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天尊291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指民族間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絡的結果。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對於多民族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均有經濟促進作用。

    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中心。

    從經濟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從遊牧經濟轉向定居農耕經濟的過程。

    從社會形態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程序。

    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從遊牧經濟轉向定居農耕經濟的過程。

    從社會形態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程序。

    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民族遷徙:當時指從東漢以來周邊各族的內遷,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

    友好交往:當時北方各族逐漸改變以往的遊牧生活,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也學到了各少數民族豐富的畜牧業經驗;

    聯合鬥爭:指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鬥爭中,各族人民加強了聯絡和了解;

    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春秋時期,由於爭霸戰爭普遍進行,華夏族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齊、秦、楚、燕等國成為所在地區民族融合的核心。

    自東漢時期開始,北部和西部的遊牧民族匈奴、鮮卑、渴、氏、羌等陸續內欠,居住於今甘肅、陝西、山西以至河北、遼寧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明顯差異。

    由於東漢和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尖銳的民族矛盾,這是形成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國家大分裂的重要原因。

    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後,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

    北方各少數民族逐漸改變原來的遊牧生活,學會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成為農業居民。

    漢族人民也學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業經驗,豐富和提高了生產知識。

    他們還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鬥爭中,加強了聯絡和友誼。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而進行的。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少數民族由遊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其餘措施如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成為國家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

    宋元時期,民族政權長期並存,戰爭連綿。

    儘管這些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

    這突出表現在戰後的議和活動上,例如北宋和遼訂立的“擅淵之盟”,有利於滿足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增進了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了邊疆地區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因此和平共處仍是本階段民族關係的主流。

    特別是元朝統一後,又一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並出現了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

  • 2 # 一朵白雲在藍天上飄

    主要表現也就是文化,藝術,血統,之間的相互影響。

    就是說普通人之間的彼此存在就可以影響社會環境了。

    政治上的政策措施,統治者自己的血統和想法,對服裝,文化,意識形態什麼的都有很多彼此之間的影響

    相互影響就相互融合了。

    漢人和少數民族互相交融。到後面可能就很難分出彼此了。

  • 3 # 離2801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絡的結果,是一個互相滲透的過程,且有兩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是落後民族在先進民族經濟文化的強烈影響下,逐漸融合於先進民族。如匈奴族從東漢至南北朝的漢化。一是先進民族的部分成員,因陷於落後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於落後民族。如秦漢時的趙佗,南北朝時的桓誕,北齊時的高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相紙的發展形勢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