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狗獾。 狗獾又叫獾子,體長49—61釐米,尾長15—19釐米,體重5—10千克。體形肥壯。吻鼻部較長,鼻端粗鈍,具軟骨質的鼻墊,鼻墊與上唇之間被毛。耳殼短圓。眼小。頸部粗短。四肢短小而強健,前後足的趾均具粗而長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後足的爪長而彎曲。蹠部裸出,半蹠行性。尾短。肛門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雌獸乳肉3對。 它的頭部和身體的色調趨於白色。毛被分為針毛和絨毛。身體背面為淺黑褐色與白色相混雜,從頭頂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針毛,背部針毛基部3/4為白色,中段為淺黑褐色,毛尖白色。絨毛柔軟而細短,白色。體側比背面色調較淺,有的個體針毛黑褐色逐漸消失,幾乎呈白色或蒼白色。頭部針毛較短而平,約為體背針毛長度的1/4。在顏面兩側從口角經耳基到頭後各有一條短而窄的白色縱紋,中間一條從吻部到額部,透過眼睛直達耳根。在3條縱紋中有2條黑褐色縱紋相間,從吻部兩側向後延伸,穿過眼部到頭後與頸背部深色區相連。耳背及後緣黑褐色,耳上緣白色或乳黃色,耳內緣乳黃色。從下頜直至尾基及四肢內側為黑褐色。尾背與體背同色,但白色毛尖略有增加。 頭骨顱形窄長,前尖後寬,略似梨形。矢狀嵴發達,前端在額骨接縫處分叉向兩側延伸。人字嵴顯著,與矢狀嵴的匯合處超出枕大孔的位置。眶後突與上頜臼齒的後緣在同一水平,顴弓粗壯,顎骨向後延伸到關節窩水平之前,翼骨鉤伏突呈一細棒狀超過關節窩幾乎與聽泡相連。聽泡扁平,呈三角形,聽道短。下頜骨底緣較平直,關節窩與齒列幾乎在同一直線。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略呈弧狀排列。犬齒圓錐狀,下犬齒長而向外斜,齒冠向後彎曲。前臼齒3枚。裂齒呈三角形,後內緣中央有一個低的齒尖,內側頂端有之個小齒尖;下裂齒長度超過寬度的三倍,有發達的下原尖、下前尖和下後尖,但其中下後尖不與下原尖在同一線上,而位於後內側,後緣凹陷如盆狀,邊緣由2個外尖和3個內尖構成。第一上臼齒寬大呈矩形,外緣短於內緣,外側有發達的前尖和後尖,內側有一個後小突,組成齒的後外角,中央由3個小齒尖構成一縱走的低嵴,內緣與低嵴間為一深槽;第二下臼齒較小,呈圓形。 狗獾在國內有6個亞種,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西、廣東、福建、香港等地。 狗獾棲息于山地森林、灌叢、荒野等地帶。結小群挖洞而居,洞道一般長達幾米至十餘米不等,其間支道縱橫。冬洞複雜,是多年居住的洞穴,每年整修挖掘而成,有幾個洞口,新的洞口處多虛土,常有足跡。洞內分主道、側道及盲端,主道四壁光滑整齊,無雜物及糞便,末端以乾草、樹枝、樹葉築離。春、秋季節在農田附近的土崗和灌叢處築臨時洞穴,白天入洞休息,黃昏和夜間出來尋食,這類洞穴短而直,洞道粗糙,窩小,草墊薄,僅一個出口。挖掘洞穴迅速而敏捷,靠軟骨質的鼻墊和後爪拱土,用前爪掘土。進出洞穴時十分謹慎,出洞時先將頭慢慢伸出,向四方窺視,若無危險跡象,則緩緩而出,在田野中快速行走;在回洞之際,行走較慢,進洞之前,先在洞口略為憩息,並使頭爪清潔後方入洞。在出洞後,若發現有危險跡象,就暫不回原洞,而搬至臨時洞穴居住。視覺較弱,嗅覺靈敏。善於游泳,喜歡水浴。活動範圍小而固定,往返都沿一定路徑。 有冬眠習性。一般11月初進洞蟄伏,次年3月出洞。冬眠之前積累大量皮下脂肪。剛出洞時行走緩慢,只在洞穴周圍覓食。 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果實和蛙、蚯蚓、甲殼動物、小魚、沙蜥、蛇、昆蟲和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等為食。捕獵時性情兇猛。在遇到敵害時,常發出短促的叫聲,同時能挺起前半身以銳利的爪和犬齒回擊。 每年繁殖一次。冬眠之前的9一10月發情交配,次年4—5月間產仔,懷孕期為240—250天。每胎產2一5仔。幼仔出生一個月後睜眼,6一7月份可以跟隨雌獸活動和覓食,秋季離開雌獸營獨立生活。3年後達到性成熟。 狗獾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並且由於在江河、堤壩、水庫上打洞,影響堤壩安全,需要加以控制。