南京發生了轟動全國的巨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

    據野史說,馬新貽被刺前數日,忽然接到一份公文,也不知為何署印章,拆開一看,並無文書,但畫死馬一匹。馬新貽大驚失色,寢食不安。8月21日,這是督署月課武職的日子,因雨推遲到第二天舉行,總督馬新貽親臨校場檢閱。校場在督署西邊,有箭道可達署後便門。馬新貽檢閱完畢,步行由箭道回署,將入便門,忽見有人跪在道邊,“求助川資”,原來是同鄉武生王鹹鎮。馬新貽沒好氣地說:“已助兩次矣,今胡又來?”話還沒說完,忽然看見一個身穿短衣清兵模樣的人,快步走到馬新貽面前,打千請安,右手隨即從靴筒中取出閃閃發光的一柄短刀向馬猛刺。行刺者自稱張文祥,並不逃跑,束手就擒。馬新貽被刺成重傷,不治而亡。

    馬新貽是兩江總督、朝廷重臣,行刺總督,這在清朝200多年來,還是頭一遭,於是人情洶洶,訛言朋興,朝廷更是大為震驚。案發三天後,即嚴令江寧將軍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趕緊嚴訊,務必究出行刺緣由及有無主使確情。可是張文祥供詞閃爍,無法定案,朝廷無奈,又派漕運總督張之萬前赴金陵,會同審辦,連日熬審。張文祥供認,過去因攔轎告狀,馬新貽拒不受理,後開小押店,又被嚴禁,因怨成仇,謀圖行刺,等等,此外,“堅不吐實”。如此重案,朝野上下,人言藉藉,如不迅速結案,朝廷臉面無光。天津教案辦得差不多,朝廷即令曾國藩回任兩江,“趕緊嚴加審訊,以期水落石出”。同時,命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協助曾國藩辦案。

    曾國藩深知案情重大,心中沒底,赴任前試圖窺探慈禧太后的態度,便上奏“恭請陛見”,得到允准。1870年10月30日,慈禧太后在養心殿召見了他。

    太后問:“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

    國藩對:“這事很奇。”

    問:“馬新貽辦事很好?”

    對:“他辦事精細和平。”

    僅此寥寥數語,不冷不熱,不痛不癢,頗令人玩味。不過,曾國藩還是心領神會。朝廷雖然諭旨一道接一道往下發,措辭一次比一次嚴厲,骨子裡並不是十分重視,其中的隱情,是一個讓人猜不透的謎。

    既然慈禧太后定下基調,曾國藩辦起這件十分棘手的案子也就容易多了。曾國藩辦事一向比較嚴謹,可是處理張文祥刺馬案,顯然有些粗疏了。這也是看朝廷眼色行事而已。既然朝廷要求國藩把“刺馬案”查個“水落石出”,國藩當然要有所交待。1871年3月19日,即為欽差鄭敦謹送行這一天,上了一個《複審兇犯行刺馬新貽緣由》的摺子,上報復審張文祥刺馬緣由。大致情況是這樣的:

    曾國藩等親自審訊,得知張文祥是河南汝陽縣人,1849年間,變賣家產,換得本錢做氈帽生意,到浙江寧波販賣。在這裡,遇到羅法善,一交談,才知倆人原是同鄉,漸漸地來往多了起來。張犯因為在寧波做放印子錢的買賣,便娶了羅法善的女兒為妻,生育一男二女。

    咸豐年間,張文祥靠開典當小店為生,僱了一個叫陳養和的人在店裡幫工。1861年太平軍將攻寧波,張文祥把衣服、銀兩以及洋錢數百元裝入箱子,交給羅氏,要她帶著子女出城避亂,張文祥與陳養和留在城裡守店。當時,有個叫陳世雲的人和張文祥是老相識,在太平軍中擔任後營護軍,太平軍攻陷寧波時,暗裡差使王樹勳到張文祥店內保護,門口插了一面太平軍的旗幟,另貼一紙條,以免財產被搶。當太平軍在寧波站穩腳跟,便邀張文祥一起參加,還威脅陳養和一同前去。

    後來,陳世雲帶張文祥一起攻打諸暨縣包村,陳世法被包村團練擊斃,張文祥倖免,曾將這一訊息告知陳養和。後陳養和逃出太平軍,張文祥繼續留在侍王李世賢隊下當後營護軍,隨軍至安徽、江西、廣東、福建等地。

    1864年10月間,太平軍陷漳州,時金彪被俘,張文祥一問,原來是同鄉,便為他求情,免其一死,並將時金彪留在自己的住所。張文祥見太平軍敗局已定,暗與時金彪商議一起逃跑。1865年1月間,乘便溜之大吉,投到提督黃少春軍營,要獻計破敵立功,該營以二人沒有可靠的擔保人不肯接收,給了盤纏打發他們回原籍。張文祥走投無路,便同時金彪由廈門到了福州。

