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02582105851998

    此句為一句諺語(歇後語),下一句為自作自受。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作自受

    【解釋】: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卻害了自己

    【出處】: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這在物理上叫‘變壓器效應’,在俗話上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任你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同義詞】:自作自受,作繭自縛,自食其果,自討苦吃,搬石砸腳。

    生活中常用的諺語: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現了原形

    茶壺裡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朝著窗外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船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鹹,樣樣有

    打破沙鍋——問到底

    燈盞油幹——火燒芯(心)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電線杆上綁雞毛——好大的撣(膽)子

  • 2 # 使用者7324025690325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作自受【解釋】: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卻害了自己 【出處】: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這在物理上叫‘變壓器效應’,在俗話上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任你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 3 # 誰言木語

    成語分別是:

    自討苦吃(自己找苦吃。)

    孤掌難鳴(一個巴掌難以拍響,比喻力量孤單,難以成事。)

    不知悔改(指不知道悔過改正。)

  • 4 # 歷史緯度

    北韓戰爭是很明顯的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的戰爭。1950年到1953年的北韓戰爭實際上是北韓統一南韓的一次國家統一戰爭,是北韓人民對美國霸權主義行徑的一次反抗。美國為了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提出要以冷戰的方式遏制共產主義,目標直指蘇聯;而北韓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也是美國遏制的物件。所以,當北韓戰爭中屬於資本主義陣營的南韓處於不利處境時,美國就直接出動軍隊打擊北韓人民軍,其名義上是為了北韓半島的和平,但實際上是為了達到美國稱霸世界的目的。

    為了認清為什麼北韓戰爭是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一次戰爭,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解析一下北韓戰爭:

    首先,美國介入北韓戰爭實際上是對別國內政的一次粗暴干涉,是不符合法律和公理的。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出臺了杜魯門主義,以霸權主義的姿態強行干涉別國的內政,以達到遏制共產主義的目的。1947年的希土危機,實際上就是美國干涉別國內政的例項。1950年到1953年的北韓戰爭本屬於北韓的內政,但美國在冷戰思維的指導下糾集了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了聯合國軍,粗暴的插手了北韓半島的統一戰爭。這樣的戰爭是不符合國際法的,這實際上是對聯合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和公理的踐踏。

    其次,被美國插手的北韓戰爭是一次熱戰,是美國冷戰思維在亞洲的另一種體現,不符合當時世界和平的主流。

    二戰結束以後,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在兩極格局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作為兩大陣營主體的蘇聯和美國,逐漸進入了爭霸的狀態;美蘇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冷戰的方式來進行爭霸鬥爭。在歐洲,是以冷戰的方式為主;但在亞洲,卻是以熱這樣的方式為主。被中國稱為抗美援朝的北韓戰爭其實質是美蘇的冷戰,但表現在外面卻是熱戰。當然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必然是以冷戰為主,熱戰為輔。但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都是不符合二戰以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願望的。美國插手北韓戰爭破壞了北韓人民和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期望。

    再次,美國插手北韓戰爭的目的是在損害北韓人民利益的基礎上建立美國的霸權主義,以達到最終控制世界秩序的目的;但美國的這一企圖最終還是失敗了。

    1945年美蘇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了雅爾塔協定,雅爾塔協定表面上是尊重世界各國的獨立和主權,但實際上是美國想憑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稱霸世界。事實上,二戰後的美國利用佈雷頓森林體系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用北約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軍事;但美國對社會主義陣營是沒有控制能力的。在美華人的思維中,防止他們稱霸世界,就是在損害美國的利益;而為了實現美國所謂的稱霸世界的不正當利益,杜魯門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把軍隊開進了北韓半島。然而令美華人失望的是,麥克阿瑟並不是彭德懷的對手,聯合國軍也戰勝不了華人民志願軍;所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只能灰溜溜的以戰敗者的姿態退回三八線以南。1953年簽訂的《北韓停戰協定》實際上是對美國非正義的稱霸世界企圖的一次強有力的打擊。

    最後,根據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會消滅社會主義,所以美國插手北韓戰爭是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與趨勢的。