但在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是狗獾。 狗獾又叫獾子,體長49—61釐米,尾長15—19釐米,體重5—10千克。體形肥壯。吻鼻部較長,鼻端粗鈍,具軟骨質的鼻墊,鼻墊與上唇之間被毛。耳殼短圓。眼小。頸部粗短。四肢短小而強健,前後足的趾均具粗而長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後足的爪長而彎曲。蹠部裸出,半蹠行性。尾短。肛門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雌獸乳肉3對。 它的頭部和身體的色調趨於白色。毛被分為針毛和絨毛。身體背面為淺黑褐色與白色相混雜,從頭頂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針毛,背部針毛基部3/4為白色,中段為淺黑褐色,毛尖白色。絨毛柔軟而細短,白色。體側比背面色調較淺,有的個體針毛黑褐色逐漸消失,幾乎呈白色或蒼白色。頭部針毛較短而平,約為體背針毛長度的1/4。在顏面兩側從口角經耳基到頭後各有一條短而窄的白色縱紋,中間一條從吻部到額部,透過眼睛直達耳根。在3條縱紋中有2條黑褐色縱紋相間,從吻部兩側向後延伸,穿過眼部到頭後與頸背部深色區相連。耳背及後緣黑褐色,耳上緣白色或乳黃色,耳內緣乳黃色。從下頜直至尾基及四肢內側為黑褐色。尾背與體背同色,但白色毛尖略有增加。 頭骨顱形窄長,前尖後寬,略似梨形。矢狀嵴發達,前端在額骨接縫處分叉向兩側延伸。人字嵴顯著,與矢狀嵴的匯合處超出枕大孔的位置。眶後突與上頜臼齒的後緣在同一水平,顴弓粗壯,顎骨向後延伸到關節窩水平之前,翼骨鉤伏突呈一細棒狀超過關節窩幾乎與聽泡相連。聽泡扁平,呈三角形,聽道短。下頜骨底緣較平直,關節窩與齒列幾乎在同一直線。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略呈弧狀排列。犬齒圓錐狀,下犬齒長而向外斜,齒冠向後彎曲。前臼齒3枚。裂齒呈三角形,後內緣中央有一個低的齒尖,內側頂端有之個小齒尖;下裂齒長度超過寬度的三倍,有發達的下原尖、下前尖和下後尖,但其中下後尖不與下原尖在同一線上,而位於後內側,後緣凹陷如盆狀,邊緣由2個外尖和3個內尖構成。第一上臼齒寬大呈矩形,外緣短於內緣,外側有發達的前尖和後尖,內側有一個後小突,組成齒的後外角,中央由3個小齒尖構成一縱走的低嵴,內緣與低嵴間為一深槽;第二下臼齒較小,呈圓形。 狗獾在國內有6個亞種,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西、廣東、福建、香港等地。 狗獾棲息于山地森林、灌叢、荒野等地帶。結小群挖洞而居,洞道一般長達幾米至十餘米不等,其間支道縱橫。冬洞複雜,是多年居住的洞穴,每年整修挖掘而成,有幾個洞口,新的洞口處多虛土,常有足跡。洞內分主道、側道及盲端,主道四壁光滑整齊,無雜物及糞便,末端以乾草、樹枝、樹葉築離。春、秋季節在農田附近的土崗和灌叢處築臨時洞穴,白天入洞休息,黃昏和夜間出來尋食,這類洞穴短而直,洞道粗糙,窩小,草墊薄,僅一個出口。挖掘洞穴迅速而敏捷,靠軟骨質的鼻墊和後爪拱土,用前爪掘土。進出洞穴時十分謹慎,出洞時先將頭慢慢伸出,向四方窺視,若無危險跡象,則緩緩而出,在田野中快速行走;在回洞之際,行走較慢,進洞之前,先在洞口略為憩息,並使頭爪清潔後方入洞。在出洞後,若發現有危險跡象,就暫不回原洞,而搬至臨時洞穴居住。視覺較弱,嗅覺靈敏。善於游泳,喜歡水浴。活動範圍小而固定,往返都沿一定路徑。 有冬眠習性。一般11月初進洞蟄伏,次年3月出洞。冬眠之前積累大量皮下脂肪。剛出洞時行走緩慢,只在洞穴周圍覓食。 雜食性。以植物的根、莖、果實和蛙、蚯蚓、甲殼動物、小魚、沙蜥、蛇、昆蟲和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等為食。捕獵時性情兇猛。在遇到敵害時,常發出短促的叫聲,同時能挺起前半身以銳利的爪和犬齒回擊。 每年繁殖一次。冬眠之前的9一10月發情交配,次年4—5月間產仔,懷孕期為240—250天。每胎產2一5仔。幼仔出生一個月後睜眼,6一7月份可以跟隨雌獸活動和覓食,秋季離開雌獸營獨立生活。3年後達到性成熟。 狗獾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並且由於在江河、堤壩、水庫上打洞,影響堤壩安全,需要加以控制。但在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