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是一種被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禦機制。
這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那種要求很少和相對安全的行為。
通常,當第二個孩子來到一個家庭,大孩子將退行,用早期的說話方式,想要奶瓶甚至 退行尿床。
成人也可能用退行。
想一想,一個男人感受到了“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他害怕變老而死去,為了避免與無意識恐懼相連的焦慮,他可能退行到青年時期,變得不負責任、開賽車兜風、試著與女性約會,甚至吃兒童食品。
另一個退行的例子是,已婚的成人搬回家跟媽媽住,無論如何這是婚姻中的一個問題。
心理的倒退——退行 例一:貝貝的父親在他一歲時不幸因車禍喪生。
3年後,貝貝的母親再婚,並且很快又懷孕了。
貝貝看著媽媽的肚子像皮球一樣越來越圓,感覺很好奇。
媽媽就對他說:“貝貝,想不想有小弟弟或小妹妹和你一起玩啊?媽媽給你生一個好不好?”貝貝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搖搖頭。
過了幾天,姑姑來了,抱著貝貝逗他玩:“貝貝,到姑姑家去住吧,過兩天媽媽給你生一個小弟弟,就沒人管你了,還是姑姑最疼你。
”沒想到,貝貝當時就咧開小嘴大哭起來。
姑姑走後,貝貝一個人躲在房間裡不肯出來。
晚飯的時候,他一定要緊挨著媽媽坐,還讓媽媽用勺子喂他吃飯,其實他早就能自己吃飯了。
一天夜裡,已經養成夜裡自己起床小便的貝貝又尿床了。
爸爸媽媽都覺得很奇怪,人家孩子都是越大越懂事,怎麼貝貝又變成小娃娃了呢? 媽媽要生第二個小孩了,這對年幼的貝貝來說不是一件高興事兒。
姑姑的玩笑話讓貝貝開始感到害怕,如果媽媽因為照顧新的弟弟妹妹而不管自己了,那是多麼悲傷的事情啊!貝貝感到自己在家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有人要跟他爭奪母親的愛了。
這使他產生了焦慮情緒,儘管他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他潛意識中用自己的行為來解決這個困難:那就是“倒退”到更小的年齡,讓大人們照顧關注自己,將大家的關注點吸引到自己身上來。
這種思維、情緒和行為方式倒退到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行為表現比當前年齡更為幼稚的現象,叫做退行。
退行通常是由嚴重的挫折引起的,下面是幾個例子。
因挫折而退行 例二:李軍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剛開學的一陣子他還挺高興的。
但最近一個月,家裡人發現他早晨總是不愛起床,穿衣服、吃早飯都磨磨蹭蹭的,好幾次還因為動作慢而差點兒遲到。
這幾天他又出了新問題——只要揹著書包一出門,他就會肚子疼。
家人帶他上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毛病。
更奇怪的是,只要在家裡待著,他就不會鬧肚子疼。
媽媽還發現李軍不時吃手指、咬鉛筆頭,怎麼阻止都沒用。
他自己也說不是故意的,不知不覺就把手或筆放嘴裡了。
父親找班主任瞭解情況。
原來,李軍上課時經常坐不住,跟同學說話、做小動作,幾次被老師批評。
可能是感覺學校生活要求太嚴格,難以適應,所以他才害怕上學。
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去找一位心理教育專家輔導和調整一下。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學校生活是陌生的,而且還可能是令人不快或恐懼的。
李軍為了逃避不愉快的學校環境,就用生病來製造不上學的理由,還出現了吃手指、咬筆頭等更幼稚的行為,這是明顯的退行。
例三:夏菲菲一直是一個學習很優秀的學生,今年順利考入大學。
本來躊躇滿志的她在開始大學集體生活後遇到了一系列預想不到的困難。
由於個性較強,生活自理能力又比較差,她與同宿舍的室友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心裡很不愉快。
後來這種衝突不斷升級,導致菲菲與同學的人際關係極度緊張。
一次跟同學發生爭執之後,她就感覺身體不舒服,嘔吐,而且情緒非常低落,還變得暴飲暴食。
這種症狀每次在與同學發生衝突之後都會出現,她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差。
學校老師見此,只好把她父母叫來。
父母親為了女兒,不得不在城裡陪讀。
一向好強的菲菲,進入大學後遇到了生活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多種困難,而這些方面恰好是她以前沒有足夠鍛鍊和心理準備的。