    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不僅僅表現在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加註重財富的公平分配,也不僅僅表現在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加註重人民當家作主,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效率要高得多。蘇聯從1928~1937年間進行了兩個五年計劃,然後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而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用了200多年;中國從1949年到2019年的70年間,從一個一窮二白的且基本沒有工業基礎的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強國,超過了一方用300多年才取得的成就。這些都足以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而美國卻想以戰爭的方式消滅社會主義,這難道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嗎?!不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必然被淘汰,美國不得人心的稱霸世界的做法必然被世界人民所反對。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美國以冷戰思維干涉別國內政是不合法的,美國參與及擴大北韓戰爭的行為是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的,美國稱霸世界的目的是永遠不會達到的。任何國家都要學會以正當的手段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都要在和平交流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崛起。要和平你好,不要戰爭;任何非正義的戰爭的最終結果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5 # 漢史趣聞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發動的萬家嶺戰役,不得不說就是典型的搬起來了石頭,砸在了自己的腳上的戰役。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這一次戰役中,日軍敗的十分的慘烈,差點就全軍覆沒了。

    當時和日軍對陣的是薛嶽帶領的兵團,本來日軍想要從萬家嶺這個地方透過去的,在一個就是他想要從這裡透過,就沒有把中國的軍隊放在眼裡。

    但是,他們的這一行為被薛嶽將軍給察覺到了。

    薛嶽查看了一下萬家嶺的地理位置,很顯然這裡是一個打伏擊戰的好地方。

    所以,薛嶽就把他帶領的兵團,帶到了不容易被敵人發現的地方埋伏了起來。

    當日軍透過的時候,很顯然這一戰打的是十分慘烈的。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在國恨家仇面前,面對日軍入侵的時候,他們都是誓死拼殺,大有不把日軍殲滅誓不罷休的氣勢。

    這一次被他們圍殲的日軍,正是臭名昭著的106師團。

    因為日軍根本就沒有想到他們會遇到如此強悍的軍隊,所以,他們的準備也是不足的,正是因為他們的準備不足,所以,他們的傷亡才如此的慘烈。

    那麼,薛嶽的兵團把106師團,給打成什麼樣了呢?

    這麼說吧,日軍106師團的上中下級軍官,全部都在這一次戰役中被擊斃了。

    在這種情況下,也是日軍最為危險,最容易被我們消滅的時刻,因為沒有了領頭羊,他們就如同一盤散沙一樣,想要打敗他們,當然也就很容易了。

    但是,日軍突發奇想,他們竟然派來了飛機,從飛機上往戰場上投放兵力。

    沒想到日軍從飛機上投放下來的這些士兵,全部都是軍官級別的,他們被投放下來,就是想要帶領還沒有被打死的日軍突圍出去。

    畢竟全部陣亡,這個還是他們不想看到的。

    可是,戰爭的勝負,並不以日軍的想法而轉移,他們在飛機上投放下來的軍官全部都被薛嶽帶領的兵團給擊斃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106師團,幾乎全部給殲滅了。在日軍大部隊趕來之前,為了減少我軍的傷亡,薛嶽帶領的兵團也就退出了戰場。不過,這一次戰役,透過日軍向戰場上空投軍官,也可以看出,他們被打的確實沒有了辦法。

    所以,明知這樣投放兵力是死,他們也不得不試一試。

    最終的結果當然是慘敗了,所以說萬家嶺大戰,對於日軍來說就是典型的搬起了石頭,砸在了自己的腳上的戰役。

  • 6 # 關外小客棧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戰爭——馬島戰爭。

    話說19世紀80年代初的阿根廷,加爾鐵裡總統領導下的軍政府正在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阿根廷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據統計,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有達到19.2%,許多人紛紛失業,丟掉了飯碗的群眾無以為計,將怒火撒向了加爾鐵裡,紛紛要求他下臺。

    這大哥一看,咋辦?阿根廷是一個小國,經濟問題現在一時半會也解決不了,那就轉移國內的仇恨吧——找別人幹一架。

    這時候他想起了阿根廷旁邊的一個小島——馬島。

    現在說說馬島的主權糾紛淵源。1764年和年1765年,法華人和英華人分別登上了馬島,並分別宣佈主權歸屬。1766年,法國將馬島賣給了西班牙,隨後西班牙武力驅逐島上的英華人,1774年英國無奈撤離,但並未放棄主權。

    1810年,阿根廷人爆發起義,推翻了殖民統治的西班牙政府,但宣佈繼承西班牙的領土主權,因此有了英國和阿根廷100多年的馬島主權糾紛。

    加爾鐵裡心裡很清楚,主要一宣佈收回馬島,肯定會獲得民眾的支援,自己的統治危機才會緩和。而此時的二戰之後英國國際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於是,在1982年他開始用武力佔領馬島。撒切爾一看,連阿根廷都敢挑釁英國,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好歹咱以前也是日不落帝國,雖然現在已經大不如前,好歹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吧,你都要騎在我脖子上拉屎,不客氣,打!

