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彩虹捕手abbott

    1、蝴蝶效應: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

    2、青蛙現象:

    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裡,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裡,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3、鱷魚法則:

    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4、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5、羊群效應:

    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6、刺蝟法則:

    兩隻睏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7、手錶定律: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

    8、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帕列託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統計分析時發現:80%的社會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20%,這就是“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反應了一種不平衡性,但它卻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二八法則”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生活,如一個人應該選擇在幾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強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現;鎖定少數能完成的人生目標,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機會二八法則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經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佔20%的關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領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專案上。

    9.破窗效應: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中國理論界第一次全面研究“破窗效應”是在1998年,特大洪水對長江中游地區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正逢亞洲金融危機。有人提出不妨利用“破窗效應”,透過抗洪救災及加大災後重建的力度來拉動內需。

    10.馬太效應:

    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11.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理論,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如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導致無所作為。凡一切層級制度組織,如商業、工業、政治、行政、軍事、宗教、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

    12.帕金森定律:

    在《帕金森定律》一書中,帕金森教授對於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闡述: 第一條路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這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所以,第二條路也不能走 ;看來只有第三條路“聘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可以走了。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減輕了他的負擔。由於助手的平庸, 不會對他的權利構成威脅,所以這名官員從此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只能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這部分闡述是《帕金森定律》一書中的精華,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內容,常常被人們轉載傳誦,用來解釋官場的形形色色。

    13..零和遊戲: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遊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 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這正是“零和遊戲”的基本內容:一個遊戲無論幾個人來玩,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贏的都是輸家所翰的,所以無論輸贏多少,正負相抵,最後遊戲的總和都為零,這就是零和遊戲。世上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這些企業經營管理定律只能供我們參考和借鑑,至於什麼條件下適合借鑑哪一種,回到手錶定理上去,你需要自己選擇一塊戴著舒適而又走時準確的手錶。

    14.華盛頓合作規律: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力氣的簡單相加,而要微妙和複雜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量都為1,那麼10個人的能量可能比10大得多,也可能甚至比1還小。因為人的合作不是靜止的,它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互相推動時自然事倍功半,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與此類似的是邦尼人力定律:“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60個人一秒鐘挖不了一個洞。”

    15.酒與汙水定律:

    酒與汙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汙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汙水;如果把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汙水。幾乎在任何組織裡,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他們到處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和諧。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

    16.蘑菇管理原理: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Sunny,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Sunny了。蘑菇管理是大多陣列織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鍊,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蘑菇管理有著先天的不足:一是太慢,還沒等它長高長大恐怕瘋長的野草就已經把它蓋住了,使它沒有成長的機會;二是缺乏主動,有些本來基因較好的蘑菇,一鑽出土就碰上了石頭,因為得不到幫助,結果胎死腹中。 讓初入門者當上一段時間的“蘑菇”,可以消除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他們更加接近現實,更實際、更理性地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領導者應當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不可過長,時間太長便會使其消極退化乃至枯萎,須知不給Sunny不給關愛不僅是任其自生自滅,而且更是對其成長的抑制。如何讓他們成功地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儘快吸取經驗、成熟起來,這才是領導者所應當考慮的。

    17.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18.奧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認為只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你錯了。事情總是朝著複雜的方向發展,複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於單純.在你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並不那麼複雜. 奧卡姆剃刀:如無發要,勿增實體。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19.貝勃定律:

    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我們的感覺很敏感,但也有惰性;它會矇騙我們的眼睛,也會加重我們的感受而迷失理性。所以,不能太自以為是,我們應帶著謙卑的心對待萬物眾生,才可以少犯錯誤,積累智慧。貝勃定律告訴我們,給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事,儘量不做畫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點滴所得,善待身邊的人。商家一般會小幅度上漲他們的產品價格,但在人們都接受以後就會加價更多。或者有的商家起初一直把價位抬得很高,某天突然大幅減價,雖遠遠高於成本,卻也會起到招引顧客的效果。

    20.霍桑效應:

    就是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和情緒,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願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切莫壓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計地讓它宣洩出來,這對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21.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製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為安慰劑效應.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22.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儘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 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 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 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3.近因效應:

    由於最近了解的東西掩蓋了對某人一貫瞭解的心理現象叫做近因效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對陌生人的知覺,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對於熟悉的人,對他們的新異表現容易產生近因效應.近因效應在學生交往中也是常見的,例如兩個學生本來相處得很好,甲對乙堪稱關懷備至,可是卻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這就屬於近因效應的作用.同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終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強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斷鼓勵學生進步,讓學生能以新的姿態展現在外人面前,不斷激勵學生進步.

    24.邦尼人力定律:

    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這種團隊協作中出現內耗的現象被稱為邦尼人力定律。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邦尼人力定律說明的一個重要道理就是協同和合作產生力量,實現雙贏。21世紀是一個合作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有效的合作,會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避免內耗過多。

    25.光環效應,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區域性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颳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徵,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徵下結論,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而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

    26.飛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27.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慧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透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 2 # 五味書摘

    墨菲定律(Murphy"s Law)被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中最傑出的三大發現之一”,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2. 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3. 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4. 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最著名的一句話是“凡事只要可能出錯,就會出錯”。後來人們根據墨菲定律的基本內容派生出不同的版本,有的句子甚至成為了俚語。比如,下面的職場墨菲定律。如有同感,請點贊。粗體字部分,對我來說最有同感。

    不管你做得多漂亮,上司都會指手畫腳老闆忍受不了一貫正確的員工你越是強大,失敗時傷得就越重只有當所有審批者都不必在失敗時負責,卻可以在成功時邀功,專案才會獲批機構裡總會有人知道內幕。這種人必須炒別讓上司知道你比他們棒你可以不知道誰對,但你一定要知道誰說了算如果老闆向員工炫耀自己對複雜細節的瞭解,他就沒有長遠目標可以讓別人做的決定,不要自己做在人類企業中,工作流向低層員工官僚組織都像化糞池,真正大塊的總是浮到最上層級別越高的人,說話速度越慢凡是缺乏合理解釋的行為都被視為“公司政策”別讓自己無法替代。要是無法替代,你就無法晉升如果你很棒,工作都歸你。如果你真的很棒,你就不用幹活。老闆說提高生產率,但不是在說自己。增加的薪水剛好多到讓你多交稅,剛好少到等於沒加。一旦破例,下一次就變成理所當然(管理真相)三思而後行,因為那不是你的錢;主管都不會承認錯誤;如果你為了證明一項行動合理而思慮再三,就不要行動。在等級系統中,越討厭和越難的工作,報酬就越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東西是用鐵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