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我願是大海

    在明代的畫壇上,李流芳的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人物。他生活在以戴進、吳偉代表的繼承南宋畫風的浙派和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相繼衰落,而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興盛之時。他所畫山水,大多是杭州、蘇州、新安等地的景色的寫生;畫枯樹、花草不以摹古為主,也多是由寫生而來,因而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特色。他的繪畫對後來的新安畫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所傳課徒稿43幅被清初名士李漁及其婿沈心友請嘉興籍畫家王概整理,增至133頁,並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畫40幅編成《芥子園畫譜》。然而提起明代繪畫,人們首先想起的是當時的畫壇領袖董其昌和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吳門四家,對李流芳的關注不夠。記載他的文獻也及其簡略,這和他本身的價值是不相符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生平、繪畫思想及藝術特色進行研究,以還其本來應有的歷史地位。



    李流芳 《秋林亭子圖軸》 紙本設色 122×40.2cm

    李流芳,字長蘅、又字茂宰,號檀園、泡庵道人,晚號慎娛居士。生於萬曆三年(1575年),卒於崇禎二年(1629年)正月。先世徽州歙縣(今屬黃山市徽州區)人,後遷居嘉定(今屬上海市)。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舉人,後又三度赴京參加殿試皆不第。天啟年間朝廷為太監魏忠賢及其黨羽把持,仕途兇吉難料。他感到氣餒,回到家鄉,絕意進取,築 “檀園”,讀書其中1。他的詩頗有聲譽,與當時同裡婁堅、程嘉燧、唐時升並稱“嘉定四先生”,知縣謝三賓因慕其才華,把這四人的詩文刻成《嘉定四先生集》。其中李流芳的詩文十二卷定名為《檀園集》;清代《四庫全書》收錄其中。清代著名詩人吳偉業有一首《畫中九友歌》長詩,把李流芳、董其昌和和程嘉燧、卞文瑜、邵彌、楊文驄、張學曾、王時敏、王鑑等人一起並稱“畫中九友”並加以歌頌。李流芳的名字也隨著“畫中九友”的傳播而聲譽日隆。



    明 李流芳 《寒鴉圖》

    50歲後的李流芳疾病纏身,夜不能寐,便借寫字作畫以調養身心。他在《題畫冊》中寫道“慎娛居士有幽憂之疾,夜苦不寐,寒冬漏長,獨酌易盡,久讀傷神,又無觀力不耐,枯坐唯賴筆墨可以自遣心手,又託形神暫調意適而忌與夢俱至”。13此時他從冬到春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畫了山水二十幀,雜畫折枝十幀,楷書與行書共十幀。遺憾的是這些作品以無跡可查。好在我們可以從其流傳的同時期的作品來分析他的藝術特色。


    對於李流芳的整體藝術風格和繪畫思想分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件來概括:


    1、敏而多能,注重詩畫結合。


    《明畫錄》說他 “畫山水出入宋元諸家,而於吳仲圭猶為精詣,竹石花卉,逸氣飛動”14;《無聲詩史》中也說李流芳 “真敏而多能者也”15, 這也是在其作者姜紹書在分析了李流芳“工詩善書,尤擅繪事”、書法、篆刻無所不精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李流芳的繪畫成就的取得顯然得益於其詩文書印的多方面的修養。縱觀他的繪畫實踐活動,也是宋代蘇軾的“書畫本一律”16的繪畫觀的體現。他的畫作多有題跋,而他的詩又多是為畫的題跋而作。這種詩畫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是他文人情懷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他個人才華施展的方式。他的題畫詩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等多種,分別收錄在他的《檀園集》各卷之中,他的題跋也多有詩意。其《檀園集》第十一卷,被近代鄧實、黃賓虹所編撰的《美術叢刊》收錄,題名為《西湖臥遊圖題跋》,這也為我們研究李流芳的繪畫思想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吳中十景·虎丘》

