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王達膚

    移駕近義詞:移調、移禍、移用、移御、移交


    移駕的意思:移駕,漢語詞語,讀作“yíjià”,指移動大駕,謂帝王出行。。

    移駕的拼音:[ yí jià ]


    移駕近義詞解釋:

    1、移調:轉(zhuǎn)調。

    2、移禍:移禍,漢語詞彙。拼音:yíhuò釋義:轉移禍患。

    3、移用:移用,yiyong,某些詞語中的語言有固定的意義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詞性,利用這些詞語的這些特點臨時改變它的用法和詞性,從而收到一定的修辭效果,叫移用。

    4、移御:移御,漢語詞語,讀音為yíyù,意思為帝王遷徙所居。亦為帝后死的婉詞。

    5、移交:移交,讀音yíjīao,漢語詞語,指把事物轉移給有關方面。

  • 2 # 有思想的蘆葦

    我認為歷史上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戰役莫過於凱撒的阿萊夏攻防戰。公元前52年,這是凱撒進攻高盧的第7年,棋逢對手,凱撒遇到自己在高爐盧戰場最強悍的敵人李斯克。李斯克被凱撒擊敗之後,逃入了自己的根據地阿萊夏。阿萊夏位於150米的山丘之上。四周都是開闊之地,背後是一條河流。李斯克帶領8萬部隊躲進了城裡。凱撒跟著追了上來看到這樣的地形後,凱撒笑了。凱撒軍隊只有5萬人,他毫不猶豫命令5萬部隊將整座城市團團圍起來。他知道在其軍隊外圍的高盧其他部族的援兵馬上就會到,凱撒擺下了絕陣。他將自己的包圍圈做成了120米寬的雙向戰場,用來對付內外夾擊自己的高盧人,120米寬的佔長兩端是多達七重的陷阱,5萬羅馬士兵就在這120米寬的地帶雙向作戰。外圍的高度援兵很快就來了,人數多達26萬,而羅馬人只有區區5萬人。用5萬對陣外圍的26萬和包圍圈內的8萬,這樣的打法只有戰神凱撒敢這樣打。神人凱撒愣是隻用了三天時間便。完全擊敗了內外夾擊他的高盧人,一戰封神,這樣的戰役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3 # 江南養魚人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在中國的東北和黃海地區,爆發了一場奇怪的戰爭。

    奇怪之處在於:交戰國一方是君主專制的俄國,另一方是已經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後起之秀日本,日俄兩國交戰,戰場卻在中國;中國的領土遭燒灼,中國的百姓遭塗炭,而清政府竟宣佈嚴守中立。

    當然,這場戰爭中也不乏華人的身影。那時候,張作霖還是一介馬賊,他給日本人充當密探和馬前卒,因此發跡;也有人幫俄國做事,被日本兵抓住,當眾砍了頭,砍頭的照片又恰巧讓留學日本的周樹人看到了,深深影響了這個心裡揹負著弱國陰影的年青人,自此,他棄醫從文,有了另一個廣為人知的筆名:魯迅。

    魯迅

    這場戰爭的結局出人意料:小小的島國打敗了龐然巨物般的沙俄帝國。這一結局,與十年前中日甲午之戰何其相似!當年,彈丸之國狠狠擊碎了大清的洋務自強之夢。當俄國軍隊在日本的槍炮轟擊下節節敗退的時候,敏感的中國知識分子就開始了艱難地思考:日本,究竟憑什麼成為勝利者?

    思考的答案是:立憲政體!

