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1616—1684),字北溟,別號子山,為清代名臣,山西永寧州(今方山縣北武當鎮)人。1661 年,45 歲的于成龍以副貢生出任廣西羅城縣令,後升遷為知州、知府、道臺等地方官,一直做到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為官20 餘載,所到之處,皆有政聲。
特別是他始終能清廉自守,多行善政,譽滿朝野,深得士民愛戴,其清廉正直、勤政為民的故事數不勝數,康熙評論他為“天下廉吏第一”。
家族:
元末至正年間(1341),於氏遠祖於伯達、於建中、於仕賢在石州(今呂梁市離石區)白霜裡村生息繁衍。他們勤於農業,行孝鄉里,潛心儒業,度過了150 多年的漫長歲月。
於仕賢年近百齡,見孫子於坦中進士而去世。
於坦之父於淵,曾任盧氏縣知縣,政績卓著。生於坦等四子。
於坦,明景泰庚午科(1450)舉人,甲戌科(1454)進士,累官至巡撫。
明正德年間(1506),其宗族一脈於素家族,遷居到石州北鄉距城30公里的來堡村。於素生於恩等四子,於恩生於採等四子,於採生於時煌等四子。於時煌生於化龍、于成龍二子。
如此子生孫,孫生子,於氏家族日益壯大,祖產卻越分越小,分到於時煌手裡,家業已不太可觀了,但還算得上當地的富豪人家。
1634 年,18 歲的于成龍與邢氏結婚。婚後生有三子,三子均有功名:於廷翼是歲貢生,於廷勱是廩生,於廷元是貢生。
約在康熙初年至乾隆中期百年歲月,于成龍三子於廷翼、於廷勱、於廷元,長孫於準及其兄弟們,告別了祖輩生活了170 多年的來堡村,在永寧城(今呂梁市離石區)西蓮花池畔,修建了大宅門(於廷翼府)、二宅門(於廷勱府)、三宅門(於廷元府)和外祖父邢家等宅院,開始了全新的坊巷市井生活。
于成龍長子於廷翼擔任過曲沃縣訓導。康熙二十五年(1685),他在永寧城東關外水榆梁捐義地五畝,供貧窮無地和一時不能屍歸故鄉的亡人掩埋骸骨。
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為官7 年,繼母尚在,於廷翼在家耕讀,上撫育高堂,下撫育二弟於廷勱、於廷元成人、婚配,兄弟間感情融洽。
於廷翼子於準,累官至貴州巡撫。
於準的兒子於大梴,累官至廣東廉州知府。於大梴生有五子五孫。
于成龍次子於廷勱生子於汪(候補知縣),三子於廷元生子於瀚(國子監監生)。
于成龍(1616—1684),字北溟,別號子山,為清代名臣,山西永寧州(今方山縣北武當鎮)人。1661 年,45 歲的于成龍以副貢生出任廣西羅城縣令,後升遷為知州、知府、道臺等地方官,一直做到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為官20 餘載,所到之處,皆有政聲。
特別是他始終能清廉自守,多行善政,譽滿朝野,深得士民愛戴,其清廉正直、勤政為民的故事數不勝數,康熙評論他為“天下廉吏第一”。
家族:
元末至正年間(1341),於氏遠祖於伯達、於建中、於仕賢在石州(今呂梁市離石區)白霜裡村生息繁衍。他們勤於農業,行孝鄉里,潛心儒業,度過了150 多年的漫長歲月。
於仕賢年近百齡,見孫子於坦中進士而去世。
於坦之父於淵,曾任盧氏縣知縣,政績卓著。生於坦等四子。
於坦,明景泰庚午科(1450)舉人,甲戌科(1454)進士,累官至巡撫。
明正德年間(1506),其宗族一脈於素家族,遷居到石州北鄉距城30公里的來堡村。於素生於恩等四子,於恩生於採等四子,於採生於時煌等四子。於時煌生於化龍、于成龍二子。
如此子生孫,孫生子,於氏家族日益壯大,祖產卻越分越小,分到於時煌手裡,家業已不太可觀了,但還算得上當地的富豪人家。
1634 年,18 歲的于成龍與邢氏結婚。婚後生有三子,三子均有功名:於廷翼是歲貢生,於廷勱是廩生,於廷元是貢生。
約在康熙初年至乾隆中期百年歲月,于成龍三子於廷翼、於廷勱、於廷元,長孫於準及其兄弟們,告別了祖輩生活了170 多年的來堡村,在永寧城(今呂梁市離石區)西蓮花池畔,修建了大宅門(於廷翼府)、二宅門(於廷勱府)、三宅門(於廷元府)和外祖父邢家等宅院,開始了全新的坊巷市井生活。
于成龍長子於廷翼擔任過曲沃縣訓導。康熙二十五年(1685),他在永寧城東關外水榆梁捐義地五畝,供貧窮無地和一時不能屍歸故鄉的亡人掩埋骸骨。
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為官7 年,繼母尚在,於廷翼在家耕讀,上撫育高堂,下撫育二弟於廷勱、於廷元成人、婚配,兄弟間感情融洽。
於廷翼子於準,累官至貴州巡撫。
於準的兒子於大梴,累官至廣東廉州知府。於大梴生有五子五孫。
于成龍次子於廷勱生子於汪(候補知縣),三子於廷元生子於瀚(國子監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