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川說史

    朱元璋制定的國策就是用江南之財富,養北方之軍馬所以江南一直是明朝的重稅區,再加上當初張士誠對他治下的百姓免稅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還給當地窮苦百姓發放救濟糧,所以朱元璋和張士誠對抗的時候當地老百姓幾乎向著張士誠,所以朱元璋即位後一直對原來張士誠治下的百姓收取重稅,當地百姓自然懷念張士誠了

  • 2 # 千年第二

    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準確講,不是所有的朱元璋子民都懷念張士誠,只是江蘇浙江一帶原張士誠治下的吳國子民懷念張士誠。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可能連張士誠是誰都不知道!

    吳國子民為何懷念張士誠?因為他當王稱帝期間,發展了吳地經濟,勸課農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後來張士誠被朱元璋打敗俘虜後,閉舟絕食,又趁人不備上吊身亡,絕不投降,也算有英雄氣節。

    底層人民嘛,在古代,誰做皇帝都是做,與己無關。誰做皇帝能讓自己吃飽穿暖,誰就是好皇帝!張士誠治下的吳地,在當時應該是生活水平最高的。朱元璋滅了張士誠,統一中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吳地子民的生活水準還有所下降!所以吳地子民懷念舊主張士誠,完全可以理解。

    另外,張士誠對吳地士人也很不錯,死得又有氣節,這下也得了當地讀書人的歡心。據史載,羅貫中,施耐庵都曾在張士誠帳下效過力。古代讀書人掌握著絕對話語權。是他們讓張士誠的明主仁君形象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如何評價張士誠,當然可以千人千樣。個人覺得《明史》評價還算客觀,抄錄如下: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

  • 3 # 最愛肉丸子先生

    自古鹽販出奇才!鹽販子冒著殺頭的罪不僅賺的盆滿缽滿,在亂世還有些人因此稱王稱霸。

    張士誠其人其事

    元末時期的張士誠就是一位鹽販子,1321年他率十八個鹽丁起義反元,佔據高郵城自稱“誠王”,立國號為“大周”,年號為“天佑”。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朱元璋當年就很乖聽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一步步壯大,但是張士誠的稱王引起了元朝統治者的注意,被丞相脫脫帶著百萬雄師團團包圍,但他特別幸運,脫脫被流放了,張士誠逃脫了。

    張士誠於是帶著自己的殘兵居然打進了平江城(今江蘇蘇州市),這次學乖了,他不僅沒稱王還主動投降了元朝得以被封為大官,可就是捨不得給他個王爵,他一不開心又反判元朝自稱吳王。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說過“張士誠器小無遠見”。張士誠的確就是如此,他紮根蘇州之後,就毫無鬥志了進取之心了,雖然他此時兵甲已超過十萬,但他放慢了向外擴充套件的進度。他自己開始膨脹,兄弟子侄甚至是部下都開始了無休無止的行樂了。

    漢王陳友諒約他共同夾擊朱元璋,表面他答應的好好的,可到了那天他卻袖手旁觀。不知道是被打怕了還是溫柔鄉太讓人色令智昏了,殊不知朱元璋收拾了陳友諒下一個收拾的就是他。

    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集中主力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是個可愛的人,一般人投降後對新主都是歌功頌德,唯恐不能活命。他卻對朱元璋說:“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惹怒朱元璋,被其斬首,朱元璋氣量小可見一斑。

    為什麼蘇州人民會懷念張士誠呢?

    俗話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中國一向有同情弱者的情懷,朱元璋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是其殘忍好殺薄情寡恩弄的人心惶惶。蘇州人民想起來那些年在張士誠的治理下,還是過得很舒心和快樂的,想起如今的狀況不禁潸然淚下,“死不怨泰州張”也成為了一句俚語。朱元璋的刻薄使得蘇州人民心心念唸的事情都是張的好,沒事就講張,以至於蘇州方言中“講張”成了說話的意思了。(《蘇州諺語·附錄》:“和人談話,叫講張”

    另外蘇州的傳統小吃“酒釀餅”與張士誠頗有淵源,據說當年張士誠母子流落至蘇州,張母餓得奄奄一息,張士誠乞得酒糟製作成餅而救母,故此餅又稱為救娘餅,救娘和酒釀都比較形象,不管故事真假與否,孝子值得人尊敬。

    另外蘇州人七月三十有燒“狗屎香”的傳統,相傳也是為了祭祀張士誠的,張士誠原名張九四,其中“九四”和“狗屎”在蘇州方言中是很相似的。其實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這一天江南都有祭祀地藏王的習俗,燒香祭祀張士誠也由此衍化而來。

    不管這些傳說真實與否,都寄託了蘇州人對張士誠的懷念,那麼懷念他什麼呢?