    辛丑年,在西安避禍一年的慈禧太后起駕回京之後,開啟新政,為此還專門設立了敦促新政的領導機構:督辦政務處。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廷好了傷疤忘了痛,又在政治改革方面裹足不前,新政推行的效果寥寥。不過,此時的言論管制已經寬鬆許多,“立憲”的話題早已不是禁區。在日俄戰爭爆發前,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員已經對此做了充分的討論。

    慈禧

    清廷開啟新政後,在海外流亡的梁啟超喜出望外。兩年前,他和他的老師康有為遭清廷通緝,而六君子的頭顱紛紛滾落在菜市口。那時候,他們的主張被清廷視為大逆不道。梁啟超沒有想到,短短兩年之後,清廷的變革舉動比他們當初的設想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此大幅度的轉變令人咂舌。梁啟超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變革政體的重要契機。於是,他以“愛國者”的筆名,在他主編的《清議報》第八十一期,刊發了一篇題為《立憲法議》的長文。在這篇文章中,他詳細闡述了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和民主立憲這三種政體的含義和區別;他進一步指出,相比較而言,人類目前最理想的政體是君主立憲。

    梁啟超雕像

    君主立憲,就是制定憲法,把無限的君主權力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在君主立憲的政體下,君主雖然是社會的特權階層,地位崇高,尊嚴至上,但是君主的權力不再具有專制體制下的無限性,而是受到憲法和議院的制約,君主的許多決定需要經過議院同意,不得為所欲為。這一政體的優點在於降低決策的失誤,遏制野心家對權力的覬覦,調和君與民的對立,使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參與政治的權力。

    梁啟超雖然不遺餘力地呼籲立憲,但他並不主張立即變更政體,而是設計出一套“預備立憲”的方案:第一,皇上頒詔,在名義上確立君主立憲政體;第二,派遣大臣赴各國考察憲政;第三,創設法制局,起草憲法;第四,翻譯、出版各國憲法以及相關著作;第五,公佈憲法草案,徵詢全國各階層意見;第六,達成立憲政體。

    日俄戰爭尚在進行,駐法大臣孫寶琦預料此役俄國必敗、日本必勝。他聯合駐俄大臣胡惟德、駐英大臣張德彝、駐比利時大臣楊兆鑑上書朝廷,倡言變法。一個月後,他覺得意猶未盡,又單獨寫了一份奏摺,呈給政務處。在這份奏摺中,他重申了自己對日俄之戰的預測——立憲的日本必將戰勝專制的俄國。接著,他反觀中國,認為自庚子年之後,朝廷雖然力推新政,但國家仍飽受內憂外患的滋擾,大小臣工敷衍塞責,華人精神倦怠,新政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他指出: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原因就是大清國沒有與世界同步,實行君主立憲的政體。

    孫寶琦是呼籲立憲的清廷大員,而與他遙相呼應的是身處江湖之遠的張謇。張謇,字季直,江蘇通州(今南通)人。甲午年,中日開戰,慈禧太后從頤和園移駕紫禁城,滿朝文武官員跪在路旁,迎候慈禧。那天,天公不作美,風雨大作,官員們渾身溼透,雙膝泡在水裡。年過八旬的張之萬也在迎駕官員的佇列中,他是張之洞的堂兄,由於歲數太大,不堪久跪,不能起身。姍姍來遲的慈禧太后乘轎路過時,竟不曾側目,視百官若無物,轎子徑直走了。剛剛在科舉考試中奪魁天下、高中狀元的張謇也跪拜在地,目睹此情此景,他心如死灰。一年後,四十二歲的張謇辭去官職,選擇了做一名商人。

    實業家張謇

    經營實業的張謇做得風生水起,1903年,他在家鄉通州創辦的大生紗廠已經頗具規模,資本雄厚。張謇平素熱衷於教育和政治,他在這一年東渡日本,本是為了考察教育和實業,不料竟被日本的勃勃生機所打動,深切地感受到中日間的巨大差距。在他看來,這種差距正是專制與立憲這兩種政體之間的差距。歸國後,張謇就與湯壽潛、張元濟、趙鳳昌、張美翊等人研討立憲問題,推動國內政治改革。

    張謇在1904年先後編輯了《日本憲法義解》《日本議會史》等宣傳立憲的著作,書稿完成後,他委託上海的老朋友趙鳳昌印刷。圖書印製過程中,張謇數次寫信給趙鳳昌,催問進展情況,急切之情表露無遺。書籍印好後,他廣為散發,尤其是清廷的高層,比如當時任兵部侍郎的鐵良。趙鳳昌也利用他的人脈,託人向皇宮送了十幾本。據說,慈禧太后也讀過《日本憲法義解》,她在召見大臣時說:“日本有憲法,對國家甚好。”不明就裡的大臣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應答,只好唯唯諾諾地應承慈禧。

