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個五百萬

    沒有其他原因,就是政治上不成熟。

    腓特烈二世說過:“如果你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但是朱允炆不懂這個道理,不敢殺朱棣,說什麼“勿傷朱棣”。這句話可能也只是客氣之詞,但是這句指示不應該在朱棣不殺死之前說。

    而應該在朱棣被殺死之後,伏屍痛哭,邊哭邊說:“我的好叔叔,你為什麼要當亂臣賊子啊,你想當皇帝我可以讓給你啊!”然後,找一個替罪羊殺了,誰殺了我叔叔,我要替我叔叔報仇!經過這一番政治表演秀收買人心就行了。

    從情感上,誰也不願意血親相殺,但是,政治不講人情,就是殘酷無情的。你不殺人,人就殺你。李世民不弒弟殺兄,他的兄弟就會殺他。從刀劍出鞘那一刻,矛盾的性質就已經由叔伯兄弟變成階級敵人了。你自己意志都不堅定,會讓手下無所適從。

    成熟的政治家必須具備幾個素質:一是佔據道德制高點,但要明白不是讓你去當道德模範,而是婊子照當,牌坊照立。就算是殺人放火,也要標榜自己替天行道、普渡眾生、仁者無敵。二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計代價。別說殺叔叔了,劉邦為了逃跑順利,把自己親生閨女兒子踹下車,石虎把自己兒子虐殺。

    後世,朱棣子孫朱由檢,犯了與朱允炆一樣的幼稚病,被朝臣玩弄於鼓掌之中。

  • 2 # 古史文化

    對當時急需鞏固地位的朱允炆來講,削番是"正確的選擇",而且朝廷實力也允許他這麼做。

    藩王鎮守邊疆,手握重兵,自成一體,朝廷對他們缺乏約束力。如果外敵還在,他們會是對付敵人的好幫手。但是邊境上的元朝殘餘勢力已經翻不起風浪,這群叔叔們再養下去就成為朝廷尾大不掉的威脅了。

    朱元璋還在的時候,朱允炆的幾個叔叔們經常在邊境上舉行軍事演習,即是為了向敵人展示軍事實力的強大,也是為了告訴朱元璋有他們鎮守邊疆,大明可安。但是朱允炆看到的就不一樣了,這群叔叔的羽翼越豐滿,將來越不容易被自己節制,那才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所以一上臺,朱允炆就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削番"行動。

    這個時候的朱允炆經驗尚欠,對朝廷內外人員狀況還不太瞭解,後期用人屢屢失誤,再加上對敵態度心軟,一連串的失誤最終致使朱允炆葬送了大好的局面。

  • 3 # 攜朋觀史

    (括號內為一些小吐槽,文字優雅,望見諒。)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明朝能發生這種謀朝串位的事情還得歸功於他搞的藩王制度,把幾個兒子都封了王。但這個制度從西周開始就被證明了是國家動盪的基礎,幾乎每個朝代的封王都導致了動亂,這也是朱允炆進行削藩進而激起了朱棣的反抗的由頭吧。

    第二個問題還是朱元璋的鍋,朱元璋的名聲之所以不好就是因為他是“過河拆橋”的典範,立國就殺功臣,這北方元朝餘孽還沒完全打散了,就迫不及待得把善戰的功臣給殺光了,什麼徐達,藍玉的進攻類的猛將,一個不留,全送去見了閻王爺。那殺光了猛將誰去領軍打仗呢?沒錯,還是藩王們,在長期與北方論戰生涯中,朱棣同志已經積極了龐大的軍民根基,擁兵自重那是基本操作了。反觀朱允炆這邊,剩下能用的人手的不是守將就是一些根本不流入的紙上談兵之輩,這也導致了朱允炆無將可用的境地,他自己也沒有什麼打仗的經驗,怎會是朱棣這個如狼似虎的叔叔的對手呢。

    最後一個先決影響因素是,朱允炆成為皇帝也不算一個名正言順的過程,他能上位主要得益於他老爹朱標死的早。由於朱標是朱元璋從小就傾力培養又十分喜愛的繼承人,愛屋及烏的毛病犯了,就把這個皇位給了朱允炆(實際上朱允炆是其母扶正後為嫡孫的,嚴格來說並不符合禮法,當然了開國皇帝朱元璋眼裡就沒有這玩意,千古傳承的宰相制度都給廢了)。這個雖然從流程上來看好像也沒什麼毛病,但是朱元璋還有其他兒子呢(比如朱棣),對此就很不滿意了,大傢伙都是戎馬半生立下赫赫戰功的人(這點我們從朱棣天子守國門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剽悍),憑啥讓一個小屁孩來當皇帝?不僅他們這麼想,其實軍民之中,也不乏對幼帝的議論,要知道,千古來“幼帝聰慧”的事情很少發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卻不少,所以新帝登基之時,也是人心思變之際。

    朱允炆VS朱棣的第一局是削藩,雖然是新帝即位,但是在一幫儒臣的建議下(沒錯最後明朝還是死在了儒臣手中),朱允炆是真正的猛的一批,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把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除湘王自焚外,其餘都廢為庶人。這麼激進的削藩,不出事情都有點難。當然了,這個時候我們的燕王朱棣勢大難圖,一時半會還搞不定他,朱允炆只能是調命官員,加強對燕王的防範措施了。當然了,都這個時候了,朱棣肯定也是慌得不行,想到自己要從藩王落到平民的身份,恐怕晚上睡覺都要醒幾次,揭竿而起也就不出意料了。