    1865年春,時金彪經人引薦,到浙江巡撫馬新貽署中當差,張文祥則在福州當兵。不久,他搭海船回到寧波,得知妻子羅氏被吳炳燮霸佔,並騙去銀錢,便到鄞縣衙門告狀,鄞縣透過審訊得知羅氏私自改嫁,便判決羅氏由張文祥領回,銀錢無憑無據,無法追究。張文祥於心不甘,又因窮困潦倒,無法生活,即在老相識王老四、陶孝揚、吳建工、武德沅等,以及王老四的熟人龍啟法、李沅和、楊中和等的資助下,又開店營生,並幫忙銷贓圖利。後張文祥同龍啟泫等來往漸熟,便隨龍啟法、王老四、李沅和、李海、楊中和乘坐陶湘幗海船,一共七人往定海一帶行劫,未能得手。龍啟泫等人便投到南田大股海盜那裡入夥,張文祥仍舊回到寧波。

    到1866年初,浙江巡撫馬新貽巡查邊境到了寧波,張文祥企圖借巡撫大人的威力,來搞垮吳炳燮,隨即寫下狀紙攔轎喊冤,請求巡撫大人為他追回銀錢。結果,馬新貽不予理睬,擲回狀紙。吳炳燮得知此事,洋洋得意,和別人說起,作為笑料。不久,吳又尋機勾引羅氏私奔。張文祥告到知府,知府批交知縣,將羅氏追回交給張文祥。張文祥憤怒已極,便逼迫羅氏自盡。

    這年10月間,張文祥與龍啟沄、王老四在酒店裡相遇,傾訴告狀非但沒有得到巡撫的批准,反而遭到吳炳燮的欺辱,現已家破人亡等情況。龍啟法也向他說起,從前投入南田大股海盜中,不幸被馬巡撫派兵追捕,陶湘幗、李沅和、李海、楊中和等均被殺死,自己和王老四僥倖逃脫。龍又誇讚張文祥講義氣,可為眾朋友報仇,自己也可以報仇雪恥了。張文祥經他一激,當即同意為朋友行刺馬新貽。決意已定,就此分手。

    1867年8月間,張文祥獲悉陳養和在湖州新市鎮做買賣,生意不錯,於是將子女託付給妻嫂羅王氏照管,自己到新市鎮找到陳養和,想合夥開家小押店。陳養和告訴他,馬巡撫已出了告示,禁止開小押店,人多可開當鋪,如果一定要開押店的話,也只能小做。張文祥於是租了房屋開起張來,把羅王氏及子女一起接到了新市鎮。當地地痞流氓見張文祥這店是違法開的,便經常前來敲詐勒索,弄得張文祥連本帶利全賠了進去,因而窮而愈憤。

    1868年3月間,張文祥到了杭州,得知時金彪在巡撫衙門當差,暗自慶幸,便找到時金彪,託他在衙門裡給謀個差使,其他就沒有多講了。時金彪以馬巡撫升任閩浙總督,不便代謀差使,念及舊情,將張文祥留在署中款待兩日。張文祥沒找到機會下手,只好又回到新市鎮。

    1869年10月1日,張文祥聽說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即藉口訪親探友為名來到南京。當時,時金彪已隨新任布政使李宗羲進京。正愁沒辦法混到總督署內,忽然看到督署牆上貼有陰曆每月二十五日考核武弁的榜文,自以為得計。10月29日,張文祥到箭道窺探,見總督散課時左護右擁,又見總督身穿棉衣,恐怕刺他不死,未敢妄動。心中盤算,等來年夏季衣衫單薄的時候再下手不遲。於是,再度折回新市鎮。

    1870年5月問,張文祥暫時在陳澱甲等人的店鋪內幫忙。到了7月7日,由新市鎮上船,8日下午到蘇州搭換船隻,9日開船,16日抵金陵,17日進城,先住在朱定齋的客店裡,等到考課日期到時往箭道窺探偵察。後輾轉住到周廣彩飯店,暗暗將小刀磨得鋒利。8月21日,張文祥一早去校場附近等候馬新貽的出現,哪知因雨延期,推遲了一天。

    次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督署右箭道演武廳檢閱考核武弁。按老規矩,應課武弁可帶隨從,允許一般老百姓出入觀看。馬新貽檢閱完畢,走出演武廳,準備由西角門回署。張文祥則在角門外偏南的地方等待。恰在這時,馬新貽的同鄉王鹹鎮跪在道上請求資助,被巡捕葉化龍等攔住。馬新貽繼續往前走,剛到西角口,張文祥立即拔出隨身所帶小刀,乘眾人沒有防備的時候,口裡喊著冤枉,撲向馬新貽,用刀猛刺,結果刺中馬新貽右肋偏下的地方。前督臣被刺傷後,大呼來人,差役方秉仁急忙上前將張文祥捉住,奪獲兇刀。中軍副將喻吉三聞訊趕來,與差役一起將張犯捆綁起來。前督臣馬新貽救治無效,於第二天身亡。