    撒切爾立刻幾千人的皇家戰隊馳援島上英軍,才過了兩個月,加爾鐵里加被打得眼淚橫飛,阿根廷戰敗。

    之後加爾鐵裡的軍政府徹底垮臺,而馬島戰爭的勝利則幫助他的對手撒切爾提升了極大的威望,贏得了下一年的首相大選。

  • 7 # 小賢讀史

    要說到哪些戰爭的發動是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呢?

    首先我想到的第一個是北韓戰爭,北韓戰爭暴發於1950年6月,起初是由半島南北民族內戰,北方以金日成為首的北韓政權,南方以李承晚為首的南韓政權,雙方都打著統一的旗號想滅掉對方。後來中國,蘇聯,美國等國的捲入,成為了一場國際性區域性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為了幫助他們的小弟南韓,於1950年9月15日在南韓仁川登陸,聯合國軍丈著他們的武器先進,一路囂張跋扈,很快就把原本被北北韓佔領南韓的90%的領土全部收復,還把戰線一路推進到中朝邊界的鴨綠江邊,北北韓的政權變得及及可危,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甚至妄言要轟炸中國東北地區。當時的毛主席下定決心聯合蘇聯,應北韓政府的邀請,派遣志願軍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當時的志願軍以武器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與北韓人民軍通力合作,又有蘇聯的支援下,很快就把聯合國軍趕到38線以南並且還佔領了南韓首都漢城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面子,於1951年7月10日開始提出和談,經過多次談判後,雙方確定於1953年7月27日簽署《北韓停戰協定》。這次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想控制整個北韓半島來遏制中國和蘇聯,可惜,他們的計劃最後還是落空了,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第二個是越南戰爭,1954年,法國殖民者被越南人民軍包圍,被迫投降,並且和中國,蘇聯,美國等國在日內瓦簽署了停戰條約。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手中接管了被法國扶持起來的南越吳庭豔政權,並且對其進行大規模軍事援助,豈圖透過軍事援助讓南越統一北越,進而威脅到中國大陸,來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從1961年4月起,美國就開始派遣地面部隊參與南越對北越的戰爭,對北越進行狂轟濫炸,但是,每一次都被北越人民軍給挫敗了。此後,美國派遣的作戰部隊越來越多,最高峰時,人數達到了65萬 。由於北越人民軍利用叢林游擊戰對美軍造成很大的傷亡,因此,美華人便開始大規模使用一種叫橙劑的化學武器,豈圖將叢林裡的游擊隊找到並消滅。然而,美華人使用這種反人道的化學武器不但沒有消滅越南遊擊隊,反而更激起了人民軍的鬥志。從此,美國已經深陷泥潭,無法自拔,這場殘酷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將近15年之久,直到1976年南越政權被推翻才結束。這就是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且還是最痛的一次。

    被美軍殘忍殺害的越南遊擊隊暴屍在路邊

  • 8 # 黃娜老師

    最典型的,就是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戰爭。蘇聯不但沒能完成彼得大帝的遺囑,還把自己折騰的國將不國,分崩離析,輿論上也受到千夫所指,名譽盡毀。

    1725年,突然辭世的彼得一世,留下了 個神秘的“彼得大帝的遺囑”。

    據資料顯示,這遺囑主要內容分14個部分。對外政策方面,概況起來有三點:1.帝國要長期保持戰爭和擴張狀態;2.要力爭參與歐洲事務,繼續瓜分波蘭;3.俄羅斯人要走向四大洋。

