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翻開歷史書

    這個問題很簡單,我首先告訴大家一個基本邏輯:一個人、一個職業乃至一個單位之所以很“牛氣”,其實原因很直接——有權、有勢、有錢或者是有不可替代的東西。這樣一來,答案就出來了……

    我外公以前就在我們那裡的供銷社上班,所以我還是瞭解一點內幕的。60年代—70年代的時候,一般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並沒有現在的商品經濟。其實道理很簡單:物資不豐富,外加上現實需要而已。

    我外公後來在供銷社裡面還混成了一個小領導,當年那就是大家說的“牛氣”的不要、不要的。人家想買東西,有時候有錢還不行,還要票;往往有票也不行,還要排隊。

    這樣一來,我外公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先賣給誰、後賣給誰,有沒有什麼優惠措施;副食品是不是在賣的時候能多放一點等等。

    可是隨著80年代的到來,我外公那是越來越不“牛氣”了,因為放開了,大家隨便買、愛在哪裡買就在哪裡買了。再往後就更不“牛氣”了,單位也消失了、買斷了,退休也就拿個2000多塊錢了。

    我們再反過來分析一下:為啥以前國營店員就非常的“牛氣”呢?原因很簡單:

    1、人家是國營的,不需要考慮所謂的經濟效益的。說白了就是:旱澇保收,有穩定收入了才會“牛氣”。

    2、人家是國營的,沒有什麼考核措施、飯碗那是基本上穩穩的。試問一下:人家態度為什麼這麼好、憑啥不“牛氣”。

    3、人家是國營的,很多商品只有他們那裡賣,別的地根本就買不到,你愛買不買、不買拉倒。這樣的情況下,憑啥不“牛氣”。

    4、人家還是國營的,當時商品是緊張的、有時候要憑票供應的,所以人家手裡還是有點權力的。

    我聽我外公說,當年賣肉的最“牛氣”了,因為人家可以決定肥和瘦、還可以多放一點給你等等。當年我們老家有個賣肉的師傅長得無比難看,可是娶了一個我們那條街最美的姑娘——實力的體現。

    總結一下,為啥人家“牛氣”呢?其實很簡單,所有的條件疊加在一起來看的話,人家不得不“牛氣”。

    那麼現在店員為啥又不“牛氣”了呢?沒辦法,現在放開了,要講效益、要考核、工資是靠個人能力掙的、外加上競爭壓力大,那還怎麼“牛氣”。

    最後我想說,不管什麼人、不管什麼單位,到底“牛氣”還是“不牛氣”,一定是一些客觀原因和因素造成的。說白了,當年你要是國營店員的話,你也一樣很“牛氣”。話說回來,一個普通的店員那麼“牛氣”這正常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極有大王烏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