在挫折面前,她選擇了退行——試圖透過生病、向父母求援的方式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這樣一來,她既可以得到父母一如既往的照顧,又可以避免與同學再次衝突。
但是對於一個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青年學生來說,這種退行是不利於她的身心發展的。
例四:曉艾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
出嫁時,母親很捨不得她,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並且經常對女婿說:“你可不許欺負我們家艾艾。
”小兩口過日子,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曉艾比較任性,總要在丈夫面前發發脾氣。
這兩天他倆又因為要不要生孩子的事爭吵起來,曉艾一氣之下搬回了孃家。
丈夫打來電話,她不接,還跟母親哭訴丈夫如何不替她著想,只聽他媽的話,總逼她快點要孩子。
曉艾的爸媽看女兒如此委屈,自然不能給女婿好臉色看,在電話裡責備他要懂得心疼妻子,不能只考慮家裡老人的需要,曉艾還年輕,又是搞藝術的,不能為了生孩子影響事業發展。
弄得女婿哭笑不得,央求岳父母說:“您二老能讓我直接跟曉艾商量商量嗎?” 曉艾在婚姻裡遇到的問題理應自己嘗試去解決,但她採用了較不成熟的方法——躲回孃家。
這其實就像小時候遇到困難一樣,讓父母替她解決,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退行。
例五:張總是一個挺有魅力的中年男性。
經過多年拼搏,他的公司經營得越來越紅火,夫人溫柔賢惠,兒子剛剛大學畢業。
按理說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可是張總的夫人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她發現這一年多來丈夫變了,變得讓人很難理解和接受。
年屆50的張總以前一向成熟穩重,現在卻活躍起來,喜歡穿顏色鮮豔、樣式時尚的服裝,把Passat賣了,新買了一輛外型很酷的名牌跑車,還經常超速駕駛,著實讓家裡人為他擔心。
他卻總說:“沒事,我還沒老,肯定不會出事的。
”更讓夫人不放心的是,他還跟一些年輕的女大學生來往密切,她開始懷疑丈夫是不是有了婚外情…… 像張總這樣事業有成、社會適應良好的中年男性發生這些變化,通常是因為進入了“中年危機”而引發內心的焦慮,害怕自己會變老,擔心無法應付中年以後的人生變化,因此就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倒退到年輕人的水平。
他們像年輕人一樣追逐時尚、冒險激進,甚至透過跟年輕女性保持密切接觸而讓自己“感覺”還年輕,這些行為都是心理退行的表現。
從上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退行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年齡段,而且原來看起來發展得還不錯的人未必就不會退行。
未成年人(像兒童和青少年)出現退行症狀,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識別並分析引起退行的原因,幫助、支援他們鼓起勇氣面對現實,解決困難。
而成年人出現退行行為(像曉艾和張總),則需要自己對此有所察覺和領悟,嘗試用更成熟、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心理衝突或現實問題。
當然,周圍人(包括父母和配偶)也可以提醒和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症狀。
像曉艾父母那樣做,不僅不能幫女兒解決問題,而且還可能嚴重妨礙女兒的心理成熟,她的婚姻問題也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解決。
特殊的退行 退行也並非總是幼稚和適應不良的代名詞。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退行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有時還具有積極的意義。
特別是在心理治療中,退行是一個必要的階段。
老年人的退行 老年人隨著衰老過程中軀體和認知功能的一系列變化,心態和行為表現也隨之改變。
老年人在性格上趨向刻板、謹慎和固執,喜歡較真,容易生氣,願意周圍人都順著自己,需要被人照顧等等,就是俗稱的“老小孩”的表現,這也是一種退行。