    時間一晃,到了 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雖說早在半個多世紀前的十月革命中,蘇維埃政權就宣佈了與沙俄時代的舊貴族和皇權“一刀兩斷”,致力於把羅曼諾夫王朝後裔趕盡殺絕。但熊熊幾代領導人的內心裡,其實都裝著一個“彼得大帝”,全能算得上是其遺囑的忠實繼承人。

    到了勳章愛好者,勃列日涅夫執政的時候,眼看前面三點都落實的差不多了,就這個南下印度洋,控制暖水出海口的“宏偉藍圖”,還沒能完成。那麼,要是在他老人家任內把這個“彼得大帝的遺囑”全部落實下來,豈不成了同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並列的,載入輝煌史冊的民族偉人了?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

    而且,對於控制阿富汗的把握,當年的蘇聯,還算比較自信的。

    首先,地理上看,兩國離得近,直接就接壤了,國境線還比較漫長。

    再者,兩國的民族也多有交融,阿富汗居民中,包括了約700萬的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他們佔了阿富總人口的45%,和蘇聯中亞的那些叫“xx斯坦”的加盟共和國的居民們,屬於同宗同源的民族。

    當然,基於聯合國的壓力和各種日益完善的國際準則,像沙俄近代戰爭那樣,武裝佔領一國,再宣佈直接“吞併”的形式,早就不適用於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世界了。對於蘇聯來說,效仿競爭物件美國,武裝佔領一國的,再扶植一個親蘇的傀儡政府,自己當幕後真正的大BOSS,控制“勢力範圍”,就已經十分OK了。

    於是,1973年——1979年間,蘇聯在阿富汗忙前忙後的,煽動了3次政變,最終,選好了自己的“代理人”——蘇聯的忠實信徒,勃列日涅夫的“學弟”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

    然而,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已經完全蘇聯化,又不信“神”的塔拉基,他的那些要“建設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阿富汗”的口號和綱領,並沒能聯絡好國情,各種強行讓馬列主義代替《古蘭經》的舉措,讓諸多真正掌握著實權的部落首領們非常反感,更是得罪了強大的宗教勢力。塔拉基的政權,在老百姓生活困頓,受教育水平很低的阿富汗,非常“高於生活”,十分缺乏群眾基礎。

    (塔拉基政府曾經效仿蘇聯大搞全國掃盲運動,還把共產主義思想融入到了“掃盲教材”之中。然而,實際操作上,往往並不如下圖擺拍的照片這般和諧。因為掃盲的教員多為女性,而課本內容過於世俗化,往往會遭遇到一些山區部落民眾的反感和抵制)

    此時,塔拉基主席和阿富汗的二號人物哈菲佐拉·阿明發生了激勵矛盾。1979年9月,塔拉基被阿明政變推翻,並處死。

    (阿明就職典禮,旁邊的女性疑似為當年阿富汗的“第一夫人”。注意,這才是阿富汗女性的傳統民族服飾,那個遮面的罩袍“布卡”,是塔利班當政後,才全國範圍內強制推廣的)

    雖說阿明政府表面也顯得比較親蘇,但克格勃卻暗中蒐集到了大量阿明在秘密“通美”的證據。

    對此,蘇聯接連發難阿明政府,而阿明那邊,竟然不服軟,直接撕破了臉,要驅逐蘇聯大使和各地援建的專家技術人員,跟蘇聯斷交。

    很顯然,阿明之所以這麼有“底氣”,還是不有美國在背後撐腰。

    這時的阿富汗,作為蘇聯實現“彼得大帝遺囑”,南下印度洋的戰略要地,可是被蘇聯真金白銀的下了血本兒的,又是專家指導,又是資金和能源、工業品援助的,苦心經驗了這麼多年,顯然不能因為換了一茬政府,就白忙了。

    (一名“援阿”的蘇聯教師正在喀布林理工研究所傳授最前沿的計算機知識。實際上,在喀布林這樣的大城市,世俗化的阿富汗知識分子當中,蘇聯還是有一定的人氣的)

    更重要的是,正如前面說的那樣,當年的蘇聯和阿富汗有漫長國界線,總長度超過了兩千多公里。因而,考慮到地緣戰略因素,一旦阿富汗成了美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將會失去南部緩衝地帶,在印度洋方向被美國圍堵,陷入到無比被動的情形之中。這顯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加之,這時候的美蘇對峙中,蘇聯屬於“咄咄逼人”的一方,核武器的量比美國還大,經濟上,因為油價高升,蘇聯賺取了大量外匯,一時半會兒“不差錢”;

