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強不息橙子9X
-
2 # 可兒媽親子成長
孩子不聽話就是挑戰做家長的權威,讓人很惱火 如果你在遭到孩子質疑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你可以認真看完我的這篇問答。
首先,我恭喜你!你的女兒敢於推翻和質疑你的批評和教誨。為什麼這麼說?第一,你的女兒有自己的獨立思維,你該高興她不是一個沒思想的人。第二,你的女兒敢於發表不同的看法,說明她不是一個只會執行命令的沒主見的人。
孩子不聽話的根本原因孩子不聽話有兩個根本原因:一、你在孩子心中沒有形象、沒地位;二、說白了就是看不起你!---摘自寂靜法師《讓孩子成才的秘密》寂靜法師被稱為“教育和尚”“最有辦法的老師”他組織的“自然的恩典”夏令營和冬令營,改變了無數的孩子和家庭。一次寂靜法師在北京講完課後,有位媽媽把她的女兒帶到法師面前,讓法師幫忙教育一下她的女兒,因為她的女兒很不聽她的話,為此媽媽很苦惱。寂靜法師的習慣是先給小孩一個紅包,由於沒有了戒備,他和女孩很輕鬆的聊了會天。然後法師看到女孩頭髮有些長,就說“你回去把頭髮剪短一些,可以嗎?”女孩馬上爽快答應。孩子的媽媽很吃驚,說她自己勸了無數次,孩子都不願意剪頭髮,問寂靜法師是怎麼做到的,寂靜法師告訴這位媽媽,“你每次都是命令孩子說,去把頭髮剪了!而孩子感覺根本沒有受到尊重,給誰都會逆反”。要尊重孩子,用請求或者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命令。
放下高高在上的感覺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通病:我是你父母,我有教育你的權利,甚至可以隨意用命令、責罵的方式來教育你。這種觀念完全是錯誤的。
對,孩子是小,但是他也是一個需要受到平等對待的個體。可能你的孩子以前年齡較小,也不太敢表達她的真實想法,但這並不代表她沒有異議。而孩子的乖巧聽話成了家長滿足虛榮心的一件事,覺得自己的孩子真聽話。現在她上小學了,長大了,敢於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於是以前高高在上的權威一下子受到挑戰,感到心裡不是滋味。覺得孩子怎麼突然變得不聽話了?其實那些表面聽話,背後依然我行我素的孩子會更可怕,你不知道她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某一天嚇你一跳。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好事。家長需要好好跟孩子溝通,平等對話。一堆大道理,是誰都不願意聽的,換做是你,你的父母每天跟你講道理,你受得了嗎?你也會逆反的。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之所以不聽家長的話,很大的原因是家長根本不瞭解孩子的想法,也沒有去好好了解孩子。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理解和滿足,自然不聽你的話。比如你讓孩子先寫作業後吃水果,而孩子就是不聽你的,偏要先吃水果,還故意磨磨蹭蹭不寫作業,你是不是很生氣?首先,你可以問問孩子“是不是餓了?是不是上學一天很累,想先休息一下?”你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怎麼去教育她?每個人都有惰性,包括你我。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正面的引導,而不是命令。在已經很不情願做某件事情的情況下,再用命令的方式,勢必馬上反彈回擊你。你先打入“敵人”內部,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實際情況,再做進一步的調整。很多事情急不來,不要想到你命令她就聽你的。
-
3 # 媽媽沒時間
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當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時,就容易引起對方心理的不耐煩和逆反。
我們小時候也會有這樣的體會。比如考試沒考好,父母剛說我們兩句的時候,我們內心是有愧疚感的。
可隨著父母不斷地批評,講道理,我們會漸漸變得不耐煩,不再聽的進父母的話。到最後,甚至可能會有逆反的心理,不想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了。
這就是超限效應,道理講得多了,不僅無效,還容易起反作用。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道理只是道理,除了反覆提醒孩子你做得不對,應該改正外,沒有給孩子切實可行的幫助。
比如孩子愛玩手機,我們反覆跟他說,“玩手機對眼睛不好,影響專注力,你不應該玩手機。”可能孩子也知道這些道理,可就是做不到啊。
所以對孩子來說,這些嘮叨不僅沒用,還提醒他他做的不對,很失敗,這隻會讓他很沮喪,自然不願意聽了。
最後,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講道理是純語言的灌輸,太抽象了,不容易理解,所以光講道理也沒用。
也許你會說,不講道理,那怎麼讓孩子改呢?方法還是有很多的。
首先,我們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給他解釋原因。