    歷史上統治過或割據過蘇州的人不止他一個,他也不是什麼厲害的君王。張在蘇州期間,主張增收減稅,因此頗得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雖然張士誠沒有得天下,卻得了民心。

  • 4 # 鄧海春

    元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百姓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於是乎,許多不滿壓迫的百姓揭竿而起,四處起義紛起,其中若論最大的三股勢力,自然當屬陳友諒、朱元璋和張士誠所領導的起義軍了,其中陳友諒與朱元璋想必大家相對熟悉,我們今日便來說說這張士誠。曾有詩云:“十廟鐘山黯夕陽,一龕猶自祀張王。”張士誠靠著起義起家,最終被朱元璋所俘而自縊而死,而歷史上多有成王敗寇一說,可作為失敗者的他,為何被蘇州人所懷念呢?

    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有記載:高皇(朱元璋)嘗微行至三山街,見老嫗門有坐榻,假坐移時,問嫗為何許人?嫗以蘇人對。又問:“張士誠在蘇何如?”嫗雲:“大明皇帝起手時,張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歸附。蘇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蘇州地區俗語中至今還有“講張”一詞,雖然如今在吳語演化成了聊天的意思,可本意卻是用來懷念吳王張士誠的,除此之外還有“掛天燈”、點“九四香”、“酒釀餅”等習俗,都是蘇州百姓為了紀念張士誠的而一代代流傳下來的。

    霸氣煙消餘故址,江聲夢覺哭張王。”、“三百年來陵谷變,居人猶是說張王。”在張士誠被朱元璋圍困之時,吳地百姓團結一致,死守頑抗,清人張符驤的《吳王張士誠傳》中有言:張士誠“為政寬簡,吳人愛之,有肖其象而祀之者。城困三日,民皆為王死守,無叛志”。並且相傳在張士誠被俘後自縊而亡,下葬於金陵之中,吳地之民感其恩德,將其屍骨尋回,歸葬於蘇州,也算是落葉歸根了。由此可知,吳王張士誠在吳地是如何的深得民心,究其原因,都歸功於他的政策。

    張士誠本是一個私鹽販子,因不滿元朝壓迫,最終選擇揭竿起義,因其素有俠義之心,所以在當地頗有名望,被推舉為起義軍首領,隨著起義軍不斷壯大,張士誠在高郵建立的大周政權,後來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自立為吳王,後人常稱其為吳王張士誠。

    由於張士誠本身就是底層百姓出身,十分了解底層百姓的生活艱苦,且其為人本身就素有俠義之心,平日裡也常幫助鄉親鄰里。所以在他建立大周,後來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後,為政上輕徭薄賦,廢除了許多元朝施加在農民和鹽民頭上的苛捐雜稅。後來朱元璋統一了天下,重賦於蘇松地區,百姓苦不堪言,相比之下,自然是懷念張士誠。

    在經濟上,張士誠派遣軍隊與農民一起墾荒,並減免了當地農民一年的賦稅,他還興修水利,為農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透過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江浙地區的經濟和農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文化上,張士誠積極發展教育,整飭民風,還發布了《州縣興學校令》,除此之外還開設了弘文館,招納讀書人,飲食與津貼都由朝廷出。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兵臨城下之時,張士誠在數次突圍覺得無望後,其妻妾貞烈至極,縱火焚樓後自縊而死,而張士誠為避免城中百姓生靈塗炭,無奈選擇了投降,最終也自縊而亡,吳地百姓自然感其恩德與敬其大義,並代代相傳。

    綜上所述,或許張士誠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他為政時對治下百姓不施以苛捐雜稅、善待農民施以仁政,就連兵敗時也還在為治下百姓著想,如此的統治者怎會不受百姓愛戴?蘇州人民又如何會不懷念他?若逢太平之世,又為九五之尊的話,張士誠堪稱一代明君!

  • 5 # 於左

    這裡所說的“朱元璋的子民”,應該只是江浙部分的百姓,曾經經歷過張士誠的時代。他們把朱元璋與張士誠的統治加以對比,感覺風格完全不同,張士誠的統治更照顧百姓,更得民心。

    首先,張士誠的統治不像朱元璋那樣嚴苛,讓大家感覺更舒心。

    張士誠是泰州人,原本是販鹽的商人,元末起兵,佔據江浙沿海一帶,並有蘇州、杭州等富庶城市,自稱吳王。張士誠在元末的各路豪傑中比較另類,不屬於紅巾軍,與元朝政權也有聯絡。