    而美國這邊呢,還沒從越戰“泥潭”裡緩過神來,又遇到了個伊朗“伊斯蘭革命”,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巴列維王朝被推翻,換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高舉起反美的大旗,跳著腳的跟美國唱反調,還搞了個驚天動的“人質事件”,讓美國一時間焦頭爛額,十分狼狽。

    於是,蘇聯的決策者們便一廂情願的認為,美國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搞得團團轉,貌似沒啥精力再顧及阿富汗了。

    此外,蘇聯琢磨著,離這麼近,家門口搞事情有主場優勢,自己這麼強大,取得勝利不會太費勁的。

    只是,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場”的鼎鼎大名,那可不是白叫的,多少大國曾在這裡折戟沉沙,蘇聯甚至是當今的美國,再強大,也能給你搞“衰”了。

    阿富汗本身多山地,蘇聯的“鋼鐵洪流”有時候都跑不過“畜力車”,裝備優勢並不能充分體現;另外,各種莫名其妙的“水土不服”和無處不在的傳染病,也一直困擾著駐阿富汗的蘇軍。

    (人和動物的精神都不行)

    更要命的是,蘇聯和他扶植的阿富汗親蘇政府,嚴重缺乏群眾基礎。

    阿富汗的大多數人口都分佈在貧瘠的山區。這些長期閉塞、生活困頓、文盲率高的阿富汗群眾,他們從小被教育真主阿拉最大,《古蘭經》才是解釋一切、規範一切的“真理”,跟經書和聖訓不契合的,統統都是“異端思想”。因此,蘇聯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的那一套,不但很難打動這些阿富汗民眾,往往還更可能招致對方的反感和極大的牴觸。

    還有阿富汗境內風起雲湧的各色“抗蘇武裝”,大多以游擊隊的形式,神出鬼沒,他們拿起槍是戰士,放下槍就是平民,藏於民間不好追蹤辨認,需要的時候卻能短時間拉起一大片隊伍。長期以來,把蘇軍折騰的痛苦不堪。

    在“帝國墳場”,蘇聯一陷就是九年多,元氣大傷。即便那些有限的軍事成果,最終也沒能如願轉化成政治經濟利益。

    更何況,雖說蘇聯出兵也是打著“幫扶”阿富汗蘇維埃政權的旗號,但已經構成了“公然入侵主權國家”的行為,國際上被千夫所指,顏面掃地。

    據蘇聯方面承認的數字(明顯有縮水的成分),9年零2個月的阿富汗戰爭中,蘇軍共投入兵力62萬人。其中,直接戰鬥減員約為1.4萬人,佔總兵力的2.33%。而由於疾病導致的非直接戰鬥減員,竟然高達41.6萬人,佔到了總兵力的67.31%。還有蘇聯方面的龐大的經濟投入和裝備損失,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沒有能得到廣泛認可的資料。

    最無法忽視的,還是阿富汗本身承受的苦難,這場戰爭中,約有130多萬阿富汗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境外,淪為難民。

    (曾經登上1985年《國家地理雜誌》的阿富汗14歲少女,整個人生就是一部阿富汗的苦難史)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蘇聯付出了“國將不國”的代價,阿富汗人民遭了大難外,更有這九年多打出的各路妖魔鬼怪。

    其中,有一隻受過美國中情局重點資助的普什圖族人“聖戰組織武裝”,在90年代初,改名叫做了“塔利班”;更有他的盟友,主要徵募境外穆斯林“聖戰者”赴阿富汗抗蘇,並貢獻了鉅額海外捐贈,還同時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內,建立了多個軍事訓練營地的某神秘集團——它就是後人聞之變色的“基地組織”的前身。

  • 9 # 大龍150362342

    第一次中東戰爭啊!以色列建國第二天,阿拉伯國家不承認聯合國決議,組多國聯軍大舉入侵,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 10 # 書誤人生

