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翡翠
有句行話叫“一種二色三工藝,手鐲看種,掛件看色”,可見,種、色、工藝是選擇翡翠的最基本三大要素,其次是大小重量、均度、淨度、柳裂及美觀感。
1.看種水
“種好遮三醜”形象的說明了,翡翠種的重要性。
水頭,即透明度,指翡翠透過可見光的能力。有句行話:“手鐲看種,掛件看色”。可見翡翠手鐲水頭的重要性。水頭好的手鐲可以使女性顯得更加年輕有朝氣。
種等級從高到底為:老坑玻璃種、水種、冰種、冰糯種、糯種、其它種,其它種高低主要看色了。
2.辨顏色
翡翠的顏色有很多種,但上好的翡翠一般都以陽綠色為主。然而,綠色對不同年齡、身材、氣質的女性來說,意義大不相同。選購時應依照自身偏好來選擇。年輕女性最好選擇色調較豔且水頭好的手鐲,顯得年輕朝氣、充滿活力﹔老年女性則應挑選顏色稍深點的手鐲,顯得尊貴大氣、莊重沉穩。
顏色等級從高到低為:綠(帝王綠、正陽綠、蘋果綠)、紅、黃、紫。
3.看工藝:有句話叫“料工各半”,就是說一個好的作品,料和工的價值各佔一半;工藝的好壞與象徵的意義都對價格有影響。
4.其它:大小、厚度即相同品質的玉石當然是以大而厚的價格較高;均度即水、色分均勻無水差色差為好;淨度即無瑕疵無其它雜色越乾淨越好;柳裂即沒有裂紋為好;美觀感即翡翠物件多方面的總體感覺,也因人而異。
評估
翡翠證書上CMA、CAL、CNAS/CNAL
將翡翠放在熒光燈下,觀察其顏色變化,A貨和C貨不發生變化,B貨有熒光,泛白色。C貨經過染色處理,故其顏色沿裂隙分佈,分佈不均勻,細心觀察肉眼即可看出。
顏色是評價翡翠的第一因素,好的顏色要達到的標準是:濃、陽、正、和。
區別翡翠真偽
正:就是指色調的範圍,根據主色與次色的比例而定,就是說要純正的綠色,不要混有其他的顏色。例如油青中常有混油藍色、價值就會降低。
濃:指顏色的深淺,就翡翠綠色來講濃度最好在70%—80%之間,90%已經為過濃了。
陽:是指翡翠顏色的鮮陽明亮程度,翡翠的明亮程度主要是由於翡翠含綠色和黑色或灰色的比例來決定的。綠色比例多顏色會明亮,若含黑或灰色多了,顏色就灰暗了,行家往往採取形象的方法來表示顏色的鮮陽。例如:黃楊綠、鸚鵡綠、蔥心綠、辣椒綠、都是指鮮陽的顏色。而菠菜綠、油青綠、江水綠、黑綠,則指顏色沉悶的暗綠色。
越鮮陽的翡翠,自然價值越高。
清朝皇宮玉佩擺件
均:是指翡翠的顏色分佈的均勻度。翡翠的顏色一般分佈都是不均勻的,如能得到顏色分佈均勻的翡翠實在也不是容易的事。
最佳的顏色:應該是綠色純正、綠色濃度在70%-80%、顏陽明亮、顏色分佈均勻,這類高檔翡翠,行家習慣稱為老坑種。
質量鑑別
①質地。天然翡翠質地透明或半透明,表面油潤亮澤,仔細觀察,可見近圓形的稍透明“鹽粒”和圍繞其周圍的纖維狀物質。
②硬度。天然翡翠是硬玉,摩氏硬度是7度,用鋒利的刀具刻劃,不會留有痕跡;假玉硬度低,利刀可刻劃出痕跡。
③翠性。天然翡翠對著強光觀察,可見其中有其他礦物顆粒的翠色閃光,稱為翠花或翠性;用玻璃、塑膠、瓷料製成的偽品都無此種“翠性”特徵。
④相對密度(比重)。天然翡翠結構堅硬緊密,無氣泡,密度較大,敲擊時聲音清脆;偽品則結構較松或有氣泡,密度較小,敲擊聲音沙啞不清脆。
⑤色澤。真品翠色濃豔純正。而有些偽品是用白玉、蛇紋石、澳洲玉、南韓玉、雲石甚至雜石,經脫色後,灌入高硬塑膠漿並作加色處理,或浸入綠色液體制成“加色翡翠”,在強光下觀察,可見綠色紋路,雜亂而細小;有的雖不顯紋路,但渾濁不清,光澤差,其重量比真品輕。