可以用擬人的方法,比如要他刷牙,就把細菌和牙齒比做人。能形象地表演出來,或者給孩子讀相關的繪本就更好了。
其次,要多給孩子資訊,幫助他判斷。
比如吃糖,如果我們光講吃糖的壞處,孩子就不會服氣。可以把好處和壞處都和孩子講一講。
好處是味道很甜,吃了很開心。壞處是容易蛀牙,讓牙齒長洞。容易生病,生病要吃藥,去醫院檢查,會很不舒服。
我們給孩子的資訊越全面,他越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三,我們要考慮孩子的能力和發展特點。比如小寶寶愛吃手,一歲的孩子喜歡扔東西、撕紙,這是由他的發展特點決定的。就像我們餓的時候想吃東西一樣,靠講道理沒用。
一方面,我們要合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給他的行為樹立邊界。比如洗乾淨的牙膠或者手可以讓他吃,其他東西收到他看不見的地方。
給他軟球鼓勵他扔,但約定其他東西,比如手機、玩具不能扔。這樣孩子就比較能夠做到了。
-
4 # 霍體清
為什麼越跟孩子講道理,孩子越不聽?
當今社會,善於講道理,喜歡講道理的人比比皆是,各種看似很有道理的大道理滿天飛,而很多人,包括孩子,他們缺的不是道理,而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思路。
給孩子講道理,一般都是要好好學習,學好了將來有什麼好處,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的意義,學好了有本領,能過上好生活的意義等等。實際這些道理孩子聽了無數次了,孩子也知道應該好好學習,但是很多孩子在學習中沒有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受到的是痛苦和無奈,所以很多孩子寧可不要美好的理想,先擺脫現實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反覆講那些大道理,孩子只能是更反感。
解決的重點是讓孩子找到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感覺,讓他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信心有了,在不斷強化,孩子就會慢慢的不怕困難,踏實學習了。
其他方面,也不是講道理解決的,不採用正性強化的方法,多認可優點,淡化缺點,或者策略的指出問題,孩子能接受,改的就快。
-
5 # 婷媽alan
思想家盧梭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三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最習慣、運用最純熟的模式。尤其是“講道理”,真的是家長最喜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
為什麼越喜歡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呢?
1、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全,理解不了道理。
我們都知道,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邏輯思維,講究秩序和規則;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用來接收和解讀情感資訊。孩子3歲之前,左腦發育還不完善,邏輯和理性比較弱。
2、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人不同。很多大人認為淺顯的道理對孩子的經驗而言是無法理解的。
孩子知識的積累和理性的認知都是透過自身的耳朵聽、眼睛看、雙手動,親身的歷練來獲得。大人要傳授道理給孩子時,要回歸到具體的情境,而不能僅靠口頭說教,孩子的學習一定要有現場感,讓它能夠親身體會。
3、父母的過分嘮叨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這通常是青春期的孩子,這時候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自己行為處事風格,如果父母過多的管束,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從而故意做一些與父母意志違背的事情。在父母看來,這是不聽話;在孩子的立場,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能自己決定。
家長如何做更好呢?
1、家長與孩子“共情”,多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2、少說多做。父母引身作則,用行動為孩子做出表率。
3、適當放權,培養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允許他自己做法,鼓勵他自己做主。
-
6 # 九道兒
很多家長看了很多關於育兒的講座和書籍,就按部就班的給孩子講道理。卻發現孩子的抵抗心理越來越嚴重,而且越來越不聽話。其實,這並不是說家長給孩子講道理造成的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沒有正確使用講道理的方式,這就如同夫妻之間吵架,老公給老婆講道理是一樣的。你越說她越煩、她越煩你越講!
