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478210301988343
-
2 # 劉文潔680
周代開國功臣,是傳說史之後有文獻可考的第一個軍事氣象大家。他強調常規戰法、特殊戰術都離不開氣象條件,軍事統帥和指揮要充分利用氣象環境和天氣變化。他的軍事氣象思想給後世以深刻影響。他創造了三十節氣系統,即太公古法,流行於姜姓齊、薛等國,為二十四節氣系統形成起到先導作用。
管仲(?-公元前645年),齊相。
管仲的哲學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傾向,他認為"春夏秋冬,陰陽之推移也。"他把氣象知識應用於土地開發、農業抗災,所制定旱澇指標,規定旱澇等級和減稅比例是世界最早的。他善於把氣象條件用於軍事征伐,提出"天時、地利、人和"著名的政治軍事觀點。著《管子》,書中有大量氣象、天文、曆法、農業等科學知識,在科學史上彌足珍貴。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漢哲學家。
著《董子文集》,書中《雨雹對》認為冰雹是"陰氣協陽氣"造成的,用陰陽二氣的推移、運動、切薄解釋各種天氣現象的產生,並對風的形成、雷電產生等天氣現象及雲雨形成的物理過程作了科學闡述,他認為"寒有高下",溫度的垂直分佈是不均勻的,因而引起雨、雪、雹、霰的差別。
王充(公元27-100年),東漢思想家。
著《論衡》。書中不少篇章專門論述氣象和自然災害問題,對大氣現象、天氣氣候成因,特別是對雷電風雲的成因作了理論探討,認為"氣"是自然界原始物質的基礎,自然風雨都因氣而生。對天雨谷、龍登玄雲(龍捲風)等奇異天氣現象做了實地調查和科學的解釋,批判了"天雨谷者兇"的災異論,在當時世界科學水平上是很先進的理論成果。
李淳風(公元602-670年),唐代太史令。
公元645年作《乙巳佔·候風法》,記載了對測風環境的要求和不同情況下測風工具的選擇及具體方法,在世界上最早認識並具體規定安裝測風儀器需要注意的高度和環境,以保證其代表性。他還劃分了0-11級風力等級,比英華人海軍中校費朗西斯·蒲福1805年擬定的蒲福風力等級早1160年。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翰林學士。
精通天文氣象,著《夢溪筆談》28卷。在任司天監時曾改造渾儀、浮漏、景表等一些觀象裝置,改進曆法。他善於思考氣象問題,預測天氣演變,對虹霓、蜃氣等大氣光象作了科學解釋。他在氣象方面的貢獻主要是研究氣候變遷,用南北各地古生動植物化石說明滄海桑田的地理變化,推斷古氣候變遷是世界最早的。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年),南宋人,字道古。
著《數書九章》,書中所述天池測雨、圓罌測雨、峻積驗雪、竹器驗雪等降水量測量和計算問題,其理論和計算是科學而嚴密的。他用"平地得雨之數"量度雨水,是世界最早為雨量測定奠定科學理論基礎的科學家。
黃履莊(公元1656-?),清代發明家。
設計製造了驗冷熱器和驗燥溼器(即溫度計和溼度計),是氣象科學中十分關鍵的儀器。他應用"琴絃緩"的測溼原理,用鹿腸線製造成懸弦式溼度計,在他發明百年後,瑞士人霍·索修爾於1783年才發明了毛髮溼度計。
回覆列表
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中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