將上述假品放入煮熔的蠟液中,所灌入的顏料會慢慢析出。這樣檢驗,既不會損壞被檢樣品,又可鑑別出真假。
用查爾斯濾色鏡觀察,加色翠在鏡下為紫紅色,天然真品顏色不變。
有的假翡翠用玻璃人工熔鍊而成,結構鬆懈,綠色均勻偏暗,有的有氣泡,用硬器敲擊,聲音沙啞。
假翡翠:馬來翠(玉),它透明度好綠色美豔似高檔翡翠。但不難識別,將它對著強光用放大鏡看,內部有漁網狀圖案,漁網的網線是綠的網眼是白的,不像翡翠內部綠色是大小形狀不均勻不規則的。
方法
多掌握正確的翡翠的鑑別方法,對翡翠愛好者來說非常有用處。下面為大家介紹翡翠的鑑別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光澤。翡翠經強酸鹼浸泡處理後,結構疏鬆,沒充填之前表面見溶蝕凹坑,使之產生漫反射,光澤變弱。加人樹脂或塑膠等有機充填物後,翡翠常有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者是玻璃光澤與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混合。
2、顏色。由於翡翠結構被破壞,內在原有的光學性質也發生了改變,所以“B貨擴翡翠的顏色分佈無層次感。雖然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的綠色仍為原生色,但經過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變白,綠色分佈較浮,原來顏色的定向性也被破壞了,看起來很不自然。
3、結構。翡翠受到強酸強鹼浸泡腐蝕後,有部分物質帶進帶出,在表面及內部沿礦物晶體間形成溶蝕,產生內部的連通式裂隙。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見內部縱橫交織的裂隙。在反射光條件下,表面的溶蝕凹坑或蛛網狀網紋清晰可見。
4、表面特徵。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由於充填物與翡翠本身的硬度差別較大,在原生的裂隙處呈較明顯的凹溝,充填物明顯低於兩邊,許多綹裂組成了縱橫交錯的“溝渠”。較大的“溝渠”中可見膠結物或殘留氣泡。加工技術較好的漂白加充填處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無上述現象,須更加仔細地觀察和測定。
5、密度、折射率。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多數密度、折射率略低。密度為3.00~3.43g/cm,折射率為1.65左右(點測)。但是由於翡翠的礦物組成複雜,某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值也可能偏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為參考資料,通常不能作為判定翡翠是否經過充填的依據。
6、熒光性。無或弱至強的紫外熒光,熒光分佈均勻或呈斑雜狀。早期“B貨”翡翠絕大多數有熒光。短波:弱,黃綠或藍綠(藍白);長波:中至強,黃綠或藍白色。但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通常熒光強度較弱或無熒光。
