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遠溫情
-
2 # 使用者956942790301
古代學歷與現代學歷對照比較
科舉時代的學歷從低到高有: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
童生:古代一般8至15歲開始上學,參加並透過院試裡的縣、府兩級考試, 才能成為童生。
秀才:取得童生資格後,參加並透過省學政主持的省級院試,才能成為秀才。
舉人:秀才參加鄉試(省級考試),合格者成為舉人,具備做官資格,可以 做官。
貢士:舉人參加在京城由禮部欽差大臣主持的會試,透過者成為貢士。
進士:貢士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透過考試者成為進士,分為三個等級。
狀元:進士一等裡的第一名,由皇帝御筆欽點為狀元。
秀才:也稱“生員”,只是一種資格,考上之後可以參加鄉試,而且要不斷的考試才能維持自己生員的身份,生員和茂才,是秀才的不同叫法。
庠生:也就是秀才,庠序即學校,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茂才。
廩生:是沒有考中舉人的秀才,經過考核認定的優秀的秀才、可以升為貢生。
貢生:是從全國沒有考中舉人的秀才裡選拔優秀者進入國子監學習的讀書人,也稱監生,其級別高於秀才而低於舉人。
監生:貢生的另一種叫法。據說,監生不得參加會試。監生學習期滿後,可由禮部直接選拔任命官職。
透過縣試的童生,相當於現在的小學畢業生。
透過府試的童生,相當於現在的初中畢業生。
透過院試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畢業生。
沒有透過鄉試,即沒有考中舉人的落榜秀才中的優秀者,可選拔為貢生,相當於現在的大專生。
透過鄉試的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畢業生。
透過會試的貢士,相當於現在的碩士研究生。
透過殿試的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研究生。
-
3 # 守侯的溫暖
:
①學士(本科);②碩士;③博士
當然了,在本科之下還有專科、高中、初中和小學等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劃分。
那麼科舉制度下又有那些等級劃分呢?
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
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
以上這些名稱是考生透過不同考試等級後獲得的學位證明,科舉制度下考試分為四級:
①童生試(院試);②鄉試;③ 會試 ;④殿試(由低到高排列)
隨著三年一度的科舉開始開考,古代考生們的第一關就是先進行童生試。
這個童生試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海選或者入學考試,只有先通過了童生試,考生才有資格繼續下一輪鄉試。
童生試錄取後的考生統一都叫童生,不要小看這個童生試的難度,很多古代人一輩子都被卡在這裡,譬如抨擊科舉制度的小說《儒林外史》中就有關於這些童生的描寫:
周學道坐在堂上,見那些童生紛紛進來,也有小的,也有老的,儀表端正的,獐頭鼠目的,衣冠齊楚的,襤褸破爛的。
童生試雖然是最低一級的考試,但是也不是那麼容易考,所以很多人都被卡在這裡,而有些考了一輩子也僅僅只是通過了童生試。
當時范進參加的就是童生試,就是周學道主持的這一場。
後來范進被錄了個第一,這就是俗稱的生員,即秀才了,也俗稱相公。但是這個秀才沒有什麼含金量,譬如《武林外傳》中的秀才一輩子都卡在這裡了。
所以我把這個秀才對應在我們的高中學歷上,屬於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
你不能說這個學歷階層的沒有文化,但說它有文化其實它也僅僅只是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專業還不沾邊。
-
4 # 相生橋上的光輝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長期居住在中國,對科舉制度認識比較全面。他把科舉制和西方學位制度作了比較:“中國計程車人第一個學位就相當於我們的學士學位,也就是秀才。第二個學位叫舉人,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碩士。第三個學位叫中國進士,就是我們的博士學位.”
-
5 # 小蚊子咬你哦
1.翰林聖士=科學家
2.大學士 =博士後
3.狀元 =博士
4.榜眼 =碩士生
5.探花 =研究生
6.文進士 =本科生
7.舉人 =大專生
8.貢生 =高職生
9.解元 =中專生
10.秀才 =高中生
11.童生 =初中生現在讀書的和以前沒讀書的時候還是有很大區別文化水平不同時代影響力不一樣
12.平民 =小學生
回覆列表
1.翰林聖士=科學家
2.大學士 =博士後
3.狀元 =博士
4.榜眼 =碩士生
5.探花 =研究生
6.文進士 =本科生
7.舉人 =大專生
8.貢生 =高職生
9.解元 =中專生
10.秀才 =高中生
11.童生 =初中生
12.平民 =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