    日俄戰事焦灼之際,清廷重臣張之洞與魏光燾準備聯名上奏立憲,張謇作為立憲派的領袖,受到了他們的召見,與他們一起詳細商討了起草奏摺的事情。之後,他與蒯光典、趙鳳昌、沈曾植等人歷經數次商討,終於寫成了奏摺的初稿,之後又數易其稿,反覆修改,字斟句酌。張之洞讀到定稿後,雖然通篇挑不出一句出格的話,但謹慎、持重的他還是沒有立即將奏摺呈送朝廷。張之洞勸告張謇:立憲的事情,應當先與北洋的袁世凱商議。

    張謇與袁世凱本是老交情,他們倆曾在吳長慶的幕府當差。吳長慶是淮軍將領,他創立的慶軍在對太平軍作戰中表現不凡。吳長慶好讀書,愛人才,被時人稱為儒將,他是袁世凱的伯樂,對袁世凱器重有加,特意委託張謇教袁世凱讀書。不過,張謇似乎特別鄙視袁世凱的作為,離開吳長慶幕府後,張謇與袁世凱斷交二十年。後來,袁世凱官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八九萬北洋新軍,深得慈禧太后信任,是清廷的實力派大臣。袁世凱是新政的積極推動者,他編練新軍、派遣留學生、開辦新式學堂、建立實業……政治影響力非同尋常。為了推進立憲事宜,張謇不計前嫌,主動聯絡袁世凱的親信楊士琦,瞭解袁世凱的最新情況。之後,他致函袁世凱,勸諫他體察世界大勢,效法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伊藤博文、板垣退助等人,主持立憲,成就偉業。袁世凱經過慎重考慮,認為目前立憲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他沒有采納張謇的建議。不過,袁世凱很快覆信,兩人二十餘年的隔閡逐漸冰釋。

    袁世凱

    日俄戰爭最終以日本在海陸兩個戰場的完勝而告終。日本人興高采烈地慶祝勝利,而中國的立憲主義者們似乎比日本人還要高興——戰爭的結果印證了他們的預測:立憲的日本必將打敗專制的俄國。在立憲黨人看來,這是立憲政體對專制政體的勝利!他們開始相信:憲政不再是洋人們的專利,國家的強弱之別不在於人種,而在於制度。日本可以透過立憲富國強兵,中國也一定能。俄國戰敗後,沙皇迫於國內壓力,宣佈立憲,這一舉動深深觸動了中國敏感的政治神經。

    日俄之戰的結局迅速點燃了國內立憲思潮的導火線。素有清議之名的《大公報》在戰爭結束後就刊載評論文章:“此戰誠為創舉,不知日立憲國也,俄專制國也,專制國與立憲國戰,立憲國無不勝,專制國無不敗。”上海的《中外日報》、《時報》也紛紛鼓吹立憲。急迫的華人簡單而草率地將日本對俄國的勝利歸結為立憲對專制的勝利。知識分子奔走相告,報刊輿論也大力鼓譟,立憲思潮迅速激盪全國,上自大臣,下逮學子,無不將“立憲”掛在嘴邊。“立憲”一詞炙手可熱,儼然華人的口頭禪。

    在日俄交戰期間,英國、德國、法國、美國也沒閒著,各國極盡敲詐勒索之能,向清廷提出更多的權利要求。另一方面,革命黨人也加緊了步伐,結黨、起義、宣傳革命思想……鬧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赤坂區的一棟普通民宅裡,中國革命同盟會宣佈成立,孫文被推舉為總理。至此,星散的革命勢力連成一氣,建立了統一的指揮機構,孫文“一個人的革命”得到了廣泛的響應。