    1939年5月至8月,日本為試探蘇聯的實力和態度,在中蒙邊界的諾門坎向蘇聯和外蒙發起了諾門坎戰役。

    這是亞洲戰爭史上第一場大規模陸空合成戰役,它極大地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程序。日本遭受了自明治維新以來第一次慘敗。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在戰役中,日軍第一次領教了蘇聯機械化裝甲戰的威力,上萬名日軍被蘇聯坦克射倒在戈壁的開闊地裡,空軍的轟炸和大規模炮擊使日軍屍橫遍野,血肉橫飛。

    此戰後,日軍改“北進”戰略為“南下”戰略,兩年後偷襲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 11 # C時光安然

    您的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自從人類出現了社會組織和分工之後就出現了戰爭,縱觀人類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爭史。戰爭是暴力,但是戰爭也有積極的一面,人類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戰爭中征服、交流和進步。反抗侵略的正義戰爭為人們所歌頌,即使是失敗了,也可歌可泣萬古流傳,比如公元前740開始的美塞尼亞戰爭;侵略他國的戰爭,按照斯大林的話:“勝利者是不應該受到譴責的。”,比如開始於公元前334年的亞歷山大東征;而有些時候,挑起戰爭的一方,最後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得不自食惡果,為世人所笑,我們不妨稱之為愚蠢的戰爭。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1096年開始的十字軍東征、1812年俄法戰爭,等等。今天想說的,是掩藏在這些大戰身後的、蠢得不能再蠢的第二次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也叫布匿克戰爭)是在古羅馬和古迦太基兩個國家為爭奪地中海部分地區領導權而進行的戰爭。布匿戰爭先後進行了3次,其中第一次戰爭兩國都是元氣大傷,雙方態勢沒有根本性變化;第三次戰役則是羅馬恃強凌弱,取得完勝。而第二次布匿戰爭則完美演繹了挑戰者迦太基的作死全過程。

    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於公元前218年春,持續了16年時間。這次戰爭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23年之後、由迦太基主帥漢尼撥領兵攻入羅馬為始,中間經過一系列戰役,最後迦太基完敗,喪失了所有海外領地,從此國力一蹶不振,直接導致第三次布匿戰爭迦太基的滅亡。從第二次布匿戰爭整個脈絡來看,毫無疑問的是,迦太基(漢尼撥)用一連串的戰役戰術勝利成功地讓混亂的戰爭思想一錯再錯,完成了被滅國的使命。

    其一,戰略目的很模糊。戰爭通常要有十分明確的政治目的,並以此為中心籌劃、部署和實施戰爭。而漢尼拔第二次布匿戰爭卻看不出明確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是對羅馬的滅國之戰嗎?像,也不太像。作為有4000萬人口的大國,羅馬的戰爭基礎想必漢尼撥是十分清楚的,絕不可能幼稚到準備用幾萬軍隊去大敗或滅亡一個大國

    的地步。漢尼拔投入作戰的軍隊主要是他自己率領的陸軍遠征軍,人數大概70000到90000之間,這樣的人陣列織一次陸上戰役或可勝任,但是在沒有海軍配合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完成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尤其是深入敵方腹地的戰爭。漢尼拔另外一部分力量位於西班牙,最後是由他的弟弟率領,作為遠征羅馬的後方基地。這樣的後方基地未免有些兒戲,明知道己方沒有制海權,所有的後方支援也必須由陸路實施,大軍的主力尚且需要千辛萬苦去翻山越嶺,後方支援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說西班牙基地的支援屬於“期貨”,要完成“交易”和變現,不確定因素太多。最後西班牙的援軍恰恰就是沿著漢尼拔走過的路向羅馬進軍,不過沒來得及翻過阿爾卑斯山脈,在半路就被幹掉了,也不知道漢尼拔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次戰爭,對漢尼拔來說,更像是一次襲擊戰或者破襲戰,但是有限的力量面對的是無限放大的任務,漢尼拔不完全像是去打一場全面戰爭。

    那是為了懲罰羅馬嗎?也像也不像。漢尼拔帶領軍隊奇蹟般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接連組織了幾場戰役,多次大敗羅馬人,比如公元前218年的特雷比亞河戰役、217年的特拉西梅諾湖戰役、216年的坎尼戰役,都重創了羅馬軍,前後殲滅了十幾萬羅馬軍隊,蹂躪了羅馬的核心地帶,給整個羅馬帶來巨大的恐懼,甚至要

