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dgeAITech
-
2 # 蒂蒙技術
從某種程度來說,霧計算是把雲端計算“拉低”,使得計算更加貼近資料邊緣。雲端計算是資料採集裝置通過各種通訊方式,將大範圍的資料彙總到某一處的伺服器,由雲平臺的大資料框架進行資料儲存、分析、處理、展示、應用,過程長,資料容易丟失,對需要進行資料精準的應用場景不大合適;霧計算更貼近於使用邊緣,可以通過一套邊緣(務)計算系統直接在資料採集裝置中實現資料的儲存、分析、處理,更加適合精細化的應用場景。霧計算與雲端計算各有優勢,二者是互補的狀態,不同的應用場景選用不同的大資料分析方式,才能更大程度的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不存在相互替代的憂慮。
-
3 # 江蘇網譜資料服務有限公司1
霧計算最初是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斯特爾佛教授(Prof. Stolfo)起的,當時的意圖是利用“霧”來阻擋黑客入侵。
霧計算:可理解為本地化的雲端計算
現在正在流行的“雲端計算”,是把大量資料放到“雲”裡去計算或儲存,解決諸如電腦或手機儲存量不夠,或者是運算速度不夠快的問題
霧計算和雲端計算相比,顯得更接地氣了一些!
雲端計算重點放在研究計算的方式,霧計算更強調計算的位置。
霧計算相較雲端計算更貼近地面!更具體些說,它們在網路拓撲中的位置不同!
霧計算和雲端計算實際上又存在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基於虛擬化技術,從共享資源池中,為多使用者提供資源服務等。
相對於雲端計算來說,霧計算離產生資料的地方更近,“霧比雲更貼近地面”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霧計算介於雲端計算和個人計算之間的,是半虛擬化的服務計算架構模型。此外,霧計算實際上並沒有強力的計算能力,霧計算是將物理上分散的計算機聯合起來,形成較弱的計算能力,不過這樣的計算能力對於中小型的資料中心,完全夠用了”
-
4 # 繁星落石
本質上相近,未來也許會取代雲端計算。雲端計算只是目前階段的網路計算應用,以後必然所有的元件、資料、工作都會上雲,雲會變得無處不在,就會自然而然地衍生為霧計算。
-
5 # 青島科技圈
簡單點說吧 霧計算是一種中繼計算方式。終端計算能力太差,如果都傳到雲端去計算 又太浪費資源。所以需要霧計算先做一部資料處理,然後再傳到雲端。兩部分的作用不一樣。霧計算做簡單的資料處理可以,但是複雜的大資料就很難辦了,再者,霧計算只算自己的節點的資料。無法計算別的節點的資料。所以無法取代雲端計算的
-
6 # 老實生活家
說霧計算就不得不提雲端計算,大資料以及區塊鏈了。
它們都與物聯網有很深的關係。其實霧計算我不覺得有什麼深奧的!它的操作模式也不是什麼新概念,只不過“霧計算”三個字是2011年提出來的。但這個操作模式在物聯網很久就是這麼處理的。不過這幾年因為霧計算的提出與佈局,確實讓物聯網裝置的相關技術提升了很多。
因為網路頻寬的不足,以及龐大的大資料資訊,還有資訊的安全要求自己各方的利益鏈條等原因!單純雲端計算並不能滿足要求!
1、物聯網在2018年裝置達到70億以上(不含手機平板固定電話等),這裡面蘊含著巨大的資料資訊,而物聯網裝置的資料資訊是需要快速處理的,以目前的網路頻寬根本達不到快速處理的要求;資料量龐大也不是一般的雲端計算平臺能處理得了的。
2、雲端計算平臺的建設成本很大,一般的企業,地方政府是沒有這個資本去建設能夠準確處理龐大資料的雲端計算平臺。
3、各方的利益糾葛:物聯網裝置廠商,運營人員,使用人員,政府等物聯網中各鏈條上的利益人員彼此不相信,彼此不願意將自己的資料交給他方來處理。
4、雲端計算是有資料傳輸存在安全問題。
因為雲端計算存在頻寬、成本,資訊保安,利益等多方不足,才有了霧計算。
霧計算是一種分散式計算方式,與雲端計算的強大硬體設施不同,霧計算是一些較弱的,分散的計算裝置、感測器組合而成,能夠在本地處理、儲存和分析資料,資訊處理能夠及時有效。不像雲端計算需要把所有資料存在雲平臺中,不需要依賴強大的伺服器。
這倒跟去年火爆起來的區塊鏈概念一樣,都有去中心化的主張。
另外霧計算的架構具有低延時和位置感知,廣泛的地理分佈,能夠很好適應移動性的應用。這樣對物聯網發展有非常巨大的推進作用:移動部署物聯網裝置非常方便,就會有更多的物聯網裝置被安裝。
物聯網裝置再進一步的增多,資料資訊就更會是幾何級的增加,雲端計算就更不適合。而像目前物聯網應用中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小區等等場景的移動位置資訊,流動資訊等對資訊的處理是不允許延時處理,對於計算結果的準確性要求很高。如果這些都用雲端計算處理,資料統一起來就極為龐大,資料一多就容易延時,容易出錯。
但是資料本地化處理的計算量就不大,用霧計算就是最合適的方式。能夠及時,準確的完成資料處理。
因為物聯網的特性以及目前還處在發展前期,以及各方的利益關係,目前的霧計算與區塊鏈結合才是對物聯網最合適的方式。
回覆列表
相對於集中式的雲端計算,我更傾向將霧計算理解為一種新型的分散式計算模式,它在物聯網中的作用如下:
靠近網路邊緣可以解決網路延遲問題。賦予本地裝置足夠的處理能力,可以確保可以立即對關鍵資料執行操作。這對於延遲敏感的應用程式很重要,例如自動駕駛汽車。
邊緣計算的分散計算模式也降低了頻寬。資料處理從收集點開始,只有需要儲存的資料才會傳送到雲端。這使邊緣計算更加高效和可擴充套件,並減少網路負載。這一點在物聯網裝置數以億計的時候顯得尤為重要。
防止中斷和間歇性連線,因為它不僅僅依靠雲進行處理,這有助於避免過高的計算負載造成伺服器停機,確保遠端位置的可靠執行。
安全性,物聯網雖然給未來的商業模式帶來很多機會,但是安全性仍然是個大問題。如果邊緣計算能力足夠,來自物聯網裝置的大部分資料都不會遍歷網路。相反,它仍然處於網路邊緣。雲中的資料越少意味著洩漏的機率就越少。
那麼反過來,在物聯網中霧計算完全取代雲端計算是否可行呢?
至少在基於當前技術發展速度的可預見的年限內,霧計算不太可能完全取代雲端計算,二者更可能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各自的領域內發揮自身的長處,更可能出現的一種趨勢是那些有助於提升霧計算和雲端計算的相互協作能力的技術會得到發展。
這裡我引用自己在前幾天發表的一片文章“對於霧計算Fog Cumputing,未來已來”中視訊,一窺未來霧計算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