    儘管曾國藩將張文祥刺馬緣由,繪聲繪色上達朝廷,但案子卻沒有任何突破,仍然是魁玉、張之萬審理的結果,只不過重新梳理了一下。當時魁玉、張之萬的摺子上呈後,朝廷就感到疑竇叢生,如此大案,張文祥所供挾恨報仇,以及受龍啟泫指使等情,“恐尚有不實不盡”,令人難以信服。而且,張文祥被擒時,口稱“養軍千日,用軍一朝”,這話像長了翅膀,很快傳到了北京,戶科掌印給事中劉秉厚等上奏朝廷,據此認為,刺馬絕不是張犯一人挾仇逞兇,幕後必然有人主使,這是毫無疑問的,請求朝廷飭下曾國藩,嚴加審訊,徹底根究,一定要挖出幕後之人,為馬新貽洗冤。還說,如果以張犯一人挾恨報仇,或藉故以大化小,匆匆結案,將不足以服人心而肅綱紀。

    案情的關鍵在此,曾國藩當然迴避不開。所以,他在奏摺中輕描淡寫,解釋說,就“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屢經審訊追查,該犯堅持說乃是因為受了龍啟沄等人的幫助,讓他為朋友復仇,發洩自己的忿恨。該犯以前確實受過龍啟沄等人的恩惠,既然龍啟沄等指使他報仇,所以被擒時才口出此言,也是很自然的,此外並沒有其他人主使,也沒有知情同謀之人。然而,按張文祥供詞來定案子,刺馬的動機太過於單純輕微,當然不足以服人。曾國藩如此含混奏結,無疑是在藉故以大化小。

    張文祥刺馬,全國上下,傳聞紛紛,更可怕的是,它涉及到統治的內部了。當時有個叫王家璧的太常寺少卿,上奏朝廷說:臣在陝西聽說,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犯了案,應歸馬新貽查辦,丁日昌託人求情,馬新貽不領情,所以導致出這場禍變。陝西在偏僻的西陲,尚人言藉藉,江南就更不用說了。按理說,丁日昌身為巡撫大臣,其子所犯的案子並不比此案重大,何至於縱子膽大妄為?但是使人不能不產生疑問的是,前雲南巡撫徐之銘就有指使何有保殺害陝西巡撫鄭爾恆的事情,路人皆知,可是至今無人檢舉揭發,罪犯也未受到應有的懲罰,不足以警告企圖效法的人。

    丁日昌本來是個虛偽陰險的小人,江南大小官員很多,此事不懷疑他人,唯獨懷疑該巡撫之子,難保事出無因。或是其子妄為而該撫不知,或者人人知道他赴天津協助曾國藩查辦教案,指使刺馬不會被人懷疑,總而言之不得其詳。還有,臣等都是馬新貽的同僚,聽到馬被害的訊息,無不義憤溢於言表,只有丁日昌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令人費解。因此,建議將丁日昌之子原犯案件統統交給會審大臣,破除情面,秉公查辦。

    問題既然提了出來,曾國藩也就不能不作個答覆。不過,1871年2月2日,朝廷給曾國藩、鄭敦謹一道“寄諭”說,王家璧所奏,僅僅得自傳聞,而且丁日昌之子丁惠衡前因不能約束家丁範貴閒遊妓館,已經由丁日昌自行奏明交馬新貽審擬奏結,用不著再提審訊問了,繼續審查“有無另有主使之人”。朝廷有此命令,曾國藩就好交待了。3月19日,他專門上了一個《復奏馬新貽被刺一案犯供無主使實情片》,說什麼:丁惠衡不能約束家丁一案,先由其父丁日昌奏交馬新貽審查辦理。馬新貽據範貴等供詞定案,並未將丁惠衡傳訊,僅請將丁惠衡交部議處。嗣後,丁日昌自請將其子革職。

    就是說,丁惠衡一案事先的舉報揭發,以及事後的從嚴革職,均由丁日昌自行奏辦,用不著向馬新貽求情,這是顯而易見的。至於此案有沒有另外的主使人,臣等將張文祥熬審20餘日,據該犯堅持說,如果另有主使人,他完全可以據實供出,這樣既可以減輕罪名,又可以免受嚴刑拷打之苦。臣又將張文祥的子女親戚以及好友武定幗等調來,要他們從旁設法勸誘其招出實供,結果是既與丁惠衡一案毫無牽涉,也沒有任何另外主使之人。因此此案去年的原審案情,與今年的再審情節沒有什麼不相符合的地方。太常寺少卿王家璧所奏,得自傳聞,沒有再議的必要。

