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歸來仍少年cc
-
2 # 使用者4767541999464
《送客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譯文】 蒼天下,人世間,最傷心處勞勞亭。春風知道別離苦,不讓柳條早發青。天下傷心處,天下讓人最傷心的處所,勞勞送客亭。是悵然送客遠別的長亭。春風知別苦,春風莫非懂得別離之苦,不遣柳條青。竟不讓亭畔的柳條返青?
勞勞亭在江蘇江寧縣西南,古時南方送別的地方,送到勞勞亭上,就分別了。分別是令人傷心的,所以說: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古代的送別詩,著名的有《詩·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劉勰《文心雕龍·物色》: “依依盡楊柳之貌” “依依”狀柳條的柔軟。又說: “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 “依依盡楊柳之貌”,怎麼又寫情呢?原來依依還有依依不捨的感情。柳條的柔軟,像要挽留離去的人,有依依不捨的含意。所以當時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李白也寫了《折楊柳》詩: “美人結長想,對此心悽然。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這是寫思婦對著楊柳,懷念遠在邊地的丈夫,折柳來寄給丈夫,表示難捨的感情。李白又有《南陽送客》: “春思結垂楊。”惜別的情思系在垂楊上,“結垂楊”即“楊柳依依”,表達依依不捨的
這首詩的下聯: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是一種“反象以徵”的手法。《詩經》裡講的是“楊柳依依”,柳條柔軟,是柳條已經長成,所以隨風飄拂,有似在挽留客人。現在一反這樣的說法。說成春風“不遣柳條青”,那是在春寒料峭的時候,柳條還沒有抽芽,還沒有到“楊柳依依”的時候,跟“楊柳依依”的形象相反。用這樣相反的形象,來徵驗離別的痛苦。因為到了“楊柳依依”的時候,分別的人看到了“楊柳依依”更增加依依不捨的感情,更增加痛苦。索性不讓柳條青,不讓楊柳依依,來減少依依不捨的痛苦。這樣的“反象以徵”,實際上寫出離別的痛苦來。這樣寫也是寫實,當時柳條還沒有青,還不適宜折柳贈別,假如如實寫出來,就沒有詩情了,所以結合實際,運用“反象以徵”的手法,突出了深切的情思。
-
3 # 豬豬
李白寫的《勞勞亭》,不是《送客亭》。 《勞勞亭》
唐代: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寫悲痛與別的詩人也是不一樣,他並不會有任何的過渡,完全是直抒胸臆,從而也使得他的作品顯得更加的深沉,也更加的傷感;而這樣的一種寫作方,以及那份細膩的情感,更是在這首《勞勞亭》裡表現得淋漓盡致。那如此悽美的一首作品,應當說也是最能夠體現出當時詩人內心的一種悲痛的情緒,畢竟到達了勞勞亭這個地方,也就不由得他不痛苦。

勞勞亭也是古人送別的一個地方,那現在這個地方,早已是成為了南京一個旅遊勝地,而當時的李白,也正是經過了這個地方,於是有感而發,想到古人都是在這裡送別自己的親人,以及朋友和戀人,從而以一種極為悲情的筆觸,把那一份感傷之懷描繪的很是傷感,使得此詩成為了他眾多作品中,一首很獨特,也很是悽美的詩作。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這開篇的第一二句寫得就很是傷感,詩人一上來便是直抒胸臆,把當時內心的那份傷感之情,以及勞勞亭所代表的一種離別情緒。那這兩句詩也是很直白,人們一讀便是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即沒有使用生僻的字,更加沒有使用典故。描寫得極為深情,也無比的傷感。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最後兩句寫得就更加的傷感,同時也一樣很簡練,依舊還是很好理解,對於這春風來說,它也是知道離別的痛苦,所以它也是懂得人世間的這份深情,並不會著急去催促柳條發青,那麼快地長出新的綠葉。在這兩句詩中,李白更是把那一份悲痛的情緒,以及感傷之懷寫得很是傳神,也很是深刻。
李白寫過了很多無比深情的詩作,而他的這首《勞勞亭》,更是他眾多作品中,比較獨特,也最為傷感的一首詩,雖然這首詩通篇只有那麼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可是那一份深刻的描寫,以及深情的描寫,卻是使得此詩最終成為一首很傷感的作品。
回覆列表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