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山鷹之歌0

    有可能是真的,但是,可能性不大。

    以現在人的理解方式,去理解兩千多年前的人,準確率不高。更何況是得道的古人!可能只是電視劇為了劇情而演。即便古代對這個事兒有記載,也不一定真。

    有一種觀點認為,孔子比老子年齡大。

    《道德經》中有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如果,理解為老子在說孔子,解釋起來比較合理。有人居然給解釋成乳房!

    惟道是從,只能是在說人!沒有別的指向。易中天發現《道德經》有批孔子的話。如果,孔子在老子之後,老子講道與德,孔子不會不談道與德。

    孔子在老子之前,注重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老子不支援孔子,而有《道德經》。後來者居上是正常的!

    都是古人,得道者也互相不服嗎!自古文人相輕!人就是人!佛門中人不也爭衣缽傳給誰嗎!不爭只是沒遇到該爭的事兒!

    不值得關注的事兒怎麼樣都無所謂。值得關注的事兒越來越少。活著是最終的真實!

  • 2 # 我是棲樂丫

    漢代劉向《說苑·敬慎》上記載:春秋時期,中國教育家常樅彌留之際,他的學生老聃(即老子)前來探望,並討遺教。常樅“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樅曰:‘噫,是已!天下之事盡矣,何以復語子哉!’”常樅以剛齒比柔舌先亡的事實,啟發老子概括出柔弱勝剛強的結論.

  • 3 # 王道無違

    常樅患病,老子前去拜訪並向他詢問。

  • 4 # 淡泊的風鈴7l

    讀史·老子見常摐


      常摐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教可以語諸弟子者乎?”常摐曰:


    “子雖不問,吾將語子。”常摐曰:“過故鄉而下車,子知之乎?”老子曰:“過故鄉而下車,非謂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過喬木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過喬木而趨,非謂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無以復語子哉!”

  • 5 # 碧海藍天171572805

    這句話意思是:常樅生病了,老子前去探望。

    這句話出自成語“唇亡齒寒”的故事。原文是:

    常樅有疾,老子往問焉。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 “吾齒存乎? ”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常樅曰:“嘻,是已!……”

    翻譯出來,故事是:

    常樅生病,老子去探望。常樅張開嘴巴給老子看,問道:“我舌頭還在嗎?”老子說:“在。”又問:“我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沒了。”常樅說:“你明白了嗎?”老子答道: “舌頭還在,是不是因為它軟?牙齒沒了,是不是因為它硬?”常樅笑道:“呵, 就是呀!”

    “齒亡舌存”這句成語比喻剛者容易摧折,柔者常能保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少+多少等於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