    朱允炆VS朱棣的第二局,其實一開始朱允炆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殺掉自己的這位叔叔的,但是由於沒有多去看戲曲,屢屢被這位裝瘋弄傻的叔叔蒙了過去,等到反應過來,張昺、謝貴兩將已經被擒殺。其他的蠢事,比如派朱棣舊部張信逮捕自己的老主人,將燕使打入大牢等我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這個不曉得皇權毒辣的少主人,幹了一堆不靠譜的事情,把本來的一手好牌都給打爛了。等到大戰展開,又開始“念及舊情”了,在派他爺爺唯一留給他的優秀守將耿炳文(這裡我就不吐槽了)率師進攻朱棣時,竟告訴他“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結果先鋒全部戰死,復戰亦然。

    朱允炆VS朱棣的第三局,這一局就是徹徹底底得碾壓了。因為朱允炆看到戰事不利,竟然把指揮權給了大草包李景隆(注意一下,這位兄弟後面還有戲)。拜託,大哥,雖然耿炳文不善征戰,但是人家幫你守著京城,這燕王一時半會也打不進來啊,你偏偏要玩火自焚(雖然你後面也可能是自焚了,但是沒必要這麼急吧)。這時候我們燕王憑藉著強大的僱傭軍(沒錯他們是來自蒙古的摔跤騎馬射箭一條龍的服務業領軍人物),讓李景隆連戰連敗。無奈之下,朱允炆罷免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來緩解燕軍“誅奸臣”的勁頭。

    朱允炆VS朱棣的第四局,朱允炆畢竟還是朝廷認可的繼承人,號召一下,找幾個能幹的年輕人來頂替這個草包還是沒問題的。被選上的孩子們……不對,被選上的山東參政鐵鉉以逸待勞令燕師無功而返,被朱允炆升為山東布政使,並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在東昌(今山東聊城)大敗燕師,順帶宰了主將張玉,也算是為朝廷挽回了一些顏面。而後,朱棣大軍再度南下征伐,雖然勝多敗少,但是畢竟只是地方軍,打過的地方很多又被朱允炆收回去了。可以說這個時期雙方互有輸贏,但整體來說,朝廷君源充足,又能以正統號令軍民,還是略勝一籌的。

    朱允炆VS朱棣的第五局,這也是本次大戰的序幕了。一籌莫展的朱棣突然得到朝廷內臣的告密(至於這個內臣是不是原來就安插的,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啊),朱棣得知南京(當時國都在這裡,後面朱棣遷到了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作戰策略,再度揮師南下。這次他打的是閃電戰,連破何福、平安師,克泗州、揚州。這時候的建文帝朱允炆,竟乞求割地求和,被朱棣一票否決。至此,朱允炆算是花光他爸的運氣了,他的軟弱,再次證明了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還是那個草包李景隆夥同谷王朱橞與開金川門降燕,南京城陷。

    匆匆走向皇宮正欲斬草除根的燕王朱棣,看到了第一縷青煙,然後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此後的朱棣自然是大加汙名,其實朱允炆嚴格來說也是明君,只是運道不行罷了,但他以朝廷的強大號召力和龐大軍源敗於藩王之手,實乃千古之罕見。

    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有的說是自焚而死,有的說是逃亡海外(又傳朱棣派人出使就是就是為了找他),有的說隱居山村,但終究沒有再起風浪。明末毅宗崇禎帝殉國,南明安宗弘光帝繼位後,國難思忠良,對有明二百餘年累積的冤案統一做了平反。其中也包括追復建文帝朱允炆為惠宗讓皇帝,算是把他重新歸到了明朝皇室正統裡邊。

  • 4 # 靈蛇觀史

    朱允炆能夠敗給叔叔朱棣源於一次又一次的犯錯給朱棣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皇城鋪平了前進的道路。

    第一次犯錯。朱允炆登基一月就先下手為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口氣拿下週王、岷王、湘王、齊王和代王。到了這個地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何況朱棣呢?建文元年三月,燕王朱棣入朝參拜新君,“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群臣震怒,戶部侍郎卓敬多次上奏,要求就地解決朱棣,建文帝竟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親為由拒絕了這一正確提議。朱棣就這樣安然無恙,平平安安的打道回,可謂放虎歸山。

    第二次犯錯。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禮制朱棣必須前來,但朱棣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他派長子朱高熾及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取代他祭拜。兵部尚書齊泰力勸建文帝將此三人扣為人質。黃子澄認為這樣會打草驚蛇,應該把這三個人送還燕王,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痺燕王。朱允炆再次放過了朱棣,為朱棣消除後顧之憂。

    第三次犯錯。“請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這一句緊箍咒戴在將領的頭上,時不時的就會發作,無論戰鬥多麼慘烈,沒有一枝箭敢射向朱棣,沒有一把刀敢殺向朱棣。朱棣身經百戰,衝鋒陷陣,從未負過重傷,一次次死裡逃生,皆因身著朱允炆所賜金剛不壞寶甲。

    第四次犯錯。善守之將耿炳文用來北伐朱棣,軍事白痴李景隆任大將軍,喪師數十萬,以致攻守形勢逆轉。最為要命的是李景隆在朱棣逼近南京時,竟開金川門迎敵,致使南京失守。無人可用這個,用錯將領,這個事其實怪不得朱允炆,因為爺爺朱元璋已經把能征善戰者統統的帶進了地府。

    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面對一個無賴的叔叔,他不知道,對付無賴,要用更無賴的方法。

    正是這一次次致命的錯誤,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坐上了夢想中的寶座,而可憐的朱允炆從此下落不明,成為千古之謎。

  • 5 # 阿文說史

    自此天子守國門!

    我是阿文,是一位歷史愛好者,並不是歷史大咖。碼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援,多多關注,一起探討歷史的奧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拘留十五天的感覺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