    張士誠所在的江浙一帶自然條件優越,人民勤勞、聰明,宋代以後成為中國最富庶的地區。而張士誠對於政事不太關心,也沒有很大的雄心,許多事務都不管,放任屬下去辦。軍事上也不太管束將士。所以在他的手下做官或者當兵,感覺都很舒服。

    也因此,在朱元璋和張士誠對峙的歲月裡,朱元璋的手下有不少人叛歸張士誠,比如熊天瑞、謝再興、蔣英、劉震等人。

    朱元璋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在洪都的時候就讓部下與張士誠的統治區進行貿易。在被朱元璋處治之後,有一種說法認為,朱文正跟隨徐達、常遇春攻打湖州時,曾經試圖逃走,投奔張士誠。

    據說,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也曾經密謀投奔張士誠,中途又改變了主意。

    第二,朱元璋對於江浙百姓的嚴苛榨取。

    朱元璋與張士誠最後決戰時,徐達、常遇春率領大軍團團包圍蘇州,圍攻一年之久,才艱難拿下蘇州城,生擒張士誠,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城中軍民對於張士誠的支援與擁護。

    蘇州也是一樣。朱元璋身邊有一個很有才華的文官,名叫陳寧,很得朱元璋的賞識,明朝開國初期,他就升任中書參政。

    陳寧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十分兇狠。洪武三年,他曾經被貶官,做了蘇州知府。這裡當年就是張士誠的大本營,陳寧為了催逼賦稅,不擇手段,最狠的一招是使用烙鐵逼稅,人們背地裡稱他為“陳烙鐵”。這種不擇手段的榨取,當然讓百姓苦不堪言。

    第三,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大量遷移江浙百姓,使他們流離失所。

    《國初事蹟》記載,經過元末的多年征戰,朱元璋的家鄉濠州一帶殘破不堪,一派荒涼。朱元璋把濠州改名為臨濠府。佔領蘇州之後,朱元璋下令把蘇州城裡的富裕人家遷往臨濠府,補充臨濠的人口,繁榮當地經濟。後來,方國珍的許多高官也被從浙江強行遷往臨濠府。

    到了洪武三年的六月,朱元璋又從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五地遷移四千多戶無地的貧民,送往臨濠府,據說是發給他們田地和耕牛,並且免除三年的稅賦。

    這些移民背井離鄉,也會懷念張士誠統治的日子。

  • 6 # 談古論金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裡的朱元璋的子民順理成章指的是江蘇東部和浙江大部分地區這些原先控制在張士誠的手中的區域裡的百姓。

    這些百姓之所以懷念張士誠,有幾個原因:首先,張士誠的大周政權輕徭薄賦,不苛待老百姓,大周政權初創之時,張士誠就下令廢除原先元朝加諸於百姓的苛捐雜稅,由於這樣的政策,張士誠統治區域經濟繁榮發展,人民生活富庶;其次,大周政權雖然實力不算很強大,但是保境安民,憑藉相對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使得其治下的百姓免遭戰火塗炭。

    (洪武趕散又稱紅巾趕散、紅纓趕散,指的是明初政府將江南人口遷徙到蘇北的歷史事件)

    反過來,朱元璋把對張士誠的氣都撒在百姓頭上,明代洪武年間蘇州府的稅糧高達2809000餘石,比整個浙江省的稅糧都多;朱元璋還先後強制遷徙蘇、松、嘉、湖、杭五府數十萬戶於江淮濠泗一帶(這一舉動被稱為『洪武趕散』)。還居住在蘇州等地的百姓承擔歧視性壓榨性的高額賦稅,更有百姓被強制遷徙到相對貧瘠生活條件差的地區,居者遷者自然都不滿朱元璋而懷念張士誠——現在吳語中意為閒聊的『講張』一詞,原意就是百姓大家聚在一起講張士誠的恩德。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周政權統治地區也吸引了其他地區的文人士子紛紛前來避難,在張士誠的庇護下,文人士子有了相對穩定的生活與創作環境,張士誠治下地域出現了文化高度繁榮發展。

    (《水滸傳》的施耐庵就曾經居住在張士誠的統治區域)

    然而,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猜忌陰鷙的性格加上他對張士誠的仇恨使得他大開殺戒,經歷過元末戰亂而倖存下來的文人士子大多命運多舛,他們掌握了話語權,也使得懷念張士誠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傳播。

  • 7 # 塔木德學徒

    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是元末爆發農民起義後最大的三股勢力,相比破敗不堪的元政府,已經無力在國家的歸屬權上再做努力,如果這時候張士誠倒戈陳友諒,估計也就沒有朱元璋後來的的大明。

    相對這三個割據的霸主而言,生存還是挑戰成了元統治者最頭疼的問題。此時的民族矛逐步轉化成主權矛盾,成了人和人之間的恩怨情仇,相愛相殺。

    在鄱陽湖勝利後,朱元璋眼看著皇位唾手可得,可張士誠成了朱元璋面前最大的攔路虎。不用說兩人的關係是水火不容,有他無我,有我無他。好了,多餘話不用講了,一句話:不服就幹!