7、放大檢查放。放大檢查放大檢查是鑑定這種處理翡翠的有效方法。分為表面觀察和內部觀察。
8、熱反應。“B貨”翡翠加熱200~300℃後膠質發生碳化。
9、敲擊反應。經過漂白充填後的翡翠,其結構被破壞,礦物顆粒間被膠質充填。因此輕輕敲擊後發出沉悶的聲音,與天然翡翠清脆之聲有明顯的區別(此法主要適於翡翠手鐲的鑑別)。
綜合上述,B貨翡翠與A貨翡翠肉眼的快速區別要點在於:B貨翡翠潔淨,見不到紅褐色鐵質痕跡;成品表面均勻展布龜裂紋且帶有“黃氣”;注入翡翠內部的“膠”,使翡翠的光澤變暗,用手電光透視或放進水中透明、清晰度降低,均一。使成品的整體展示出一種乳白色的蠟狀外貌。在紫外熒光下發出強弱不等的藍白色或綠白色熒光。肉眼鑑別翡翠A、B貨過程中,往往會出現A、B貨兩種特徵現象共同出現的狀況。這時應先抱以懷疑的態度,耐心、謹慎地再進行反覆細緻的觀察。
最穩妥的還是交由專業人員,透過各種儀器裝置進行全面檢測,以科學的資料分析作出準確判斷。切忌抓住一兩個特徵便莽下結論,這樣很容易使自己產生錯誤判斷。
分級國標
顏色類別
無色 | 綠 | 紅-黃 | 紫 | 其它 |
色調:G=綠 | yG=綠(微黃)| bG=綠(微藍)
彩度:Ch1=極濃 | Ch2=濃 | Ch3=較濃 | Ch4=較淡 | Ch5=淡 |
明度:V1=明亮 | V2=較明亮 | V3=較暗 | V4=暗 |
透度級別
透明度指珠寶玉石材料透光的程度。可依次分為:透明(transparent)、亞透明(semitransparent)、半透明(translucent)、微透明(semitranslucent)和不透明(opaque)。
質地級別
Te1/極細 | Te2/細 | Te3/較細 | Te4/較粗 | Te5/粗 |(注:質地影響翡翠的美觀及牢固度,質地越細膩越均勻,翡翠品質越高。)
淨度級別
C1/極純淨 | C2/純淨 | C3/較純淨 | C4/尚純淨 | C5/不純淨 |(注:翡翠淨度取決於翡翠所含雜質礦物的多少及裂隙的程度。越純淨的翡翠越稀少,淨度越高。)
選購指南
翡翠行家們談論翡翠時,常常會提及“底”字,讓外行摸不著頭腦。什麼是翡翠的“底”?翡翠的“底”又稱“地張”或“地”。“底”即是人眼對翡翠飾品外表和內部的一個直觀感覺,又是一項綜合評定翡翠質量的指標。
在顏色(色)、質地(種)、透明度(水)、地張(底)、工藝水平(工)和重量大小等評定翡翠質量的諸多指標中,最讓人看得見但摸不著的就是“底”了。“底”是除綠色外的淺綠色基底部分的特徵,是翡翠質地(種)、透明度(水)、光澤、淨度和淺色基調的綜合體現。
“底”更多的是一項審美性指標,所以對“底”優劣的評價不具可定量性。底色是翠以外的其他顏色。當翡翠無色時,“底”為種、水、光澤、淨度的綜合體現,而當翡翠為滿綠或滿色(橙、黃、黑等)時,顏色與底子融為一體,此時“底”即為種、水、色、光澤和淨度的綜合體現。
可見,翡翠的“底”包含了兩個關鍵要素和三個一般因素,兩個關鍵要素是質地(種)和透明度(水),三個一般因素是光澤、基礎色和翡翠的淨度。因此,評價一件翡翠成品或半成品“底”的優劣,主要看翠與種、水之間相互映襯的效果。
“底”潔淨細膩的翡翠玉料經加工後,其表面非常光滑,在光的照射下通透潤澤,能充分反映出翡翠玉件的神韻和靈氣,翡翠界的商業人士稱這種現象為“寶氣足”。
“底”的優劣直接關係到翡翠玉料的加工質量和觀賞效果,影響到翡翠玉件的質量品級和商業價值。
