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花花菜

    一、歷史背景對於風俗畫這一概念,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做出科學的定義和系統的論述,但是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風俗”一詞用於繪畫,在中國始見於魏晉時期,那時已經出現了以“風俗”為題材和命名的繪畫作品,有文字記載的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有:“晉明帝司馬紹有‘人物風土圖傳於代.”

    顧寶光的《越中風土圖》就是直接以風俗畫命名的作品,這是目前畫史文獻資料上最早明確的關於風俗畫這一繪畫門類的作品.

    風俗畫是反映城市、鄉村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社會風俗的人物畫。早在遠古時期的巖畫中,就已經出現了描繪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畫面。

    如將軍崖的巖畫、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舞蹈紋盆》等。雖然這些描繪事物的線條在今天看來十分簡單笨拙,但是在文字尚未產生的年代,這些線條卻令現代人為之折服、讚歎.

    早期風俗畫存在於漢代的遼陽、望都的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及帛畫等類中,內容有舞蹈射獵、車馬出行、百戲、農耕、宅院、歷史故事等,它們可以說是風俗畫的早期雛形,為風俗畫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二、寬鬆的政治氛圍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統一了中國。宋朝改革了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因而使許多出身貧寒的飽學之士能透過考試進入上流社會,同時,對那些上層貴族有所抑制,下層人民只要有才華,都有可能進入上流社會。

    有一例便能說明,有一次,宋太祖到西京視察,張其賢獻十策,他回來後就對宋太宗說“:我至西京,惟得一張其賢,汝異時可用自輔。”後來宋太宗繼位後,張其賢來考進士,宋太宗將一百多名士子不用,“蓋為張其賢”,曾傳為佳話。科舉是當時選拔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也帶來了更生活化更世俗化的藝術審美標準.

    宋代帝王對書畫藝術均有不同程度的偏愛,同時也更重視畫院、畫學的建設。宋朝建國不久,宋太祖就開始大量收集古今名畫。

    開國之初,宋太宗就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宋代是宮廷畫院的鼎盛時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書畫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建樹,但他在藝術上卻很有成就,書畫具精,他的書法自成一家,後世稱“瘦金體”,有“千字文卷”傳世。

    於宋朝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宮廷繪畫教育機構——畫學。畫學初建於國子監,後於大觀四年改隸於翰林院圖畫院。宋徽宗任命米芾為書畫學博士,整頓和健全畫院組織。這所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宮廷繪畫教育機構,有著完整健全的學制。它的招生、考試以及課程安排系統而周到。

    畫院畫家的職位,分學正、藝學、柢侯、待詔等級。畫學所招收的學生,無論士流、雜流,凡是經過太學合法的考試,合格者都可入學。俞成《螢雪叢說》(捲上)載:“徽宗政和中,建設畫學,用太學法補四方畫工,以古人詩句命題,不知掄選幾許人也。”

    如以“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為題,據說自第二名以下,都畫空舟繫於岸邊,唯獨第一名不同,他畫一人臥於舟尾,橫一孤舟,表現詩意並非無人無舟,僅無人渡水而已,人舟皆閒也。

    又如,“亂山藏古寺”、“踏花歸來馬蹄香”等。標準是“意高韻古”,不推崇模仿古人,而以能否體察詩意,是否具有創造力為上,這對提高畫院畫家的文學素養有很大的作用。宋代畫院、畫學的設立,也推動了風俗畫在當時的繁榮.

    還有一部分畫家,由於其高超的技藝,早已在社會上有很高知名度,也被從社會各個階層發掘進畫院。如畫家高益,本是于都市做小買賣的,被太宗近戚薦入畫院,隨後,高益又推薦“架舟來京”的市井畫家燕文貴進入畫院。宋代畫院的不拘一格,便使得其畫家組成結構多元化,這亦是宋代風俗畫興盛的重要因素.

    三、繁榮的經濟宋初,統治階級採取了各種措施,發展農業和工商業。宋代的農業特別發達,尤其在江南地區,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稱頌這最富庶的“魚米之鄉”。

    在工商業上,宋代的都城改變了唐代的坊(居民所居之處)與市(商品交易之處)區分制度,任何街道都可以開店營業,也取消了商業活動的時間規定,晚間夜市開放。北宋都城東京,是中國封建社會城市由封閉式的坊市分離向開放式的坊市合一轉化的典型。

    東京街道拓寬後,臨街的坊牆被拆除,住戶被允許臨街修蓋涼棚、樓閣、門市,這種制度實質上也是允許人們沿街貿易,面街而居。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舉目則青樓畫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衢,寶馬爭馳於御路.

    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於柳陌花街,按管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揍,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當時北宋鼎盛時期,十萬戶以上的城市就有四五十個,東京的總人口已達一百五十萬左右,當時的東京,是國際上最大最繁華的大型商業都會之一.

    兩宋時期,農業生產發達,工商業繁榮,城市規模也越來越大,在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城市裡,聚集了無數小商人與手工業者,從而形成了市民階層。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市民階層,也追求高雅的詩歌繪畫欣賞活動.