講道理也有技巧,這樣講孩子只能煩你①不以身作則。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某些不好的行為很是厭煩。就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怎麼這麼怎麼樣。家長說的天花亂墜,但是家長始終沒有發現,孩子的這些不好的行為就是模仿自己的。如果,你不能以身作則做一個好的榜樣,怎麼能夠讓孩子信服、聽話?
②責備式語氣。家長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很多時候是帶著情緒在裡面的,有一種責備的語氣在裡面。讓孩子感覺自己在被父母批評教育,從心理產生厭煩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家長非但沒有做到講道理,反而是變向的批評了孩子,讓孩子感覺你是非常虛偽的。
正確的講道理,應該是這樣的①把握好時機。當孩子犯錯或激動時,第一時間應該先平復之間的情緒然後再和孩子溝通。這樣可以避免之間激動,也可以給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因為,孩子在犯錯或情緒激動後他們其實是非常緊張的,害怕被父母責備。給雙方一個緩衝的時間,然後再交流會順暢很多。
②引導和表揚。在平常就要對孩子正確的行為進行表揚,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孩子犯錯時第一時間應該糾正他的做法,並鼓勵他下次採用正確的做法, 不能盲目的進行批評和指著。往往家長認為的講道理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批評。
-
7 # 生活之吻
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的三個原因,老師講錯了,學者聽錯了,家長講的就不是理
二胎政策後,育兒教育平臺、機構雨後春筍,真假孫悟空蜂擁而至。最熱的主張是“鼓勵式、關愛式、講理式”育兒模式,但在實踐中家長們紛紛致電致函說“你的方法不靈便,有時還適得其反”。究其原因至少有三:
一是把嚴肅的課題兒戲化。育兒教育理論知識是前輩們若干年實踐試驗的結晶,已經上升至科學門類,遊戲化是會誤人子弟的,我親耳聽過“嬰兒期快速學英語”講座片段,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二是聽課的人一知半解,要害沒聽到,笑話倒進入了筆記。1—6歲我們稱之為嬰幼兒期,又分為三個關鍵階段,新生嬰兒期,嬰兒期、幼兒期,每個階段都有具體的任務,從認知覺度看孩子尚處在“他律階段”,怎麼去給他們講大道理呢?三是父母自身“不講理”。中國長期流傳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近半個世紀中外研究業已證明嬰幼兒期是孩子智力、人格、心理重要的塑造和修復期,並強調過了5歲就木已成舟了,要改變就難了。這麼重要的時期,你一手打麻將,一手框孩子能教好嗎?
所以作為年輕的父母即使是偽裝也要用正能量陪伴孩子度過這個生不再來的重要時期。
第一,掌握嬰幼兒期發展的階段性。可以買些書籍,把手眼肌體協調期、言語發展關鍵期、社會認知提速期,以及條件反射學習方式、模仿學習方式、遊戲學習方式一一列表,嚴格遵守,逐步推進;
第二,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不可否認大千世界不可能保證每一對父母都是“君子”,為了孩子要改變自己,儘量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在孩子面前,達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己人格的洗禮過程和提升過程;
第三,掌握嬰幼兒期孩子“前道德階段”和“他律道德階段”的實際,制定孩子成長規劃,該鼓勵的及時鼓勵,該限制的不能任其發展,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可以做到讓孩子是非分明。我不相信正常的父母會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能只有鼓勵沒有懲戒,善意的謊言也可以試試。
總之,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這是千百年來實踐證明的結果,瞭解孩子成長需求,因材施教,改變自己,示範帶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不二選擇。
-
8 # 百草園課堂
我們平時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總是愛帶上,我是為了你好,為了你的將來。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壓力,也會犯很多錯誤。 一旦返了錯誤,我們從開始責備到了最後的教導,或者說我們是在跟孩子講道理。 一開始孩子還能似懂非懂的點頭,我們呢,就好像對他們瞭如指掌,每次都進行重複性的教誨。 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現的比較麻木了,只要我聽了,哪怕我內心不接受,反正大人無非實現自己的家長式的成就感罷了,過會就煙消雲散般的一切又歸於0 。