不少人在購買翡翠時混淆“種”和“底”的概念。其實兩者有本質區別。種注重體現翡翠內部構造的微觀指標,底則是外在的、宏觀的整體感覺。一般來說,種差則底差,種好底卻不一定好。
因此,玩家在選擇翡翠成品時,不僅要看種,也要看底,看色的優劣,看玉質是否乾淨無髒,看有無紋、裂等。
挑選翡翠
有句行話叫“一種二色三工藝,手鐲看種,掛件看色”,可見,種、色、工藝是選擇翡翠的最基本三大要素,其次是大小重量、均度、淨度、柳裂及美觀感。
1.看種水
“種好遮三醜”形象的說明了,翡翠種的重要性。
水頭,即透明度,指翡翠透過可見光的能力。有句行話:“手鐲看種,掛件看色”。可見翡翠手鐲水頭的重要性。水頭好的手鐲可以使女性顯得更加年輕有朝氣。
種等級從高到底為:老坑玻璃種、水種、冰種、冰糯種、糯種、其它種,其它種高低主要看色了。
2.辨顏色
翡翠的顏色有很多種,但上好的翡翠一般都以陽綠色為主。然而,綠色對不同年齡、身材、氣質的女性來說,意義大不相同。選購時應依照自身偏好來選擇。年輕女性最好選擇色調較豔且水頭好的手鐲,顯得年輕朝氣、充滿活力﹔老年女性則應挑選顏色稍深點的手鐲,顯得尊貴大氣、莊重沉穩。
顏色等級從高到低為:綠(帝王綠、正陽綠、蘋果綠)、紅、黃、紫。
3.看工藝:有句話叫“料工各半”,就是說一個好的作品,料和工的價值各佔一半;工藝的好壞與象徵的意義都對價格有影響。
4.其它:大小、厚度即相同品質的玉石當然是以大而厚的價格較高;均度即水、色分均勻無水差色差為好;淨度即無瑕疵無其它雜色越乾淨越好;柳裂即沒有裂紋為好;美觀感即翡翠物件多方面的總體感覺,也因人而異。
評估
翡翠證書上CMA、CAL、CNAS/CNAL
將翡翠放在熒光燈下,觀察其顏色變化,A貨和C貨不發生變化,B貨有熒光,泛白色。C貨經過染色處理,故其顏色沿裂隙分佈,分佈不均勻,細心觀察肉眼即可看出。
顏色是評價翡翠的第一因素,好的顏色要達到的標準是:濃、陽、正、和。
區別翡翠真偽
正:就是指色調的範圍,根據主色與次色的比例而定,就是說要純正的綠色,不要混有其他的顏色。例如油青中常有混油藍色、價值就會降低。
濃:指顏色的深淺,就翡翠綠色來講濃度最好在70%—80%之間,90%已經為過濃了。
陽:是指翡翠顏色的鮮陽明亮程度,翡翠的明亮程度主要是由於翡翠含綠色和黑色或灰色的比例來決定的。綠色比例多顏色會明亮,若含黑或灰色多了,顏色就灰暗了,行家往往採取形象的方法來表示顏色的鮮陽。例如:黃楊綠、鸚鵡綠、蔥心綠、辣椒綠、都是指鮮陽的顏色。而菠菜綠、油青綠、江水綠、黑綠,則指顏色沉悶的暗綠色。
越鮮陽的翡翠,自然價值越高。
清朝皇宮玉佩擺件
均:是指翡翠的顏色分佈的均勻度。翡翠的顏色一般分佈都是不均勻的,如能得到顏色分佈均勻的翡翠實在也不是容易的事。
最佳的顏色:應該是綠色純正、綠色濃度在70%-80%、顏陽明亮、顏色分佈均勻,這類高檔翡翠,行家習慣稱為老坑種。
質量鑑別
①質地。天然翡翠質地透明或半透明,表面油潤亮澤,仔細觀察,可見近圓形的稍透明“鹽粒”和圍繞其周圍的纖維狀物質。
②硬度。天然翡翠是硬玉,摩氏硬度是7度,用鋒利的刀具刻劃,不會留有痕跡;假玉硬度低,利刀可刻劃出痕跡。
③翠性。天然翡翠對著強光觀察,可見其中有其他礦物顆粒的翠色閃光,稱為翠花或翠性;用玻璃、塑膠、瓷料製成的偽品都無此種“翠性”特徵。
④相對密度(比重)。天然翡翠結構堅硬緊密,無氣泡,密度較大,敲擊時聲音清脆;偽品則結構較松或有氣泡,密度較小,敲擊聲音沙啞不清脆。
