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在來

    如來說孫悟空本是靈明石猴。石猴:石,古人以頑石開竅比喻無知的人有了認知;猴,用以形容聰明、活潑好動的小孩;因此石猴可以說成是沒有固定成見,主動求知、不斷進步成長的人。孫悟空的本來面目:聰明且沒有自己的個人固執成見,能夠很好的學習、懂得變通、會根據外部環境做出及時的轉變。

    大鬧天宮時,如來被玉帝招來降伏孫悟空,他對孫悟空說:“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我們總是認為孫悟空是英雄,無視了他曾經妖的一面,就算是英雄也不會只有我們樂意接受的面,畢竟孫悟空不可能是為別人活著的那類英雄。因此我們簡單的把大鬧天宮是當成挑戰強權,認為斗的是玉帝,其實我們可以看做是他在挑戰整個神仙體系,是對秩序與規則的無視,所以如來與諸神勸他皈依。但是孫悟空在無人奈他何的時候,頑固的我行我素,不肯接受與變通,與他原本的好學和變通相違背,直到被如來鎮壓,才肯反思,陷入困境多時,才願接受改變。好學和會變通就算是的本性,人更容易行成己見,並堅持,沒有壓力與動力很難有主動轉變。

    如果由孫悟空引伸到我們,我們人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我們總會說人區別於其它生物,是因為人是有思想的生物體;人總對自己已經形成的思想和認知持保守態度,對於他人的不同持有排斥的方式,我們排斥別人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堅持自己是因為將自己所持有的觀念已然固化。未知是無限的,個人的認知又總是有限的,我們對事物的瞭解也就會存在著偏面性,這樣得出的結果怎麼能做得到完全正確呢?即然不是完全的正確,為什麼不能包容別人修正自己呢?人的思想觀念和對世界的認知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會伴隨著成長不斷的發生著自己不宜察覺的變化。人的本來面目就是以探索未知為根本、以已有的認知為基礎不斷的接收新的事物與觀念,不斷的重塑自己,以此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本身。我們總是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將已知固化不再尋求進步,並當成正確的思想與觀念來排斥不同,但是我們的已知即不能做到完全正確,也不是本來就有並一成不變的,為什麼要固化它呢?就像我們對西遊記的理解,我們原本是沒有立場與觀點的,我們的立場和觀點來自於自己在生活中的個人感受和接受外界對於我們的灌輸,我們之所以會喜歡這樣的解讀而不是那樣的解讀,只是我們喜歡的更合乎於我們的心理,這樣的理解即不能說是正確,也不應該排斥新的解讀,從而讓我們失去更多瞭解它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述藍天白雲麥田白鷺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