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銘建張
-
2 # 8885牛牛
日本傳統插花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與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相關,中國隋唐時代正值中日文化交流之最盛期,也是日本傳統插花藝術萌芽時期。此間,日本天皇曾多次派出遣唐使者到中國長安和洛陽全面學習和考察中國文化藝術,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文學、儒學、佛學、醫學、書法、繪畫等,並在歸國時將大量書、畫等物帶回日本,其中中國原產的梅、菊、桃、李和垂柳等觀賞花木以及賞花習俗(如鬥草、鬥花)和佛前供花的形式、器物等都於此時傳入日本。中國文化在日本廣泛傳播和推廣,正如日本著名園藝學家冢東洋太郎所言:“中國原產的梅花,是在中唐(710-784年)間由遣唐使者帶回日本的。”
日本學者西山松之助(1985)所言:“在日本賞花之風始於賞梅,雖然櫻花是日本的代表,但玩賞之風源於貴族們效仿中國傳來的賞梅習俗。”工藤伸昌也講:“就平安時期(794-1192年)與中國的關係來說,在日本文化史流程中,給予插花強烈衝擊的是從中國傳來的佛前供花。”由此可知中國的賞花習俗和佛前供花對日本傳統插花藝術的萌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推古十五年(607年)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訪隋,在學習佛法的同時將中國的佛教禮法及佛前供花和容器引進日本,加之太子大興寺廟,宣傳佛法,從而促進了日本祭壇插花的興起。小野妹子完成使節任務後,皈依佛教,居住在太子建立的六角堂內的池坊(即太子沐浴水池邊居住的房子)潛心修習佛道,日夜以花獻佛,並制定了祭壇插花的規矩,後經歷代坊主的發揚光大,形成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
-
3 # 使用者1650419023044
日本漢字出現得很晚,據中國正史《隋書》記載,直到七世紀日本還沒有文字。一般認為,直到平安時期(794-1192),日本才創造出片假名和平假名,從而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字。
漢字是何時東傳扶桑的呢?對此現在已無從查考。歐陽修在《日本刀歌》中提出的徐福齎書東渡日本說,只能被看作是一種傳說罷了。東漢光武帝賜倭王“漢委奴國王”金印,應該是日本最早與漢字發生關係的文獻與實物證據。3世紀時,曹魏明帝曾封日本邪馬臺女王卑彌呼為“親魏倭王”,並給予大量賞賜,女王為此上表答謝恩詔。由於當時倭人沒有自己的文字,由此推斷:
一、最早將漢字傳到日本列島去的,應該是一批又一批像徐福那樣的中國移民,是他們帶去了中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
二、日本人使用漢字,最初的動機應該是將其作為中日政治交流的工具,而這個時間是比較早的 -
4 # 一柒得柒
徐福也許是第一個踏上日本這片土地的華人,他的3000童男童女隨行人員給仍處在石器時代的日本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爭論徐福是否是第一個天皇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他肯定是第一個到達日本的華人,也許可以認為是他開闢了中日兩國交往的先河。
徐福到達日本時,大多數日本人蓄著長髮,用繩結紮在頭頂,並用一條白布系在額頭上。直到今天,日本人還很喜歡在節日裡將白布條系在額前,衣服簡直就是一塊包裹住全身的布,而且他們都赤足。
-
5 # 蕭依是我家的
徐福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文化與文明傳播到日本的人。他發現他們在種稻和捕鯨之外還特別擅長巫術、預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自從徐福到達日本,日中關係經歷了許多風浪。中國和日本的第一次官方接觸是漢朝,那時漢光武帝將一顆金印賞賜給來洛陽朝貢的日本特使,作為對他的嘉獎。這顆金印失蹤了將近2000年,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被一個農民發現。這顆金印可以在福岡的博物館中看到。
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許多東西都源自中國。如坐在地板上在矮桌上吃飯和用漆器托盤盛裝日本食物的習俗,上過漆的木屐或日本女孩穿的“和服”以及廣泛使用的名片,都是從中國學來的。
-
6 # 使用者1702010604693
秦朝。秦王嬴政派遣大將徐福,率領千名童男童女,以及文化、農業技術等等從今天的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千童鎮東行至東海,東渡扶桑。給他們帶去了農業生產和文化知識。從那時候日本人開始用漢字。到了漢朝以後,日本人就開始大規模用漢字改造日文了。
-
7 # 使用者3740060551514
徐福。
徐福是中國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徒弟。史傳徐福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500多人,入海去仙山求長生不老藥。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藥,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日本九州島不再返回。徐福等人在九州島等地向日本名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製鹽技術,還交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文化。
回覆列表
最早是唐朝的時候傳入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