    但他們的審美需求又帶有一定自己階層的特點,於是便出現了一些反映農村或市民生活的詩歌、小說、戲劇以及繪畫藝術等專門的市民文化。

    多彩的市井生活,成為畫家筆下繪畫的新題材,這種以社會的中下層為描繪物件的繪畫作品,符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因而受到群眾歡迎。

    正因為如此,宋代的職業畫工才能夠突破漢唐以來描繪宗教和貴族生活的限制,把繪畫作品描繪的主題擴充套件到城鄉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街市、貨郎、村醫、嬰戲和鄉居等,畫家們創作出了一幅幅反映不同階層審美需求的風俗畫卷。如燕文貴的《七夕夜市圖》、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王居正的《紡車圖》等千古流傳的風俗畫傑作。

    王居正的《紡車圖》(北京故宮藏),畫面上有一個坐著的織婦,她一邊給嬰兒餵奶,一邊搖動紡車,紡車前還站著一個老農婦,正在倒線,一副疲憊的神情。

    她們身上穿著打有補丁的破爛衣裳,真是“蠶婦寸絲不著體,豪家牆壁被紈綺”的貧富不均的生活的見證。畫家從貧民的角度來反映社會生活,展現下層人民的樸實和清貧,表現了畫家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愛。這亦是宋代風俗畫興盛的重要因素.

    四、文化藝術基礎宋朝因為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形成了與唐朝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內斂。唐代沉雄博大的文化氛圍,孕育了唐人以豐腴為美的時代特徵。

    宋代崇文抑武,大興科舉,取士的規模遠過於唐朝。眾多的孤寒之士登第踏入仕途,在此影響下,宋代的文學藝術傾向就體現為平和與理智,審美角度趨於內斂.

    相容幷包的文化態度是宋在文化上的基本國策。在儒、道、釋三教融會貫通的文化氛圍中,產生了一種新儒學——程朱理學(又稱宋學)。理學思想迅速在士大夫文人中蔓延,繪畫也漸漸被滲透,一改“皇家富貴”程式,多畫敗荷雪雁,枯槎寒禽,遠離世俗.

    整個宋代繪畫,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具體體現在設色方面,表現為由重色而轉為喜用水墨。這一畫風的轉變,恰使其更適合於表現民間人物風俗的幽情逸趣。宋代的“文人畫”與“宮廷畫”都很繁榮,它們對風俗畫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文化藝術氛圍寬鬆,“雅俗並舉”。宋代統治者崇文抑武的政治傾向,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寬鬆的氛圍以及廣闊的空間,促進了宋文化藝術走向全面繁榮。這既有文人士大夫之氣的雅文化,也有市井特色的俗文化,雅俗並舉把宋文化推向極致。宋代的“雅文化”中也滲透了許多“俗文化”的成分。

    宋代的代表性文學—詞,它的產生與市井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它初寫男女之情,後來才為文人士大夫抒情而用。北宋中後期,由於北宋朝廷長期實行“右文”政策,宋代的皇帝均重視文化,“唐宋八大家”中,就有六個是宋代的,宋代的繪畫也是如此,宋代具有突出影響的畫院繪畫,多數畫家來自民間.

    因丹青一技而被招入畫院,他們接受過正統的教育,其作品也多傾向“雅文化”,但其“俗”的成分還是有明顯的痕跡。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藏),是中國繪畫史上罕見的風俗畫長卷。全畫結構共分三段:首段寫汴梁城郊風景;中段描寫汴河,特別是拱橋,橋上,車水馬龍,橋下,貨船穿梭,上下呼應,非常熱鬧;後段描寫市區街景。

    畫家運用現實主義手法描繪了北宋首都汴梁城郊、汴河、城內居民在清明節時的動人景象,深刻揭示了12世紀中國都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情狀,也揭示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民風民俗、經濟活動、城市建築等,《清明上河圖》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經濟、文化等的重要依據,它以其高超的藝術技巧把宋代風俗畫推進到更高的階段.

  • 2 # 歲月狂如塵

    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等是推動因素。宋代繪畫開始呈現出世俗化的傾向,這與宋代整體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絡。

    其實,不僅僅是繪畫,詩詞、歌舞、雕塑等等都呈現出強烈的世俗化。此時,文學藝術伴隨著經濟的發達朝著大眾化與世俗化的方向發展,如宋代詩詞中關注國家政治的越來越少,文人們更多關注城市的物質生活、發達的娛樂活動、民俗民風,尤其是男女情愛更是極其受歡迎的題材。

    “宋以前詩歌中的京都書寫多偏重政治情感的抒發,而宋詞中的京都意象在表達政治情感之外,有著較之前代更為豐富的內涵,凸顯出世俗化的時代特點。”這種世俗化的傾向在很多詩詞中得到了體現,他們的取材也多來源於民間市民的生活,如宋代朱弁評價蘇軾的詩詞雲:“全不揀擇,入手便用。如街談巷說,鄙俚之言,一經坡手,似神仙點瓦礫為黃金,自有妙處。”


    王居正《紡車圖》中的女性形象呈現出了平民化的特點,她是宋代市井平民女性在繪畫作品中的一個縮影。宋代繪畫中女性形象的平民化體現了普通女性在當時社會階層的分工,以及在經濟生產、農業勞作等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這種平民女性形象的出現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與整個宋代經濟、文化藝術有著直接的聯絡。它的出現既受到了當時市民階層審美傾向、藝術消費觀念與民間畫工的審美標準、藝術創作靈感來源的雙重影響,又與當時繪畫政教功能的弱化,以及繪畫的世俗化、大眾化傾向密切相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璜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