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
2 # 提鞋之手
現後母戊鼎身器壁厚約3至5釐米,而四足直徑至少也有15釐米。如果將四足鑄成實心的,肯定是四足冷卻慢,器壁冷卻快。
第一就是用泥土捏出造型,也就是捏出青銅器所需的外觀。之後就是燒成定型。得到的這個器物就是“模範法”中所說的“模”。這就相當於一個模板,而且可以反覆使用。之後就是用泥土將這些“模”的外面裹一層“緊身衣。
在這樣的情況下,“模”就可以進行固定,之後大火燒,這就是類似瓷器的製作方式了。這個“緊身衣”就是“模範法”中所說的“範”。最後一步就是將這些外殼高溫燒過之後,將它拼接起來固定好。之後塗上青銅液就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工匠非常謹慎,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根據對後母戊鼎的化驗結果來看,後母戊鼎中有三種金屬物志,分別是銅、錫、鉛三種金屬,用現在的話說,後母戊鼎屬於一種合金。通過對“模範法”的考察來看,商朝有成熟的製造工藝。
-
3 # 將門府
後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複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範,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範,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製陶範、合範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巨集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
4 # 盧旭630995935
我的答案:商朝奴隸制度促成了後母戊鼎的鑄造。鑄造分前期採銅、初煉、提煉使用複合鑄造法,中期鑄造青銅器採用制模、翻範和澆鑄的泥範鑄造法、分鑄技術,後期進行修整和打磨。
分析:商朝的奴隸制度確立和不斷完善,推動了商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空前繁榮。奴隸共同勞動、分工更加精細、技術越來越先進。用奴隸手段強制勞動,使農業和手工業、體力和腦力勞動出現了更細緻的分工,推動了古代文明的發展。
後母戊鼎是國之重器,中華瑰寶,反映了商朝青銅鑄造技術的高超工藝和藝術水平。鑄造全部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先選好銅礦,然後初步粗煉、提煉出銅。在提煉過程中按照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的比例進行配比。然後幾百個奴隸同時冶煉青銅,把冶煉好的青銅液放入更大的冶煉坩堝儲存。在後母戊鼎鑄造前,用陶土塑造泥模、翻制泥範,範一般用泥做成模具。範制好後,合範灌注。內範和外範合成後母戊鼎的鼎型,中間留足用於澆鑄青銅液的器壁縫隙,把坩堝和澆鑄口之間做青銅液的流槽,灌入青銅液,有的鼎足作為排氣口,有的鼎足作為澆鑄口。最後用榫卯結構把後母戊鼎的器耳澆鑄上,最後放入流水中打磨修整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反映了殷商時高超的青銅器冶鑄技術,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後母戊鼎是商周青銅器的代表作!
-
5 # 小奇志異
後母戊大方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它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它的價值很高,而圍繞它的種種迷霧也增添了它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司母戊大方鼎之謎的解開,有待考古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後母戊大方鼎最為神祕也最難讓人猜測的它是如何鑄造的。後母戊大方鼎表明商朝青銅器的製作技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標誌著中國古代青銅工藝出現第一個高峰。但是鑄造司母戊大方鼎,在當時的生產力情況下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據推測,後母戊大方鼎的鑄造過程是這樣的。在商代,冶煉青銅用的是陶製的坩堝,它的形狀和後來倒放著的頭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趣稱它為“將軍盔”。
據科學估算,每個“將軍盔”能熔銅12.7千克。假使造一箇中小型的銅器,只需用一個坩堝就可以了。但是,要鑄造後母戊大方鼎這樣的龐然大物就需要七十多個“將軍盔”同時澆鑄,這意味著要求幾百人同時操作。如此浩大的工程該如何施工呢?有人認為勤勞智慧的奴隸們採取化整為零的戰略,先分別鑄好鼎耳、鼎足、鼎身,然後再把鑄好的各個部分合鑄合在一起。經過奴隸們的長期艱苦卓絕的勞動,終於鑄成了後母戊鼎。
但這種猜測沒有得到相關科技的論證。直到今天,在發達的科技面前,都沒有人能再現鑄鼎的情況。
-
6 # 天邊夜風
後母戊鼎(之前曾叫作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也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千克, 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8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鼎大得可以做馬槽,因此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大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 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感。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
耳郭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個人頭,好像被虎吞唾。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則鑄的蟬紋。大鼎的腹內長壁上有3個銘文“後母戊"。它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所鑄。後母戊鼎出色的鑄造技術,反映了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之作。
據南京博物院技術部主任王金潮介紹,實驗人員選取河南地區商代文化層下原生土作為泥範的製作材源料,經反覆研究,確定了不制模而直接制範的工藝。製作好泥範之後,按大鼎成分所需知配好錫青銅,在建好的地坑內澆注。最後將耳範放在鼎上鑄接鼎耳。
至於司母戊鼎上的文字,王金潮認為有道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毛筆字,是古人用毛筆先寫在泥範上,然後用刀刻出來進行澆注。
-
