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雄哥14505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心無俗慮夏自涼。

    也就說,心懷坦蕩,有自知之明,沒非分之想。自足常樂嘛,內心自然平和。

  • 2 # 張清義聊家教

    心順了自然就平和,下面分享我的一篇國學文章,看看不順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然後再去修心。

    為什麼總感到事事不順心?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所謂“日常”,我覺得可以理解成“常常見日”。很多人黎明即起,都要迎接太陽之“日”的曙光,可心中沒有光明,有的是陰霾晦氣,因為生活中的種種困惑和坎坷總會讓人愁眉不展,事事不順心。

    我們經常說,國學是人學,國學是心學。日常中人都是為心所累,自己的行為無一不是被心所駕馭。從國學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後,就能從心理、心智、心靈三個層面做到飛躍和昇華,就能駕馭自己那顆像在草原上疾馳奔騰的悍馬的心。

    接下來我們進入“禪定”的境界,“禪”就是離外相,不受表象迷惑,進入靜慮狀態。“定”就是內心一定要有定性,徹底駕馭狂躁的心。做到這一切,我們就可以細數事事不順心的原因。

    原因一:感到不順心是因為感覺到“心”的存在。

    莊子的“忘適之適”智慧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莊子在《達生》裡講:“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意思是說,忘了腳的存在,是鞋子造成的舒服。忘了腰的存在,是衣帶造成的舒適;理智上忘了是非,是心造成的舒適。

    我們知道,道家修身講“心齋”和“坐忘”,“心齋”是把各種意念、成見、慾望都去掉,把心變成空虛的狀態,就接近“道”了。“坐忘”莊子倒不是讓什麼都忘了,他讓我們做到“忘適之適”,忘記舒適的舒適。

    莊子認為,“道”是世界的根源和歸宿。如果我們人把自己的生命融入“道”裡,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就能做到“忘適之適”,達到最高境界。

    比如,水中魚,它在愜意的暢遊時,不會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一條魚。當它離開水時,就會一直掙扎,發現自己需要水。

    所以,人活在世界上,要像魚一樣,不要有任何掛礙,就能感覺到生命有一種自在的喜悅。不要總想舒適,等你把舒適徹底忘掉,才能真正的舒適。當你不去追求快樂幸福時,反而進入了一種快樂幸福的狀態。

    由此看來,感到不順心,是因為有一顆“是非心”在困擾著我們,如果心中沒有是非所導致的不適,自然也就不會體悟到“心”的存在,就像因為鞋的舒服也不會感到腳的存在一樣。

    談到這裡,使我不禁想起季羨林先生的養生秘訣,“三不”,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這其中的“不嘀咕”,就是心中沒有是非。

    原因二:感到事事不順心,是因為我們不滿足“正常”,經常追求“超常”。

    很多人體悟不到人生如“月圓”的道理,也就是不能接受“月圓為少月缺為多”的人生常態。

    林語堂先生說:“人生不完滿是常態,而圓滿是非常態”。我們世人總是執著追求完滿,並奢望把完滿變成常態。正常的生活本來很好,我們偏偏努力去追求超常。所以說生活中不要計較得失、名利、貧富、貴賤,要用平常心來發現生活中的詩意。只有這樣才能順應天地之道,才能與草木為友,和四季相親,讓生命在自然的土壤裡悠閒地蠕動,開啟自己心靈枷鎖,最後獲得順心的狀態。

    原因三:感到事事不順心,是因為很多人經常把自然的事情當成不自然來折磨自己。

    莊子的“虛舟理論”解釋這個問題最為合適。它的核心思想是說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控制自己的情緒,管住脾氣,才能駕馭人生。

    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發生矛盾,有時經常會說一句:誰也不是故意或誠心的。請看莊子在《山木》裡第二個故事就談到“虛舟理論。”裡面講:“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舩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方舟”意思是兩個船,“虛舩”這裡的“舩”就是“船”,“虛舩”就是空船。“惼心之人”就是心胸狹窄之人。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兩條船在河上發生碰撞,如果發現對面船上沒有人,是條空船,即使心胸狹窄之人這時也不會生氣,因為總不能罵天、罵地、罵空氣。但如果發現有一人在船上,無論如何被撞之人都會認為這撞船行為是有意而為之,是對自己顏面的冒犯。接下來為了爭回面子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樣做就成了情緒的奴隸,是拿正常自然的事情折磨自己,這就是愚蠢。

    所以莊子告訴我們:“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意思是說如果我們都能以對待空船的態度,也就是空心而處,超然物外,則無所不安,無所不定,無所不靜,無所不樂。

    原因四:感到事事不順心,是沒有徹悟人的慾望和滿足之間的辯證關係。

    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他公開反對理性主義。他從印度教得到啟發,認為人活在世界上總是很麻煩,有慾望很痛苦,慾望滿足後又覺得很厭煩,久而久之變成在痛苦和厭煩之間擺盪。既然如此,就只能想辦法消解它。叔本華的思想最後發展成兩個辦法:第一是信仰宗教,由此化解人的所有慾望。第二、產生審美的直觀,不帶有任何意志和目的去欣賞萬物。

    看來控制慾望和消減慾望,懂得知足,清心寡慾,可以使我們比較容易達到平衡的心態,從而找到順心的感覺。

    原因五:感到事事不順心是沒有得“道”。

    “道”的定義爭論很多,不同的人靠自己的“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簡單來講,“道”就是事物發展有二重性,自然性和必然性。我們華人講的“緣”就是這兩種特性。如果我們認識到一切事物發展都有自然和必然的規律,你就能對事情的結果和現狀不會有執著心,你就會淡然面對。

    什麼是自然和必然?比如:秋天落葉,它是自然現象,但到了秋天,樹葉枯黃,已喪失生命力,落下來等於死亡,它又是必然的。再比如,你身居高位,掌握權柄,發號施令,是自然的。但歲月更替,晚輩繼位,又是必然的。

    感知事事不順心的原因自然很多,這裡限於篇幅不再贅述。為了提綱挈領,我們歸納出如下的文字:人生中修身是立世之本,但修身很難,修行更難,修心可謂難上加難。感到事事不順,只是心的感知。只要修心達到登峰造極,就會獲得“日常心態”,就會用入世智慧修成出世境界,就會獲得“深入”後而得“淺出”的大境界。

  • 3 # 斗室焚香聽落雨

    必須去生活,領取角色,陷入愛恨,

    必須去渺小,才能結實。

    ——劉天昭《無中生有》

    認清自我與現實,接受生活中的自己。

    不盲目的比較,不自怨自艾。

    接受得了偉大,也能夠享受平凡與渺小。

    心態平衡了,內心自然就能平和。

  • 4 # 修養身心二

    《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裡有講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 5 # 坦蕩的露珠zM

    以平常之心 ,接受已發生的事情。以寬容之心,包容對不起你的人。人活得就是一種心情。得失隨意,愛恨隨緣。

    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給英國國王下過一道聖旨,你知道寫的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