    曾國藩深感案情重大而複雜,越審越可怕,趕緊結案。他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再三審訊,該犯還是堅持以前的口供,已熬審20餘日,該犯屢次絕食,只剩下最後一口氣,奄奄待斃,如旦夕喪命,反而讓他逃脫殘酷的死刑,所以應該迅速了結此案。

    結案並不難,張文祥膽敢戕害重臣,這是對清朝統治者的藐視,“情同叛逆”,何況張文祥實屬“漏網發逆”,又與浙江南田海盜有勾結,凡此都是大逆不道,“罪大惡極”,理應凌遲處死。1871年4月3日,曾國藩將張文祥押赴刑場,凌遲處死,並在馬新貽靈柩前摘取張文祥的心進行祭奠,以伸張國法而告慰忠臣英靈。沸沸揚揚半年多的“刺馬案”,總算落下幃幕。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國藩經辦此案,粗疏含混,對張文祥這樣刺殺朝廷重臣的要犯,竟始終不敢用刑,名義上怕用刑萬一“瘐死獄中,誰執其咎?故始終不敢用刑”,實際上還不如說是怕逼出幕後主使人。正因為如此,承審大員孫衣言、袁保慶拒絕畫押結案。

    曾國藩辦案粗疏,當然是有意的。他畢竟是老謀深算之人,他從慈禧太后冷漠的態度,已嗅出此案絕不是一件簡單挾恨報仇的謀殺案,它涉及內部的矛盾與鬥爭。當時還有另一種說法,說馬新貽1847年進士,以知縣分發安徽即用,1863年授安徽按察使、布政使,1864年升浙江巡撫,1866年擢閩浙總督,仕途通達,1868年竟代曾國藩總督兩江兼通商事務大臣,“必有為之張目,隱倚以抗湘淮諸帥者”,如果這種說法可信,那麼,曾國藩就更有理由含混查辦,匆匆草草結案了。

    張文祥處心積慮,奮不顧身行刺馬新貽,“非深仇不至此也”。無論“漏網發逆”、洩憤雪恥,還是仗義為友報仇的俠義行為,都難免有所疏漏,難以自圓其說,必有幕後主使者無疑。“主使人”究竟是何人?這是一個謎,最大的可能是丁日昌,朝野上下,議論紛紛,可是朝廷何以不讓追究?曾國藩何以不敢追究?既如此,說“刺馬案”與丁惠衡案沒有牽連,有誰肯信?

    再從慈禧太后冷漠的態度看,馬新貽不僅結怨了同僚,而且失寵於清廷。失寵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說他對傳教士過分親近,這是有道理的。馬新貽對傳教士“極友好”,甚至傳說他在上海受洗人教,這未必是事實,但他的親教政策,的確獲得洋教士的交口稱讚,認為“這在中國當時的官場中很難得的”,但卻引起華人的反感。

    1870年4月,陳國瑞來到南京,在布政使梅啟照的支援下不遺餘力地謀劃攻擊洋人,印出大批小冊子,散發傳教士殺小孩的駭人新聞。馬新貽和江寧知府立即來個全城戒嚴,逼得陳國瑞逃到天津,洋人執意要他的頭顱,說他是天津教案的罪魁禍首。經曾國藩的極力辯解,才算安然無事。而馬新貽上奏朝廷,極力為自己的親教行為辯護,斥責天津官員的嚴重失職,放任其“橫行霸道”。馬新貽沒有領會到朝廷為維護國體保護天津官員之意,火上澆油,慈禧當然惱怒。“那些被嚴厲斥責的人是決不會放過他的”,結果,馬新貽被刺。沒過多久,江寧知府在衙門裡懸樑自盡,又衍生出了一樁公案。當時教會認定:“南京總督和南京知府之死,是因為他倆曾阻止陷害教會而與要人結下了怨仇,我們雖找不到其他不容置辯的證據,但當時南京、上海的人們都是這樣認定的。”

    看來,馬新貽之死,他的親教政策也是一個誘因。馬新貽身後之典,備極恩榮,特詔加太子太保,入賢良祠,以總督陣亡例予恤,安慶、南京、杭州、荷澤建立專祠,獎之唯恐不力。這樣做的目的,旨在堵教會之口,以免引起外交上的麻煩。

    總而言之,張文祥刺馬案絕不是一般性的案件,而是一起極為複雜的政治謀殺案,案子的真相如何,因曾國藩在朝廷的暗示下含混結案而終於未能“水落石出”,甚至凌遲處死的是不是“刺馬”真兇,都很值得懷疑,這實在是個謎。這樁歷史公案,是被慈禧太后和曾國藩聯手造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與千尋男主角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