7 # 戰爭8年叫wildbeast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巨集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8釐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範鑄造,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後母戊鼎用陶範鑄造,鑄型由腹範、頂範、芯和底座以及澆口範組成。鼎腹的紋飾有可能使用了分範。鼎耳後鑄,附於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內側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認為鼎耳先於鼎體鑄造,然後嵌入鑄型內和鼎體鑄接。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後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扉稜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後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後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隻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後母戊鼎形腹部鑄有“後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後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範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 後母戊鼎是現存的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鑄件,鑄造年代約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銅冶鑄業的技術水平,是商周青銅器的代表作。
-
8 # 山河相間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塊範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此外還有分鑄法、焊接法等工藝。
司母戊鼎鑄造是塊範法制造的,我們也稱之為泥模製造技術。
塊範法或稱土範法,是商周先民最先採用的,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大概有,制模,制範,澆注,.修整
1,制模
模也稱為母範、作模。其原料可選用陶、木、竹、骨、石等質料,或者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由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為模,以便撥塑。
2 ,制範
制範要選用和製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範,外範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 3,澆注
將已完成焙燒且組合好的範趁熱澆注,不然就須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範預熱準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注入澆口。澆入銅液直到澆口氣孔(範上留有的通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範、芯,取出鑄件。
4,修整
去掉陶範後的鑄件還要經過錘擊、鋸挫、鏨鑿等多道工序來進行修整,以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當一件光潤整齊的青銅製品出現時,才算製造完畢。
-
9 # 紅鯉魚與綠鯉魚與驢u
原因:
郭沫若當時把”後“字誤以為“司”字。原本應該記載的是這個墓主人的身份,墓主人生前是商王之“後”,並且新說認為“母戊”並不是商王文丁之母。“後”是王后、母后的意思。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經歷:
1955年,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經過他的考證,發現這座商超出土的大鼎上有三個字“司母戊”。於是這座從商朝埋在地下知道幾千年後出土的龐然大物叫做司母戊鼎。
2010-2011 年基本完成改擴建工程之後,國家博物館在出版圖錄和專題展覽中將原來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擴充套件資料: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範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
10 # 星脈君
司母戊鼎為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1939年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後母戊”,後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造型莊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面四邊及足上部飾獸面紋.雙耳,外側飾雙虎噬人首紋.四足中空 .高1.33米 ,口長1.10米,重達875千克 。用陶範鑄造 ,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 ,其合金成分為 :銅84.77% ,錫11.44% ,鉛2.76%,其他0.9% 。司母戊鼎是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反映出商代青銅冶鑄業具有極高水平.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翻製陶範、合範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巨集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可見一個是器物本身的藝術價值和工藝價值,我們通過它能瞭解當時社會工藝品製作的水平和當時人們的審美~~~~二是歷史價值,通過它瞭解當時社會的宗教信仰及政治狀況。
回覆列表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造型雄偉,花紋華麗,腹部鑄有蟠龍紋和饕餮紋,腹內鑄有“司母戊”三個字,為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在幾千年前,科學技術還很落後,人們 是如何鑄造“司母戌”大方鼎的呢?
經有關專家分析研究,司母戊鼎仍然是用傳統的渾鑄法整體鑄造出來的。鑄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後翻範,範分腹範、頂範、底範和洗口範。範制好後,組合成鑄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與整個鑄型連為一體的。其中三個鼎足作為澆鑄時的澆鑄口,一個鼎足作為排氣口。鑄造時,將大型熔爐置於鑄型鼎足的外側,當熔爐中的青銅熔化之後,將銅汁從三個鼎足口的洗口範上慢慢往鑄型裡灌注,待鼎身鑄好後,再在上面安模、翻範,澆注鼎耳。
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在1000公斤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朝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結合大方鼎的歷史內涵,學者唐蘭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司母戊”應該改稱為“後母戊”。多年來,已經有很多學者支援這個提法,也有少數學者還堅持“司母戊”的意見。但主張“後母戊”的已佔主流。國家博物館應當尊重不同的意見,但也應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重新對大方鼎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