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宙兒

    首先,我想的是,我沒有前後眼,不知道以後會是什麼樣子,最豁達的態度,就是順其自然。畢竟,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不管什麼角色身份,他們都是獨立的生命體,都只是我們的過客,我們不能有任何強求他人的意圖。

    第二,說個人期盼的話,我想不管是兒女出錢還是花時間陪伴,這都需要他們本身具備那樣的意圖、想法和相應的實力,我們雙方和大環境都有能實現這種期盼的基礎。

    這個基礎包括,但不限於:

    1、我作為母親,作為長輩,怎樣做才能配得兒女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回饋。

    也就是我去拿兒女的錢,我去享受子女的陪伴,我個人的心性、作為是否載得起這個福分?

    畢竟,有很多父母子女之間的問題,並不單純是兒女不敬不孝不親不近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是長輩老人,自身心性不夠,言行失分,喚不起兒女的愛戴尊重之心,承載不起兒女的反哺與回饋。

    看看我們身邊有不少,沒有老人參與時,心平氣和、生活和諧美好,老人一到,膽戰心驚、內耗嚴重、雞飛狗跳。

    如果,我本身是一個“攪屎棍”老人,我的存在讓我的兒女的生活陷入緊張、不堪,那我怎麼還好意思去要求孩子給錢給陪伴,來愛戴孝敬我呢?

    所以,我得修身養性,不斷調整擺正自己在兒女面前的角色身份和位置。現在年輕,就把這個年齡段該做的都做實了,也要不斷思考一個能讓兒女心甘情願為ta付出金錢和時間的老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當我年老了,到那個時候,我的兒女跟我在一起,還是輕鬆的、愉悅的、心安的、平和的,積極的、安詳的,那他們一定不會排斥跟我在一起。這時候我才有可能拿到他們孝敬我的錢或者陪伴我的時間啊。

    2、兒女有在金錢和陪伴上反哺的意識和實力。

    這個意識和實力,不是憑空來的,不是說孩子一長大,突然某一天就知道懂事,知道在物質和情感上反哺父母了。

    這是一個自小到大的,不間斷的耳燻目染的氛圍薰陶過程。

    試想,如果我的父母或者公婆,他們本身在物質和情感陪伴上就沒有反哺過他們的父母,他們本身夫妻關係、家庭關係,親子之間、婆媳、翁婿之間就非常冷漠擰巴,就矛盾重重,我們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成長生活,我們這一代怎麼可能突然在長大了的某一天對父母公婆尊敬有加,就發自內心的升起“我給你錢,我花大量時間陪伴你”的這種心念呢。

    這樣美好的念頭和意識,而且能處理好各方關係的那種情商,必須是在成長生活的點滴中,一點一點感受、累計、召喚、磨練出來的。並非頭腦裡一想,就能具備並做到的。

    物質實力方面更是家族式的。一個人,在毫無家族家庭積累傳承的情況下,單槍匹馬奮戰,突然就具備了在物質和情感上反哺回饋父母的實力。這很不現實。

    所以,這一個基礎還是要回歸到本質,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氛圍和背景如何。如果我們都具備,我們都不用選,兒女自然能做的很好。相反,我們啥也給不了孩子,祖祖輩輩就沒有那樣一個父慈子孝、家和萬事興的氛圍,就沒有啥積累,孩子哪來的那份意識和現實實力來反哺我們呢?

    第三,什麼時候說什麼話,目前階段的我希望兒女都留在身邊陪伴。

    兒女留在身邊,不是考慮兒女孝敬反哺自己,而是首先能肯定自己不會是一個無事生非,給兒女本身和他們的小家庭添亂添堵的老太太。希望兒女留在身邊,一是我可以力所能及支援守護到兒女,二是個人目前膚淺認為“在一起發展”才是人不斷繁衍壯大族群的動力和目的。

  • 2 # 紅塵無我402

    我覺得要看情況,有時間就陪伴,沒有時間就出錢。有些人是又不願意出錢也不願意出力,孝順父母應該各盡所能。我沒有兒女,老了可能自己住也可能進養老院。

  • 3 # 石榴花兒紅3

    從內心來講希望有家人相伴,比竟年老了身體會有一些基礎疾病,也需要親人的關懷和幫助。但是兒女有自己的工作,他還有子女也需要父母的關懷和引導。唉,人都是兩難,還是自己堅強吧!

  • 4 # 毛毛88

    我來回答!

    我們這一代人老了,想叫孩子照顧是不可能的。

    第一,孩子們工作太忙,壓力太大。

    第二,現在的孩子都自私,自己管自己。

    第三,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想叫人來照顧老人是不可能的。

    正像現在的孩子說的還沒長大呢?

    我們老了,就自己想辦法吧!

  • 5 # 苦辣酸甜風霜人

    當我老了,有百分之一的自理能力都不要孩子出錢或陪伴,除非不能自理了,有吃喝拉撒的照顧就可以了,不能依長輩自居,依老資格,"事惰"人,"事惰人"是河南方言,是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意思,只要能隔三差五的到跟前看看就可以了,孩子們家庭的幸福是我們最美好的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2的階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