    到了全民皆兵抵抗入侵的地步(這有點像1962我們的對印自衛反擊戰)。要說懲罰,這也夠了吧?或許是戰局太順,漢尼拔改主意了?也不對啊,後面戰局開始僵持,漢尼拔不是沒有機會撤回去,很遺憾,他沒有撤,選擇繼續僵持,幻想上帝的再一次垂青。如此看,這不完全像單純的懲罰性戰爭(上個世紀我們國家的對印對越自衛反擊戰,目標明確,攻擊迅速,回撤果斷,那才是真正的懲罰性戰爭)。

    那是為了報一箭之仇?請原諒我很不厚道地笑了,再沒有比這個更可笑的戰爭目的了,我不信漢尼拔會這樣幼稚。據說當年跟他父親哈米爾卡爾去西班牙時,曾經在神壇前發誓永遠仇恨羅馬。漢尼拔也不負眾望,掌權後繼續推行擴張政策,征服了希伯魯斯河以西的整個地區。實事上,仇恨羅馬是當時整個迦太基上下一致的心理狀態,比起上一場戰爭有生力量和裝備的損失,丟失西西里,喪失地中海西部制海權更讓迦太基痛不欲生,以海洋立國、商通四海的迦太基怎麼可能容忍被人掐著主動脈?當戰前羅馬使團來交涉薩貢杜姆(薩貢託)事件時,迦太基沒有磋商,沒有討論,而是毫不猶豫選擇了戰爭,很意氣,很過癮,很“迦太基”。這也就算了,戰就戰吧,還非要給羅馬人敲敲警鐘,也不知道漢尼拔在九死一生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的時候是如何詛咒國內那幫蠢貨的。似乎這幾個都是目標,但又似是而非,我倒是覺得迦太基(漢尼拔)挑起的戰爭更像是一場在力有未逮的情況下,匆

    忙間發起的一場政治上毫無誠意的、賭一國之運的意氣之戰,失敗是註定的。

    其二,戰爭基礎很脆弱。迦太基的立國時間雖然不長,但商業十分發達,特別是海上貿易更是地中海地區傲視群雄的“一哥”,本身的農業也很有實力,經濟實力比羅馬要強得多,一般情況下能達到羅馬的兩倍以上,金錢對迦太基來說絲毫不是問題(所以可以把僱傭軍當主力)。羅馬此時正在上升期,除了陸海軍實力還可以,綜合國力比迦太基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這有點類似中國古代宋朝和金、遼之間的情況。對於這次戰爭,迦太基是怎麼個情況呢?

    先看看軍隊的情況。羅馬實行的是募兵制,類似於現在的志願兵役制,軍隊的主體是重步兵組成的羅馬軍團,主要由有產農民構成,這種以國家榮譽感和科學合理的招募制度而構成了羅馬軍團的主要軍人來源。同時,義大利、希臘以及伊特魯里亞人也參與羅馬對外戰爭,承擔費用並提供部隊。

    與之相反的是,迦太基軍隊雖然由迦太基人指揮,但主體卻不是迦太基公民,而是徵募的領地臣民、同盟者和僱傭兵,主要來源北非利比亞人、努米底亞人、盧西塔尼亞人構成,在漢尼拔進入義大利後又有不少波河高盧人加入,甚至成為了漢尼拔軍隊的主體。這就很奇怪了,本國的公民不願為國家而戰,而要依靠僱來的人,雖然這些沒有信仰、拿錢辦事的僱傭軍可以

    吃苦耐勞,可以浴血奮戰,但是絕對不會在身處逆境的時候選擇死戰,甚至會成為反噬僱主的奪命一刀。早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後,由於迦太基政府違背協議,剋扣僱傭兵的軍餉,導致僱傭兵大規模叛亂並圍攻迦太基城。有這樣的惡例在先,第二次戰爭的時候居然還敢這樣用人。造成這樣的局面,也不是漢尼拔的責任。迦太基是一個強大的以商業為基礎的國家,國民的骨子裡已經深深打上了“交易”的烙印,甚至連為國而戰也可以交易(花錢僱傭軍隊),儘管其經濟實力、貿易能力和運輸能力遠勝羅馬,但這些優勢卻沒能有效轉化為國家戰爭能力,這也是為何羅馬軍隊越戰越勇強,而迦太基軍隊卻越打越弱的原因,國勢如此,這並不是一個漢尼拔可以改變得了的。