父母們有一種傾向,如果孩子不反駁,就認為“孩子還是很積極的,能夠接受自己的錯誤 ”,這種假象就會一直存在。孩子呢,還是孩子,還是會堅持自己的那套,甚至會變本加利。父母呢,又開始了高壓政策。
所以啊,作為父母,我們這種家長式的成就感要放一放, 我們是否真的能夠站在一個人生觀還沒成熟的孩子角度去思考呢。 因為孩子真的沒經歷啥,你跟他說這些,他根本不能體會。
我們要想一想我們小時候的情況。 想想我們鼓勵或者教導孩子的語言的方法是否正確啊。 你的道理會不會讓孩子更願意閉嘴,更不願意開口了呢。我遇到一個家長, 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大加讚賞,做的不好時候,能夠語出半小時不停的責怪,如果不怎麼,將來會怎麼怎麼。 這種閉嘴神功是不是醉了。
其實孩子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你說呢? 讓我們認知一起提高吧。
-
9 # 讀史記學成語
物以稀為貴,講的多了,再貴的東西也成了白菜價。
知行合一,言傳身教,才是講道理的最高境界。
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把自己的道理強加在他人的身上,這是很多喜歡講道理的人一個錯誤——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以一副上帝的面孔去施捨別人去要求別人,沒有人喜歡這種態度,孩子也一樣。尤其是,當你不能夠言行合一的時候,那就更令人討厭,而孩子就是你身邊的一雙眼睛,你是真心的去講這個道理,還是虛偽地講給孩子聽,他看得一清二楚。
正確的方式不是孩子出了錯去責備孩子,去告訴孩子說這個道理是什麼什麼什麼,而是輔助孩子把事情做好,最後總結的時候,你可以適度地滲透一些道理,讓孩子明白,原來按照這樣的一個道理就可以把事情做好,這對孩子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沒有人會拒絕別人對他的幫助,也沒有人會抗拒把事情做好之後的那種成就感,當孩子有了這種成就感,自然而然就會聽從這種道理,孩子之所以不聽話,他只是不想聽別人去批評他,指責他,沒有人喜歡,包括成年人。
-
10 # 暖陽鴿說教
一、有理有據是講道理的前提。
家長要對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做到有理有據,才能讓孩子信服或折服,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事實擺在眼前,不得不讓人信服”。比如:家長出門前,讓在看電視的孩子在20分鐘後放好飯,而且一定要孩子答應後才出門。那麼,當家長20分鐘後買菜回來發現,孩子併為放好飯,一直在看電視。這時,理就在家長一方,沒放好飯的事實擺在眼前,即使家長當場關掉電視,孩子都是會覺得在理的。其實家長這時最好的選擇是,讓孩子到廚房,看看情況,看看時間,家長就蹲下身體,和藹的語氣與孩子交談:為什麼忘記放飯?為什麼要一直看電視?為什麼要違反咱們的約定?違反約定會造成什麼後果等等一系列的教育問題就出來了。當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今後能聽家長的話,完成好交代的家務勞動任務,做個遵守承諾的孩子。
二、扶放相宜是講道理的基點。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實踐活動中,家長是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輔導、指導與幫助的,不能放任自流。因為孩子畢竟知識積累少,生活經驗少,實踐能力差,思維不成熟等情況,造成對生活中或學習知識上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象。那麼,家長在“講道理”中就要做到扶放相宜。
(一)“扶”上道。家長在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實踐活動中,就應該擔當“主導”的作用,採用的是“扶”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甚至是手把手教,將要掌握的方法“扶”上道。比如:切肉的握刀法和按肉的指法,以及相互配合的刀與手指的運動規律的“講道理”,這是必不可少的。透過有目的地架橋鋪路,孩子才能“有路可走”,減少走冤枉路或危險路的機會,並有效總結操作實踐過程的方法與收穫,形成自己的經驗。
(二)“放”手學。家長在孩子實踐操作活動中要注意著眼於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發展引導,由“扶”到“放”,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為孩子提供獨立親身經歷的體驗過程,不能“包辦”太多了,“該放手時就放手”,讓孩子實現質的飛躍,培養創新能力。比如:透過學習過切肉後,可以試著讓孩子在家長指導下完成“宰魚”的過程,體驗不能傷到魚膽、魚仔或魚白和魚泡的切魚力度與方法。