    內憂外患之下,慈禧太后的宮門不復寧靜,奏請立憲的摺子紛沓至來,如雪片般送到了她的案頭。1905年6月,張謇再次寫信給袁世凱,從袁氏的個人安危榮辱著眼,敦促他支援立憲。這一次,袁世凱心動了,他聯銜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向慈禧太后奏請立憲。瞿鴻禨與袁世凱在官場上是死對頭,兩人一向明爭暗鬥,互唱反調,但此時,瞿鴻禨也贊成袁世凱的看法,認為“我大清該立憲”。雲南巡撫林紹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奏請立憲的摺子也接踵而至。皇族方面,慶親王奕劻和他的長子載振支援立憲,一向主張改革的載澤自然站在了立憲一邊。這些政治要人的意見深深影響了慈禧太后的決策。

    1905年7月16日,清廷頒發上諭,宣佈派遣官員出洋考察憲政。出洋考察大臣分別是鎮國公載澤、戶部左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農工商部左丞紹英。他們官銜不一,載澤是皇族宗室,端方代表了銳意進取的地方改革派,戴鴻慈和紹英是掌管財政和商業的重臣,徐世昌是統籌軍事的官員。他們都是清廷的重量級人物。9月24日,五大臣在社會各界人士的簇擁下,來到北京正陽門火車站,即將啟程之際,只聽一聲巨響,一個名叫吳樾的刺客引爆了炸彈。刺客當場死亡,五大臣受輕傷。爆炸聲不僅沒能阻止立憲的步伐,反而讓清廷意識到立憲的必要與緊迫。自此,清廷在立憲問題上不再猶豫搖擺,而是大踏步地邁入了政治改革的深水區。

  • 4 # 亮亮老唐

    中國歷史上讓人歎為觀止的戰役太多了,比如以少勝多的戰役,奇襲大獲全勝的戰役,等等不一而足!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這事兒發生於公元200年,曹軍和袁軍在官渡相遇,戰役雙方軍力相差懸殊,袁紹軍大約11萬人,曹操軍大約5萬人。雙方相差軍力在一倍以上,雖然兵力相差一倍,但是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戰爭態勢朝著發生極大轉折,因為此戰一下就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唐初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恥辱,無時無刻都想著一雪前恥,六路大軍圍剿頡利可汗,李靖冒著大雪到達陰山,遇到突厥1000多營帳,一戰而下全部俘虜。頡利見大唐派遣使者前來撫慰,以為安然無事,就放鬆了警惕。李靖派偏將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在濃霧掩護到了頡利牙帳七里地外才被發現。蘇定方長驅直入攻下了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頡利望風西逃。李靖隨即率大軍追擊,突厥軍潰散而逃,這次突襲,東突厥被殲萬餘人,被俘男女10餘萬人。頡利最後被張寶相所擒。正是由於這次的奇襲帶來的轉折點,東突厥頭領頡利被擒,宣告著東突厥正式滅亡!

  • 5 # 老浩威海

    抗美援朝的平津湖戰役。時間定格在一九五二年九月,援朝部隊從鴨綠江大橋返回祖國。宋時輪將軍從停在橋旁的車中走出,滿腔淚水,向長津湖方向深深鞠躬。長津湖,志願軍第九兵團,從祖國東南方,身著夏裝,頂風冒雪,在零下四十度的奇寒中,冒雪急進,伏冰臥雪。在沒有後勤保障的情況下,以自身裝備,同現代化武裝的美軍激戰二十多天,以十五萬兵分割包圍美韓聯軍精銳部隊十萬人。其殘烈場面前無古人。我軍凍亡烈士四千多人。凍傷減員四分之一。我軍等於用原始武器一個對一個在戰場上同優等裝備的美軍拼死較量。因為人員之多,時間之長,還創歷史地把美軍藍旗白極熊團成建制全殲。其團旗被戰士當包袱皮用。後來在我軍展覽館展出。此戰,是北韓戰場的轉折點。美軍空投鐵撟,用航母撤走了北韓東北部的美殘兵敗將。也有人說,美第八集團軍中將沃克在此役被打死,後又假設死因及地點。平津湖戰役,是大兵團對大兵團近戰交量。我軍在嚴重缺員的情況下,用毅志,膽量,捨身忘我的愛國主義精神,讓美軍,讓以美為首的聯合國軍永世難忘,其殘酷度讓人刻骨銘心。