    在看你國內局勢。迦太基高層對於戰爭的表態雖然慷慨激揚,但是實際操作卻大相徑庭。除了往往不能及時為漢尼拔提供支援外,商人的短視和小富即安心理嚴重影響了決策。漢尼拔進入義大利頭幾年,戰績輝煌,重創了羅馬,如果再添幾把火,羅馬說不定真的會頂不住,不說投降吧,起碼被打斷一條腿,把義大利拿到手。好死不死的是,此時的迦太基高層又犯了第一次布匿戰爭時犯的錯誤:反覆算計,猶豫不決。到底是打下去?還是見好就收?這成了難題,卻忘記了那邊正望眼欲穿的盼著援兵呢!漢尼拔家族在國內的政治對手,也反對擴張政策。這也好理解,迦太

    基是做生意的,最想得到的是貿易網路,對於征服他國,估計只有半點熱情。另一方面,漢尼拔是在他的領地西班牙完成戰爭準備的,軍隊是他一手組建的,而且在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之後,半路上還留下了10000多軍隊鞏固佔領地,正常情況下戰爭取得的直接好處只有漢尼拔家族能夠得到,這樣還有誰支援漢尼拔?當然,支援還是有的,不過很遺憾不是送給前線,而是送到了西班牙,這些人後來被羅馬緊緊拖住,不曾有一兵一卒到過義大利。

    最後看看後方準備情況。戰前漢尼拔肯定也是做了大量準備的,特別是直接關乎戰爭持續程序的後方。目前沒有直接的歷史材料證明漢尼拔的戰前準備都做了什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整個戰爭期間漢尼拔並沒有得到多少支援,非但後援的軍隊沒有,戰爭物資也不敷使用。側面的證據就是在義大利期間,漢尼拔依靠的就是在當地籌集戰爭物資,包括糧食。整個戰爭就是漢尼拔在獨立支撐,以至於後世人們往往只知漢尼拔,不知迦太基,甚至把這次戰爭稱為“漢尼拔戰爭”。走到這一步,勝利的希望已經很渺茫了。

    其三,戰爭指導很敷衍。我很懷疑漢尼拔在出發前時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導,他頭腦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打到羅馬腹地。只要能進入義大利,羅馬在義大利那並不穩固的統治就將結束,那些城邦便會轉頭支援自己。要說漢尼拔這樣想也沒什麼錯,羅馬人此時征服這個半島也就一二百年,尤其是南部的城邦包括西西里,還是很有些三心二意,臨陣倒戈的可能性還是有

    的。這種自說自話、把成功的希望寄託於對手失誤上的指導思想,想想是不是很主觀、很怪異?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漢尼拔不顧沒有海軍配合的軟肋,掉頭不顧地率軍由阿爾卑斯山脈進入義大利,確實達到了出其不意的目的,但是這一路損失的人員數量超過30000人。

    當最初的輝煌散去之後,戰局開始陷入僵局,既無法在野戰中抓住並消滅敵人,也無法有效地攻破那些一個又一個的城邦,這也是戰局僵持的主要原因。很顯然,一直到回撤,漢尼拔都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最後陷入兩線作戰,後院起火,首尾不能相顧。雖然也攻陷了幾個重要城市,但遠遠不夠。有材料說漢尼撥曾摧毀了羅馬400多個城鎮,我表示嚴重懷疑,應該是村莊還合理些。即便是攻下來了,也還是為了搶掠人口物資,對於怎麼鞏固佔領地,貌似沒有想過,想了也白搭,沒人。

    漢尼拔的弱點羅馬人看得很清楚,早在漢尼拔沒到達義大利時,就有一支軍隊趕往西班牙,大批原本計劃前往義大利的援軍,就被永遠“釘”在了當地。到公元前204年,羅馬名將大西庇阿在非洲站穩了腳跟、開始威脅迦太基本土時,戰爭的結果就很明顯了。

    漢尼拔縱橫十幾年,在亞平寧半島一戰成名,無論是“戰略之父”也好,“戰神”也好,卻仍然逃不過失敗的命運,並累及整個國家,殊為可憐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踏車上的鐵鏽怎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