⑤色澤。真品翠色濃豔純正。而有些偽品是用白玉、蛇紋石、澳洲玉、南韓玉、雲石甚至雜石,經脫色後,灌入高硬塑膠漿並作加色處理,或浸入綠色液體制成“加色翡翠”,在強光下觀察,可見綠色紋路,雜亂而細小;有的雖不顯紋路,但渾濁不清,光澤差,其重量比真品輕。
將上述假品放入煮熔的蠟液中,所灌入的顏料會慢慢析出。這樣檢驗,既不會損壞被檢樣品,又可鑑別出真假。
用查爾斯濾色鏡觀察,加色翠在鏡下為紫紅色,天然真品顏色不變。
有的假翡翠用玻璃人工熔鍊而成,結構鬆懈,綠色均勻偏暗,有的有氣泡,用硬器敲擊,聲音沙啞。
假翡翠:馬來翠(玉),它透明度好綠色美豔似高檔翡翠。但不難識別,將它對著強光用放大鏡看,內部有漁網狀圖案,漁網的網線是綠的網眼是白的,不像翡翠內部綠色是大小形狀不均勻不規則的。
方法
多掌握正確的翡翠的鑑別方法,對翡翠愛好者來說非常有用處。下面為大家介紹翡翠的鑑別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光澤。翡翠經強酸鹼浸泡處理後,結構疏鬆,沒充填之前表面見溶蝕凹坑,使之產生漫反射,光澤變弱。加人樹脂或塑膠等有機充填物後,翡翠常有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或者是玻璃光澤與樹脂光澤、蠟狀光澤混合。
2、顏色。由於翡翠結構被破壞,內在原有的光學性質也發生了改變,所以“B貨擴翡翠的顏色分佈無層次感。雖然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的綠色仍為原生色,但經過酸性溶液的浸泡,基底變白,綠色分佈較浮,原來顏色的定向性也被破壞了,看起來很不自然。
3、結構。翡翠受到強酸強鹼浸泡腐蝕後,有部分物質帶進帶出,在表面及內部沿礦物晶體間形成溶蝕,產生內部的連通式裂隙。在透射光照射下,可見內部縱橫交織的裂隙。在反射光條件下,表面的溶蝕凹坑或蛛網狀網紋清晰可見。
4、表面特徵。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由於充填物與翡翠本身的硬度差別較大,在原生的裂隙處呈較明顯的凹溝,充填物明顯低於兩邊,許多綹裂組成了縱橫交錯的“溝渠”。較大的“溝渠”中可見膠結物或殘留氣泡。加工技術較好的漂白加充填處理的翡翠表面非常光滑,無上述現象,須更加仔細地觀察和測定。
5、密度、折射率。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多數密度、折射率略低。密度為3.00~3.43g/cm,折射率為1.65左右(點測)。但是由於翡翠的礦物組成複雜,某些天然翡翠的密度和折射率值也可能偏低,所以密度和折射率只能作為參考資料,通常不能作為判定翡翠是否經過充填的依據。
6、熒光性。無或弱至強的紫外熒光,熒光分佈均勻或呈斑雜狀。早期“B貨”翡翠絕大多數有熒光。短波:弱,黃綠或藍綠(藍白);長波:中至強,黃綠或藍白色。但這種方法處理的翡翠通常熒光強度較弱或無熒光。
7、放大檢查放。放大檢查放大檢查是鑑定這種處理翡翠的有效方法。分為表面觀察和內部觀察。
8、熱反應。“B貨”翡翠加熱200~300℃後膠質發生碳化。
9、敲擊反應。經過漂白充填後的翡翠,其結構被破壞,礦物顆粒間被膠質充填。因此輕輕敲擊後發出沉悶的聲音,與天然翡翠清脆之聲有明顯的區別(此法主要適於翡翠手鐲的鑑別)。