當然,老年人的退行是一種自然發展過程,社會和家庭應以理解的心態接受他們,給予支援,幫助他們度過幸福的晚年。
在愛情裡退行 愛情是最個人化、通常也是最深刻的一種情感體驗,因此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愛情中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相愛的雙方彼此信任,互相關心和支援,成為對方最重要的依靠,這種依靠往往更多地體現在心理層面上。
愛人的懷抱裡,有溫暖、有信任、有關心,讓人感覺彷彿回到生命初期被母親呵護著的時候,輕鬆而快樂。
很多人在幸福的愛情裡會出現退行,言談舉止都更像小孩子。
情侶們互相擁抱,給對方喂東西吃,哄對方高興,在愛人面前撒嬌、耍小性子,這些都是退行。
不過愛情裡的退行只侷限於對某個人和某些情境,因此它不會影響一個人生活的其它方面。
相反,由於暫時的退行帶來的愉快感受,它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在心理治療中退行 例六:佩怡今年30歲,未婚,因為長期的抑鬱而尋求心理治療。
治療師也是一位女性,40多歲。
佩怡與治療師開始了每週一次的會談。
這使她終於有機會向人傾訴自己內心的混亂感受並得到關心和安慰,她的抑鬱症狀開始減輕。
當情緒的混亂基本改善之後,佩怡與治療師開始出現衝突。
她對治療師表現出敵意和反叛,語言和行為方式上都更像是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少女。
佩怡的母親對治療師抱怨說,心理治療雖然讓她女兒的抑鬱減輕了,但女兒卻出現了新的問題。
女兒的叛逆和情緒衝動在青春期的時候最為明顯,她認為早已消失了,這種現象卻再次出現了。
她無法理解這是怎麼回事。
從心理問題的起因來分析,症狀是來訪者內心衝突的外在表現,也是他們嘗試減輕心理痛苦的方式。
佩怡有一位控制慾極強的母親,對於女兒在青春期出現的叛逆行為根本不能接受,她發怒,阻止女兒去做她想做的事情。
作為報復,佩怡選擇用抑鬱來反抗母親的控制,因為一個抑鬱的病人是有理由不做任何事情的。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的任務就是讓來訪者的症狀不再起到迴避矛盾和減輕痛苦的作用。
於是此時,被症狀掩蓋的心理衝突就會重現。
表面上看,她又回到了問題最初出現的那個階段,實質上,這正是一個重新理解並解決以往心理問題的機會。
因此,退行對於心理治療來說是必需的。
退行是一種被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禦機制。
這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那種要求很少和相對安全的行為。
通常,當第二個孩子來到一個家庭,大孩子將退行,用早期的說話方式,想要奶瓶甚至 退行尿床。
成人也可能用退行。
想一想,一個男人感受到了“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他害怕變老而死去,為了避免與無意識恐懼相連的焦慮,他可能退行到青年時期,變得不負責任、開賽車兜風、試著與女性約會,甚至吃兒童食品。
另一個退行的例子是,已婚的成人搬回家跟媽媽住,無論如何這是婚姻中的一個問題。
心理的倒退——退行 例一:貝貝的父親在他一歲時不幸因車禍喪生。
3年後,貝貝的母親再婚,並且很快又懷孕了。
貝貝看著媽媽的肚子像皮球一樣越來越圓,感覺很好奇。
媽媽就對他說:“貝貝,想不想有小弟弟或小妹妹和你一起玩啊?媽媽給你生一個好不好?”貝貝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搖搖頭。
過了幾天,姑姑來了,抱著貝貝逗他玩:“貝貝,到姑姑家去住吧,過兩天媽媽給你生一個小弟弟,就沒人管你了,還是姑姑最疼你。
”沒想到,貝貝當時就咧開小嘴大哭起來。
姑姑走後,貝貝一個人躲在房間裡不肯出來。
晚飯的時候,他一定要緊挨著媽媽坐,還讓媽媽用勺子喂他吃飯,其實他早就能自己吃飯了。
一天夜裡,已經養成夜裡自己起床小便的貝貝又尿床了。
爸爸媽媽都覺得很奇怪,人家孩子都是越大越懂事,怎麼貝貝又變成小娃娃了呢? 媽媽要生第二個小孩了,這對年幼的貝貝來說不是一件高興事兒。
姑姑的玩笑話讓貝貝開始感到害怕,如果媽媽因為照顧新的弟弟妹妹而不管自己了,那是多麼悲傷的事情啊!貝貝感到自己在家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有人要跟他爭奪母親的愛了。
這使他產生了焦慮情緒,儘管他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他潛意識中用自己的行為來解決這個困難:那就是“倒退”到更小的年齡,讓大人們照顧關注自己,將大家的關注點吸引到自己身上來。