    2,慎摹古人,作品多為寫生。

    李流芳的繪畫作品並不一味的臨摹古人。他認為繪畫就是要在臨摹古人的基礎上更好地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為與遊題畫冊》中稱:“餘畫無師承,又不喜臨摹古人。如此冊於荊、關、董、巨、二米、兩趙,無所不仿,然求其似,了不可得。夫學古人者,固非求其似之謂也。子久、仲圭學董、巨,元鎮學荊、關,彥敬學二米,然亦成為元鎮、子久、仲圭、彥敬而已,何必如今之臨摹古人者哉!餘不能畫而知其大意如此。”17他的本意是告誡人們不要死臨摹,要善於吸收古人的精華,師古人而為自己所用,變他法為我用,推陳出新,獨創一格。另外他所畫山水,大多是杭州、蘇州、新安等地的景色,來源於其身臨其境的對景寫生,畫枯樹、花草亦為寫生,而不為古人所左右。從他的《西湖臥遊圖題跋》畫跋如《斷橋春望圖》、《煙霞春洞》中我們便可看出許多作品都是他實地暢遊的寫生之作。因而更富有新意,是那些在書房內東拼西湊的臨摹之作所無法比擬的。



    明 李流芳 《仿米家山水》 立軸

    3,強調臥遊,主張遣心自娛。

    人們之所以把李流芳畫跋集取名為《西湖臥遊冊跋語》,是因為他是中國傳統山水畫“臥遊”觀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在他的畫跋中多次提到“臥遊”。如《題燈上人竹卷》中就有“遇新安山水佳處,當作數筆歸以相示,可當臥遊”18的跋語。顯然李流芳繼承了南朝·宋·宗炳的“澄懷管道、臥以遊之”的繪畫思想。他以虛靜空明的心境來對山水進行審美觀照,以期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另外,晚年他還把自己的號改為慎娛。這顯然也是受了元代畫家倪瓚“逸筆草草,聊以自娛”19的思想的影響。他在其文集《檀園集》第一卷《題荃之畫蘭》的五言古詩中寫道“我夕學畫時,意亦頗浩渺,不求工形似,但以寫懷抱”20的描述;在《題畫冊》“蓋可以自娛,而不可以傳者,真慎娛居士之詩畫歟”。21可見在李流芳看來他自己畫畫只是自娛自樂,陶冶性情。這也是封建社會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看法。對於這種思想,今天的我們要學會辯證地吸收,不可盲目模仿,而忽視繪畫的其他社會功能。



    李流芳 《仿古山水圖冊》 紙本墨筆 26.4×41.8 cm 1627年

    說到李流芳我們不能不提到他與《芥子園畫傳》的關係。《芥子園畫傳》是李漁的女婿沈心友,根據家中原存李流芳畫的山水畫稿四十三頁,請山水畫家王安節整理和增編而成。經過三年後增編到一百三十三頁,把山水畫各種技法條分縷析的介紹出來,並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四十幅,為初學者的楷範。李漁在《芥子園畫傳序》雲: “因伯出一冊謂予曰:‘是先世所遺,相傳已久’。予見而奇之,細觀賞,委曲詳盡。無體不備,如出數十人之手。其行間標釋書法,多似吾家長蘅手筆。及覽末幅,得李氏家藏及流芳印記。益信為長蘅舊物雲。”



    李流芳 《檀園墨戲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芥子園畫傳》雖為普及性讀物,但詳盡而有系統,將高深玄妙的畫論,以淺顯通俗的語言和通俗易懂的圖文表達出來,為廣大初學者作入門參考,對近代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李流芳的發軔之功是不可埋沒的。


    由於李流芳所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因素,繪畫風格枯淡幽冷及鮮明計程車人逸品格調,正是明末清初之際一些出生於黃山諸縣區域內(舊新安郡)的一群遺民畫家所要找尋的人生信念和畫風。因此他們把李流芳和他的同鄉好友程嘉燧、李永昌等奉為典範並加以推崇,形成了在17世紀的中國畫壇獨放異彩的“新安畫派”。因此李流芳被後人尊為“新安畫派”的先驅之一,這也是生前所沒料到的。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李流芳作為一個富有個性的文人畫家,無論在繪畫實踐、獨特的理論及文化等方面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今天,我們來重新認識李流芳,對於今天的繪畫實踐活動無疑會有積極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金剛菩提子表白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