三、指點迷津是講道理的匯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對事物處理的困難的,家長就必須在適當時宜提供解決的方向、辦法或途徑,為孩子“指點迷津”,讓孩子在疑惑的交匯點處頓獲光芒。比如:怎樣入被褥套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摸索怎樣把被套裝進被子,通過幾次三番的練習,都沒弄好。這時,家長就可以展示你的絕技了:把被套翻過來平鋪;對上四個角(可以固定打結);拉鍊一頭對著把被子捲進去;抓住 被芯兩角使勁抖被子(也可換另一邊再抖);拉上拉鍊即可完成。
四、獎懲激勵是講道理的誘點。家庭也是要講規矩的,也要與孩子商定獎懲制度。獎懲激勵就是家長透過孩子的表現結果給予正確的、及時的評價措施,對於孩子取得成功、進步、獲獎等表現進行物質或精神上的鼓勵,以調動孩子學習的潛能和積極性;對於出現的錯誤或不良表現給予最大限度的防範和糾正的措施。比如:完成作業獎一個小紅花,作業“優”或“滿分”獎2個小紅花,幫做家務獎2個小紅花,考試達標獎2個小紅花、滿分獎3個小紅花;懲罰方面:不聽話扣2個小紅花,作業書寫潦草扣3個小紅花,未完成作業出去玩扣5個小紅花等。從中讓孩子感受獎勵與懲罰的體驗過程。
五、知行合一是講道理的宿點。家長透過講道理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的道德意識、思想意念與道德踐履、實際行動結合起來,達到知行合一,表裡如一。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到誠實守信、言行一致,並把知識與行動統一起來,也正是家長講道理的“宿點”。比如:答應別人要做到的事,自己就一定要努力做到或做好,即使透過努力未能完成,也已經盡心盡力,毫無遺憾了。
-
11 # 劉國民81223781
家長一生中有著生活和工作及外交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他們的才華也是由年青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能對現實生活中有著變化,而沉穩的應付現實的情況。可以說積累的經驗使自己有著對現實生活而可以面對,才能適應現代的生活的變化。孩子只是剛剛成長起來,只能面對現實的生活感受。對於過去的生活與工作並不瞭解。因此老人說的話,為必聽的下去,有時卻和老人爭論,表面上看起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因為站在的時代角度有著不同的關點,和老人爭辯不休。因此有一句話薑還是老的辣。年青的孩子要聽老人講不同的經歷時,也要虛心接受,以便在今後的路上有了困難時,想起老人的教誨。使自己不誤歧途。
-
12 # 溪底石
因為道理都懂了,你再講就沒意義了。孩子,是該立規矩的時候,就得立規矩,立下規矩了,就成習慣了。沒規矩,沒習慣,道理講一百遍煩不煩?孩子早都適應你了。所以,道理講一兩遍就行。多了就不起作用了。對頑皮孩子,尤其是這樣。該上點家法的時候,就得上點家法。溺愛孩子的結果,誰都知道,可有些人總是如此。自己溺愛,還不讓老師管。這樣的家長沒有什麼辦法。
-
13 # nor叔
教育小孩有且只有一個辦法,你如果不想讓孩子做某事,除非你自己從不做。
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叫我不要撒謊,一點用都沒有,我經常可以發現父母都在說謊。爸爸媽媽還教育我不要談戀愛,沒用,他們倆就是戀愛並結婚的。父母還教我不要害怕打架,也沒用,因為他們從來不打架,我就一點也不敢打。
爸爸媽媽沒有教我好好讀書,他們甚至不管我成績,但是我好好讀書,因為他們飽讀詩書。家裡一櫃子書。
他們也沒有教我要鍛鍊身體,但是我爸逢球必看,於是我熱愛體育。
他們一直不准我抽菸,但是我還是在大學時候開始抽菸,因為我爸抽菸。
一切道理和規矩都沒有任何用,小孩子會固執地模仿你們倆的一切。
要說唯一可做的只有一件事,如果你沒文化但是想教育一個才高八斗的小孩的話,那麼找一個才高八斗的配偶吧,小孩會學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徒勞。
-
14 # 寶媽麗麗在修行
因為,你不接納孩子。
1 有時候人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單純對不被接納的抵抗我們都太急於改變孩子,急於引導了。
我們很愛自己的孩子,同時我們還對孩子有很多期待,我們希望他們聽話,希望他們學習好,希望他們按照我們期許的方式發展。
所以,我們對孩子會有很多要求。
吃飯要如何吃,待人要如何,平時在學校要如何表現……
如果孩子違揹我們都意願,我們就會調動自己的“戰鬥情緒”,要麼批評,要麼哄騙,要麼講道理。
其實,你講的那些道理,到孩子耳朵裡,只是“嗚哩哇啦嘰裡呱啦”。
他們聽不進去的。他們只知道自己的意願被反駁,壓抑著一股情緒,他們調動的也是戰鬥模式。
或許,他們一時會迫於壓力,屈服。
但天長地久積累起來,反而形成潛意識裡的叛逆。
你講的道理他們不是不懂,但人最需要的不是這個,而是自己被認可,被接受,自己發出的意願被關注。
很多時候,人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單純地對別人的期許,對別人不接納自己的抗拒。
2 跟人互動,最主要的是情緒關懷大道理誰不懂?