這種思維、情緒和行為方式倒退到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行為表現比當前年齡更為幼稚的現象,叫做退行。
退行通常是由嚴重的挫折引起的,下面是幾個例子。
因挫折而退行 例二:李軍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剛開學的一陣子他還挺高興的。
但最近一個月,家裡人發現他早晨總是不愛起床,穿衣服、吃早飯都磨磨蹭蹭的,好幾次還因為動作慢而差點兒遲到。
這幾天他又出了新問題——只要揹著書包一出門,他就會肚子疼。
家人帶他上醫院檢查,也沒查出什麼毛病。
更奇怪的是,只要在家裡待著,他就不會鬧肚子疼。
媽媽還發現李軍不時吃手指、咬鉛筆頭,怎麼阻止都沒用。
他自己也說不是故意的,不知不覺就把手或筆放嘴裡了。
父親找班主任瞭解情況。
原來,李軍上課時經常坐不住,跟同學說話、做小動作,幾次被老師批評。
可能是感覺學校生活要求太嚴格,難以適應,所以他才害怕上學。
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去找一位心理教育專家輔導和調整一下。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學校生活是陌生的,而且還可能是令人不快或恐懼的。
李軍為了逃避不愉快的學校環境,就用生病來製造不上學的理由,還出現了吃手指、咬筆頭等更幼稚的行為,這是明顯的退行。
例三:夏菲菲一直是一個學習很優秀的學生,今年順利考入大學。
本來躊躇滿志的她在開始大學集體生活後遇到了一系列預想不到的困難。
由於個性較強,生活自理能力又比較差,她與同宿舍的室友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心裡很不愉快。
後來這種衝突不斷升級,導致菲菲與同學的人際關係極度緊張。
一次跟同學發生爭執之後,她就感覺身體不舒服,嘔吐,而且情緒非常低落,還變得暴飲暴食。
這種症狀每次在與同學發生衝突之後都會出現,她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差。
學校老師見此,只好把她父母叫來。
父母親為了女兒,不得不在城裡陪讀。
一向好強的菲菲,進入大學後遇到了生活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多種困難,而這些方面恰好是她以前沒有足夠鍛鍊和心理準備的。
在挫折面前,她選擇了退行——試圖透過生病、向父母求援的方式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這樣一來,她既可以得到父母一如既往的照顧,又可以避免與同學再次衝突。
但是對於一個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青年學生來說,這種退行是不利於她的身心發展的。
例四:曉艾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
出嫁時,母親很捨不得她,難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並且經常對女婿說:“你可不許欺負我們家艾艾。
”小兩口過日子,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曉艾比較任性,總要在丈夫面前發發脾氣。
這兩天他倆又因為要不要生孩子的事爭吵起來,曉艾一氣之下搬回了孃家。
丈夫打來電話,她不接,還跟母親哭訴丈夫如何不替她著想,只聽他媽的話,總逼她快點要孩子。
曉艾的爸媽看女兒如此委屈,自然不能給女婿好臉色看,在電話裡責備他要懂得心疼妻子,不能只考慮家裡老人的需要,曉艾還年輕,又是搞藝術的,不能為了生孩子影響事業發展。
弄得女婿哭笑不得,央求岳父母說:“您二老能讓我直接跟曉艾商量商量嗎?” 曉艾在婚姻裡遇到的問題理應自己嘗試去解決,但她採用了較不成熟的方法——躲回孃家。
這其實就像小時候遇到困難一樣,讓父母替她解決,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退行。
例五:張總是一個挺有魅力的中年男性。
經過多年拼搏,他的公司經營得越來越紅火,夫人溫柔賢惠,兒子剛剛大學畢業。
按理說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可是張總的夫人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她發現這一年多來丈夫變了,變得讓人很難理解和接受。
年屆50的張總以前一向成熟穩重,現在卻活躍起來,喜歡穿顏色鮮豔、樣式時尚的服裝,把Passat賣了,新買了一輛外型很酷的名牌跑車,還經常超速駕駛,著實讓家裡人為他擔心。
他卻總說:“沒事,我還沒老,肯定不會出事的。
