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啥改名這麼難
-
2 # 辛勤的澆水官兒
個人覺得這個需要看行為發生的頻次吧,如果一個孩子平時表現還不錯的,發生這樣的行為,那麼老師應該主動去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幫助並解決。如果一個孩子經常發生這樣的行為,多次教育無效之後,那麼可以和家長取得溝通,瞭解一下孩子在家的行為表現,討論一下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雙方共同教育,共同解決。
個人覺得這個需要看行為發生的頻次吧,如果一個孩子平時表現還不錯的,發生這樣的行為,那麼老師應該主動去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幫助並解決。如果一個孩子經常發生這樣的行為,多次教育無效之後,那麼可以和家長取得溝通,瞭解一下孩子在家的行為表現,討論一下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雙方共同教育,共同解決。
一、矛盾程度。
只要身體出現傷痕,必須跟家長說!這是對家長、學生的負責,也是對學校和自己的負責。主動說明情況是最佳選擇!
小朋友打架是不會分力氣的,雖然對成人來說,一年級學生的用盡力氣打只是像撓癢癢一樣,但是對同齡人的傷害還是存在的。作為老師,主動與家長溝通,反應學生實際情況,能使家長再接孩子回家後多加留意,有異常情況可以馬上到醫院就診,避免因為不及時發現傷痕引發的二次傷害。再者,主動說明情況對家長心裡也是一種安慰,可以增強對學校的信任感,也可避免家長誤以為這是學校體罰造成的傷害。
相對有傷痕的,小學生的輕微的打架還是有很多的,我們又是否該全部都跟家長說呢?可以結合下面幾點決定。
二、類似矛盾次數
一年級小學生出現小打小鬧的情況是非常多的,如果每個普通的打鬧都告訴家長,對家長而言是煩躁的且容易對老師學校產生不信任的感覺;對小孩而言,找家長成了家常便飯便會失去了本來的威懾力,不利於以後的教育。
面對類似小矛盾,在一系列觀察、談心、班規處罰後仍不檢討打架行為,這時候要找家長共同教育孩子了。讓家庭和學校一起幫助孩子戒掉這壞習慣。
三、從心出發。
孩子從幼兒園跨越到小學,從玩樂的時代跨越到學習的時代,很多時候孩子會產生恐懼、憂慮、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從而使孩子們很容易對校園發生的事情過於敏感。這裡舉個我教學過程中很常見的例子,小紅在拿書本的過程中,書不小心碰到小明,從而引發了兩個人打架。書無意碰到小明,其實是觸碰了小明的心理防線。在小明看來,小紅是故意打他的。
作為老師面對以上情況要交換身份進行思考,一發生打架就告訴家長,會使學生內心更加不安,對學校產生排斥心理。我們應該引導他們互相把事情說清楚,互相道歉,消除不良情緒。
矛盾處理後我們可以問學生是否願意告訴家長,一般學生都會搖頭,這時我們又應分兩種情況討論:①輕微的打架:可以選擇答應學生,並告知機會只有一次,要珍惜,下次會選擇告訴家長。②一般打架:先抑後揚,並且最好選擇面述。先從學生勇於承擔錯誤說起,引出打架情況,最後表示相信學生以後不會再犯。這樣家長和學生的心理都得到了安撫,對老師學校多了一份信任,一份溫暖的感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加油^0^~加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