試想,你下班後只是想跟老公嘮叨一下老闆苛刻,他卻給你講一堆職場大道理,其實你內心是反感的。
你希望的只不過是情緒被人認可,有人聽聽自己說話,接納自己的情緒。
等你的情緒水平降下來,你自己就會梳理出一條路來。孩子也一樣。
所以,不要那麼有目的性,看到孩子的情緒,共情他就可以了。
教育孩子,你是什麼樣的人,你跟孩子的關係如何,比你給他什麼樣的灌輸,上怎樣的輔導班重要得多。
最後,我想推薦一本書,叫《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這本書講了一個主題——人類只有兩種關係,親子關係和其他關係。而其他關係都以親子關係做底色。
而在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到被愛,被關注,自己的喜怒哀樂是被看見的。
這本書就透過一些方法和理論,讓家長去關注孩子,跟孩子建立深度的連結。
可以看看,我個人是深受觸動。
看完,我跟孩子的關係也更進一步,孩子的很多問題,好像也不治而愈了。
這也是很多心理學家推薦的書,包括武志紅。
下面有連結。
-
15 # 愛穿裙裙的小潘潘
首先最討厭喋喋不休講道理的家長,所以我一直避免成為那樣的家長。我深深記得我小的時候,道理比大人知道的還多,但有時候心情不好不開心,就想對媽媽發洩一下,事後都是非常後悔,會加倍對媽媽好。其次,我不需要聽話的孩子,聽不聽話不是衡量孩子優不優秀的標準,我需要內心Sunny,積極,勇敢,快樂的孩子。有時候從我閨女嘴裡講出來的道理讓我非常震驚,感覺比我這個當媽的懂事多了。只要在不違背倫理道德的前提
下,我拒絕叨叨。
回覆列表
巴巴爸爸中的繞口令:“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媽媽、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利波、巴巴伯、巴巴貝爾、巴巴布萊特、巴巴布拉伯”《巴巴爸爸》是聯邦德國於1975年製作的動畫片,1981年在美國首播,1988年在中國中央電視臺《七巧板》欄目中播出。“巴巴爸爸”的原型來自於1970年出版的同名法國漫畫,原創作者是美國出生的漫畫家德魯斯·泰勒和他的建築師妻子安娜特·緹森。
擴充套件資料繞口令的特點是將若干雙聲、疊韻詞彙或者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集中在一起,組合成簡單、有趣的韻語,形成一種讀起來很繞口,但又妙趣橫生的語言藝術。認真練習繞口令可以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可以避免口吃,更可作為休閒逗趣的語言遊戲。有一首《算卦的和掛蒜的》,聽起來也很有韻味:“街上有個算卦的,還有一個掛蒜的。算卦的算卦,掛蒜的賣蒜。算卦的叫掛蒜的算卦,掛蒜的叫算卦的買蒜。算卦的不買掛蒜的蒜,掛蒜的也不算算卦的卦。”聽罷這兩段繞口令,定然會使人感到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