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寫靜,愈加其靜。錢鍾書說:“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 無聲(靜),它作為一種存在是無,無的對立物是有,因此,無聲最恰當的表現形式就是有聲,借聲顯靜則靜更靜。
1、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詩人寫山林,寫山林的幽靜,不是以靜寫靜,而是以動寫靜。有了知了的鳴叫,山鳥的啼鳴,詩人才感到更加幽靜。詩人的情趣在幽靜,因此,筆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靜,而是處於清靜的狀態,並且給人以幽雅的感覺,這是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所在。
2、鳥鳴澗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花落、月出、鳥鳴,詩人連續寫了春夜山中這幾種景物的動態和聲響,我們反而被帶進了一個極為清幽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來詩人非常懂得事物的“動”與“靜”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巧妙的運用了“以動顯靜”和“以聲寫靜”的藝術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動態,顯出春出月夜之靜,後一句,是用鳥啼之聲來破靜,又反襯出靜。寓動於靜,寓聲於靜,愈見其靜,這就更生動、深刻的創造出幽靜境界。
3、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區域性襯全域性,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唐詩訓解》:不見人,幽矣;聞人語,則非寂滅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詰出入淵明,獨《輞川》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擬其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幽中之喧也。如此變化,方入三昧法門。
以動寫靜,愈加其靜。錢鍾書說:“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 無聲(靜),它作為一種存在是無,無的對立物是有,因此,無聲最恰當的表現形式就是有聲,借聲顯靜則靜更靜。
1、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詩人寫山林,寫山林的幽靜,不是以靜寫靜,而是以動寫靜。有了知了的鳴叫,山鳥的啼鳴,詩人才感到更加幽靜。詩人的情趣在幽靜,因此,筆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靜,而是處於清靜的狀態,並且給人以幽雅的感覺,這是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所在。
2、鳥鳴澗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花落、月出、鳥鳴,詩人連續寫了春夜山中這幾種景物的動態和聲響,我們反而被帶進了一個極為清幽的境界。原因何在呢?原來詩人非常懂得事物的“動”與“靜”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巧妙的運用了“以動顯靜”和“以聲寫靜”的藝術手法。前三句,用花落,月出的動態,顯出春出月夜之靜,後一句,是用鳥啼之聲來破靜,又反襯出靜。寓動於靜,寓聲於靜,愈見其靜,這就更生動、深刻的創造出幽靜境界。
3、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區域性襯全域性,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唐詩訓解》:不見人,幽矣;聞人語,則非寂滅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詰出入淵明,獨《輞川》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擬其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幽中之喧也。如此變化,方入三昧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