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835038393417
-
2 # 曬太陽的小水蘭
是關羽三國演義中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而且此語也並非指徐庶,而是說關羽。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嚮往另一方。徐庶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曾做過劉備的軍師。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家與母親相聚。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後來便有了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
3 # 使用者1908394550113645
這一句話是沒有上一句的,是描寫三國時期中的關羽的,意思是關羽雖然在曹操的營地,但心裡想的還是劉備。
相關故事:
公元200年,曹操徵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嚮往另一方。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訊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國志》裡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蕩氣迴腸。
回覆列表
身在曹營心在漢是一個典故,不是原話,沒有全詩。
三國演義 中沒有“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此語是說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嚮往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