”更讓夫人不放心的是,他還跟一些年輕的女大學生來往密切,她開始懷疑丈夫是不是有了婚外情…… 像張總這樣事業有成、社會適應良好的中年男性發生這些變化,通常是因為進入了“中年危機”而引發內心的焦慮,害怕自己會變老,擔心無法應付中年以後的人生變化,因此就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倒退到年輕人的水平。
他們像年輕人一樣追逐時尚、冒險激進,甚至透過跟年輕女性保持密切接觸而讓自己“感覺”還年輕,這些行為都是心理退行的表現。
從上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退行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年齡段,而且原來看起來發展得還不錯的人未必就不會退行。
未成年人(像兒童和青少年)出現退行症狀,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識別並分析引起退行的原因,幫助、支援他們鼓起勇氣面對現實,解決困難。
而成年人出現退行行為(像曉艾和張總),則需要自己對此有所察覺和領悟,嘗試用更成熟、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心理衝突或現實問題。
當然,周圍人(包括父母和配偶)也可以提醒和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症狀。
像曉艾父母那樣做,不僅不能幫女兒解決問題,而且還可能嚴重妨礙女兒的心理成熟,她的婚姻問題也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解決。
特殊的退行 退行也並非總是幼稚和適應不良的代名詞。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退行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有時還具有積極的意義。
特別是在心理治療中,退行是一個必要的階段。
老年人的退行 老年人隨著衰老過程中軀體和認知功能的一系列變化,心態和行為表現也隨之改變。
老年人在性格上趨向刻板、謹慎和固執,喜歡較真,容易生氣,願意周圍人都順著自己,需要被人照顧等等,就是俗稱的“老小孩”的表現,這也是一種退行。
當然,老年人的退行是一種自然發展過程,社會和家庭應以理解的心態接受他們,給予支援,幫助他們度過幸福的晚年。
在愛情裡退行 愛情是最個人化、通常也是最深刻的一種情感體驗,因此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愛情中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相愛的雙方彼此信任,互相關心和支援,成為對方最重要的依靠,這種依靠往往更多地體現在心理層面上。
愛人的懷抱裡,有溫暖、有信任、有關心,讓人感覺彷彿回到生命初期被母親呵護著的時候,輕鬆而快樂。
很多人在幸福的愛情裡會出現退行,言談舉止都更像小孩子。
情侶們互相擁抱,給對方喂東西吃,哄對方高興,在愛人面前撒嬌、耍小性子,這些都是退行。
不過愛情裡的退行只侷限於對某個人和某些情境,因此它不會影響一個人生活的其它方面。
相反,由於暫時的退行帶來的愉快感受,它對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在心理治療中退行 例六:佩怡今年30歲,未婚,因為長期的抑鬱而尋求心理治療。
治療師也是一位女性,40多歲。
佩怡與治療師開始了每週一次的會談。
這使她終於有機會向人傾訴自己內心的混亂感受並得到關心和安慰,她的抑鬱症狀開始減輕。
當情緒的混亂基本改善之後,佩怡與治療師開始出現衝突。
她對治療師表現出敵意和反叛,語言和行為方式上都更像是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少女。
佩怡的母親對治療師抱怨說,心理治療雖然讓她女兒的抑鬱減輕了,但女兒卻出現了新的問題。
女兒的叛逆和情緒衝動在青春期的時候最為明顯,她認為早已消失了,這種現象卻再次出現了。
她無法理解這是怎麼回事。
從心理問題的起因來分析,症狀是來訪者內心衝突的外在表現,也是他們嘗試減輕心理痛苦的方式。
佩怡有一位控制慾極強的母親,對於女兒在青春期出現的叛逆行為根本不能接受,她發怒,阻止女兒去做她想做的事情。
作為報復,佩怡選擇用抑鬱來反抗母親的控制,因為一個抑鬱的病人是有理由不做任何事情的。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的任務就是讓來訪者的症狀不再起到迴避矛盾和減輕痛苦的作用。
於是此時,被症狀掩蓋的心理衝突就會重現。
表面上看,她又回到了問題最初出現的那個階段,實質上,這正是一個重新理解並解決以往心理問題的機會。
因此,退行對於心理治療來說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