  • 6 # 大白的生活日記

    第一:牧業之戰

    周武王姬發,率領虎衛3000人,甲士4萬5千人,更得姜子牙等能人異士的幫助,在牧野經過一天血戰。商紂由於不得民心,重判輕離,加上兵士根本無心戀戰,周軍大破商紂王的“70”萬之師。

    周武王終止了殷商六百年的統治,確立了周王朝的統治地位。從此,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第二:長平之戰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而對方主帥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於是秦國便行反間之計,使趙王臨陣換帥,派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

    秦國於是起用白起為帥迎戰對方。白起善於運用兵法,結合對方好勝固執地心理,故意示弱,使敵軍深入己方,最終分割包圍,多點進攻,一戰斬殺對方45萬趙軍,人屠之名由此而生。

    此戰使強大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反而因為此戰威震天下,其餘五國皆懼怕秦國,不敢與之正面交鋒。

    第三: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漢軍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將匈奴兵打的聞風喪膽,匈奴王族更是四處而逃。漢軍穿越荒漠地帶,用千里奔襲的手法,成功消滅對手,至此漠北再無王庭,匈奴成功被漢軍殲滅。這次是中華農耕文明與草牧文明漫長角逐、首次戰略性全勝。

    第四:長勺之戰

    春秋時期,齊桓公因國家在管仲等人的治理下,日漸強大起來,於是聯盟諸侯舉行會議,可魯國卻並未到來,於是齊桓公派出戰將征討,管仲在旁不斷勸諫,可是齊桓公並未聽取,而是堅持發動長勺之戰。

    魯國見齊軍大軍來犯,於是在朝中大臣的推薦下,推舉曹劌為帥迎擊齊軍。齊魯兩國雙方開戰,兵力必為10比1,齊國當時兵士更為強大,並由鮑叔牙指揮。

    曹劌知道敵軍勢大,故意且戰且退,鮑叔牙果然輕敵,不斷髮起進攻,曹劌命人堅守不戰,等對方三通鼓後,命軍中迎戰,憑藉一鼓作氣的勇氣,最終擊敗齊國大軍。此戰役在歷史上也堪稱經典之戰。

    第五:您覺得還有什麼戰役令人歎為觀止?不防來說說吧!

  • 7 # 榆木疙瘩牌慧根

    解放戰爭中林彪四野追擊白崇禧桂系的衡寶戰役,經典的中心開花戰例。

    自“青樹坪大捷”後,桂系全軍陷於極度的亢奮中,鬧騰得沸沸揚揚,以至於傳說林彪在此戰中被炸斷一隻胳膊。白崇禧一改往日縮頭縮腦作風,乘著共軍再度冒進,一傢伙撲上去兜住了一個師,打算這回再打斷林彪的一條腿。

    丁盛第135師處在敵四個主力師的分割包圍之中,奮力堅守住了陣地,扛住了白崇禧四倍力量的圍攻,四個主力師除第138師師部率一個團逃跑外,桂系“鋼軍”第7軍兩個師及48軍兩個師,計2.9萬人全部被殲。雖然白崇禧還有九個師,但成建制,比較完整的基幹部隊已損失殆盡。解放軍被團團包圍的一個師,竟然能將桂系的兩王牌軍四個主力師糾纏得不能脫身,廣西小諸葛大限將至。

    衡寶戰役遲滯了桂系的南撤速度,為四野中路軍主力追上和抓住敵軍,贏得了一天的寶貴時間,最終在衡寶地區殲滅白崇禧這支唯一完整,與共軍鬥從未吃虧的王牌軍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過後,桂系雖然還有十幾萬軍隊,但主力報銷,白崇禧完了。

  • 8 # 琴音伴我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老將廉頗堅壁不出,秦軍急攻不下,趙國告急,一邊向秦派出使者,一邊向齊楚請求糧食,遭到拒絕,趙王只能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主動出擊,秦秘密派武安君白起,盡發秦邊地之兵,對趙軍戰略包圍,四十萬趙軍歸降,被坑殺,是古代戰爭史上首次如此規模的殲滅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信公共號圖文編輯用什麼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