    元1366年兩人開始軍事摩擦,此時的張士誠面對強大的朱元璋大跌眼鏡,這還是以前的泥腿子麼?朱元璋8月出兵,不到半年,便攻佔了江蘇一帶的大片地區,如徐州、泰州、高郵等地,很快把張士誠趕到長江以北,至1367年長達8個月的長平攻堅戰結束,張士誠被俘虜身死。

    打敗張士誠後,朱元璋如摧枯拉朽般消滅元政府,一切努力終於有了回報,朱元璋登上皇位,得民心者,得天下!至少大部分民心站到了朱元璋的心頭,從朱元璋雷霆反腐的手段來看,他心中也裝著百姓,唯獨對江浙一代的老百姓有點失德,顯得小肚雞腸。朱元璋滑、陳友諒狠、張士誠富,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惜登上大寶的朱元璋還有點愛記仇!朱元璋忘不了長平戰役的艱苦,張士誠拼死反抗的堅決,更忘不了蘇浙百姓眾志成城打倒侵略者的團結。

    在攻下蘇州數月後,朱元璋下令強迫大批蘇州富民遷徙至安徽鳳陽,這些人甚至被禁止回鄉掃祭祖墓,違者受到嚴懲,明朝人貝清江記載說:三吳巨姓……數年之中,既貧或覆,或死或徙,無一存者。

    著名的元朝鉅富沈萬三家族就是在此時徹底宣告破產,沈家的子弟原本想著花錢買平安,結果最後還是倒在這場,帶著朱元璋個人情緒的報復事件中,勳貴集團的落幕並沒有平息朱元璋的怒火,請接著表演!好了,親愛的江南百姓們,你們好麼?想死你們了!如果言論可以自由,江南百姓一定會說:朱重八,你個挨千刀的!秋天還沒到就準備算賬?朱元璋對江南地區的整治就開始了,用現在的名詞來講,就是經濟制裁,立刻提高江南地區包括蘇州、松江、湖州、嘉興四府的賦稅。

    蘇州、松江地區的稅賦甚至漲到了元朝的三倍、更超過了宋朝的五倍,一畝地的稅糧竟超過近七鬥,光蘇州一府所要交納的總稅賦,達到全國稅賦總量約10%,江南富庶也經不起這樣子的折騰啊,朱元璋發完脾氣,心裡是爽了,可江南老百姓不爽,這種心情用一句話來總結:敢怒不敢言!面對如此強壯的肌肉男,他們反抗不了,只能默默忍受,但不是享受。老百姓開始念想起張士誠的好來了,那個鹽販子的人品比朱重八好的多了,實際上這種口碑不憑空捏造的,張士誠做人確實有一套。

    張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翻譯過來:張士誠這個人比較厚道,就是沒遠見。裡面少了關鍵的一點,張士誠很講義氣,這種義氣是哥們義氣,張士誠用人習慣任人唯親,放縱手下吃喝玩樂,那都不是事。

    但是對老百姓也很義氣,這種義氣指的是管理上很寬鬆,在他統治江浙地區時,張士誠並沒有濫殺無辜,大造殺孽,百姓賦稅徭役很低,更沒有到處搜刮老百姓錢財,蘇杭人民的幸福指數很高啊,所以張士誠在江南百姓中口碑很高,威信十足。問題是影響力不能當槍使,在張士誠和朱元璋的PK中,江浙人民是擂鼓吶喊,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結果張士誠敗了,朱元璋掐著指頭都能算出來,誰在裡面使壞,用朱元璋的座右銘來分析: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張士誠是敵人,那麼他的百姓最次也是幫兇!

    好了!蒼天是公平的,朱元璋不會饒過誰。江南人民的苦難就來的這麼突然,來的這麼猛烈,受盡折磨的他們,自然而然的想起張士誠這個可愛的吳王。

    表面上朱元璋是憋著一口惡氣在撒,實際上洪武大帝在政治上有他宏觀的考慮,亂世出重典,相比老百姓的心口不一,他更看重富庶的江浙地區,假如不重新洗牌,如何讓他心安?

    參考資料:《明史》、《明朝那些事》、《明史紀事本末·國初事蹟》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能力越來越差,又有點喜歡一個同事,心情會經常受到影響要不要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