綜合上述,B貨翡翠與A貨翡翠肉眼的快速區別要點在於:B貨翡翠潔淨,見不到紅褐色鐵質痕跡;成品表面均勻展布龜裂紋且帶有“黃氣”;注入翡翠內部的“膠”,使翡翠的光澤變暗,用手電光透視或放進水中透明、清晰度降低,均一。使成品的整體展示出一種乳白色的蠟狀外貌。在紫外熒光下發出強弱不等的藍白色或綠白色熒光。肉眼鑑別翡翠A、B貨過程中,往往會出現A、B貨兩種特徵現象共同出現的狀況。這時應先抱以懷疑的態度,耐心、謹慎地再進行反覆細緻的觀察。
最穩妥的還是交由專業人員,透過各種儀器裝置進行全面檢測,以科學的資料分析作出準確判斷。切忌抓住一兩個特徵便莽下結論,這樣很容易使自己產生錯誤判斷。
分級國標
顏色類別
無色 | 綠 | 紅-黃 | 紫 | 其它 |
色調:G=綠 | yG=綠(微黃)| bG=綠(微藍)
彩度:Ch1=極濃 | Ch2=濃 | Ch3=較濃 | Ch4=較淡 | Ch5=淡 |
明度:V1=明亮 | V2=較明亮 | V3=較暗 | V4=暗 |
透度級別
透明度指珠寶玉石材料透光的程度。可依次分為:透明(transparent)、亞透明(semitransparent)、半透明(translucent)、微透明(semitranslucent)和不透明(opaque)。
質地級別
Te1/極細 | Te2/細 | Te3/較細 | Te4/較粗 | Te5/粗 |(注:質地影響翡翠的美觀及牢固度,質地越細膩越均勻,翡翠品質越高。)
淨度級別
C1/極純淨 | C2/純淨 | C3/較純淨 | C4/尚純淨 | C5/不純淨 |(注:翡翠淨度取決於翡翠所含雜質礦物的多少及裂隙的程度。越純淨的翡翠越稀少,淨度越高。)
選購指南
翡翠行家們談論翡翠時,常常會提及“底”字,讓外行摸不著頭腦。什麼是翡翠的“底”?翡翠的“底”又稱“地張”或“地”。“底”即是人眼對翡翠飾品外表和內部的一個直觀感覺,又是一項綜合評定翡翠質量的指標。
在顏色(色)、質地(種)、透明度(水)、地張(底)、工藝水平(工)和重量大小等評定翡翠質量的諸多指標中,最讓人看得見但摸不著的就是“底”了。“底”是除綠色外的淺綠色基底部分的特徵,是翡翠質地(種)、透明度(水)、光澤、淨度和淺色基調的綜合體現。
“底”更多的是一項審美性指標,所以對“底”優劣的評價不具可定量性。底色是翠以外的其他顏色。當翡翠無色時,“底”為種、水、光澤、淨度的綜合體現,而當翡翠為滿綠或滿色(橙、黃、黑等)時,顏色與底子融為一體,此時“底”即為種、水、色、光澤和淨度的綜合體現。
可見,翡翠的“底”包含了兩個關鍵要素和三個一般因素,兩個關鍵要素是質地(種)和透明度(水),三個一般因素是光澤、基礎色和翡翠的淨度。因此,評價一件翡翠成品或半成品“底”的優劣,主要看翠與種、水之間相互映襯的效果。
“底”潔淨細膩的翡翠玉料經加工後,其表面非常光滑,在光的照射下通透潤澤,能充分反映出翡翠玉件的神韻和靈氣,翡翠界的商業人士稱這種現象為“寶氣足”。
“底”的優劣直接關係到翡翠玉料的加工質量和觀賞效果,影響到翡翠玉件的質量品級和商業價值。
不少人在購買翡翠時混淆“種”和“底”的概念。其實兩者有本質區別。種注重體現翡翠內部構造的微觀指標,底則是外在的、宏觀的整體感覺。一般來說,種差則底差,種好底卻不一定好。
因此,玩家在選擇翡翠成品時,不僅要看種,也要看底,看色的優劣,看玉質是否乾淨無髒,看有無紋、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